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一十一章 帝国的养分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四百一十一章 帝国的养分

小说: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作者:张九文字数:4917更新时间 : 2024-10-14 02:47:14
    有时候众人的议论还是很有意思的,听一听也无妨,李承乾下旨让钦陵扫大街之后,便早早地下朝。

    今日的早朝结束之后,众人皆是神色轻松地走出了太极殿。

    褚遂良感觉从一年的忙碌中终于脱身了,先是看了看走在前头的赵国公,而后又看向一旁的于志宁,道:“没想到陛下真的让钦陵扫朱雀大街。”

    于志宁回道:“住在长安城的人越来越多,需要人手扫大街。”

    “还以为会像阿史那思摩在长安封个将军,让他养马。”

    于志宁又反问道:“不然,你以为呢?”

    褚遂良感慨着,道:“也对,军中也不缺马夫。”

    “陛下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控制松赞干布与禄东赞,为的是得到吐蕃。”

    褚遂良抬首感慨道:“于尚书是希望松赞干布能够亲手将吐蕃交给大唐来统治?”

    两人说着话,许敬宗走了上来道:“吐蕃会是大唐的。”

    两人齐齐作揖道:“许尚书。”

    许敬宗也行礼道:“于尚书,褚尚书。”

    兵部尚书于志宁,民部尚书褚遂良,礼部尚书许敬宗,三位尚书走在一起,低声议论着。

    而在另一头,吏部尚书马周与狄知逊说着话,道:“刘德威如今还是刑部尚书,可如今他亲下扬州,刑部的许多事都要你来安排。”

    如今的刑部尚书一职空悬,让狄知逊暂代刑部尚书的职权,当然了官位上依旧不在尚书之列,只有等刘德威忙完扬州的事,顺利告老之后,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位列尚书。

    除却工部尚书徐孝德依旧很忙之外,其余众人都还算是清闲。

    现在关中的工匠越来越多,有建不完的房子,有修不完的路,一边还要在关中继续植树造林,下朝之后他还要急匆匆地去京兆府商议。

    朝中六部尚书之列都换了新人,自从房相告老,郑公过世,除了中书省的班底还保留着以前的旧人,朝中六部已都是陛下信重的臣子。

    从贞观年间到乾庆年间,权力的过渡很是平顺,这也是因陛下还是太子时就常年监理国事,如今登基后,也顺利地将班底构建好了。

    朝中能有这种局面,少不了现在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的安排。

    其实长孙无忌对褚遂良是颇为不满意的,对许敬宗也是颇有意见的,更不要说能力平平,才能并不惊艳的徐孝德任职工部尚书,对此人也不甚满意。

    可这些人选就是长孙无忌亲自安排在朝中的位置,并且还是他与陛下商议过的。

    下了早朝之后,李承乾就留下了舅舅与英公在新殿内用着饭食。

    李承乾看着眼前的三五个菜色道:“宫里的饭菜简单了一些,朕钓两条大鱼,让人烤了一条,煎了一条。”

    长孙无忌拿起筷子尝了一口道:“嗯,宫里的手艺还是一样的好。”

    李承乾又给英公夹了一些菠菜,道:“听东阳说过,英公要多吃一些素菜,平日里少用酒肉。”

    李绩点着头,捧着碗,道:“谢陛下。”

    李承乾又给赵国公盛了一碗鱼汤道:“其实登基以来,朕已很少做饭了。”

    饭桌上的气氛很好,君臣三人都没有议论国事而是说起了家常。

    十一月的扬州,天空阴沉沉的,这里是扬州的江都,也就是当年宇文化及在这里发动兵马,杀了隋炀帝的地方。

    身为前隋的旧人,刘德威到了这里之后,便十分感慨。

    此刻,他坐在扬州刺史的官衙内,其实在来扬州之前还去一趟河北,当崇文馆开设到河北之后,那里的一切都变得很好。

    刘德威又一次写了奏章让人将奏章送去朝中,希望朝中可以将崇文馆开设到扬州来。

    这一次,朝中的刑部尚书亲自来扬州,不得不说现在的皇帝对扬州以及江左各地的重视。

    奏章刚写完,却听到了官衙外的惊呼声。

    再抬头看去,刘德威见到了提着几颗人头而来的李义府。

    人头没有再滴血了,像是砍下来之后已过了一段时日,已不新鲜的模样。

    李义府将几颗人头放在桌上,道:“下官去了一趟灵隐寺,杀了几个人。”

    刘德威惊疑道:“你不必将人头带来的。”

    “不带人头不能体现律法之森严,不能震慑四方。”

    “这是谁的人头。”

    李义府道:“王家家主的人头,还有谢家的几个,都是他们家族中的长辈与重要人物。”

    看这几颗人头的年纪都很大了,应该的确是家族中的长辈。

    李义府从怀中拿出奏章道:“这是名册,拿下了三百余人,还有一些盐户,还望过目。”

    在扬州的这些时日,刘德威不是没有听说过李义府在扬州做的事,他杀的人很多,各地有乱象都是他亲自去镇压的。

    在刘德威看来李义府就是一个失控的人,他从下扬州开始就失控了。

    见对方还在看着名册,李义府就坐到一旁,脱下了带血的外袍。

    刘德威道:“你不该这么杀人的,要是杀错了该如何是好。”

    “不会杀错的。”李义府摇头道:“我每去一个地方都会让人乔装打扮,询问乡里,确认对方的确是兼并土地,或者是危害乡里的人物,这才会动手拿人。”

    刘德威接着道:“那之后的事,你又是如何安排的。”

    李义府又道:“我将这些反民犯官的田亩收缴了,查没了他们的家财,又将田亩与盐场卖给了乡里,如此一来乡民是从官府手中买到的田亩,事后如果还有余孽想要报复,也报复不到乡民身上,都冲着某家来,是官府卖给乡民的。”

    话语顿了顿,他又道:“一亩地给十钱,我李义府乐善好施。”

    刘德威目光还在名册上记录,如果李义府此次去江都是为了给他自己谋利,刘德威自然也会砍了他。

    刑部砍人与御史砍人是两回事,御史拿人砍人需要讲究一个罪证,刑部可以先砍人再问罪状。

    刘德威有些庆幸,但又道:“你这么做,对你以后不好。”

    李义府笑道:“有什么不好,我杀的都是该死的人。”

    刘德威摇头道:“你这样杀人,往后在朝中人人都会忌惮你,如此你将会很难在朝中立足的。”

    李义府对刘尚书的这番话没放在心上。

    刘德威只是这样说,毕竟他也听说李义府从小时候过得很不好,不论是借读还是来科举的路上,他自小就受尽了世家子弟的欺凌。

    这是他以前的经历,这孩子眼中没有怜悯。

    李义府是御史台的官吏,不是刑部的官吏,刘德威只能给他几句忠告,但他行事如何与刑部无关。

    再者说,李义府有他自己的经历,他又不是小孩子,他的行为到头来也是他自己的事。

    “老夫听闻你一直照顾着一户母子。”

    “那孩子是骆宾王,是某家的学生。”

    “你可不要带着孩子去杀人。”

    “自然是不会的。”

    刘德威颔首,又提笔在李义府递交的名册上写着批注。

    狄仁杰与李治,李慎已成为了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好帮手,他们可不是李义府那样杀人了事。

    狄仁杰与李治还要帮助刑部治理这里,收拾后事,其中包括重新划分田亩,收缴家产,重新设置集市。

    当冬季的雪花飘来,江南也入冬了,而在这个冬天,对江左的中古门阀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季。

    秦淮乌衣巷,这里是一座夫子庙,上官仪带着一百名御史与三千兵马,将一个个的人犯押在了夫子庙前。

    上官仪比之李义府仁慈得多,除了一些就地反抗之人杀了,其余的都被押送去了长安城。

    上官仪站在夫子庙前,对众人道:“我等御史奉陛下旨意,清查田亩隐户,从未有过要清理世家之意,我们所拿的皆是犯人,与尔等无关。”

    一户户的高门大院被官兵闯入,一应的家产被抄没。

    为了装下这些金银与玉璧,或者是绸缎,马车不够用了,便连夜造马车。

    谁能想到这些门阀竟然富得不可理喻,足够朝中发起十余次东征了。

    忙完手头上的事,又有不少从各地而来的乡民前来告状,但凡涉及赋税与田亩,隐户之事,皆可报之御史。

    不论是农户,黔首,哪怕是一介家仆都可以状告自己的主家,只要查问罪证坐实,御史就会将人犯拿下。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告状,上官仪无奈之下,又只能分出数十人的御史去各地办事。

    深夜,上官仪走入了乌衣巷,来这里也想感受着当年王羲之在这里的底蕴。

    但底蕴都已不在了,上官仪也没心思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只能摇头叹息。

    乾庆二年,十二月的隆冬时节,很多人小看了这一次朝中清查田亩,清查隐户的官吏。

    朝中的意志之坚定,清查之力度,杀人之多,抓人之多,是几百年来都未曾见过的。

    王谢两家从此凋敝了,留在中原的世家再也不会如当年那样,未来的数十年内,世家再也不会威胁到皇权了。

    或许数十年之后,当支教在中原各地扩散之后,再也不会有人记得,当年的世家是什么模样的。

    上官仪从一旁的御史手中拿过了族谱,低声问道:“这是王谢两家的族谱吗?”

    “是的。”

    上官仪点头翻看着。

    那位较为年轻的御史道:“有人说是当年世家各地没有听从太上皇的禁婚旨意,现在的新帝来报复了,为了一道旨意,皇帝就来江南杀这么多人,会有后人记恨的。”

    上官仪轻笑道:“可笑,可悲。”

    几个御史点燃了火盆,是呀,到现在还有人觉得是当年的世家不愿意听从贞观一朝的禁婚旨意。

    若这一次的清查只是为了李唐与世家的旧怨,那未免太可笑了,可笑的是他们的心思狭隘,可笑的是他们看不明白大局,以及现在那位陛下的意志。

    皇帝的意志是坚定的,即便是这一次之后,往后还会有很多次这样的事。

    上官仪心知,所谓监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百年来的长久之计,会持续很多很多年。

    言罢,上官仪走到一处高台上,在这里汇集着乡民不计其数。

    当着数以千计的农户,家仆,乡民的面前,他将一卷卷的族谱丢入火盆中,从此乌衣巷就只剩下了乌衣巷,再无王谢世家。

    当族谱丢入火盆中烧毁,高台的后方,传来了哭泣声,那是世家子弟与世家长辈的哭泣。

    身前还有乡民们与众多家仆的欢呼声,从此他们有了自己耕种的田地,能够做他们自己想做的经营,朝中给了他们许多好处。

    欢呼声与身后的哭嚎声汇聚在一起,上官仪的神色平静,目光看着火焰吞噬了族谱,而后一片片灰烬从火焰中飘出来,飘散在空中,这就像是一棵倒下的大树,它的枯木会滋养大地,会让大地上重新长出新芽。

    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这样的养分,来让这个帝国更加地强盛。

    让皇帝的权力再也不局限于庙堂,皇帝要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所谓一把椅子。

    让朝堂的意志能够传递到这个天下的每个角落。

    上官仪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现在他所做的事,是为了这个帝国的强盛。

    其实李义府的事比他累得多,因李义府需要奔赴各地,而他只是将秦淮查了。

    也是在这个十二月,当上官仪听说了吴王李恪在山东各地又杀了不少人。

    上官仪来到江南的一处地方,他在这里给梁祝立了一块石碑。

    在这个故事中,在那个两晋的乱世下,梁祝这一对可怜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犹未可知。

    但他们的故事值得让人动容,上官仪在江南寻遍了许多地方,都未发现梁祝其人,无奈只能在此地立碑。

    那是一个向世道不公地发出呐喊的故事,哪怕梁祝的喊声很低微,至少他们喊出来了。

    上官仪站在石碑前沉默了良久。

    当年那个寄人篱下,几近辗转地又委曲求全的上官仪不在了,现在的上官仪是有着一腔热血的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