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世袭刺史制度
小说:大唐之最强太子爷作者:陈叔逸字数:2327更新时间 : 2024-09-26 02:16:01
侍御史马周上书: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马周的意思很简单,地方的州官刺史,大多都是行伍出身,打仗还行,要说治民,还是差了一些,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更不利于太子将来管理天下。
当然,也有潜在的意思,那就是金州刺史李元亨的死。很显然,李元亨纵然不是武人,但他也不是刺史的最佳人选,否则也不会遭此横祸。
李世民深以为然,并表示,今后凡刺史以上用人,必要经过深思熟虑,廷议再三而用。
于是同时,李世民也对地方的戍卫,深感忧虑,认为是地方的军制并不能保证州府的安定,遂下旨更命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皆隶诸卫及东宫六率。........,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远疏、近数,皆一月而更。
先把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再谈治理地方,才能稳妥一些,作为马上皇帝,造反出身,什么时候,他都会以军队为先。
本来,李世民的想法是署理完军队,慢慢再整治地方,但就在此时,萧瑀向他献了一策。
“长存之道莫若周朝,封邦建国而存世将近八百年,至若汉朝,封建诸侯后也得以享祚四百载。”
“秦朝废除封建诸侯,才两代就灭亡了,魏晋时期不重视诸侯,也不过几十载的光阴就灰飞烟灭了。”
萧瑀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想使国祚绵长,那就必须要行封建之事,封宗亲,也封功臣。
李世民一听,顿时觉得萧瑀说的挺有道理的,也全然忘却了马周的提醒,下旨以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以赵为公国;房玄龄宋州刺史,国于梁;杜如晦赠密州刺史,国于莱;李靖濮州刺史,国于卫;高士廉申州刺史,国于申
侯君集陈州刺史,国于陈;李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李孝恭观州刺史,王河间;尉迟敬德宣州刺史,国于鄂;李勣蕲州刺史,国于英;段志玄金州刺史,国于褒;程知节普州刺史,国于卢;刘弘基朗州刺史,国于夔;张亮澧州刺史,国于郧。
此举一出,朝野哗然,而当即便引起了诸臣的非议,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站在丹陛之下的都是学富五车、胸怀韬略的名臣,这帮人比猴子还要精明,他们深知,如果此事处置不好,他们可就被会被踢出权力的中心了。
什么王国、公国,那就是个屁,哪有在长安舒心自在。况且,一旦从权力核心离开,子孙一代代的传下去,那用不了几代,饭碗都没得了。
李承乾冷眼旁观着这大臣们的举动,他清楚这个时候,是锁定居心不良者的最佳时期。
而魏征却在此时上书,他是坚决反对世袭刺史制度的。相比于那些臣工的私利,魏征是以朝廷为中心出发,论述此一事的不妥之处。
首先是钱财,官员的俸禄都是要赋税来收的,一旦把这些地方都封出去,那文武臣工的俸禄又该从哪来?大唐建国还不久,关中一带还很贫瘠,抛去俸禄的开支,国家收入还剩几何?
一旦有了什么天灾人祸,朝廷拿什么救济?边境上有了战事,国家又如何应对?指着诸侯国出兵?现实吗?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教训还不够惨烈吗?
李世民这次没有表态,还是想再听听其他臣工的意见。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国家运数长短,全部由上天决定。尧、舜、禹都是大圣人吧,可他们也没法让国运长久啊,。邦虽然出身低微,上天却给了汉朝四百年的国运。
如今,陛下让宗亲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国,几代之后,他们骄奢淫逸,互相攻伐,岂不是倒退回了春秋战国的情况,那还不如朝廷随时更换郡守县令呢!”
李百药也是个聪明人,挑拨离间的话不说,皇子、功臣们的坏话,他也是点到为止李唐
反正中心论调就是一个,皇帝此举是逆历史之变,难道陛下要与老天爷作对吗?
李百药的奏疏,将世袭刺史制度直接推向了高潮,文武大臣不断接力,说得吐沫横飞,这一次,大家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斗争,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李世民。
出身儒学世家颜师古,不愧是打太极的高手,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世袭诸侯,可以,但诸侯国的官吏不能世袭,应该由朝廷直接委派,这样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朝廷的权威,省却听调不听宣的烦恼,还能保证税赋,一举两得。
但李世民却没有表态,而是留中不发。他不是不明白诸臣所言的道理,但他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针对世家门阀制度。
按照现今的形势,朝廷各州的刺史、长史、司马、县令等职位大部分还在门阀手里。寒门学子从下而上的晋升渠道被权贵再一次蚕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科考制度将会逐渐失去意义。
而建立封国,分而蚕之,其实不失为一个好的主意。萧瑀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但有些时候,他也是真为朕着想的。
但魏征等人说的也有道理,人心都是自私的。在政治利益的面前,谁都敢铤而走险,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包括前隋的汉王“杨谅之乱”,还不能说明问题?
皇子王孙也好,国公朝臣也罢,他们是肯定愿意在京畿待着,因为只有在京畿,才能让皇帝更直观的看到成绩啊!
对于这个世袭刺史制度,李世民甚为为难啊!
“传太子!”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马周的意思很简单,地方的州官刺史,大多都是行伍出身,打仗还行,要说治民,还是差了一些,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更不利于太子将来管理天下。
当然,也有潜在的意思,那就是金州刺史李元亨的死。很显然,李元亨纵然不是武人,但他也不是刺史的最佳人选,否则也不会遭此横祸。
李世民深以为然,并表示,今后凡刺史以上用人,必要经过深思熟虑,廷议再三而用。
于是同时,李世民也对地方的戍卫,深感忧虑,认为是地方的军制并不能保证州府的安定,遂下旨更命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皆隶诸卫及东宫六率。........,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远疏、近数,皆一月而更。
先把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再谈治理地方,才能稳妥一些,作为马上皇帝,造反出身,什么时候,他都会以军队为先。
本来,李世民的想法是署理完军队,慢慢再整治地方,但就在此时,萧瑀向他献了一策。
“长存之道莫若周朝,封邦建国而存世将近八百年,至若汉朝,封建诸侯后也得以享祚四百载。”
“秦朝废除封建诸侯,才两代就灭亡了,魏晋时期不重视诸侯,也不过几十载的光阴就灰飞烟灭了。”
萧瑀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想使国祚绵长,那就必须要行封建之事,封宗亲,也封功臣。
李世民一听,顿时觉得萧瑀说的挺有道理的,也全然忘却了马周的提醒,下旨以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以赵为公国;房玄龄宋州刺史,国于梁;杜如晦赠密州刺史,国于莱;李靖濮州刺史,国于卫;高士廉申州刺史,国于申
侯君集陈州刺史,国于陈;李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李孝恭观州刺史,王河间;尉迟敬德宣州刺史,国于鄂;李勣蕲州刺史,国于英;段志玄金州刺史,国于褒;程知节普州刺史,国于卢;刘弘基朗州刺史,国于夔;张亮澧州刺史,国于郧。
此举一出,朝野哗然,而当即便引起了诸臣的非议,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站在丹陛之下的都是学富五车、胸怀韬略的名臣,这帮人比猴子还要精明,他们深知,如果此事处置不好,他们可就被会被踢出权力的中心了。
什么王国、公国,那就是个屁,哪有在长安舒心自在。况且,一旦从权力核心离开,子孙一代代的传下去,那用不了几代,饭碗都没得了。
李承乾冷眼旁观着这大臣们的举动,他清楚这个时候,是锁定居心不良者的最佳时期。
而魏征却在此时上书,他是坚决反对世袭刺史制度的。相比于那些臣工的私利,魏征是以朝廷为中心出发,论述此一事的不妥之处。
首先是钱财,官员的俸禄都是要赋税来收的,一旦把这些地方都封出去,那文武臣工的俸禄又该从哪来?大唐建国还不久,关中一带还很贫瘠,抛去俸禄的开支,国家收入还剩几何?
一旦有了什么天灾人祸,朝廷拿什么救济?边境上有了战事,国家又如何应对?指着诸侯国出兵?现实吗?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教训还不够惨烈吗?
李世民这次没有表态,还是想再听听其他臣工的意见。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国家运数长短,全部由上天决定。尧、舜、禹都是大圣人吧,可他们也没法让国运长久啊,。邦虽然出身低微,上天却给了汉朝四百年的国运。
如今,陛下让宗亲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国,几代之后,他们骄奢淫逸,互相攻伐,岂不是倒退回了春秋战国的情况,那还不如朝廷随时更换郡守县令呢!”
李百药也是个聪明人,挑拨离间的话不说,皇子、功臣们的坏话,他也是点到为止李唐
反正中心论调就是一个,皇帝此举是逆历史之变,难道陛下要与老天爷作对吗?
李百药的奏疏,将世袭刺史制度直接推向了高潮,文武大臣不断接力,说得吐沫横飞,这一次,大家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斗争,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李世民。
出身儒学世家颜师古,不愧是打太极的高手,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世袭诸侯,可以,但诸侯国的官吏不能世袭,应该由朝廷直接委派,这样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朝廷的权威,省却听调不听宣的烦恼,还能保证税赋,一举两得。
但李世民却没有表态,而是留中不发。他不是不明白诸臣所言的道理,但他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针对世家门阀制度。
按照现今的形势,朝廷各州的刺史、长史、司马、县令等职位大部分还在门阀手里。寒门学子从下而上的晋升渠道被权贵再一次蚕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科考制度将会逐渐失去意义。
而建立封国,分而蚕之,其实不失为一个好的主意。萧瑀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但有些时候,他也是真为朕着想的。
但魏征等人说的也有道理,人心都是自私的。在政治利益的面前,谁都敢铤而走险,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包括前隋的汉王“杨谅之乱”,还不能说明问题?
皇子王孙也好,国公朝臣也罢,他们是肯定愿意在京畿待着,因为只有在京畿,才能让皇帝更直观的看到成绩啊!
对于这个世袭刺史制度,李世民甚为为难啊!
“传太子!”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