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第24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24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小说:家父汉武,子不类父?作者:木屋城堡字数:5365更新时间 : 2024-10-03 06:00:47
    大汉第一次开科取士,分两次考试,首先,于光禄寺贡院初考,其中优异者可入未央宫,由皇帝主持再考。

    入了宫,就是简在帝心,将来仕途自有说法。

    即便没能入宫,光禄寺也会按照考试优劣,择选出有才之士,一般而言,这部分人都应该是候派官职。

    但今年较为特殊。

    与科举制一同开始施行的,还有各地官学的铺开,正好缺少官吏,可以直接授官。

    实际上。

    大汉的第一次科举,从开科取士的诏令颁布,到后续登科进士的安排,都显得十分粗糙。

    像考试流程,地方至少得先选拔一次,再聚京师。

    还有考试场地、批阅方式等等,乃至参加科举的人赶赴京师的方法,都很不规范。

    “关东、南疆许多郡国距离京城太远,很多贫家子碍于穷困,连赴京赶考的钱财都拿不出来。”

    宫墙廊道间。

    皇帝与太子在前,一群随侍小步跟在身后。

    “待下一次科举定制,在郡国考完后,可以让士子与地方进贡的粮税一同解赴京城。”刘据建议道:“沿途有个保障,士子路途费用也可由朝廷承担。”

    “可行。”

    皇帝扶剑在前,点头道:“开科取士,如果都取一些豪富之家,朕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说着,刘彻点向身后一人:“记下。”

    “是。”

    尚书仆射霍光将一卷书册半折起,持笔快速记录。

    行走间,刘据想了想,又说道:“今年乃至往后几年,官学未成规模前,考生大多来自民间自学、家学。”

    “但数年后,等到官学铺开,官办考生与私塾考生最好区分开。”

    “为何?”皇帝挑眉道。

    “分类后,可统计各郡县官学教育水准,以及地方学风、民风,对于私塾考生,也并非是要禁止或限制。”

    刘据正色道:“科举选士,既然取消了举荐的门槛,就该取消的彻底,无论什么身份,都能参与。”

    “嗯。”

    皇帝脸上浮现笑意,“有点治国的大气了。”

    “此次开科取士,准备仓促,来京赶考的人什么身份都有,商贾、狱吏、良家子、公卿之子……”

    行过一个拐角,皇帝忽然冷笑出声:“之前还有人来跟朕建言,公子与农家子混在一起,实乃礼制败坏。”

    “哼!”

    “这就是礼制败坏?如果是,那他们恐怕不知道,朕就喜欢礼制败坏!”

    刘彻朝身后冷声吩咐道:“记下,凡科举考试,只要是我大汉子民,无论是何身份,皆可参加。”

    “骑奴里能出大将军,商贾里能出治国良臣,朕何人用不得?把这句话写进诏书里,让天下人都给朕记住咯!”

    是啊。

    大汉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卫青奴隶出身,却能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桑弘羊商人出身,却能成为朝廷财政主官,位列九卿!

    诸如此类的身份跃迁,太多太多。

    与他们相比,科举取士允许各式各样的人参与又算得了什么呢?

    若跟二十一世纪比,大汉朝无疑是一个很坏的时代,但跟后世阶级严重固化的王朝比,大汉又是最好的时代……

    宣室殿外。

    皇帝一行人抵达时,宦者令迎上前来,恭声道:“陛下,士子们已在殿内候着了。”

    “嗯,入殿吧。”

    宣室殿内,以往站着衮衮诸公的地方,今日则换成一张张案几,从中央排至两侧,案几后各坐着一名士子。

    总共二十余人,未及冠的年轻士子居多,他们便是经光禄寺初考后,筛选出的佼佼者。

    “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虽然宦者令提前安排人教导过,可皇帝入内时,一众士子起身见礼的声音依旧稍显凌乱。

    如果仔细听。

    不难听出有些人语气紧张、神情紧绷。

    “哈哈哈,快快免礼!”皇帝一路行到御阶上,边走边扶,举止间极为罕见的亲切和蔼。

    等他在龙榻上坐定,再次温言笑道:“今日在座诸位,皆是我大汉栋梁之材,朕对你等寄予厚望啊。”

    “切莫拘谨。”

    听到这话,殿内大多数衣着朴素、甚至寒酸的士子,顿时脸色涨红,面露激昂之态。

    唯有锦衣华服的几人,处之泰然。

    皇帝将种种反应收归眼底,并未点评什么,只是又勉励几句,引得一片谢恩后,随即伸了伸手。

    御阶旁的刘据会意,环顾一周,和善道:“三日前的光禄寺初试,你等经学、律法、书法等,已有考核。”

    “今日殿试,不问典籍,问时政。”

    “先当庭‘对策’,后落于笔墨。”

    对策,是大汉策问的一种形式,将问题写在简牍上,发给应考者作答。

    另一种是:射策。

    即,应考者用箭投射,回答射中简牍上的问题,类似于抽签随机考。

    而问时政,顾名思义,就是考教当下朝廷时务,在唐代科举制中,这一考试形式叫做:时务策。

    “第一问。”

    众士子屏气凝神之际,刘据言道:“治国理政,离不开财,指出当下朝廷财政弊端,并提出改正方略。”

    问题问的很白话,很直接,殿内众人听了……

    很紧张。

    因为太子刚才说的是:先当庭对策。

    书面作答,只能看出你知识储备、书法造诣等方面,但当面策问,则考验辩才、急智、思维逻辑,甚至是勇气。

    太子话音落后,殿内安静了一会儿,期间无人催促。

    片刻后。

    经过短暂思量,右侧靠后处传来一道声音:

    “朝廷当下财政主要源于田税、人口税、杂税等,除此之外,盐铁官营亦是一大进项。”

    后侧一名体格瘦削的青年应道:“田亩、人丁等税由来已久,并无不妥,但盐铁多弊病。”

    “盐铁官员贪墨成风,纵然朝廷严查,可自古财帛动人心,数百石铁官、盐官,豪富却往往比之公侯。”

    “在下以为,严查之余,也应适当放开盐铁,将其归于市税,而非专买。”

    听罢。

    立在御案旁的宦者令眼皮抬了抬,皇帝和太子却没有露出什么表情,点头的动作不知是表示认可,还是表示思索。

    这头话罢。

    另一道想在天子与储君面前出彩的声音又起,“臣对赋税知之不多,但与赋税相关的告缗略知一二。”    “自施行告缗以来,小县所没收田亩多达百余顷,大县数百顷,财物、奴婢更是数不胜数。”

    “因告发之事,一县商贾中家几乎绝迹!”

    靠近大殿右前列、少年老成之相的士子沉声道:“民间恐慌已生,地方官吏却迫于朝廷威慑,瞒报,乃至不报。”

    “臣斗胆建言,废除告缗!”

    此言一出。

    刘据心中微动,龙榻上的皇帝面色如常,搁在御案上的手指却抬了抬。

    身侧的宦者令见状,动作隐晦的在一沓考卷中抽出一张,推至皇帝面前。

    只见正面写着:

    丙吉,鲁国人,狱吏,考明法科,熟习律令。

    皇帝瞥了一眼,没有给出什么反应,也因为他和太子都面无表情,殿内士子反而摸不清脉络。

    前面两人发言后,有关财政的问题又有数人作答,涉及大汉各种税赋。

    说到最后。

    有一位学黄老的士子更是建议,当效仿孝文帝,免除田税!

    额——

    只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话都敢讲。

    今天如果是朝廷百官在这儿,有很多话,即便心里想,也绝对不敢宣之于口。

    但这些士子敢,而且他们说了,皇帝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是初生的牛犊,他们的话,更多的是出于公心……

    诚心!

    待朝廷各种税赋被建言一遍,旁人要么没了新意,要么不懂税赋,全程闭嘴不言。

    此刻,刘据适时开口道:“第二问,农桑者,天下之本也,朝廷欲寻兴农之策,诸位可有献计?”

    相较而言。

    这第二问比前一问更难,因为偏向性更强。

    就像此时此刻,刘据说完后,相继开口的几人都是笼统作答,而且说的也多是老生常谈,诸如设农官、劝农云云。

    并无突出的亮点。

    皇帝出这道题,是为了向外传达自己重农的主旨,也并非真的指望一群年轻士子有何实用妙策。

    却不料。

    就在刘据也这么以为,准备问下一个问题时,大殿最后面响起一道厚重又略显犹豫的声音:

    “农耕一事,朝廷近些年推广的曲辕犁甚好,但农具优劣并不是决定收成的根本原由,关键还在于田亩本身。”

    嚯。

    又一个初生牛犊出现了,在打造出曲辕犁的太子面前,竟然直接出言压低他的功劳?

    小刘来了兴趣,老刘也循声望去。

    只见开口那人,头戴小巾,皮肤麦色,岁数三十上下,与殿内一众年轻士子格格不入。

    旁人视线望去,尤其是皇帝与太子的目光看来,那位衣着略显简朴的汉子顿时局促几分,磕磕绊绊道:

    “田亩需要休耕以积地气,播种作物时,还要注意锄草、倒伏、抵抗干旱。”

    “尤其是在旱田,雨水少,即便浇灌也很难留住水分,我务农多年,又曾观察同县乡人播种,以为可施行垅、沟交换耕作。”

    “一年播种于沟中,垅高而沟深,可防风,留水,中耕除草时,可将垅上泥土掘于作物根部……”

    “二年则挖垅为沟……”

    听着听着。

    皇帝发现自己听不懂了,不过没关系,很多专业的事情皇帝都不懂,也不必懂,他只需懂识人、用人就行。

    这一刻,刘彻的识人技能被触发了。

    他双眼微眯,轻敲桌案,身边的老太监早有预料,将一张写着籍贯、姓名,以及光禄寺评语的考卷抽出。

    只见封面上写着:

    赵过,北地郡人,贫家子……

    看到那一行字,皇帝眼神微亮,不动声色的抬手点了点,宦者令领会,将那张答卷单独放于一侧。

    这时。

    殿内赵过的回答也进入尾声,听完讲述的刘据凝眉,沉声道,“之后可将你的策问写于纸上,会有司农寺核查。”

    赵过闻言,忐忑与激动交杂,拱手应道:

    “喏。”

    刘据点点头,扫视一周,确定无人再答农事,他旋即又道:“第三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对于兵戈之事,匈奴、南越,乃至西夷诸国,你等是何看法?”

    这一问,问的很大。

    因为没有限定方向,只问了看法,如此一来,对有对的献策,错,就有错的判词。

    如果今日是朝堂诸公在此,压根就不会有‘错’这个选项,必然是奔着‘对’的一方狂拍马屁!

    然而,此刻在座的不是老油条,而是小牛犊。

    还是那句话。

    初生牛犊不怕虎,龙他们也不怕呀!

    恰巧,当下宣室殿内的那条老龙,就是想听听年轻人的看法……

    “朝廷起兵戈,扬大汉国威、开疆扩土都是事实,不过,落于一家一户一人时,却颇多苦难。”

    位于前列的一名士子肃然道:“我乃扬州九江郡人,同郡乡人从未受过匈奴兵锋,更未见过匈奴人。”

    “只知每当与一个匈奴的国度开战,朝廷赋税、徭役便会增重几分……”

    “民多疲敝。”

    很显然,这位是持反战路线的。

    他话音刚落,于财政问答中出现、却在农耕问答上消失的争锋辩论,再一次冒出苗头。

    “此言差矣,论事需有先后,匈奴年年寇边在前,朝廷兴兵在后,非朝廷故意起兵戈,而是不得已为之。”

    坐于前排正中的一人朗声道:“若想免于匈奴欺压,只能动兵,可一旦动兵,劳役、赋税必起,此为现实。”

    “民多疲敝,不能否认也是现实。”

    “在下以为,动兵可行,但兵戈罢后,需尽快减免赋税、与民生息。”

    他刚说完。

    一个在情理之中的尖锐问题,紧跟着就被人问出:“那何时才是兵戈结束之际?现在?亦或者数年、十数年之后?”

    这个问题问的好。

    虽然不是皇帝问的,但他也想知道,刘彻觑着眼,瞅向正中开口的那位。

    但见,皇帝目光扫来,其人不卑不亢,少年郎目似朗星,面若冠玉,施施然一拱手,轻飘飘一句话:

    “恕在下斗胆,陛下当政,兵戈不止,与民生息,需候太子……”

    好嘛,果然斗胆!

    众士子闻言大惊失色,刘据听罢摇头苦笑,龙榻上的皇帝听了,突然仰头大笑:“哈哈哈哈哈!”

    “我宗室总算出一千里驹!”

    “乐哉乐哉!”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