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煤场扩产,说蜂窝煤【求追读】
小说:带着铁路到大明作者:灵灵吼字数:2773更新时间 : 2024-09-06 16:30:20
淳化镇隶属于江宁县,在京师东南。
刘宽一行出城走了近二十里方至青龙山。
后世青龙山煤矿早被采尽,封矿半个多世纪。
如今青龙山却只有一座官办煤场,新旧矿坑加在一起亦不足十处。
青龙山煤矿的小规模开采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
不过,据刘宽所知,华夏先民对煤炭的使用却是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了。
而用煤炭炼铁,也是早在西汉时便有的事。
只不过天然煤炭作为燃料相较于木柴有诸多缺点,用于炼铁相较于木炭缺点就更多了。
天然煤炭既不易充分燃烧,又烟雾较大,且烟雾还含“毒”。再加上其中蕴含硫等元素,使得煤炭练出的铁很脆,质量远不如木炭所炼之铁。
所以,虽然西汉时期便有以煤炭炼铁之事,却并非主流。
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冶炼主要原料都是木炭。
直至唐朝,关中地区因过度开发,森林大面积消失,别说炼铁用的木炭,便是百姓生活所需的柴薪都变得难以寻觅。
人们这才又将目光投向煤炭,试图以之替代木柴、木炭。
待到北宋时,经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人们已经摸索出了煤炭炼焦技术。
只不过古代技术发展、传播都很慢,哪怕曾诞生较为成熟的炼焦技术,在战乱中失传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历经南宋、元朝,到了此时(明初),煤炭炼焦技术虽为人知,但依旧称不上普及。
再加上炼焦技术仍有待发展,当代焦煤练出的铁质量依旧无法与木炭炼的铁相提并论。
北方缺少柴炭的情况下,或许会选择以焦煤炼铁,但在南方,仍多以木炭炼铁。
大明此前军备用铁,更是要求必须用木炭冶炼——这便是之前六合铁场只用木炭炼铁的原因。
历史上,要等到中晚明时期,这片土地上的炼焦技术才会真正成熟与普及,并被记载于《天工开物》、《物理小识》等多部著作中。
不过,刘宽既然来了,这片土地使用煤炭的历史也将改写,驶入另一条道路···
青龙山煤场。
主事于贤得到刘宽来视察的消息,便带领煤场大小官吏,到场外迎接。
相较于六合铁场,青龙山煤场的官吏就少多了。
在于贤到来前,这里连个官员都没有,只有一位经制吏和几名杂吏。
然后便是数十名工匠,数百名苦役,以及由附近卫所派来看守苦役的一百名卫所军。
“刘副郎,这位便是洪明义——下官来之前,青龙上煤场之事皆由他管理。”
见面后,于贤介绍了煤场唯一的一名经制吏。
这人看着五十多岁的年纪,不知是否因为在煤场待的时间长了,肤色也偏黑,再加上身材矮瘦,看起来倒像是个老矿工。
此时他一脸赔笑地向刘宽作揖行礼,“下吏见过刘副郎!”
刘宽拱手还礼后,便道:“时间不早,本官就不绕圈子了——本官这次过来,主要是看青龙山煤场改革之事进度如何。”
于贤点头,“下官明白。”
然后他也不罗嗦,跟洪明义一起引路,带着刘宽一行人进入煤场。
当初刘宽派于贤过来时,便将他从电脑上抄录的选煤、洗煤、干燥、储存等工艺资料交给了于贤。
虽然明初也会对煤炭进行粗加工,甚至流程都与后世相差不是太大,但其工艺却远不如后世成熟。
事实上,在于贤到来之前青龙山煤场对煤炭的处理还很粗糙,不论煤场、煤矿,几乎都是在用人力生产,甚至有两三处矿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于贤先是按刘宽要求排除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后来又依照刘宽给的资料改进了煤场的煤炭加工工艺——主要引入数种水力机械,并重新安排了相关工匠、苦役的工作。
于贤起初对于被安排到煤场来负责煤炭项目组,心里是有些不满的,认为刘宽故意打压他。
不过当他按照刘宽的吩咐,依照刘宽给的资料,对青龙山煤场做出种种改革,令煤场产煤量大增后,却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因此,今日他引领刘宽视察煤场,他表现得既自信又热情。
“青龙山煤场原本就建立在这条小河旁边,依仗河流将煤炭运输出去,因此当初建立副郎资料上的几种水力机械倒也方便。”
“再加上其他几个流程的改进,如今煤场每日产煤量是过去的十倍!”
“且得到的煤炭品质也明显优于之前——只可惜这煤场煤炭只负责供给宫中及京师部分官衙,若是能卖给民间,必然能赚得不少利润。”
明初不少官办厂坊,所得产物都是专供宫中、军中或其他官府衙门——也正因此,才称之为官办,而非官营。
在刘宽看来,这就很僵硬。
而他这次来青龙山视察的目的之一,便是为将煤场从官办转为官营做准备。
官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总能盈利,肯定比官办专供制度强。
在于贤的带领下,刘宽花费一个多时辰,才视察完青龙山煤场及下辖煤矿。
见煤场、煤矿确实如于贤在公文中汇报的一般,办得颇为不错,刘宽也不吝啬鼓励之语。
“过去这段时间于主事着实辛苦了——青龙山煤矿改建得颇为成功,本官回去后,会为于主事请功的。”
于贤听了面露喜色,但口中却谦逊道:“下官都是依照副郎的吩咐办事,不敢居功。”
“能按照吩咐把事办好,就是有功。”刘宽肯定了一句,随即话语一转道:“不过接下来还需于主事在青龙山再待些时日,督造蜂窝煤和煤炉。”
“蜂窝煤?”于贤露出疑惑之色。
刘宽道:“蜂窝煤是以煤泥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成品燃料,烧起来烟少、甚至无烟,若是配合煤炉燃烧还很持久,足以取代柴薪。”
听此,于贤双目发亮,颇为激动地道:“若这蜂窝煤真有刘副郎所说之效,便是造福千家万户之物啊!”
百姓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第一位,便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火,而要烧火,便要用柴。
然而当一个地方人多了,用柴便会困难。
京师虽处于江南,可当人口达到七十多万后,城中百姓用柴也变得困难起来。
朱元璋为了保证宫中、各衙门及京师百姓用柴,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衙门以及储备柴薪的场地。
而青龙山之前生产出的煤炭,也多是供给宫中及京师各衙门使用——只因煤炭不如柴炭好,需求才没那么大。
可若是刘宽所说的蜂窝煤真能造出来,煤炭需求必然大大增加,青龙山煤场的地位也将直线上升!
稍稍冷静后,于贤又不免担心,问:“刘副郎,这蜂窝煤难造吗?成本又如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刘宽一行出城走了近二十里方至青龙山。
后世青龙山煤矿早被采尽,封矿半个多世纪。
如今青龙山却只有一座官办煤场,新旧矿坑加在一起亦不足十处。
青龙山煤矿的小规模开采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
不过,据刘宽所知,华夏先民对煤炭的使用却是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了。
而用煤炭炼铁,也是早在西汉时便有的事。
只不过天然煤炭作为燃料相较于木柴有诸多缺点,用于炼铁相较于木炭缺点就更多了。
天然煤炭既不易充分燃烧,又烟雾较大,且烟雾还含“毒”。再加上其中蕴含硫等元素,使得煤炭练出的铁很脆,质量远不如木炭所炼之铁。
所以,虽然西汉时期便有以煤炭炼铁之事,却并非主流。
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冶炼主要原料都是木炭。
直至唐朝,关中地区因过度开发,森林大面积消失,别说炼铁用的木炭,便是百姓生活所需的柴薪都变得难以寻觅。
人们这才又将目光投向煤炭,试图以之替代木柴、木炭。
待到北宋时,经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人们已经摸索出了煤炭炼焦技术。
只不过古代技术发展、传播都很慢,哪怕曾诞生较为成熟的炼焦技术,在战乱中失传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历经南宋、元朝,到了此时(明初),煤炭炼焦技术虽为人知,但依旧称不上普及。
再加上炼焦技术仍有待发展,当代焦煤练出的铁质量依旧无法与木炭炼的铁相提并论。
北方缺少柴炭的情况下,或许会选择以焦煤炼铁,但在南方,仍多以木炭炼铁。
大明此前军备用铁,更是要求必须用木炭冶炼——这便是之前六合铁场只用木炭炼铁的原因。
历史上,要等到中晚明时期,这片土地上的炼焦技术才会真正成熟与普及,并被记载于《天工开物》、《物理小识》等多部著作中。
不过,刘宽既然来了,这片土地使用煤炭的历史也将改写,驶入另一条道路···
青龙山煤场。
主事于贤得到刘宽来视察的消息,便带领煤场大小官吏,到场外迎接。
相较于六合铁场,青龙山煤场的官吏就少多了。
在于贤到来前,这里连个官员都没有,只有一位经制吏和几名杂吏。
然后便是数十名工匠,数百名苦役,以及由附近卫所派来看守苦役的一百名卫所军。
“刘副郎,这位便是洪明义——下官来之前,青龙上煤场之事皆由他管理。”
见面后,于贤介绍了煤场唯一的一名经制吏。
这人看着五十多岁的年纪,不知是否因为在煤场待的时间长了,肤色也偏黑,再加上身材矮瘦,看起来倒像是个老矿工。
此时他一脸赔笑地向刘宽作揖行礼,“下吏见过刘副郎!”
刘宽拱手还礼后,便道:“时间不早,本官就不绕圈子了——本官这次过来,主要是看青龙山煤场改革之事进度如何。”
于贤点头,“下官明白。”
然后他也不罗嗦,跟洪明义一起引路,带着刘宽一行人进入煤场。
当初刘宽派于贤过来时,便将他从电脑上抄录的选煤、洗煤、干燥、储存等工艺资料交给了于贤。
虽然明初也会对煤炭进行粗加工,甚至流程都与后世相差不是太大,但其工艺却远不如后世成熟。
事实上,在于贤到来之前青龙山煤场对煤炭的处理还很粗糙,不论煤场、煤矿,几乎都是在用人力生产,甚至有两三处矿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于贤先是按刘宽要求排除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后来又依照刘宽给的资料改进了煤场的煤炭加工工艺——主要引入数种水力机械,并重新安排了相关工匠、苦役的工作。
于贤起初对于被安排到煤场来负责煤炭项目组,心里是有些不满的,认为刘宽故意打压他。
不过当他按照刘宽的吩咐,依照刘宽给的资料,对青龙山煤场做出种种改革,令煤场产煤量大增后,却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因此,今日他引领刘宽视察煤场,他表现得既自信又热情。
“青龙山煤场原本就建立在这条小河旁边,依仗河流将煤炭运输出去,因此当初建立副郎资料上的几种水力机械倒也方便。”
“再加上其他几个流程的改进,如今煤场每日产煤量是过去的十倍!”
“且得到的煤炭品质也明显优于之前——只可惜这煤场煤炭只负责供给宫中及京师部分官衙,若是能卖给民间,必然能赚得不少利润。”
明初不少官办厂坊,所得产物都是专供宫中、军中或其他官府衙门——也正因此,才称之为官办,而非官营。
在刘宽看来,这就很僵硬。
而他这次来青龙山视察的目的之一,便是为将煤场从官办转为官营做准备。
官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总能盈利,肯定比官办专供制度强。
在于贤的带领下,刘宽花费一个多时辰,才视察完青龙山煤场及下辖煤矿。
见煤场、煤矿确实如于贤在公文中汇报的一般,办得颇为不错,刘宽也不吝啬鼓励之语。
“过去这段时间于主事着实辛苦了——青龙山煤矿改建得颇为成功,本官回去后,会为于主事请功的。”
于贤听了面露喜色,但口中却谦逊道:“下官都是依照副郎的吩咐办事,不敢居功。”
“能按照吩咐把事办好,就是有功。”刘宽肯定了一句,随即话语一转道:“不过接下来还需于主事在青龙山再待些时日,督造蜂窝煤和煤炉。”
“蜂窝煤?”于贤露出疑惑之色。
刘宽道:“蜂窝煤是以煤泥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成品燃料,烧起来烟少、甚至无烟,若是配合煤炉燃烧还很持久,足以取代柴薪。”
听此,于贤双目发亮,颇为激动地道:“若这蜂窝煤真有刘副郎所说之效,便是造福千家万户之物啊!”
百姓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第一位,便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火,而要烧火,便要用柴。
然而当一个地方人多了,用柴便会困难。
京师虽处于江南,可当人口达到七十多万后,城中百姓用柴也变得困难起来。
朱元璋为了保证宫中、各衙门及京师百姓用柴,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衙门以及储备柴薪的场地。
而青龙山之前生产出的煤炭,也多是供给宫中及京师各衙门使用——只因煤炭不如柴炭好,需求才没那么大。
可若是刘宽所说的蜂窝煤真能造出来,煤炭需求必然大大增加,青龙山煤场的地位也将直线上升!
稍稍冷静后,于贤又不免担心,问:“刘副郎,这蜂窝煤难造吗?成本又如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