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铁杆庄稼老米树
小说:清朝乡下女进城后作者:竹笋君字数:3921更新时间 : 2024-12-06 01:42:14
上轿前喜娘拿了身不知从哪淘来的凤纹薄棉袄给楚韵穿在身上,四月份天都热起来了,楚韵没一刻钟就闷得直淌汗。
喜娘一路都在说:“奶奶,享福的事儿千万别苦着嘴,轿袄穿得长福气才长!”又提醒她:“杜家跟奶奶老家不是一路的,今儿晚上得不吃不喝坐一日夜,俗话说日子坐得越久越兴旺,坐到明日晚间,才是奶奶和姑爷的洞房花烛夜,千万别今晚就问起姑爷惹出笑话来。”
楚韵听喜娘挨个说了忌讳,面上笑眯眯地应了,临出门便在袖子里偷藏了两个白面馒头。
等外头人音散去,她把冷掉的馒头从袖子里拿出来一口口吃下去,吃完了便和多旗人姑娘一样,一个人躺在喜床上假寐。
杜家不算多有钱,却衣食无忧,楚韵嫁进门后自不必再站到大太阳低下翻土过活,每日只需等着杜容和拿钱养家。
她白得了便宜却并不多开心。
睡在华丽柔软的锦被上,楚韵只盼着今夜可以长点、长点、再长点。
次日一大早,楚韵便醒了。
厨房已经开始准备早饭,杜家人口味不同,杜太太是满人,早上指名要吃饽饽和豆汁儿。杜老爷只吃炸豆腐和马蹄烧饼。杜家几个爷要吃炒肝丸子汤,底下几个小孩都跟着爹娘吃。
如此,杜家早食很少开火,都是媳妇一大早亲自去胡同里买,——太太说早食丫头买来显不出孝心。
闵氏嫁妆多,娘家混得也比较好,听说哥哥在骁骑营做事,这些鸡零狗碎的事,她都是推给魏佳氏做。
魏佳氏做过一回媳妇,知道新妇难熬,一大早端了碗素汤面过来,上头窝了一个煎鸡蛋,撒着几颗嫩绿的葱花。
进门看到楚韵已经穿戴整齐,魏佳氏赞一句新媳妇勤快,笑:“饿了一晚上吧?先用些素的,等明日再慢慢用荤。”
一个馒头压根不顶事,楚韵确实饿得前胸贴后背,谢了二嫂便接过面一口接一口吃。
楚韵饭吃得快,吃相却不邋遢。
等她吃完了,魏佳氏说:“咱们家都是媳妇给长辈做饭,这会儿家里都还没吃,你刚来,今早我同你一起做,往后熟了你就自己来。”
楚韵吓了一跳,她其实不太会做饭。做的东西都是能“果腹”的程度,楚大吃了两回就不让她下厨了。
魏佳氏倒是个老手,一家子人都爱吃她做的,她也乐意在厨房折腾。把人领到厨房,看楚韵切了回菜就知她手艺,魏佳氏也不让楚韵掌勺了,只让她打下手。
还宽慰道:“你别怕,咱们家早上不怎么开火,都是媳妇儿去胡同里给家里买回来,今儿是刚做完喜事,家里还剩不少菜,这才要掌案,平时里只需给小姑子煮碗老米就成。”
楚韵略略放心,她饭还是能煮熟的。
两人说着话,魏佳氏转身从一个瓷翁里倒出两碗米,楚韵不好意思让大嫂一个人忙,赶紧跑过去要去淘。
结果一看东西吓了一跳,道:“这米怎么是紫色的,还有股霉味。”
杜家怎么会有这种粮食?
魏佳氏愣了一下,等想起楚韵是汉女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解释道:“傻姑娘,这就是老米。咱们旗人常说的口粮。人人生下来就能领,孩子七岁前减半领,成丁后就不给了,要补缺做旗丁才能继续拿。”
这是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口粮发霉有什么关系?能吃就行,最重要的是,陕西的田一年两熟,杜家人一年可以白领四次粮食。
魏佳氏道:“国运盛,官家米烂成仓才会这样。新米下来陈米还没吃完,才有福分。所以有新米也把福米发下来给咱们旗人吃了沾福。有一回发了新米,我娘还吓一跳,以为国库没积粮了。”
楚韵听得稀奇,心里并不赞同魏佳氏的话。以前在书上常听人说康乾盛世,来了才知道盛世人也吃不饱饭,旗人领陈米,她觉着多半是免费的东西皇帝就不乐意给太好的。
魏佳氏看她问了这么多,只以为新媳妇嘴馋。这不奇怪,外头许多人都想见识口粮,每年新发的老米拿出去还能卖不少钱呢。
杜太太爱这一口,也看得紧,要吃时只让媳妇挖两碗,家里下人都近不得老米身。
魏佳氏人老实,然而老实人也不是死脑筋,她想吃都是趁给太太做饭时,团个锅巴底解馋。
魏佳氏看看门外,很有嫂子风范地悄悄给楚韵递了块老米锅巴。
一入口,楚韵就知道杜太太为什么爱吃这东西了。老米洗完蒸过后会膨胀,半透明、粒粒分明跟珍珠米似的,尝起来有些轻微的汽油味,口感很像小时候路边上用大铁桶爆出来的米花,只是比那个更有嚼劲,吃起来不像饭像零食。
要楚韵说,她还是更喜欢新米。
妯娌两人一起偷了回嘴,立马拉进了不少距离,饭菜热好了,魏佳氏便带着新媳妇去饭厅。
杜家不算大,拢共只两进的宅子,前后都种了石头葡萄柿子等果树,一大家子人挤得满满当当。
楚韵从新房出来路过大房院子,一看里头只三间屋子还有这纳闷儿,闵氏生了两二一女,两口子还有两三个下人,这几间屋子哪够住人,三房都有五间房子。
她很快就发现,杜家只有三房例外,这一大家子住得都很局促。
楚韵这回再问,魏佳氏便不说话了,只是低眉浅笑。她便知在杜家,屋子是一件妯娌间说不得的事。
饭厅里杜老爷正拉着孙子孙女说话,看两个媳妇进门,便觉着乌泱泱一群人闷得慌。杜家屋子浅,平日老两口都不叫孝子贤孙上来伺候,今儿新媳妇进门,凑个团圆么。
闵氏和魏佳氏是旧媳妇,便被挤到小桌跟孩子一起吃。
主桌上年纪比较大的女眷只有新娘子楚韵,再加上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小胖丫头。
杜太太生了三儿三女,如今只剩十二岁的小姑子还待字闺中,楚韵猜出这是小姑子杜月。
旗人重姑奶奶,杜月娇生惯养久了,生得富态,长得不似清秀的杜家人,老觉着窄袖旗装自己穿着丑,家里又不让她穿汉女的衣裳,见小嫂子出来便一直看个不停。
楚韵不会梳旗头,也没有旗女的衣裙,脱了嫁衣后,便穿了楚老太太传给她的大袖吉服,老太太的衣裳是好衣裳,只是年岁已久,穿起来不大鲜亮。
好在她学农是做惯了活的,纵在田里受了些苦楚也不以为意,故此虽穿得一般,人也黑瘦,整个人却格外有精神气。
杜月眼睛都亮了,她喜欢大袖衣裳,能遮肉又飘逸!
她想同新嫂子搭话,便主动问道:“三哥呢?”
杜太太满脸都是笑,道:“你哥刚做上笔帖式不久,内务府给他的婚价银都比旁人多半贯,他一早起来给总管事道谢去了,等会儿你便能见着他。”
楚韵这时才对自己的丈夫有了社会地位上的认知。也难怪他的屋子比哥哥的都大。
满人不像汉人那么讲究嫡庶和长幼尊卑,几乎都是能者居之。
笔帖式是满人里的文化人,负责汉满互译之类的文职工作,因为有文化晋升也快,被称为八旗晋升之路。
换句话说,杜容和高低也算得上青年才俊,甚至很可能,他在这个家里的差事是几兄弟中最好的。
八旗当年分房子,都是按着官位大小,五两银子一间房分给下头,如今旗人越来越多,内城已经不怎么分房了。
可杜老爷要是说杜家也按这个分房,杜容和的院子为什么那么大就不奇怪了。
以及为啥闵氏对魏佳氏那么不客气也有了理由,搞不好杜二爷混得也比哥哥好。
混得好意味着分的家产就多呀。
而杜家又是满化的汉人家庭,杜老爷按着满人习俗给子女置业,又按着汉人的习俗教导子女长幼有序。
闵氏作为杜家“长嫂”,不能分得七成产业,自然对两个妯娌不会有好脸色了。
不过既然杜容和比两个哥哥都厉害,为何还找乡下姑娘呢,楚韵实在想不通。
想不通她就暂时不想了,因嫁妆已闹出过风波,楚韵假装羞涩一笑,便沉默地低头坐着。
杜太太看新媳妇不缠着问男人,心里也满意,像外头那些娼妇行径,在他们家是行不通的。
漱完口,沏上小叶茶喝了。杜太太把楚韵叫过来吩咐:“三妞儿早间不吃老米不下炕,家里如今只三个爷们儿做事,满院子小的呢,也好这口。你两个嫂子都省嘴留给下头。你是小嫂子,今儿虽头回在家里吃,这点儿口粮,也让让三妞儿。”
杜月道:“纵一两回不吃也没什么,小嫂子吃了也好沾沾咱们家的福气。”
杜太太哪里舍得,搂着杜月道:“傻孩子,你在家做姑娘不多吃些,日后到婆家去,哪个给你老米吃?还不惜福!你嫂子在乡下长大,身子骨虚,虚不受补这话听过没?你让她吃老米不是疼她是害她了。”
楚韵听得发笑,她并不委屈,母亲爱自己儿女很正常,楚老太太也更爱她呀。
而且她偷过嘴,不馋这个,道:“太太说得是。”
杜家米缸里许多新米,洁白饱满,不用煮就有米香,楚韵巴不得日日吃新米,松软可口略带甜味,在哥嫂家这一个多月,她都喝的稀粥,这会儿闻见米香就开始流口水。
杜月看小嫂子这么说,便亲自给她盛了一大碗白米饭。
楚韵很给面子地全吃完了,要不是怕吓着杜家人她都想再来一碗。
杜太太在吃食上从不苛待儿媳,看楚韵不争好东西,就酱菜都吃得香还跟杜老爷叹:“乡下丫头好养活,咱们家风水也养人。”
众人吃着饭,闵氏却觉着刺眼,她当年嫁到杜家还不是这个光景,受了婆婆不少磋磨,眼看着后头两个妯娌都轻轻松松的做新妇,心里怎么甘心?她夹了一筷子时蔬,送到嘴里便笑了,道:“唉,娘,今早的炒时蔬吃着像佩兰的手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喜娘一路都在说:“奶奶,享福的事儿千万别苦着嘴,轿袄穿得长福气才长!”又提醒她:“杜家跟奶奶老家不是一路的,今儿晚上得不吃不喝坐一日夜,俗话说日子坐得越久越兴旺,坐到明日晚间,才是奶奶和姑爷的洞房花烛夜,千万别今晚就问起姑爷惹出笑话来。”
楚韵听喜娘挨个说了忌讳,面上笑眯眯地应了,临出门便在袖子里偷藏了两个白面馒头。
等外头人音散去,她把冷掉的馒头从袖子里拿出来一口口吃下去,吃完了便和多旗人姑娘一样,一个人躺在喜床上假寐。
杜家不算多有钱,却衣食无忧,楚韵嫁进门后自不必再站到大太阳低下翻土过活,每日只需等着杜容和拿钱养家。
她白得了便宜却并不多开心。
睡在华丽柔软的锦被上,楚韵只盼着今夜可以长点、长点、再长点。
次日一大早,楚韵便醒了。
厨房已经开始准备早饭,杜家人口味不同,杜太太是满人,早上指名要吃饽饽和豆汁儿。杜老爷只吃炸豆腐和马蹄烧饼。杜家几个爷要吃炒肝丸子汤,底下几个小孩都跟着爹娘吃。
如此,杜家早食很少开火,都是媳妇一大早亲自去胡同里买,——太太说早食丫头买来显不出孝心。
闵氏嫁妆多,娘家混得也比较好,听说哥哥在骁骑营做事,这些鸡零狗碎的事,她都是推给魏佳氏做。
魏佳氏做过一回媳妇,知道新妇难熬,一大早端了碗素汤面过来,上头窝了一个煎鸡蛋,撒着几颗嫩绿的葱花。
进门看到楚韵已经穿戴整齐,魏佳氏赞一句新媳妇勤快,笑:“饿了一晚上吧?先用些素的,等明日再慢慢用荤。”
一个馒头压根不顶事,楚韵确实饿得前胸贴后背,谢了二嫂便接过面一口接一口吃。
楚韵饭吃得快,吃相却不邋遢。
等她吃完了,魏佳氏说:“咱们家都是媳妇给长辈做饭,这会儿家里都还没吃,你刚来,今早我同你一起做,往后熟了你就自己来。”
楚韵吓了一跳,她其实不太会做饭。做的东西都是能“果腹”的程度,楚大吃了两回就不让她下厨了。
魏佳氏倒是个老手,一家子人都爱吃她做的,她也乐意在厨房折腾。把人领到厨房,看楚韵切了回菜就知她手艺,魏佳氏也不让楚韵掌勺了,只让她打下手。
还宽慰道:“你别怕,咱们家早上不怎么开火,都是媳妇儿去胡同里给家里买回来,今儿是刚做完喜事,家里还剩不少菜,这才要掌案,平时里只需给小姑子煮碗老米就成。”
楚韵略略放心,她饭还是能煮熟的。
两人说着话,魏佳氏转身从一个瓷翁里倒出两碗米,楚韵不好意思让大嫂一个人忙,赶紧跑过去要去淘。
结果一看东西吓了一跳,道:“这米怎么是紫色的,还有股霉味。”
杜家怎么会有这种粮食?
魏佳氏愣了一下,等想起楚韵是汉女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解释道:“傻姑娘,这就是老米。咱们旗人常说的口粮。人人生下来就能领,孩子七岁前减半领,成丁后就不给了,要补缺做旗丁才能继续拿。”
这是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口粮发霉有什么关系?能吃就行,最重要的是,陕西的田一年两熟,杜家人一年可以白领四次粮食。
魏佳氏道:“国运盛,官家米烂成仓才会这样。新米下来陈米还没吃完,才有福分。所以有新米也把福米发下来给咱们旗人吃了沾福。有一回发了新米,我娘还吓一跳,以为国库没积粮了。”
楚韵听得稀奇,心里并不赞同魏佳氏的话。以前在书上常听人说康乾盛世,来了才知道盛世人也吃不饱饭,旗人领陈米,她觉着多半是免费的东西皇帝就不乐意给太好的。
魏佳氏看她问了这么多,只以为新媳妇嘴馋。这不奇怪,外头许多人都想见识口粮,每年新发的老米拿出去还能卖不少钱呢。
杜太太爱这一口,也看得紧,要吃时只让媳妇挖两碗,家里下人都近不得老米身。
魏佳氏人老实,然而老实人也不是死脑筋,她想吃都是趁给太太做饭时,团个锅巴底解馋。
魏佳氏看看门外,很有嫂子风范地悄悄给楚韵递了块老米锅巴。
一入口,楚韵就知道杜太太为什么爱吃这东西了。老米洗完蒸过后会膨胀,半透明、粒粒分明跟珍珠米似的,尝起来有些轻微的汽油味,口感很像小时候路边上用大铁桶爆出来的米花,只是比那个更有嚼劲,吃起来不像饭像零食。
要楚韵说,她还是更喜欢新米。
妯娌两人一起偷了回嘴,立马拉进了不少距离,饭菜热好了,魏佳氏便带着新媳妇去饭厅。
杜家不算大,拢共只两进的宅子,前后都种了石头葡萄柿子等果树,一大家子人挤得满满当当。
楚韵从新房出来路过大房院子,一看里头只三间屋子还有这纳闷儿,闵氏生了两二一女,两口子还有两三个下人,这几间屋子哪够住人,三房都有五间房子。
她很快就发现,杜家只有三房例外,这一大家子住得都很局促。
楚韵这回再问,魏佳氏便不说话了,只是低眉浅笑。她便知在杜家,屋子是一件妯娌间说不得的事。
饭厅里杜老爷正拉着孙子孙女说话,看两个媳妇进门,便觉着乌泱泱一群人闷得慌。杜家屋子浅,平日老两口都不叫孝子贤孙上来伺候,今儿新媳妇进门,凑个团圆么。
闵氏和魏佳氏是旧媳妇,便被挤到小桌跟孩子一起吃。
主桌上年纪比较大的女眷只有新娘子楚韵,再加上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小胖丫头。
杜太太生了三儿三女,如今只剩十二岁的小姑子还待字闺中,楚韵猜出这是小姑子杜月。
旗人重姑奶奶,杜月娇生惯养久了,生得富态,长得不似清秀的杜家人,老觉着窄袖旗装自己穿着丑,家里又不让她穿汉女的衣裳,见小嫂子出来便一直看个不停。
楚韵不会梳旗头,也没有旗女的衣裙,脱了嫁衣后,便穿了楚老太太传给她的大袖吉服,老太太的衣裳是好衣裳,只是年岁已久,穿起来不大鲜亮。
好在她学农是做惯了活的,纵在田里受了些苦楚也不以为意,故此虽穿得一般,人也黑瘦,整个人却格外有精神气。
杜月眼睛都亮了,她喜欢大袖衣裳,能遮肉又飘逸!
她想同新嫂子搭话,便主动问道:“三哥呢?”
杜太太满脸都是笑,道:“你哥刚做上笔帖式不久,内务府给他的婚价银都比旁人多半贯,他一早起来给总管事道谢去了,等会儿你便能见着他。”
楚韵这时才对自己的丈夫有了社会地位上的认知。也难怪他的屋子比哥哥的都大。
满人不像汉人那么讲究嫡庶和长幼尊卑,几乎都是能者居之。
笔帖式是满人里的文化人,负责汉满互译之类的文职工作,因为有文化晋升也快,被称为八旗晋升之路。
换句话说,杜容和高低也算得上青年才俊,甚至很可能,他在这个家里的差事是几兄弟中最好的。
八旗当年分房子,都是按着官位大小,五两银子一间房分给下头,如今旗人越来越多,内城已经不怎么分房了。
可杜老爷要是说杜家也按这个分房,杜容和的院子为什么那么大就不奇怪了。
以及为啥闵氏对魏佳氏那么不客气也有了理由,搞不好杜二爷混得也比哥哥好。
混得好意味着分的家产就多呀。
而杜家又是满化的汉人家庭,杜老爷按着满人习俗给子女置业,又按着汉人的习俗教导子女长幼有序。
闵氏作为杜家“长嫂”,不能分得七成产业,自然对两个妯娌不会有好脸色了。
不过既然杜容和比两个哥哥都厉害,为何还找乡下姑娘呢,楚韵实在想不通。
想不通她就暂时不想了,因嫁妆已闹出过风波,楚韵假装羞涩一笑,便沉默地低头坐着。
杜太太看新媳妇不缠着问男人,心里也满意,像外头那些娼妇行径,在他们家是行不通的。
漱完口,沏上小叶茶喝了。杜太太把楚韵叫过来吩咐:“三妞儿早间不吃老米不下炕,家里如今只三个爷们儿做事,满院子小的呢,也好这口。你两个嫂子都省嘴留给下头。你是小嫂子,今儿虽头回在家里吃,这点儿口粮,也让让三妞儿。”
杜月道:“纵一两回不吃也没什么,小嫂子吃了也好沾沾咱们家的福气。”
杜太太哪里舍得,搂着杜月道:“傻孩子,你在家做姑娘不多吃些,日后到婆家去,哪个给你老米吃?还不惜福!你嫂子在乡下长大,身子骨虚,虚不受补这话听过没?你让她吃老米不是疼她是害她了。”
楚韵听得发笑,她并不委屈,母亲爱自己儿女很正常,楚老太太也更爱她呀。
而且她偷过嘴,不馋这个,道:“太太说得是。”
杜家米缸里许多新米,洁白饱满,不用煮就有米香,楚韵巴不得日日吃新米,松软可口略带甜味,在哥嫂家这一个多月,她都喝的稀粥,这会儿闻见米香就开始流口水。
杜月看小嫂子这么说,便亲自给她盛了一大碗白米饭。
楚韵很给面子地全吃完了,要不是怕吓着杜家人她都想再来一碗。
杜太太在吃食上从不苛待儿媳,看楚韵不争好东西,就酱菜都吃得香还跟杜老爷叹:“乡下丫头好养活,咱们家风水也养人。”
众人吃着饭,闵氏却觉着刺眼,她当年嫁到杜家还不是这个光景,受了婆婆不少磋磨,眼看着后头两个妯娌都轻轻松松的做新妇,心里怎么甘心?她夹了一筷子时蔬,送到嘴里便笑了,道:“唉,娘,今早的炒时蔬吃着像佩兰的手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