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二百七十七章 转换身份,回归几天农民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二百七十七章 转换身份,回归几天农民

小说:重生八一渔猎西北作者:羁中马字数:5069更新时间 : 2024-07-21 00:14:41
    这天一早,从水库取完网回来,李龙一边择鱼一边和陶大强说:

    “大强,今天这鱼卖完后,下午先不下网了,等这段时间把油葵玉米收了之后再逮鱼。”

    “行。”陶大强点头,“俺家地少,收完了后我过来帮你家收。”

    李家虽然人多,李建国两口子也能干,但有几头猪要喂,两个孩子还要上学,李龙是不可能真的当啥也看不到一点不干的。

    割麦子他实在参与不了,毕竟是队里的工,但收油葵玉米还是能干的。

    这段时间去卖鱼的时候,李龙会把李娟和李强一起带上,至少上学这段路,他们能省下不少时间。

    离开前,李龙给了陶大强五块钱,这段时间的账算结清了。

    路上李龙看到背着湿尿素口袋往县里走的队里的人,他路过的时候打了声招呼,骑着就超了过去。

    石城那边老街依然热闹,李龙找了个空位摆开摊子,大声吆喝起来。不过一个小时,鱼卖完,李龙便收摊,去吃早饭。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鱼逮的没有以前多了,八条网能逮以前六条网的量,小眼网里能挂不少不到一巴掌大的小鲫鱼,应该是春天的鲫鱼苗子长大了。

    这小海子里鱼虽然多,但也不可能是无限生长的,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李龙算是休渔,其他人虽然逮鱼,一来网少,二来只能在边上晃悠,对小海子里的鱼影响不大。

    吃过早饭,去石城百货大楼里买了些零食,李龙看到竟然还有卖月饼的,不过他没买,距离中秋节还有十来天,现在买回去,等中秋的时候再吃就没啥仪式感了。

    过节嘛,其实讲究的就是个仪式感。

    中午在大院子和顾晓霞一起吃饭,李龙说了这件事情。

    “最近几天我就不过来了,等到家里油葵玉米收完再来。你家到时我也会过去帮着收——对了,你的户口是不是还没迁上乡上?”

    “没有呢。”

    “那就先不迁。”李龙说,“不着急,你这边教育局还在借调,如果能确定正式留下来再说,如果不能留下来,回乡中学的话,那时再往乡里迁。”

    说的是不确定性,其实李龙还是有点小心思。现在不迁,那么等过段时间分地的时候,顾晓霞的地还会分一些。再往后就是土地承包,那时候是谁有本事谁承包,基本上不管人口。

    农村有地,以后不管在城里混的怎么样,至少回来还有个依靠。

    李龙虽然最后靠着合作社里的分红,也在县里买了套楼房,但他自己知道,自己始终是农村人,没了土地,那真就啥都不是。

    顾晓霞在这方面很听劝,明白李龙是为她好。

    临上班前,顾晓霞拿出两包东西放在李龙自行车后座上:

    “这两包是我买的水果还有一些吃的。小包的你放我爸那里,大包的你拿回去。”

    “好。”李龙笑着应声。顾晓霞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李龙未婚妻子的身份,这是好事。

    回到队里,李龙先去顾家,看顾博远不在,便又拐了回来。

    院子里没人,李建国和梁月梅应该都在地里忙碌着。李龙看网已经拾好,应该是上午陶大强过来搞的。

    他把车子在南墙跟立好,这样晒不着。然后去把用来下网的大轮胎气放了,提着去了闲房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轮胎也是这样。充气时间太久,会疲劳,跟那啥一样,所以适当的要放气,回归自然状态。

    猪圈里猪听到人声,在哼哼着。最近温度没那么高了,猪吃食很猛,长的也很快,李龙想着过段时间是不是该去厂再搞一回渣了。老罗叔那边喂野猪,饲料也有点不够的意思了。

    李龙下午没去下网,先弄了一大捆猪草回来,剁吧剁吧和饲料一起煮了喂了猪,然后准备做晚饭。

    李娟和李强是一起回来的。放下书包后,李娟就跟着干活,收拾院子。李强手里拿着泥巴削的手枪在那里“biubiubiu”的玩着。

    之所以说是泥巴削的不是泥巴捏的,是因为这边有种有特色的现象。浇过水的一些洼地,水渗下、蒸发后,在上面一层土没完全干的时候,地会裂成一块块,和大三十二开的书本那么大。

    动作小心一点,能把这上面一层土块揭下来,就形成整整齐齐的一块泥板。大约就跟一本八十年代大三十二开语文书一样大(马上要出版的《守护蒙玛拉尔》也是这么大)。

    武德充沛的孩子们掀下这泥板后,就会用削铅笔的小刀在泥板上划出简陋的设计图,然后慢慢切削。

    手艺好的,泥板湿润程度好的,很容易就能切削出一把手枪来。

    通常孩子们最喜欢的是驳壳枪,他们叫二把盒子。而切削难度最大的,就是把整个枪削完,最后掏那个扳机孔,通常情况下,这时候就很容易把泥板弄裂,最后前功尽弃。

    所以孩子们放学的时候,碰到合适的地方,就会直接坐在这洼地里削,好点儿的一两块泥板就能削出一把枪,不好的可能会七八块泥板才勉强弄出一把类似五四手枪的泥枪。

    当然,如果有耐心,能用纸叠出驳壳枪,用筷子或直木棍当枪管,这在孩子们中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

    这年头车链子枪和火药枪还没出现——毕竟自行车还没普及,自行车链子还算比较希罕的东西。

    李龙看到那泥枪,心想着下次去乌城的时候要看看有没有那种小砸炮玩具枪,有的话给李强带一个。

    晚上李建国和梁月梅回来,李龙便问道:

    “大哥,明天是不是牵油葵?”

    “嗯,明天牵葵。你忙你的,不用管这个,那些点,我和你嫂子几天就弄完了。”李建国喝着粥,摆摆手浑不在意。

    “没事,我和大强说了,这两天不去逮鱼了,把地里活干完再说。”李龙说道,“割麦子我不咋想干,这个还是能干的。”

    “那也行。”多一个人干活自然是好事,早点弄完早省事。

    吃过晚饭,李龙去到顾家,把那些东西送过去。顾博远正拿着个馒头啃着,桌子上一碗凉开水,一盘用醋和盐凉拌的辣子。

    李龙有点心酸,这顾晓霞不在,准岳父吃的有点简陋啊。

    “别那样看我。”顾博远瞪了他一眼,“我就是懒得弄。你拿来的肉也有,家里米面都有,园子里菜也有,一个人就是懒点儿。”

    “那你吃点好的。”李龙把小包打开,拿出里面的鸡蛋糕、芝麻饼,“吃馍喝水,瘦成干鬼。你要天天这么说,那晓霞该没心思上班了。”

    “就你事多。”顾博远埋怨一句,“你不给他说就是了……网下好了?”

    “今天不下网。地里葵和苞米该收了。我呆家几天,把这些收了后再去。”“也对哩。钱得挣,但地里的庄稼也得收——我这边你不用管……”

    “咋能不用管?我们那边收的快,你这边不急,等到时给你收回来,你慢慢在院子里收拾就行了。”

    “也行。”顾博远也没把李龙当外人,说道。

    第二天正常起床,吃过早饭,李娟带着李强去上学,李龙给他们塞了一块钱,这是让他们中午买冰棍的。小学这里不让卖吃的,和中学不一样,所以他们中午都是带着馒头水啥的。

    李龙记得上一世,为了学生喝水有点甜味儿,家长基本上都是往水里放精——那时候也不管这玩意儿对身体有没有害处,毕竟崩爆米的时候都是这么搞的。这算是最早的自制食品添加剂了。

    这一年,李龙就没让,李娟和李强用的不再是酒瓶子,而是李龙专门给他们买的水壶。水里也没加精,是直接加了方块。

    李建国三人戴着草帽,坐着马车去往自家地里。

    路上陆陆续续看到不少人都提着袋子往地里去。到了季度,该收的都得收。北疆这时候有这点好处,一到秋天,大多时候就应着那句话“秋高气爽”,很少有阴雨天,就算下雨,通常也就是一阵子过去了。

    起得早,空气中还有点凉意,太阳已经升了起来,但并不热。地头的草上还有点点露珠。

    李建国把马车卸开,李龙牵着马去找了地头渠边一处草比较多的地方,把马密下。

    这算是本地土话。拴马的绳子头绑着一根铁撅子,尖的,直接扎到地里,那马就只能在这一片吃草,叫密下。

    李建国和梁月梅已经开始牵葵了——每个人两行,这是播种机播种时留的空间,两行比较紧,两行和另外两行中间的间隔比较宽,有六七十厘米的宽度,刚好容一个人走过去。

    李龙先迎风把尿素口袋展开,虚放到地下,用镰刀砍下一个油葵头放进去,然后把杆子砍倒,开始往地里深入。

    这种条田长度一般几百米,像这一片地就是差不多四百米左右。

    李龙手法还是有点笨,他牵半口袋的时候,李建国已经返回去拿另外一个口袋了,等李龙迟迟不见梁月梅拿口袋,抬头往前看时,原来大嫂那边早就准备了两个口袋,已经牵完一口袋,第二袋子也半袋了。

    而且他们牵完油葵打完杆子,还顺手把地里一些多出来的草也割了单独放着,这是打算当马草。

    李龙倒是没有那么强的好胜心。干活这方面,他比大哥大嫂差得完。

    太阳升了起来,看时间差不多到十二点,这算是上午干到了一半。李龙牵了三袋子,李建国和梁月梅都牵了五六袋子,一半的油葵已经搞完。

    如果加把劲,这一上午就能把油葵全部搞完。

    比李龙想像的要快。

    但也难受。往里走的时候,高草和还没完全干的油葵叶子会把脖子、胳膊等裸露的皮肤划出白印子。

    看着只是印子,并不带伤。但当脖子上汗流下来的时候,那些白印子的地方,就会火辣辣的蛰的疼。

    “小龙,休息一会儿,喝点水。”李建国扛着一口袋提着一口袋葵往回走,路过李龙的时候招呼着。

    “好。”李龙应着。他这一袋子还有一点满了,他打算满了再回去。

    梁月梅也提着两袋子往回走,看着李龙在那里干,笑着说:

    “小龙,速度不慢啊。”

    “赶你们两个差远了。”

    “那我们干了那么多年了。”梁月梅笑着说,“不急。”

    最后李龙也提着两袋子油葵往回走,这时候感觉到太阳的威力,晒得生疼。

    其他地里的人有的在树荫下休息,有的还在地里干着。

    李龙到地头的时候,发现李建国面前摆着五六个梨瓜。他放下袋子惊奇的问:

    “大哥,哪来的梨瓜?”

    “我在苞米地里点的。当时间苗的时候看着有缺苗的地方,我就西瓜、甜瓜、犁瓜都点了些。西瓜没长成,甜瓜有点晚,照不上太阳,还不熟,这梨瓜能吃了。来,这个熟了,我刚才一扒拉就掉下来了,肯定甜!”

    李龙笑着接过来,把表面的灰擦擦,也不用洗,用拳头砸开便啃了起来。

    真甜!

    不止是因为渴,是真的甜。

    瓜熟蒂落,指的就是甜瓜、梨瓜这种。早些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去地里摘甜瓜吃,那瓜就得真正熟了成行。什么叫真正熟了,就是碰一碰瓜,如果瓜从瓜秧上直接滚落下来,那叫瓜熟蒂落,是真的熟了。

    现在的瓜都是半熟就摘下来,然后放熟的,虽然也甜,有些是甜度没到位,有些是用了东西。

    只有这种自然熟的瓜,才是真正的美味。

    当然,等到二十世纪末,慢慢就吃不到这样的瓜了。

    得珍惜啊。以后有地,自己种瓜,就得吃熟的。

    吃完瓜,又喝了些水,在地头的树荫下休息了会儿,李龙这时候真想去睡觉,但还是接着干吧,毕竟活没干完。

    三个人再次拿着袋子进入到地里面,接下来的效率明显是没先前高了。好在地里的活剩下的不算多,在中午两点多的时候,总算是把最后一点油葵收完了。

    扛着袋子往回走的时候,李龙都感觉轻松,二三十袋子油葵一袋袋往马上车撂。李龙和梁月梅在下面往上扔,李建国在上面摆。这是个技术活。现在路都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摆不好半路就会散落下来。

    摆好后,还要用绳子固定,这时候就不能坐人了。好在这地距离麦场不远,李龙和梁月梅跟在马车后面,一直到麦场,卸货。

    麦场这算几家共有,头一次卸自家的东西,这时候就有农民式的狡猾了,谁家先卸,谁家就能占一块比较好的地方。这地方占下后,基本上就算是约定俗成,以后都是这位置了。

    这时候队里的麦子收完,麦草还没拉干净。李家直接占了麦场正西面的地方。

    这里扬场方便。(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