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 无结论的问题
小说:买活作者:御井烹香字数:5003更新时间 : 2024-04-22 07:25:10
华夏的音乐发展得如何——别说这张兄一时间有点儿茫然了, 就连信王等人初听之下,也有点儿被问住了——似乎在生活之中,纯粹欣赏音乐本身的机会还是不多见的, 音乐,这当然倒是常听的不假, 不然也不会有律师这个说法,更没有律书了, 然而要说生活中, 常常听到的似乎还是作为人声演唱的配乐而存在的音乐——倒是常常听说某人的琵琶、南胡弹得好, 知名的乐师也自然是有的, 但是这些乐器弹上两句往往就要唱起来了,就算是在姑苏那样的地方, 两个人吃饭惯要一点音乐配衬才算是风雅的,那也是评弹——评在弹先, 一个有年岁的老乐师带了嗓音清嫩的小倌、女儿, 一弹一唱,旋律只是人声的配衬, 这是日常生活中对于音乐的一种常态。
当然了, 整首的曲谱, 这也还是有的,且也有人以收集为乐,但这就像是金石学一样,是一种很雅的东西, 不能说是进入了大众娱乐。不过,倘若说欧罗巴那边的音乐发展得比华夏要好,大家也是不服气的,那张兄便道, “虽说小提琴的声音也挺悦耳的,但我听那几个乐师说,他们在欧罗巴,最好的归宿也就是做个宫廷乐师,又或者是为教堂演奏,教堂么,往往也要配合唱诗班的!怎能说他们的音乐就一定比我们要来的普适和发展呢!”
“正是了!”信王还没说话,只是看了王肖乾一眼,王肖乾便是会意了,他自己也是有些忍耐不住,便放大音量,不请自来地加入了讨论,“这西洋乐器,调门婉转多变,的确是挺悦耳的,也颇有一些曲子好听,这个不能不承认,但若是仅仅因此,便把西洋的音乐置于我华夏音乐之上,是否有些草率了呢?”
在这吃澡茶的地方,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攀谈起来也是常事,信王这拨人可不是唯一一个对小许所暗示的观点有异议的人,王肖乾这一开头,立刻也有人指出华夏音乐的优点,“虽说我们的乐曲雅乐少,听着是平了点,但却是庄重大气,这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一流,无非是民间小调的做派,至多将其安置去戏班配乐,那些祭祀大典,难道还真能采用它们来演奏不成?还是要那黄钟大鼓,大磬、唢呐一流,才能镇住场子!”
不说还真没注意到,细数之下,华夏的乐器实在不少,这就更让大家不服了,小许被围攻得没有法子,举起手连连告饶道,“诸位诸位,这可不是我说的,大家要找也该找叶主任的麻烦——我只问大家一句话,我们华夏之乐器是多了,乐师其实也不少,说白了,一旦放开门户之见,从那青楼戏班里开始选材培养,难道还养不出个演奏家来么?就是现在,买地靠乐器来吃饭的人家也为数不少呢!那些乡间巡演的戏班,纵然乐器简陋,调门也是简单,但少了他们也很难成戏呀!”
“只是有一种人,是找不出来的——这演奏家有了,律学家也偶然是有一个的,总归君子六艺,琴棋书画中雅号音律,兼能有一定建树的秀才不少,但是,作曲家来说,当今世上可还有什么名家,您们搜索枯肠,能想得出一人么?便是端清世子名满天下,他除了《律吕正论》之外,可有过什么名曲流传?如今琴家所奏的,岂非仍是千年前的《广陵散》,数百年前的《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众人听了小许如此一问,也不免是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仔细想想却也是这个道理,张兄更是恍然大悟,拿起折扇一拍手心,“是了是了,我等文人墨客,于琴于瑟,都是崇古,不但喜爱古琴,而且追逐古谱,这且不论是否正道,却必然不合六姐的心意了,买活军这里,什么都是求新、求变,求个所谓——所谓——”
“系统性、科学性!”
“对对,系统性科学性,又怎会中意如今这崇古为上的风气,想的必然是要再出新曲,又或者更进一步,如工厂一样,设立出一个音乐作坊来,令这新曲也和买地的机器一样,可以源源不绝地被生产出来喽?”
做出这个猜测的,是个黑胖子,大概是个商贩出身的北人,说话有浓厚的北方山阴口音,谈吐也不似张兄小许文雅,倘若在敏朝,他这样的身份,怎敢和小许等人攀谈?更不要说和王肖乾、信王谈天了,怕不是见了个衣角,便自惭形秽、退避三舍了。可在买地的澡堂里,他却也俨然不卑不亢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指着远处的留声机作为佐证,“否则,天下乐师难道都只灌注《阳关三叠》等几首曲子了?纵然一首歌不同人奏出来风味也是不同,可这要是成天到晚只听这几首,那也不免乏味了!”
这一说还真是道理,众人设身处地这么一想,也都觉得,倘若自己要欣赏音乐,那……也不想没事听什么雅乐,真要细说的话,就连这种小提琴曲、笛曲兴趣都不大,还是想听点儿人声小调,甚至是南腔北调的戏曲,虽然看不到那水袖功夫,能听个响动也是不错的。
“这要买唱片,那我倒想买个《鲜花调》的唱片来!”有人不由得就哼唱起来了,“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有没有《游园》、《惊梦》的唱片卖啊!”这是戏迷。
“我是喜欢听渔鼓,南湖道的渔鼓道情,你们听过没有?可惜都是土话,说成官话就不押韵了!”
“弹词好,要是姑苏风月还尚繁盛的时候,去十里山塘,肖家院子一坐,来一壶五百文的好茶,雨前龙井一撮,光福七宝泉水一泡,请他们家大郎来唱一篇《三国》,阿是惬意得很!只是后来山塘街萧条得厉害,肖家院子也不经营了,肖家人不晓得去了何处。若是还能寻到肖大叔,我愿意出钱请他灌一张《三国》,再一张《红楼梦》,吃饭的时候放着听听,阿饭是不是要多吃几碗啦?”
你要听渔鼓,我要听弹词,昆剧迷这里有,还有人喜欢余姚腔、弋阳腔,大家这一说起来,又觉得华夏的曲调也是洋洋大观,只是多与人声相合,纯粹的器乐新曲较少而已。便认为纯粹从器乐的发展来认定华夏音乐不如西洋,并不公平,小许便纠正众人道,“器乐是器乐,民间小调、雅乐、戏曲,这是四个分类,不可混为一谈,如今我等器乐创新,极少有科班出身的作曲家,太常寺、教坊司人浮于事,不堪一用,乐户人家更是形同贱籍,基本没有专业训练,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我们在其余几个领域或许不输给西洋,但这个小项上的确是落后了,要知道西洋那里,自从文艺复兴以来,颇为出了不少专职的音乐家、作曲家,社会地位也并不低,他们的器乐曲子是一直在推陈出新的,不似我们一直在奏古调,这可不比我们的器乐更合六姐的心意吗?”
“不行!这话再休说了,听了叫人难过哩!”
哪怕小许已经加了不少定语,但这个结论却还是叫许多人抓耳挠腮的难受,甚至面红耳赤,生出了要拍桌而起,拧转扭动的冲动来——虽然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但华夏怎能有一丁点东西落于人后呢?甚至有些人连西洋乐器调门更多变更婉转,华夏的宫商角徽羽听着偏平,这样的结论都想争辩几句呢!这会儿也不例外,已经有人嘀咕着‘奏古曲有什么不好了’。
“好了好了,诸位君子,便是我华夏有百样好,难道不许他西洋有一样好不成?再说了,外藩天性奔放,善于音乐,这又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了。且看如今的南胡、唢呐,仔细考证,不也都是外来的么,不然何以叫它胡琴?还有那琵琶、箜篌,那也都是洋番的乐器,为我所用罢了。真要仔细计较起来,我们只好敲编钟去,古琴倒是上古传承,可琴声幽咽,又不见在座诸位有多喜爱了。你们说的什么弹词、道情,哪有古琴伴奏的,拿个拨浪鼓边说边敲的也是常事。”
也有人才知道连唢呐都是外来的,不由大惊,因此物实在是普及,民间红白事离不开它,被张兄提起,才知道原来此物完全进入中原也就是本朝事情,便连‘唢呐’两个字都是直接从洋番土话带入进来的,闻言方才微微释然,笑道,“是了,便许他们这样好罢,要这样说,这各式各样的提琴、芦笛等西洋乐器,迟早也成了我们的,再过些年,也就是我们戏台子配乐的一种了。”
“是了,只要我们将那作曲也发展发展,器乐上多几门乐器,那也是好事!”
其实,在信王看来,此事远没有这么简单,他也是常常听到西洋乐师演奏的,这几年,在云县的文娱活动中,这些洋番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来历很丰富,有欧罗巴人,也有奥斯曼帝国来的乐师,还有南洋、身毒等地,跟着那些本来要为身毒可汗修造陵墓的工匠一起,投奔过来寻找机会的乐师,每人擅长的乐器各自不同,曲目也不一样,由于本身的新奇性,各种茶楼都喜欢请他们去演奏,还有些时候他们自己申请了时段,在街坊必备的社戏戏台上表演,也能收到不少打赏,收入是不低的。
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再配合各地的远洋航船热衷运人里换政审分,而其中不免有一些音乐造诣不错的洋番移民,所以羊城港这里的澡客在各种场合听过洋番音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信王看来,这些洋番的音乐各有特色,乐器的发展似乎是吻合了乐理的,要强行把这些乐器融合在一起,似乎并不容易,因为这各国之间的乐理流派差别极大。
就说华夏的乐曲,似乎是以单线拉长为主——每每只单一调,调上的起伏比较平缓,经常往复,有一唱三叹的感觉,而欧罗巴的乐曲则爱用复调,而且喜爱协奏,要说的话,虽然这十二平均律是端清世子提出的理论,并且在买地得到重视,但信王似乎并未怎么见到应用此律进行旋宫转调的新曲,反而是欧罗巴的乐师,听说这个理论后,据说无不露出欣喜若狂之色,并且立刻就去报名学习算数。这样想来,或许是因为他们喜爱协奏,便经常要设计副奏者的曲谱,便频繁需要计算移调的缘故了。
“要说起来,十二平均律这说法,也是登上了买地的教科书之后,才有了些名气的罢?此前都知道端清世子是律法大家,做了有几本律法著作,但‘十二平均律’这名字原文似乎是没有的,就只有一段话而已。甚至很多人或许都还有些不以为然——这十二平均律的意思我看了,归根结底,把音乐问题也归成了数学问题,这样的结论,在从前我们那里,可吃不太开的。”
从澡堂出来,换上新衣时,信王便和曹如闲谈道,“甚至于世子的名声,也是因为六姐的夸奖才更加显扬,如此说来的话……”
几人眼神一对,心中便也都是了然:这十二平均律在后世必定有很重要的地位,令六姐都有了印象。而且后世西洋音乐必然较为显达,华夏音乐呢,仔细想想,就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按照六姐的习惯,只要知道发展方向,必然是不吝点拨引领的,这里居然毫无见解,只是示意民间搜罗人才自行发展,那甚至可以这样想,就是华夏音乐,在六姐那个世界的后来,或许是经历了接近断代的危机,已经式微到难以谈起发展了!
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变故,能让华夏音乐危殆至此。信王对此多少是有些嘀咕的,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他倒宁可相信是六姐不太重视这些,前些年来也没腾出手,再看王肖乾和曹如,大概也都是这样的想法:对于六姐的来历,以及仙界后世的发展轨迹,他们虽然不像是一些考据派一样疯魔,但要说完全不好奇也不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去推测未来,已经十分熟练,甚至不需言语过多交流,彼此看看,都能明白对方的想法了。
且先不说华夏可能遭遇的变故,只说音乐来看,那西洋的复调合奏,似乎就代表了器乐的将来,信王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复奏听起来变化更多也更愉悦些,譬如说一段气势恢宏的复奏之后,忽然间来个独奏,这对比岂非一下就出来了?不过,既然十二平均律是端清世子在宇内首创,那就可以说明欧罗巴那里并没有类似的理论,他们的作曲应该也还在发展——信王忽然间不知为何也兴起了一股紧迫的感觉,认为华夏这里应当要奋起直追了,不论如何也要找一个作曲家来,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用一用,将华夏器乐的发展也提一提。不能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被欧罗巴流派给抛得太远了。
想要在竞争中获得先机,第一个是要看自己的速度,第二个就是要看对方的速度了,信王想了想那些数学且学不明白的乐师,按照敏朝这里的传统他还是比较轻视的——乐师是乐师,作曲家是作曲家,自古以来,华夏的大乐者基本都是端清世子这般,本身就是知名的文人墨客,有所兼才,所以他还是本能地比较关注欧罗巴过来的学者,因问曹如道,“大伴,这几年来,从欧罗巴来的红圈学者,有没有雅好音乐的?他们可是出了什么新曲子没有?这些人开方当还是不在话下的。”
说着,他扳起手指就计算了起来,“嗯,嘉立略,这个怕是最有名的,他我也曾见过几次,倒不像是爱好音乐的样子,对了,他是不是早大半年,就迁居到羊城港来,开始在买活大学上课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当然了, 整首的曲谱, 这也还是有的,且也有人以收集为乐,但这就像是金石学一样,是一种很雅的东西, 不能说是进入了大众娱乐。不过,倘若说欧罗巴那边的音乐发展得比华夏要好,大家也是不服气的,那张兄便道, “虽说小提琴的声音也挺悦耳的,但我听那几个乐师说,他们在欧罗巴,最好的归宿也就是做个宫廷乐师,又或者是为教堂演奏,教堂么,往往也要配合唱诗班的!怎能说他们的音乐就一定比我们要来的普适和发展呢!”
“正是了!”信王还没说话,只是看了王肖乾一眼,王肖乾便是会意了,他自己也是有些忍耐不住,便放大音量,不请自来地加入了讨论,“这西洋乐器,调门婉转多变,的确是挺悦耳的,也颇有一些曲子好听,这个不能不承认,但若是仅仅因此,便把西洋的音乐置于我华夏音乐之上,是否有些草率了呢?”
在这吃澡茶的地方,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攀谈起来也是常事,信王这拨人可不是唯一一个对小许所暗示的观点有异议的人,王肖乾这一开头,立刻也有人指出华夏音乐的优点,“虽说我们的乐曲雅乐少,听着是平了点,但却是庄重大气,这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一流,无非是民间小调的做派,至多将其安置去戏班配乐,那些祭祀大典,难道还真能采用它们来演奏不成?还是要那黄钟大鼓,大磬、唢呐一流,才能镇住场子!”
不说还真没注意到,细数之下,华夏的乐器实在不少,这就更让大家不服了,小许被围攻得没有法子,举起手连连告饶道,“诸位诸位,这可不是我说的,大家要找也该找叶主任的麻烦——我只问大家一句话,我们华夏之乐器是多了,乐师其实也不少,说白了,一旦放开门户之见,从那青楼戏班里开始选材培养,难道还养不出个演奏家来么?就是现在,买地靠乐器来吃饭的人家也为数不少呢!那些乡间巡演的戏班,纵然乐器简陋,调门也是简单,但少了他们也很难成戏呀!”
“只是有一种人,是找不出来的——这演奏家有了,律学家也偶然是有一个的,总归君子六艺,琴棋书画中雅号音律,兼能有一定建树的秀才不少,但是,作曲家来说,当今世上可还有什么名家,您们搜索枯肠,能想得出一人么?便是端清世子名满天下,他除了《律吕正论》之外,可有过什么名曲流传?如今琴家所奏的,岂非仍是千年前的《广陵散》,数百年前的《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众人听了小许如此一问,也不免是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仔细想想却也是这个道理,张兄更是恍然大悟,拿起折扇一拍手心,“是了是了,我等文人墨客,于琴于瑟,都是崇古,不但喜爱古琴,而且追逐古谱,这且不论是否正道,却必然不合六姐的心意了,买活军这里,什么都是求新、求变,求个所谓——所谓——”
“系统性、科学性!”
“对对,系统性科学性,又怎会中意如今这崇古为上的风气,想的必然是要再出新曲,又或者更进一步,如工厂一样,设立出一个音乐作坊来,令这新曲也和买地的机器一样,可以源源不绝地被生产出来喽?”
做出这个猜测的,是个黑胖子,大概是个商贩出身的北人,说话有浓厚的北方山阴口音,谈吐也不似张兄小许文雅,倘若在敏朝,他这样的身份,怎敢和小许等人攀谈?更不要说和王肖乾、信王谈天了,怕不是见了个衣角,便自惭形秽、退避三舍了。可在买地的澡堂里,他却也俨然不卑不亢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指着远处的留声机作为佐证,“否则,天下乐师难道都只灌注《阳关三叠》等几首曲子了?纵然一首歌不同人奏出来风味也是不同,可这要是成天到晚只听这几首,那也不免乏味了!”
这一说还真是道理,众人设身处地这么一想,也都觉得,倘若自己要欣赏音乐,那……也不想没事听什么雅乐,真要细说的话,就连这种小提琴曲、笛曲兴趣都不大,还是想听点儿人声小调,甚至是南腔北调的戏曲,虽然看不到那水袖功夫,能听个响动也是不错的。
“这要买唱片,那我倒想买个《鲜花调》的唱片来!”有人不由得就哼唱起来了,“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有没有《游园》、《惊梦》的唱片卖啊!”这是戏迷。
“我是喜欢听渔鼓,南湖道的渔鼓道情,你们听过没有?可惜都是土话,说成官话就不押韵了!”
“弹词好,要是姑苏风月还尚繁盛的时候,去十里山塘,肖家院子一坐,来一壶五百文的好茶,雨前龙井一撮,光福七宝泉水一泡,请他们家大郎来唱一篇《三国》,阿是惬意得很!只是后来山塘街萧条得厉害,肖家院子也不经营了,肖家人不晓得去了何处。若是还能寻到肖大叔,我愿意出钱请他灌一张《三国》,再一张《红楼梦》,吃饭的时候放着听听,阿饭是不是要多吃几碗啦?”
你要听渔鼓,我要听弹词,昆剧迷这里有,还有人喜欢余姚腔、弋阳腔,大家这一说起来,又觉得华夏的曲调也是洋洋大观,只是多与人声相合,纯粹的器乐新曲较少而已。便认为纯粹从器乐的发展来认定华夏音乐不如西洋,并不公平,小许便纠正众人道,“器乐是器乐,民间小调、雅乐、戏曲,这是四个分类,不可混为一谈,如今我等器乐创新,极少有科班出身的作曲家,太常寺、教坊司人浮于事,不堪一用,乐户人家更是形同贱籍,基本没有专业训练,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我们在其余几个领域或许不输给西洋,但这个小项上的确是落后了,要知道西洋那里,自从文艺复兴以来,颇为出了不少专职的音乐家、作曲家,社会地位也并不低,他们的器乐曲子是一直在推陈出新的,不似我们一直在奏古调,这可不比我们的器乐更合六姐的心意吗?”
“不行!这话再休说了,听了叫人难过哩!”
哪怕小许已经加了不少定语,但这个结论却还是叫许多人抓耳挠腮的难受,甚至面红耳赤,生出了要拍桌而起,拧转扭动的冲动来——虽然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但华夏怎能有一丁点东西落于人后呢?甚至有些人连西洋乐器调门更多变更婉转,华夏的宫商角徽羽听着偏平,这样的结论都想争辩几句呢!这会儿也不例外,已经有人嘀咕着‘奏古曲有什么不好了’。
“好了好了,诸位君子,便是我华夏有百样好,难道不许他西洋有一样好不成?再说了,外藩天性奔放,善于音乐,这又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了。且看如今的南胡、唢呐,仔细考证,不也都是外来的么,不然何以叫它胡琴?还有那琵琶、箜篌,那也都是洋番的乐器,为我所用罢了。真要仔细计较起来,我们只好敲编钟去,古琴倒是上古传承,可琴声幽咽,又不见在座诸位有多喜爱了。你们说的什么弹词、道情,哪有古琴伴奏的,拿个拨浪鼓边说边敲的也是常事。”
也有人才知道连唢呐都是外来的,不由大惊,因此物实在是普及,民间红白事离不开它,被张兄提起,才知道原来此物完全进入中原也就是本朝事情,便连‘唢呐’两个字都是直接从洋番土话带入进来的,闻言方才微微释然,笑道,“是了,便许他们这样好罢,要这样说,这各式各样的提琴、芦笛等西洋乐器,迟早也成了我们的,再过些年,也就是我们戏台子配乐的一种了。”
“是了,只要我们将那作曲也发展发展,器乐上多几门乐器,那也是好事!”
其实,在信王看来,此事远没有这么简单,他也是常常听到西洋乐师演奏的,这几年,在云县的文娱活动中,这些洋番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来历很丰富,有欧罗巴人,也有奥斯曼帝国来的乐师,还有南洋、身毒等地,跟着那些本来要为身毒可汗修造陵墓的工匠一起,投奔过来寻找机会的乐师,每人擅长的乐器各自不同,曲目也不一样,由于本身的新奇性,各种茶楼都喜欢请他们去演奏,还有些时候他们自己申请了时段,在街坊必备的社戏戏台上表演,也能收到不少打赏,收入是不低的。
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再配合各地的远洋航船热衷运人里换政审分,而其中不免有一些音乐造诣不错的洋番移民,所以羊城港这里的澡客在各种场合听过洋番音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信王看来,这些洋番的音乐各有特色,乐器的发展似乎是吻合了乐理的,要强行把这些乐器融合在一起,似乎并不容易,因为这各国之间的乐理流派差别极大。
就说华夏的乐曲,似乎是以单线拉长为主——每每只单一调,调上的起伏比较平缓,经常往复,有一唱三叹的感觉,而欧罗巴的乐曲则爱用复调,而且喜爱协奏,要说的话,虽然这十二平均律是端清世子提出的理论,并且在买地得到重视,但信王似乎并未怎么见到应用此律进行旋宫转调的新曲,反而是欧罗巴的乐师,听说这个理论后,据说无不露出欣喜若狂之色,并且立刻就去报名学习算数。这样想来,或许是因为他们喜爱协奏,便经常要设计副奏者的曲谱,便频繁需要计算移调的缘故了。
“要说起来,十二平均律这说法,也是登上了买地的教科书之后,才有了些名气的罢?此前都知道端清世子是律法大家,做了有几本律法著作,但‘十二平均律’这名字原文似乎是没有的,就只有一段话而已。甚至很多人或许都还有些不以为然——这十二平均律的意思我看了,归根结底,把音乐问题也归成了数学问题,这样的结论,在从前我们那里,可吃不太开的。”
从澡堂出来,换上新衣时,信王便和曹如闲谈道,“甚至于世子的名声,也是因为六姐的夸奖才更加显扬,如此说来的话……”
几人眼神一对,心中便也都是了然:这十二平均律在后世必定有很重要的地位,令六姐都有了印象。而且后世西洋音乐必然较为显达,华夏音乐呢,仔细想想,就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按照六姐的习惯,只要知道发展方向,必然是不吝点拨引领的,这里居然毫无见解,只是示意民间搜罗人才自行发展,那甚至可以这样想,就是华夏音乐,在六姐那个世界的后来,或许是经历了接近断代的危机,已经式微到难以谈起发展了!
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变故,能让华夏音乐危殆至此。信王对此多少是有些嘀咕的,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他倒宁可相信是六姐不太重视这些,前些年来也没腾出手,再看王肖乾和曹如,大概也都是这样的想法:对于六姐的来历,以及仙界后世的发展轨迹,他们虽然不像是一些考据派一样疯魔,但要说完全不好奇也不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去推测未来,已经十分熟练,甚至不需言语过多交流,彼此看看,都能明白对方的想法了。
且先不说华夏可能遭遇的变故,只说音乐来看,那西洋的复调合奏,似乎就代表了器乐的将来,信王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复奏听起来变化更多也更愉悦些,譬如说一段气势恢宏的复奏之后,忽然间来个独奏,这对比岂非一下就出来了?不过,既然十二平均律是端清世子在宇内首创,那就可以说明欧罗巴那里并没有类似的理论,他们的作曲应该也还在发展——信王忽然间不知为何也兴起了一股紧迫的感觉,认为华夏这里应当要奋起直追了,不论如何也要找一个作曲家来,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用一用,将华夏器乐的发展也提一提。不能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被欧罗巴流派给抛得太远了。
想要在竞争中获得先机,第一个是要看自己的速度,第二个就是要看对方的速度了,信王想了想那些数学且学不明白的乐师,按照敏朝这里的传统他还是比较轻视的——乐师是乐师,作曲家是作曲家,自古以来,华夏的大乐者基本都是端清世子这般,本身就是知名的文人墨客,有所兼才,所以他还是本能地比较关注欧罗巴过来的学者,因问曹如道,“大伴,这几年来,从欧罗巴来的红圈学者,有没有雅好音乐的?他们可是出了什么新曲子没有?这些人开方当还是不在话下的。”
说着,他扳起手指就计算了起来,“嗯,嘉立略,这个怕是最有名的,他我也曾见过几次,倒不像是爱好音乐的样子,对了,他是不是早大半年,就迁居到羊城港来,开始在买活大学上课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