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高考1977》发表
小说:文豪1983作者:小时光恋曲字数:2710更新时间 : 2024-11-11 14:46:07
“异常艰辛的赶考之旅,一次动人的青春之歌。”川省名刊《青年文学》是这么形容《高考1977》的。
“燕大生倾力写作,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人。”
渝市日报用这个标题形容余切的作品和余切的事迹。
当地则侧重于余家三代忠烈,详细报道这个家庭为共和国流过的血,再话锋一转,谈到余切出川北上之后,必然继承该优良家风,“青山不改三峡情,浓浓报国愿”。
树典型是媒体的常用手法,这一套在四十年之后还能用下去,尽管时有翻车,但历久弥新、效用坚挺。
本地重磅大刊,原则上和《红岩》平级甚至稍高一级的《川省文学》也有心发表《高考1977》一文,他们没有抢到《天若有情》这篇中篇小说的首发权,其实也不在乎《天若有情》这篇文,他们在乎的,是不能错过高考的效应。
余切小说写的怎么样,是否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家潜力股?还需要更多作品来支撑,但他本身的高考事迹已无需质疑,燕大1983级经济系录取名单为他作保。
这是个真货。他不会把符号“∑”抄写成“½”。
《川省文学》,也将要转载余切的文章了,尽管不是那篇《天若有情》。《川省文学》是单月刊,最早到十月份能看到余切《高考1977》大作的出现。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是我先的,明明是我先的!
《红岩》杂志社的黄主编陷入到苦闷当中。
事实上,他本来想玩一个“真假余切”的鉴宝游戏,因为他不愿意相信面前这个“电影明星”是那个写出《天若有情》的老成作家。
但这一切的质疑,在看到“市状元”的那一刻就停止了,反而,加速发展为对余切的笃信。
因为黄兴邦有这时代人的普遍迷信,他过于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天降紫微星。
八十年代初期,许多人有一种“神童”情节,随着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个人才能和天赋的关注度提升,各类天才少年、神童的报道逐渐增多,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名为“天才热”或者是“神童热”的现象。
一方面,有关于“天才”的报道不断产生,媒体频繁报道和炒作,经由大众对传统纸媒的迷信,转为了对“天才”的崇拜和相信。
另一方面,教育系统也在支持这一现象。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天才班、神童班,录取特别有天赋的少年,这种项目影响深远,就连余切所在的燕大也有天才班的设立。
黄兴邦相信余切在智力上,存在某些超长之处,余切是这个时代放开思想后得以踊跃的天才之一。
根据《万县日报》上的报道,不仅仅是余切,他这个家族似乎都是一个基因突变的高智商家族——就像某些延续了数百年,在理工科、艺术、政治多方面都诞生人才的超级家族。
如果余切宣布他有气功,会量子速读,肯定是有人愿意相信的。
尊者,请为我开悟吧!
至于余切的新文《高考1977》,这是一篇介于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而风格完全不同于《天若有情》的小说。
如果说后者正如同马识途一样的幽默风趣,言语朴实,前者却表现出了标标准准的知青文学特征——描写知青生活、表达理想情怀。
截然不同的文风,让黄兴邦意识到,余切确有其才。
那么,现在不过八月份,在即将到来的十月刊当中,把余切的《高考1977》和原定的《天若有情》同时刊登如何?
《红岩》创刊初始有没有这种双作刊登的现象,黄兴邦并不知道,但杂志79年复刊以来,确实没有过两篇中篇小说同时刊登的先例。
然而,《高考1977》完全可以作为稍微长一些的短篇小说,这样一长篇一短篇,从而实现一本杂志双作品的伟业。
连着两天,黄兴邦到余切所在的宿舍寻找他,却每次都得知余切不在宿舍,而在省图书馆搞创作。
创作什么呢?
根据余切室友阿莱的消息,他正在创作一篇越战史诗巨作,以一个小队之命运激起全民族之同情的小说。
那画面太美,已无法想象。
余老师拥有伟大的性格!
黄主编不便打扰他。
于是,黄主编总是在余切的宿舍周边徘徊,他徘徊着。
研讨会进行了一周,也就是第一周的周末,黄兴邦终于在白天看到了余切。
因为这天请来了原谅山地区作战得到轮休的几个士兵,是专门为了各位进行文学创作,提供真实素材的几位战士。
黄兴邦发觉,余切有如战地记者一般,拿出自己的作品设定,事无巨细的询问这几位一线“顾问”。
就好像,他要把自己的小说写成真事儿一样。
“我把要拯救的这个士兵,设定为高干子弟,存在这种可能性吗?”
战士们言简意赅,“完全可能。”
“《高山下的花环》那文章我看过,我还听说的是,一到上前线了,要求让自己孩子撤离一线作战部队的要求多如牛毛,各种牛鬼蛇神都出来了……我却偏偏写了一个勇敢的子弟,有这种可能性吗?”
战士们答道:“有窝囊废,自然也有勇敢的,有打报告调去当汽车兵的,当然也有敢冲锋的……当然在战场上,我们还是会尽量照顾,但这种照顾很是有限……你们是搞文学创作的同志,我能理解你的创作。”
余切又问:“出现了要求分手乃至于离婚的信件,这种东西能出现在前线吗?会影响战斗力吗?”
“一开始是可以的,后来要求断绝关系的太多,就不可以了,但是大家还是有法子能看,因为要拆开来检查,有时候本人还没有看,班长已经破口大骂起来了……我们后来都一封封的当着所有人念,大家都早已习惯。”
余切点点头,他此前已经简要介绍过自己的故事设定,现在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我这个故事,还有没有什么大毛病?”
“有的。你这里说有八个人,搞狙击的,搞爆破的,排雷的,背机枪的,通信的,端冲锋枪的……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本不是这么打,我们不是潜入破坏防线,那是对面做的,我们杀伤敌人,用的是炮,大量的炮!先用炮犁一遍地,再往前冲。”
战士们还说,“你要如实写的话,就不会发生。”
“那这样故事就彻底不成立了,是改不成那样的。”余切笑道。“哪怕是删除一些人物也好,但一定要有深入敌后这一步,好莱坞有种类型片叫公路片,有个角色叫传令兵,在我看来,这本小说,本质上是同一个路子。”
“虽然写的像是纪实文学,然而,我这毕竟是一篇故事。”
黄兴邦知道,余切这是说给自己听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燕大生倾力写作,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人。”
渝市日报用这个标题形容余切的作品和余切的事迹。
当地则侧重于余家三代忠烈,详细报道这个家庭为共和国流过的血,再话锋一转,谈到余切出川北上之后,必然继承该优良家风,“青山不改三峡情,浓浓报国愿”。
树典型是媒体的常用手法,这一套在四十年之后还能用下去,尽管时有翻车,但历久弥新、效用坚挺。
本地重磅大刊,原则上和《红岩》平级甚至稍高一级的《川省文学》也有心发表《高考1977》一文,他们没有抢到《天若有情》这篇中篇小说的首发权,其实也不在乎《天若有情》这篇文,他们在乎的,是不能错过高考的效应。
余切小说写的怎么样,是否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家潜力股?还需要更多作品来支撑,但他本身的高考事迹已无需质疑,燕大1983级经济系录取名单为他作保。
这是个真货。他不会把符号“∑”抄写成“½”。
《川省文学》,也将要转载余切的文章了,尽管不是那篇《天若有情》。《川省文学》是单月刊,最早到十月份能看到余切《高考1977》大作的出现。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是我先的,明明是我先的!
《红岩》杂志社的黄主编陷入到苦闷当中。
事实上,他本来想玩一个“真假余切”的鉴宝游戏,因为他不愿意相信面前这个“电影明星”是那个写出《天若有情》的老成作家。
但这一切的质疑,在看到“市状元”的那一刻就停止了,反而,加速发展为对余切的笃信。
因为黄兴邦有这时代人的普遍迷信,他过于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天降紫微星。
八十年代初期,许多人有一种“神童”情节,随着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个人才能和天赋的关注度提升,各类天才少年、神童的报道逐渐增多,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名为“天才热”或者是“神童热”的现象。
一方面,有关于“天才”的报道不断产生,媒体频繁报道和炒作,经由大众对传统纸媒的迷信,转为了对“天才”的崇拜和相信。
另一方面,教育系统也在支持这一现象。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天才班、神童班,录取特别有天赋的少年,这种项目影响深远,就连余切所在的燕大也有天才班的设立。
黄兴邦相信余切在智力上,存在某些超长之处,余切是这个时代放开思想后得以踊跃的天才之一。
根据《万县日报》上的报道,不仅仅是余切,他这个家族似乎都是一个基因突变的高智商家族——就像某些延续了数百年,在理工科、艺术、政治多方面都诞生人才的超级家族。
如果余切宣布他有气功,会量子速读,肯定是有人愿意相信的。
尊者,请为我开悟吧!
至于余切的新文《高考1977》,这是一篇介于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而风格完全不同于《天若有情》的小说。
如果说后者正如同马识途一样的幽默风趣,言语朴实,前者却表现出了标标准准的知青文学特征——描写知青生活、表达理想情怀。
截然不同的文风,让黄兴邦意识到,余切确有其才。
那么,现在不过八月份,在即将到来的十月刊当中,把余切的《高考1977》和原定的《天若有情》同时刊登如何?
《红岩》创刊初始有没有这种双作刊登的现象,黄兴邦并不知道,但杂志79年复刊以来,确实没有过两篇中篇小说同时刊登的先例。
然而,《高考1977》完全可以作为稍微长一些的短篇小说,这样一长篇一短篇,从而实现一本杂志双作品的伟业。
连着两天,黄兴邦到余切所在的宿舍寻找他,却每次都得知余切不在宿舍,而在省图书馆搞创作。
创作什么呢?
根据余切室友阿莱的消息,他正在创作一篇越战史诗巨作,以一个小队之命运激起全民族之同情的小说。
那画面太美,已无法想象。
余老师拥有伟大的性格!
黄主编不便打扰他。
于是,黄主编总是在余切的宿舍周边徘徊,他徘徊着。
研讨会进行了一周,也就是第一周的周末,黄兴邦终于在白天看到了余切。
因为这天请来了原谅山地区作战得到轮休的几个士兵,是专门为了各位进行文学创作,提供真实素材的几位战士。
黄兴邦发觉,余切有如战地记者一般,拿出自己的作品设定,事无巨细的询问这几位一线“顾问”。
就好像,他要把自己的小说写成真事儿一样。
“我把要拯救的这个士兵,设定为高干子弟,存在这种可能性吗?”
战士们言简意赅,“完全可能。”
“《高山下的花环》那文章我看过,我还听说的是,一到上前线了,要求让自己孩子撤离一线作战部队的要求多如牛毛,各种牛鬼蛇神都出来了……我却偏偏写了一个勇敢的子弟,有这种可能性吗?”
战士们答道:“有窝囊废,自然也有勇敢的,有打报告调去当汽车兵的,当然也有敢冲锋的……当然在战场上,我们还是会尽量照顾,但这种照顾很是有限……你们是搞文学创作的同志,我能理解你的创作。”
余切又问:“出现了要求分手乃至于离婚的信件,这种东西能出现在前线吗?会影响战斗力吗?”
“一开始是可以的,后来要求断绝关系的太多,就不可以了,但是大家还是有法子能看,因为要拆开来检查,有时候本人还没有看,班长已经破口大骂起来了……我们后来都一封封的当着所有人念,大家都早已习惯。”
余切点点头,他此前已经简要介绍过自己的故事设定,现在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我这个故事,还有没有什么大毛病?”
“有的。你这里说有八个人,搞狙击的,搞爆破的,排雷的,背机枪的,通信的,端冲锋枪的……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本不是这么打,我们不是潜入破坏防线,那是对面做的,我们杀伤敌人,用的是炮,大量的炮!先用炮犁一遍地,再往前冲。”
战士们还说,“你要如实写的话,就不会发生。”
“那这样故事就彻底不成立了,是改不成那样的。”余切笑道。“哪怕是删除一些人物也好,但一定要有深入敌后这一步,好莱坞有种类型片叫公路片,有个角色叫传令兵,在我看来,这本小说,本质上是同一个路子。”
“虽然写的像是纪实文学,然而,我这毕竟是一篇故事。”
黄兴邦知道,余切这是说给自己听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