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大汉有活爹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章)大哥和二哥吵架,老三没了?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章)大哥和二哥吵架,老三没了?

小说:大汉有活爹作者:长夜天高字数:11525更新时间 : 2024-12-11 00:17:04
    从文翁家里离开后。

    霍海在马车上,唱着小曲儿:“找公主去。”

    项绪调转车头,换了个方向。

    项绪小声:“公子,今天很开心啊!”

    霍海乐呵呵:“当然,我都佩服我自己,这事儿办的真漂亮!”

    项绪:“嘿嘿嘿,公子这么开心,能不能指点路,最近投资风口……”

    霍海听项绪这么说,倒是想起来了:“最近我和陛下会把城西的那些距离长安近的贵族豪宅都给买下来。”

    “但是得持有一段时间,才会涨价。”

    项绪兴奋:“明白了公子。”

    霍海:“项绪,你是跟我最早的,也是最久的,这次你就入仕吧,不用再跟着我了。”

    项绪愣了一下急忙:“公子,下次我不问赚钱的事儿了。”

    项绪知道霍海不是小气的人,更何况去买贵族的房子这事儿公子又不会亏,也不会少赚,怎么问一下之后公子居然赶人啊?

    霍海:“我不是赶你走,而是明年开始,只有考试过关的人才能当官了,我跟文翁谈的事情就是科考,之后所有的官,都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你能力虽然强,但是每天这么忙,真考起试来,未必是那些读书人的对手。”

    倒不是说项绪行测还是申论某个部分有问题。

    而是说,他给的答案,太过于高深了,可能阅卷老师看都看不懂。

    因为项绪每天接触的都是帝国中枢的大人物,是走在了时代改革的最前沿,他的很多思维下意识的融入答案,对阅卷老师都是一道难题。

    这是不可能考得到高分的。

    再说了,论写文章,人家每天练,项绪哪有时间练?久而久之,怎么考得过。

    项绪:“公子,入不入仕……我不想入仕。”

    “跟着公子身边,给公子架马,挺好的。”

    霍海:“胡说八道,你是茂陵四义士之首,你名满天下,谁人不知道茂陵四义士?”

    “皇甫华,现在是匈奴公司武官,是除了我哥,大将军卫青,飞将军李广之外,少数自主带着军队在帝国边疆活动的人。只有曹襄回来之前,还有现在的路博德,赵食其他们和他自主权一样,已经走武官的路线走到了封侯,他还年前,十年二十年之后,未必不是前后左右将军。”

    “樊胚早在两年前就是瓷器厂的厂长了,经过了两年的打拼,把瓷器厂带的蒸蒸日上,现在培养了两个徒弟要接班,他自己马上也要步入中枢了。”

    “罗建,两年前就是建材厂的厂长,比樊胚还更早出名,当初修建渭河大桥时,罗建就在文武百官面前露脸了,丞相李蔡还亲自上书称赞罗建,说‘钢筋水泥是建筑的栋梁,而罗建是大汉的栋梁’。日后陛下把建筑这一块单独列出来时,哪个位置就是个给罗建准备的。”

    “你呢?”

    项绪,才是茂陵四义士之首。

    但说实话,经过了又一年之后,项绪的地位反而成了最低的了。

    不过这一年,项绪守在大本营,既没有跟着霍海去出征,也没有进入具体项目去实施,真就没有立功的机会。

    但是,项绪就像萧何一样,才是功勋榜榜一成员。

    甚至榜二都轮不上韩信樊哙彭越他们,而是同样在后勤方面下功夫的曹参。

    为什么?

    实际上,真正打赢项羽的不是刘邦,不是韩信,不是彭越,不是樊哙,不是张良,而是萧何。

    当然,从史书上记载来看,的确,是他们在和项羽正面对抗,最后项羽败了,要算功劳是他们的功劳。

    但是,项羽每战必胜,而刘邦这边连战连败,最后一直赢的项羽却打到人越来越少粮越来越少,而刘邦那边越打越多。

    是凭空变出来的?

    是萧何啊!

    也正因为楚霸王是冷兵器史上,最能打那个,是个人勇武和带兵结合的最好的一个,才让后来人知道了后勤是多重要萧何是多重要。

    换个对手来,以萧何搞出的经济规模,三两下就给对手灭了,全显在战将身上了,就显不出萧何的厉害了。

    到时候曹参周勃都得排到他前面去。

    不过幸好对手是楚霸王,才显出了萧何。

    但,天下现在哪有楚霸王?

    日后别人提到茂陵四义士,只会说,皇甫华、周建、樊胚真厉害,项绪?凑数的。

    实际上,项绪才是这个团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不过,霍海又不追求皇图霸业,不需要天天带个稳定器在身边。

    “这一次安洛铁路,由你担任总经理,兼任董事长。”

    项绪瞪眼。

    霍海继续:“不只是兼任董事长不只是担任总经理,你还要把铁路管理方面的事情吃透。”

    “你记住,五年内,你就是大汉铁路大臣,与廷尉等高,十年内,你就是大汉交通大臣,和丞相齐平。”

    十年后,项绪也就是三十五六岁而已。

    霍海这么说可不是瞎说的。

    首先第一点,目前的安神铁路,从长安到同关,从同关到神木,之间那么多调度,那么多安排,是谁在做?

    项绪。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梅黑夫强是强,罗建厉害是厉害,他们担任一个职务,不到一年,就能名满天下,谁都知道他们。

    而项绪强在,他闻名长安,别人却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因为他什么都能干。

    霍氏旗下,任何地方有问题,或者霍海没空去处理,或者别人找不到霍海时,就去找项绪,一定能得到解决。

    安神铁路是霍海和刘彻投资建立的,一开始因为是研究院在做,所以刘彻没派人,是谁在主导项目的进展?是项绪。

    后来,因为要安排大军北上,开始对匈奴的总攻。

    所以也不能安排人来对安神铁路光明正大的进行建设。

    是谁在主导安神铁路的二期建设?

    是项绪。

    安神铁路建设完成后,北边神木到五原,这一段路可谓是恶劣至极。

    就算有铁道警察成立的帮助,有人协管安全问题和防盗问题,光是这一段铁路的修建,就能让人抓破头。

    但霍海打完匈奴后是怎么回长安的?

    坐火车。

    是谁主导的项目?项绪。

    如果说一个人,能把从未出现过的巨大工程给安排妥当,那毫无疑问就是最顶级的天才。

    但项绪在吧铁路安排妥当的同时,还在维持整个长安大量霍氏企业霍氏项目以及研究院少尉府衙还有各个衙门之间互通的工作。

    所以,霍海觉得是时候了。

    项绪本来可以主导一个大工程,或者干脆直接外放去当一个封疆大吏,都是绰绰有余。

    但现在霍海天天在家闲着,而项绪也就把做事儿的优先级放开了,天天守着给霍海当车夫,别的事情反而放在一旁了。

    这怎么能行?

    而对于项绪的安排,霍海也是用了不少力气。

    这个安洛铁路,让谁去管?

    目前刘彻那儿的经济类人才,赵过现在是西域公司的总经理,卜式现在是匈奴公司的总经理。

    本来,这个位置,刘彻想要让桑弘羊去。

    但是霍海还是提出了让项绪去。

    桑弘羊之前因为年轻,所以败给了卜式,又因为实操方面的缺陷,败给了赵过。

    按道理,现在有第三个大公司要出现了,应该桑弘羊去了。

    但事实上,霍海提出让项绪去后,刘彻马上就抛弃了桑弘羊这个选项。

    刘彻对项绪也是印象深刻。

    对于这种人,刘彻就一个评价。

    宰相之才。

    别看刘彻天天评价这个那个都是宰相之才。

    但他真这么评价的,后面一定会让他上位。

    只是,等项绪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时,也许宰相就没那么重要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经验。

    霍海知道,未来铁路和航运,还有公路管辖,一定会合为一个机构。

    无论是交通局,还是交通部,还是交通省,还是交通台,都一回事儿。

    为什么?

    因为,交通,和情报,密不可分。

    想一下,未来,货运客运,经济动脉,加上情报系统,这些工作要合为一体结合起来归一个人管辖。

    这个人的权利,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所以霍海才说十年后,项绪将会和丞相比肩。

    项绪虽然不愿意,霍海也只能:“给我找个新车夫来,明天开始你就去筹划安洛铁路的事情吧。”

    “在股票交易中心公考计划书。”

    项绪不是很情愿:“公子,那明天岂不是就见不到您了?”

    霍海:“滚吧,等你什么时候结婚,我再去见你。”

    “老大不小的人了,换成是别人这个年龄,儿子都快结婚了。”

    虽然项绪才二十六岁,但这个时代,二十六岁的人儿子有个十一二岁准备结婚了很正常。

    项绪以前就是个门客,到处混饭吃的,接不上婚很正常。

    现在有能力了有地位也有钱了,还不结婚还等什么?

    万一哪天为国捐躯了,岂不是个念想都没有?

    这个还是霍海之前悼念葛楠的时候产生的感叹。

    葛楠是标标准准的为国捐躯了,也是为霍海捐躯了。

    本来葛楠是对俗世权力很有欲望的。

    他想的是成功之后,就封侯,封侯之后就成家,从此以后大富大贵。

    结果没想到为国捐躯。

    又没有个直系后代,说好的封侯,都封不上了,改封神。

    以项绪的性格,去主导交通,不让他成婚生子,霍海真的不好意思。

    霍海早就派人去查过了,项绪那真叫一个举目无亲,是和葛楠一样,到时候想要追封,都封不了。

    葛楠还信教,可以封个道家天师封神,项绪怎么办?

    项绪也知道,公子这个人虽然有时候没正行,但说话是说一不二。

    从跟着公子开始,公子下的决心,那几乎就没有不成的,只有第一次和陛下交锋,输了。

    从此以后无往不利,就算再和陛下表决心,都是说服陛下,而不是被说服。

    自己也不可能说服公子。

    那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项绪笑了起来,挥动马缰加速,然后大声:“公子,刚刚你说自己都佩服自己,是什么意思啊?”

    霍海哈哈大笑:“现在儒家分成了两派,一派公羊学,一派谷梁学。”

    “公羊学攻击性极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一样,是主扩张的。”

    “而谷梁学,虽然攻击性也不错,但是大部分时候是想要以等级制度以规矩,限制其他思想的出现,来达到自己和皇权绑定共生,长期永存的目的。”

    项绪:“公子肯定是把它们抓起来利用了一把?”

    霍海哈哈大笑:“没错,谷梁学不是讲究等级制度吗?不是要讨皇帝喜欢来保障自己的永存吗?”

    “给他们这个机会,让他们去外国,跟外国人讲等级制度。”

    “哈哈哈哈哈。”

    项绪马上明白了过来。

    公子肯定认为谷梁学长期在大汉,会有不良影响,可如果这种学说拿去对付外国人,那就是刚刚好。

    既不会有遗毒荼毒大汉,又强度很高,让被划等级的人无法反抗。

    项绪想的没有错,霍海就是这么想的。

    谷梁学的优势是什么?无限集权,无限拔高统治的稳定性。

    缺陷是什么?禁锢思想,降低战斗力,时间久了会导致腐儒的诞生。

    所以……这个学说本来就不该用在国内啊,本来就该用在国外啊!

    如果谷梁学放在大汉之外,那他将没有弱点!没有缺陷!全是优点!

    既能让山峦之外的远方的那些人,对大汉效忠,对大汉皇权效忠,又能让禁锢他们的思想,降低他们的战斗力。

    什么,他们中产生腐儒怎么办?关大汉什么事儿。

    大汉又不把他们召回来做官。

    这个主意,当真是绝妙。

    ……

    将入冬了,有点冷司马迁还在家赖床。

    最近皇帝也没通知要出行,也没有什么大新闻,司马迁在家写点小文章,想想如何把儒生的地位带高,让儒生们更团结在自己麾下就好了。

    正迷糊着呢,门外传来了吵吵声。

    司马家的奴仆极力阻拦,但来人依旧在大喊:“眼看着火烧眉毛了,还睡觉,还让你禀告?快放我进去,我要和司马兄细聊!”

    司马迁翻起身坐了起来,疑惑的看向了门外。

    这声音耳熟。

    像是……石德?

    还没确定呢,又一个声音传了过来:“哎呀,出大事了,你与其拦我,不如赶紧去让司马兄起来。”

    这一下司马迁确定了,第一个说话的是石德,第二个说话的是周鸿升。

    “带他们去大厅,我马上过来。”

    屋里的司马迁开口后,仆人自然停下了:“二位这边走吧。”

    两人听到司马迁起来了,也就没有再急了,再急也不急于这一时,穿衣服的时间当然是要给的。

    司马迁起身后穿上衣服,洗了把脸,才慢慢悠悠往大厅方向走。

    到了大厅,已经上了三杯茶。

    司马迁淡然:“石兄,周兄,喝茶。”

    石德拍手:“哎呀,司马兄,火烧眉毛了!还喝什么茶呢。”

    司马迁没有理会,而是端起茶杯,慢慢的坐下,用茶杯盖子把茶沫子打开,喝了一口茶,才歪头品了品味道:“这霍海搞出来的茶,是有点厉害,这茶比去年才初流行时,好上了不知道多少。”

    “那时以为喝的是佳品,比起今天这个又差远了,不知道贡品又是什么滋味。”

    “想我必然有一日入主中枢,得到陛下赏赐的茶叶。”

    “届时如今日一样,与二位共饮。”

    司马迁本来外形条件就不好,但司马迁读的史书多,知道凡是急不得,急就错,越错越急。

    周鸿升:“司马兄,还是看看这个吧,我也不急了,你慢慢看。”

    周鸿升,身份很特殊。

    他是周勃的曾孙。

    周亚夫是他叔爷爷。

    他爷爷叫做周胜之。

    他奶奶是文帝的女儿,绛侯公主。

    特殊就特殊在,他既没见过周亚夫,也没见过他爷爷周胜之。更没见过他奶奶绛侯公主,也与刘彻不熟悉,更没见过景帝。

    刘氏宗族从没统计过他的名字,而周家族谱也不写他的名号。

    原因也简单。

    当初周胜之才六岁时,就尚公主了。

    相比之下,霍海和卫长公主,那叫一个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随着周家日渐势大,刘彻势必是要拿下周胜之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周胜之自己也是个烂豆腐,居然杀人,杀人被举报了。

    于是国除。

    那时候,绛侯公主就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己的老爹,自己的弟弟,未来要干些什么,那真不好说。

    自己的亲儿子要不步后尘,就只有一个办法,不要在长安晃悠。

    周胜之失去爵位后,周亚夫和周坚两兄弟可还好着呢。

    但绛侯公主更不想周鸿升和他两个叔叔有什么瓜葛。

    绛侯公主知道,别看周亚夫厉害,越厉害,下场越惨。

    绛侯公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汉躺平族了。

    她的猜测没错,后来周亚夫的儿子搞了一批盔甲要作为他爹陪葬的用品。

    但私藏盔甲,等同造反。

    于是周家老二这一脉也是没好下场。

    周坚是周家老三,但可惜,周家老三不孕不育。

    说回周胜之和绛侯公主的孩子,当初绛侯公主生了孩子,就知道自家人还在长安混,必死无疑。

    于是直接搬走了。

    但是,她并没有活到把儿子抚养成人,就死了。

    这下就尴尬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苦心。

    作为周胜之和绛侯公主的儿子,他怎么想?

    明明老妈是公主,只要求一下情,自己未必不能复爵。

    自己为什么要当一个普通人?还远离朝堂?

    不过,没关系,他命也不长,并没有活到七老八十天天悔恨这件事情。

    而是生了儿子后没多久就死球了。

    而周鸿升,就是周家第四代人。

    他从回长安,以绛侯公主的亲孙子的名头,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但是足够让读书人羡慕了。

    而他本人又是苦学儒家,所以在儒生中非常有名。

    到了长安,周鸿升接触到了谷梁学。

    这算是王八对绿豆,直接对上眼了!

    周鸿升从小就听母亲还有仆人还有所有人都讲,若不是他奶奶去世太早,他是有可能当侯爵的。

    这是命里生来的富贵啊。

    天生就是要高人一等的!

    当一个人没了什么,就最容易被什么给撇住。

    周鸿升很快就成为了谷梁学的代表之一。

    要说的话,周鸿升还真就不是普通人,人家真天生富贵,虽然没有侯爵之位,但是他在长安城攀亲戚,谁又会拒绝呢?

    本来他又有学名,也不算穷酸,做他的亲戚也不丢人,别人也没什么好拒绝的。

    一来二去,他就真成了谷梁学的领袖之一。

    而石德,家里世代都是太子师,世代大儒,但石德很担忧。

    倘若有一天,自己的儿子,没有了这份荣光怎么办?特别是和霍海交手一次,一败涂地后,石德更加不自信了。

    如果自己的家族,永远都是太子师,永远都是大儒多好?

    谷梁学,给了石德可能性。

    所以,石德投入谷梁学,迅速成为另一个领袖。

    而谷梁学暗中还藏有很多领袖,因为这个学派还没站到前台来,所以领袖都是暗中的,大家互相不认识。

    大当初石德和罗鸿升认识后,恰逢大汉日报的出现,他们立刻意识到了报纸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两人开始半公开以谷梁学代表的身份行走。

    为的就是获得更多儒生支持。

    另一面,他们又找到了司马迁,要捧司马迁做谷梁学真正的领袖,传播谷梁学。

    说白了,他俩就是来当中间商赚差价的。

    司马迁又不是不知道他们两个是干什么的,所以也没有那么重视他们。

    口头上倒是说以后得了贡茶一定分给他俩喝。

    真得了,茶叶沫子都没他俩的份儿。

    不过司马迁并不拒绝和他们两个接触。

    因为,人家是举荐人,是带路人,有功劳的!

    司马迁看完了周鸿升递上来的报纸:“就这?”

    周鸿升和石德对视一眼。

    司马迁恐怖如斯吗?

    这么惊恐的消息,居然面不改色?

    司马迁在报纸上看到了文翁的文章。

    文翁在报纸上提出了好几个新的意见,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肯定】【三个考试】:

    【肯定新学的正确性,建议向全国推广新学,代替旧学。

    肯定官学的优越性,建议大汉建立全国官学制度。

    肯定科学的创造性,建议大汉培养子民,提高全民平均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动力。】

    三条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结论,【建议大汉举国建立官学,所有私人学校课程和教材必须同步官学。所有适龄小孩年满五岁开始蒙学,七岁开始读小学,六年小学之后读中学,六年之后选择深造或毕业。深造者继续读大学,或是技术类学校。】

    然后就是【建议实行德教,全面推行道德教育。但实行能考,以能力选拔人才。

    不一定让所有人都成为人才,但一定要努力让所有人都成为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在其中选拔人才。

    中学选拔小学毕业生入学,以各地方自主出题(在官学题库中自主)进行考试。

    大学选拔中学毕业生入学,由朝廷每年出题考核,取成绩最优部分。

    朝廷选拔官员,从大学毕业生中,选取国考最优者录取。

    三种考试,保密出题,糊名阅卷,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三个肯定,提出教育骨架。

    三种考试,小考,中考,国考。

    分明是要让所有学派都失去成为官员的资格,只有走国考路线,国家让学什么,才能学什么,学成后,才能当官啊!

    在周鸿升看来,这下全完了。

    本来按照周鸿升的想法,未来朝堂全都是儒生。

    儒生成为官员,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子孙的利益,就必然推崇谷梁学。

    那么到时候,自己的谷梁学代替公羊学,最终自己就能成就思想领袖。

    自己成为思想领袖后,看朝廷给不给自己复爵吧。

    复,那自己家就是贵族,谷梁学专门保护贵族的利益。

    不复爵,那自己就是家传大儒,以后学生只会更多。

    无论怎么走,都是赢。

    但现在,第一步就出现问题了。

    董仲舒带起儒家才多少年啊,儒家在朝堂成为主要力量才多少年啊,就要完蛋了吗?

    要知道如果举孝廉这一套或者按照太学考试那一套,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是儒家崛起的。

    所以,周鸿升和石德才那么急。

    司马迁端起茶又喝了一口,吹了吹茶叶:“哦?这有什么好急的?”

    “他能写文章发新闻,我不能么?”

    周鸿升和石德心中已经在比中指了,虽然他们不知道比中指什么意思:你个装逼犯,不就是因为你能写新闻,所以我们才来找你?

    司马迁:“文翁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官场,那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要发文,不能怼他,得从侧面迂回。”

    ……

    清早,文翁看着报纸,忍不住点头称赞:“厉害,有趣,有趣。”

    司马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给出了回应。

    文章给同样是【三个肯定】加【三个考试】。

    所有写的东西,都和文翁写的一模一样。

    所有列举的数据,举的例子,都和文翁类似。

    甚至有一种他是来帮文翁说话的的感觉,各种举例,加强了【三个肯定】。

    肯定科学的作用。

    肯定新学的好处。

    肯定官学的厉害。

    但是,司马迁走的方向完全不同。

    司马迁认为新学非常好,所以必须要采用简体字,采用拼音,让更多人能更简短的读懂孔孟荀的经典。

    肯定了官学的厉害,大谈教育的厉害,教育的好处,大谈孔子开创学校,虽然不是师的发明者,却是学的发明者。大谈孔子的伟大。

    肯定科学的作用,夸赞大汉的发展,但指出如果科学传播到了匈奴等人手中,会对大汉造成巨大的危害。

    同时如果坏人心术不正的人拿到【科学】,将会对大汉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然后借着文翁【德教能考】疯狂的发散拆解。

    文翁就说了一句德教,而司马迁把德教说出花儿来了,并且通过各种论证说明,德教就应该是儒家的德,结合之前提到的官学和新学。

    所以司马迁得出了结论,应该由大汉朝廷出钱,让所有孩子从小学习儒家,大力发展简体字和拼音教学,力求让所有孩子都成为儒家弟子。

    然后小考考德,中考考德,大考考德。

    严格的筛选后,必须要道德过关,要精通儒家,才能进大学。

    进大学后年龄上人才成熟,思想上,才是一个合格的大汉子民。

    此时有了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成熟,学习科学才能做到为国效力,而不是成为危害国家的危险。

    只有思想和身体上双重成熟,明白了君臣关系,明白了如何爱民,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

    所以,国考需要考儒家,附带在某些特殊技术岗位上,考一些有关专业的问题。

    文翁写的文章不长。

    而司马迁的文章比较长。

    几乎是根据文翁的文章,拆解下来,挨个挨个的分析,然后每每分析到最后,就会得出答案【儒家是标准答案】。

    这两天看报纸的人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

    本来第一天文翁发完文章后,法家、黄老道学说传人都是非常不满的。

    因为新学基本上就不学哲学相关的东西了,最多是学道德。

    而道德课程,大部分选的是儒家,小部分选的是道家墨家的经典。

    大家其实是有点不爽的。

    以前是全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读得起书,所以大家没法抢。

    现在,有人提议举国读书,那可就不同了!

    如果举国的人,学什么,那什么就是第一大学派!

    很多人都对文翁的提议不是特别满意。

    还有就是,以前的官员选拔,都是门荫,是贵族内部提拔。

    就算不提拔嫡子,也是庶子上台。

    一个家族几乎年轻子弟都是官员,有能力的就当大官,没能力的就在小地方混着。

    现在,你要改成考试,纯按照考试成绩来选?

    结果,第二天司马迁的文章又来了。

    大家又不瞎,虽然看见司马迁条条都在分析文翁,都在给文翁做补充。

    但实际上每一条都在挖文翁的老底。

    这分明是杠上了啊!

    啊?现在打嘴仗直接用新闻报纸打了吗?

    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大家也是忍不住关注。

    果然,第三天,报纸上刊登了文翁的文章【儒必须学,但不必考】。

    文翁认为,考儒,是本末倒置了,孔子只是教人道德,什么时候考过。

    明白人都看的出来,文翁在后退,儒必须学,就已经很退让了。

    而第四天,司马迁刊登了文章【儒必须考,但不只考】

    司马迁认为,孔子的《论语》写的是什么?不就是孔子日常考教学生们,然后记录了下来了?怎么能说孔子只教道德而不考呢?

    但是时代变化了,现在需要科学,所以不能只考儒家,应该人人都要共通儒家,但各自有各自的技能。

    所以,儒应该是一门主课,再搭配另外一个主课,以及这个职业用得上的副课,成为考试题目。

    很明显,司马迁也退让了。

    从大考儒家,带着考点别的,到儒是主课,每个人考的主业也是主课,其他的是副课。

    这个争吵很漫长。

    双方一直在拉锯。

    大家也是全程看着动态。

    文翁是多少年的老官员了?还不知道这种事情怎么推行?

    所以一开始,文翁就盖住了一个大利好,没有放出来,然后等着质疑上门。

    然后,再慢慢的松口。

    而司马迁呢?其实司马迁还真不需要什么全考儒家必考儒家。

    司马迁需要的是,让所有儒生看到他在为儒家战斗,他是儒家的战士,是儒家的领袖,并且还为儒家儒生争取到了利益!

    突然,有人感觉不对劲了。

    怎么你们两个吵上了。

    你文翁不是学春秋的么?你司马迁又是在代替谁?看字里行间像是谷梁学?

    等一下,公羊和谷梁吵起来了?

    什么时候国考,科考,成了你们内部的事儿了?

    我们不是人吗?

    但此时,他们发出来的文章,已经没人关注了。

    大家都在关注着文翁大战司马迁呢。

    一个是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一个是后起之秀。

    一个公羊,一个谷梁。

    一个走新政路子,一个力求继续走招贤路子。

    最终,文翁放出了大招。

    【《新时代的百家》

    ——副标题《儒乃做人之道,科学乃治国之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