第80章 玄奘

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作者:冷泡茶加冰字数:4022更新时间 : 2023-08-30 00:27:53
    【而高昌国的覆灭这个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

    丝绸之路在西域这里大体可以分为北道、中道、南道。

    其中南道的鄯善、精绝、于阗这条线在隋末已经废弃,至于废弃的原因,归来时的玄奘写在了游记里:

    尼壤城已经被沙漠吞没,周围仅能依靠一个三四里宽的大泽过日子,路非常难走,这个尼壤城就是公元三世纪时候的精绝古国,灭亡多半就是因为土地沙漠化,绿洲消失。

    这种情况下能走的只有中道和北道,但这两条道挨得特别近,而且北道的伊吾在贞观四年就主动投唐了。

    这种情况下高昌国就实际上成了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但其不仅不投,还跟二凤呲牙咧嘴的。

    这就别怪小心眼的二凤找你麻烦了。

    平高昌的战争几乎是二凤一人一意孤行平下来的。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令唐军铁骑兵发高昌。

    公卿近臣都劝:陛下啊,那么远怎么打,打下来也不好守,别了吧。

    “帝不听”。

    贞观十四年八月,高昌被灭。

    对于高昌的处理意见,公卿近臣再次众说纷纭。

    魏征反对,认为首恶已死,羁縻就行,屯守是耗费钱财,得不偿失。

    并且还说如果派兵驻守的话,戍卒百人能死七八十个。

    褚遂良反对,认为派兵戍守此地是劳民伤财,建议立高昌王,质其子就行。

    “帝不听”。

    对于高昌的判断是少见的贞观群臣集体看走眼的事件,因为此时正值吐蕃的国力上升期。

    此时二凤如果没有力排众议率先拿下高昌,那么等吐蕃崛起后,大唐经营西域的窗口就会被彻底关闭。

    到了那时如果想经营西域,需要耗费的代价可能是灭高昌的数十上百倍。

    而有了安息做支点之后,贞观十八年的焉耆都护府,二十二年灭龟兹设安西四镇。

    再到高宗显庆四年灭西突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所以后来岑文本还专门上疏拍马屁:高昌之平定,全赖两个人。

    一个是陛下圣明远见,一个是侯君集打仗有方,至于其他朝臣,全是帮倒忙的!

    魏征空想的驻军死十之七八也没有发生,贞观十六年郭孝恪去西州当刺史,写下了见闻。

    途径高昌旧都,当时的戍卒皆有欢心。】

    杜如晦看完感觉自己都不用回头,都能想象得到陛下现在脸上是个什么表情。

    事实也是这样,杜如晦都没回头,就听到后面陛下的声音:

    “玄成啊,汝以为,这高昌国当不当灭?”

    声音很是和蔼,但是蕴含在其中的雀跃只要是个人就都能听出来。

    魏征不卑不亢:

    “臣以为,既已得知高昌国主明岁前来朝贡,如今讨论如此问题,不合时宜。”

    李世民自讨了个没趣,撇撇嘴脸上笑容不减。

    英明的决定本身没什么,但力排众议的英明决定被千年后的后辈肯定,那爽快感简直无以复加。

    没看连侯君集都笑的合不拢嘴吗?

    灭国之功是多少武将的梦想?而如今已经被光幕提前告知,怎能不欢欣鼓舞?

    如此开心的侯君集心里甚至冒出来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

    要不要干脆搅黄了高昌国主的朝贡?

    否则如果陛下稍使手段把那高昌国主收拾的死心塌地,他去哪儿寻灭国之功去?

    不过这个念头转瞬间就被他深深压在了心底。

    亲手捉了颉利可汗的李靖面色如常,更多的是对光幕内容的好奇。

    李世勣就有点酸了,退而求其次道:

    “陛下,那吐蕃……”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李世民收敛了笑容。

    此前对于吐蕃也有情报收集,商贾称吐蕃之地,行之有瘴气附身。

    头痛、呼吸费力,易倦怠,难使力气等等,异常诡异。

    虽然知晓后世称为高反,但那碗儿糖究竟能发挥几分效果还是个未知数。

    但只要有机会他绝对不介意给对方来一记狠的,河西之恨,子孙无能,但他可是记在了心里。

    而此时杜如晦则是皱着眉头打断了李世民的畅想:

    “大家,这记载…有问题。”

    众人看过去,只见杜如晦指着前面玄奘的记录道:

    “光幕称贞观三年饥荒,官府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大师因此西出。”

    “今年六月徐州确有旱蝗之灾,然突厥战事彼时已然结束,并未有饥荒。”

    李世民“啊”了一声,随即明白过来:大唐与光幕的历史出现了偏差。

    没有发生饥荒,那么如此政令自然也就不会发布,玄奘也自然还在中原或南方,难出西域。

    怎么办?甘露殿内群臣面面相觑。

    ……

    而大唐关于高昌国的决策,则是实实在在镇住了成都府衙的众人。

    “这前后不过一年,竟灭其国?”

    刘备口中喃喃,心中神往:

    “这大唐,真有强汉之风也!”

    他刘备夷陵之战倒也是打了差不多八个月,然后输的一无所有。

    汉中与益州倒都是胜了,但都打了数年。

    且汉中是惨胜,益州折了庞统。

    都远不如这这李二凤灭国来的干净利落!

    于是刘备对这唐皇也愈发钦慕。

    张飞小声道:

    “只求这唐皇年纪大了别如孝武皇帝一般就好。”

    【去西域取经这种行为并不是玄奘法师拍拍脑袋就定下的,这条路事先已经有人走过了。

    公元399年,这一年是东晋隆安三年、后燕长乐元年、后秦皇初六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北魏天兴二年、后凉龙飞四年、南凉太初三年、北凉神玺三年。】

    “不是,这俱是同一年?”

    张飞一脸的不可置信,仔细数了一下:

    “八国并立?”

    “乱成这样?”

    即使孔明也感觉有点惊到了,揉了揉脸艰难道:

    “难怪后世说起来司马氏咬牙切齿。”

    【这一年佛门大师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了三十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历经十四年成功归国。

    因为此时还是乱世,因此法显一路上走的小心翼翼。

    在敦煌时候,当地的太守给了法显很大帮助,这个太守名为李暠,就是后来被二凤强行认成祖宗的那位,因此不得不说缘分也挺奇妙的。

    后来法显将一路上的见闻写成了《佛国记》,回国五年后去世,被称作佛教的革新式人物。

    咱们现在的南沙群岛就有一座小岛被命名“法显暗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名僧。】

    “海天一色,风华无边。”这是孔明的感叹。

    而莫说孔明,厅内所有人都盯着光幕中的景色目不转睛,毕竟他们都没去过海边。

    这是一片令人沉醉的蓝色,蓝色中有一座大部分浸泡在海水中的小岛,只有头部稍稍露出海面。

    而在这座被称为“法显暗沙”的岛屿周围,有两艘漂亮的白色巨舰正在梭巡。

    而光幕下方还有一行字,庞统直接读了出来:

    “法显暗沙是我国固有领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庞统眼神清澈,赞叹道:

    “这名僧,生前往异国求取经典,死后其名永镇边疆,子孙不忘其功,亦是好结局也。”

    光幕中的画面缓缓缩小,这仅仅在海面上冒头的小岛逐渐不可见。

    很快画面已经换成了众人看过几次的地图,孔明研究了一下:

    “这线条的意思,莫不是范围内皆是后世中国领土?”

    刘巴端详了一下感觉很是可惜:

    “这疆域线都画到了这大岛旁边,为何不直接占了,那不比这海中的小岛好上许多?”

    孔明想起来后世那乱七八糟的事情,悠悠道:

    “往事越千年……千年间,奴噬主,番邦侮,沧海桑田矣。”

    【玄奘法师对于去天竺取经有如此执念,就是因为有法显这个例子在先。

    只不过相较于相当低调的法显,玄奘的人生就犹如开挂一般高调了许多。

    到了印度之后玄奘表示去就要去最好的,成功进入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佛门各种经典。

    潜心修习五年后,玄奘大师再次动身,只身游历古印度的数十国,在佛典上没有一人能辩论过他。

    在印度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批驳了当时的佛学大师师子光的观点,师子光引以为耻,请旃陀罗僧诃前来为难希望一雪前耻,但旃陀罗僧诃惮玄奘之威不敢言,一时间玄奘声威更重。

    后来玄奘代表那烂陀寺与“顺世论”者辩论,驳的对方哑口无言;与小乘论师辩论,再度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单独为玄奘开设佛学大会,十八个印度国王,三千名佛教学者,两千名外道,没有一个人能给玄奘大师诘难,一时间玄奘之名声震恒河。

    可以说玄奘在印度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佛门学霸,佛法上一人独压印度。

    并且闲暇时候玄奘大师还把《老子》给翻译成了梵文,做了一波文化输出。

    进入印度的一路见闻被玄奘撰写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后来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同时《大唐西域记》在现代也成了印度研究古印度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千年后印度反而来中国取经了,谁能想到?

    而在我们现代,大唐不夜城的大慈恩寺旁边,就树有玄奘法师的塑像。

    这位佛门大师深情凝望着南边的大唐不夜城,就如同跨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的盛世一般。】

    这一章写的又是不太有感觉,对不住。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