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一朝天子一朝臣4
小说:不明不清作者:第十个名字字数:2290更新时间 : 2023-11-01 07:43:33
“哦……是这样啊……你明日与赵世卿打个招呼,先让李天经到内府十二库做个从九品的副使,就说是徐光启的好友。
过些日再去找他说皇后要养蚕,朕也打算亲耕,让他派个不怕死的侍郎仿照世宗旧制把西苑管起来。如果犯难你再给他出个点子,侍郎没法随便加,加个郎中不算太难。让李天经担当此任,有徐光启照拂朕这里也好交代。”
要说洪涛和王安互相配合起来,经常能有神出鬼没的功效。王安对宫内和朝廷知之甚多,洪涛则是一肚子弯弯绕,最善于找漏洞钻空子,真是双剑合璧,一加一大于二的典范。
这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目的,居然合起伙来给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下套,假借仿效先帝的由头,凭空让个举子一跃成为正六品官员。
完事赵世卿还得对王安心存感激,此时此刻,凡是正经官员哪儿敢随便入宫伴驾,让谁去都得罪人,户部里好像只有徐光启介绍来的关系户李天经最合适。
知道为啥正直的人在官场中为啥永远也斗不过政客了吧,谁的底线高、谁撒谎骗人不如吃饭顺溜,谁是失败者。这就是游戏规则,谁理解得透彻、执行的坚决,谁占便宜。
李天经是何许人也,又有什么特殊本领,值得皇帝单独为他设计晋升路线,难道又是历史上的大牛?
按照后世大多数人的标准,李天经既没开疆拓土、又没诗文传世、也不是清官、还不曾开创朝代,肯定称不上大牛。
不过洪涛的标准与常人有所区别,他更重视技术型人才,从骨子里讨厌政客、枭雄、官僚和皇帝。李天经恰好符合了他的标准,所以哪怕费点力气也值得。
李天经的特殊才能就是天文和历法,明代的崇祯历法,他是编纂者之一,只是名气没有徐光启、李之藻、汤若望等人大。
一部历法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怎么说呢,这玩意粗看上去好像可有可无,但仔细琢磨琢磨吧,对生产生活还是挺重要的,尤其对古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之所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全世界,除了2000年前就发明了的垄耕法,准确的历法也不可或缺。
后世里所谓的农历,是1929年颁布的紫金历,除此之外几乎每个朝代都要修改历法,大体上几十年就得来一次,目的就是适应农时。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重大或者重要的历法只有五部,分别是汉代的太初历、唐代的大衍历、元代的授时历、明代的崇祯历和清代的时宪历。
汉代以前,中国的历法比较混乱,西周以11月为岁首,每年只有春秋两季,没有夏天和冬天。到了战国的四分历之后才有了一年四季,可历法依旧不太统一,比如秦国每年以10月为岁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古人靠观测星象确认历法,方法没错但观测手段比较简陋,误差比较大。随着日积月累,误差会越来越大。
到了汉代,误差已经大到无法使用的程度,汉武帝不得不令司马迁父子重新修订历法,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其中,确定了每年12个月,这就是太初历。
到了唐代,印度文化传入中国,除了佛教之外也包含历法。印度僧人善无畏的弟子僧一行参考了印度九执历,修订了大衍历。
元代的授时历则是云集了一大批阿拉伯学者,彻底做到了多种文化的融会贯通。到了明崇祯时期,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参考了欧洲数学算法,汇同传教士汤若望修订了崇祯历。
看,李天经确实有点特殊才能吧,也值得精心培养吧。洪涛虽然很熟悉后世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但对农历真不摸门。想让粮食高产,除了农药、化肥之外,历法也很重要,他一个人说不定能顶百万亩产量。
当然了,李天经现在可能还没能力修订历法,不要紧,洪涛可以给他创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比如说系统的接触数学、几何,再比如说有限度的明白地球与行星、太阳的关系。
另外洪涛还想招收几名来自欧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一起进入钦天监参与历法修订工作,看看能不能在诸多种文明的碰撞下,撞出一些灵感的火花。
不过这个愿望可能要拖一拖,目前来讲让西番僧人入朝为官好像不太靠谱。礼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想改变只能潜移默化徐徐图之,太生硬了容易出事。
接下来是兵部,有了兵部侍郎孙玮做榜样,在谋反案中落马的兵部官员数量仅次于礼部,目前人员短缺急需补充。
皇帝钦点之人也是景阳三年的科举进士,现在翰林院任九品侍书的孙承宗,因奏对山海关防御体系内容详实、数据充分,破例擢升兵部武选清吏司五品郎中,主抓练兵。
谈起明朝中后期的对外战争,孙承宗肯定算一号人物。他是个读书人,从未领兵作战过,但被天启帝任命之后,在辽东断断续续经营了十多年,细心打造的关宁锦防线一直很稳固。
虽然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耗费了大明朝廷很多财力物力,可效果还是不错的。弄得后金很难受,不得不说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点天赋。
当年在进士名单里看到这个名字时,洪涛就想马上派个军事职务到辽东前线试试其成色,可惜手中没有那么大权力。
现在时机来了,孙承宗也经过了三年基层磨砺,应该换个更大也更合适的舞台展现一下才华了。如果能把纸面文章付诸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很多年里,将是一位可以与袁可立并驾齐驱的帅才。
另一个得到提升的是兵部武库清吏司六品主事王家桢,他的升迁没什么争议,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没去翰林院熬资历等着入阁,跑到六部里当个主事,踏踏实实不骄不躁,再往上走一步做个郎官合情合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过些日再去找他说皇后要养蚕,朕也打算亲耕,让他派个不怕死的侍郎仿照世宗旧制把西苑管起来。如果犯难你再给他出个点子,侍郎没法随便加,加个郎中不算太难。让李天经担当此任,有徐光启照拂朕这里也好交代。”
要说洪涛和王安互相配合起来,经常能有神出鬼没的功效。王安对宫内和朝廷知之甚多,洪涛则是一肚子弯弯绕,最善于找漏洞钻空子,真是双剑合璧,一加一大于二的典范。
这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目的,居然合起伙来给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下套,假借仿效先帝的由头,凭空让个举子一跃成为正六品官员。
完事赵世卿还得对王安心存感激,此时此刻,凡是正经官员哪儿敢随便入宫伴驾,让谁去都得罪人,户部里好像只有徐光启介绍来的关系户李天经最合适。
知道为啥正直的人在官场中为啥永远也斗不过政客了吧,谁的底线高、谁撒谎骗人不如吃饭顺溜,谁是失败者。这就是游戏规则,谁理解得透彻、执行的坚决,谁占便宜。
李天经是何许人也,又有什么特殊本领,值得皇帝单独为他设计晋升路线,难道又是历史上的大牛?
按照后世大多数人的标准,李天经既没开疆拓土、又没诗文传世、也不是清官、还不曾开创朝代,肯定称不上大牛。
不过洪涛的标准与常人有所区别,他更重视技术型人才,从骨子里讨厌政客、枭雄、官僚和皇帝。李天经恰好符合了他的标准,所以哪怕费点力气也值得。
李天经的特殊才能就是天文和历法,明代的崇祯历法,他是编纂者之一,只是名气没有徐光启、李之藻、汤若望等人大。
一部历法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怎么说呢,这玩意粗看上去好像可有可无,但仔细琢磨琢磨吧,对生产生活还是挺重要的,尤其对古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之所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全世界,除了2000年前就发明了的垄耕法,准确的历法也不可或缺。
后世里所谓的农历,是1929年颁布的紫金历,除此之外几乎每个朝代都要修改历法,大体上几十年就得来一次,目的就是适应农时。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重大或者重要的历法只有五部,分别是汉代的太初历、唐代的大衍历、元代的授时历、明代的崇祯历和清代的时宪历。
汉代以前,中国的历法比较混乱,西周以11月为岁首,每年只有春秋两季,没有夏天和冬天。到了战国的四分历之后才有了一年四季,可历法依旧不太统一,比如秦国每年以10月为岁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古人靠观测星象确认历法,方法没错但观测手段比较简陋,误差比较大。随着日积月累,误差会越来越大。
到了汉代,误差已经大到无法使用的程度,汉武帝不得不令司马迁父子重新修订历法,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其中,确定了每年12个月,这就是太初历。
到了唐代,印度文化传入中国,除了佛教之外也包含历法。印度僧人善无畏的弟子僧一行参考了印度九执历,修订了大衍历。
元代的授时历则是云集了一大批阿拉伯学者,彻底做到了多种文化的融会贯通。到了明崇祯时期,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参考了欧洲数学算法,汇同传教士汤若望修订了崇祯历。
看,李天经确实有点特殊才能吧,也值得精心培养吧。洪涛虽然很熟悉后世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但对农历真不摸门。想让粮食高产,除了农药、化肥之外,历法也很重要,他一个人说不定能顶百万亩产量。
当然了,李天经现在可能还没能力修订历法,不要紧,洪涛可以给他创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比如说系统的接触数学、几何,再比如说有限度的明白地球与行星、太阳的关系。
另外洪涛还想招收几名来自欧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一起进入钦天监参与历法修订工作,看看能不能在诸多种文明的碰撞下,撞出一些灵感的火花。
不过这个愿望可能要拖一拖,目前来讲让西番僧人入朝为官好像不太靠谱。礼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想改变只能潜移默化徐徐图之,太生硬了容易出事。
接下来是兵部,有了兵部侍郎孙玮做榜样,在谋反案中落马的兵部官员数量仅次于礼部,目前人员短缺急需补充。
皇帝钦点之人也是景阳三年的科举进士,现在翰林院任九品侍书的孙承宗,因奏对山海关防御体系内容详实、数据充分,破例擢升兵部武选清吏司五品郎中,主抓练兵。
谈起明朝中后期的对外战争,孙承宗肯定算一号人物。他是个读书人,从未领兵作战过,但被天启帝任命之后,在辽东断断续续经营了十多年,细心打造的关宁锦防线一直很稳固。
虽然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耗费了大明朝廷很多财力物力,可效果还是不错的。弄得后金很难受,不得不说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点天赋。
当年在进士名单里看到这个名字时,洪涛就想马上派个军事职务到辽东前线试试其成色,可惜手中没有那么大权力。
现在时机来了,孙承宗也经过了三年基层磨砺,应该换个更大也更合适的舞台展现一下才华了。如果能把纸面文章付诸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很多年里,将是一位可以与袁可立并驾齐驱的帅才。
另一个得到提升的是兵部武库清吏司六品主事王家桢,他的升迁没什么争议,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没去翰林院熬资历等着入阁,跑到六部里当个主事,踏踏实实不骄不躁,再往上走一步做个郎官合情合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