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买活 > 850 咸饭团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850 咸饭团

小说:买活作者:御井烹香字数:5915更新时间 : 2024-04-22 07:25:10
    “都排好队,按着规矩走!谁敢乱了秩序的,当即打杀,都排好队,排好队啊!”

    带着刺耳的滋啦声,一根长杆被竖了起来,绑在长杆上头的铁嘴巴——一个能传音不说,还可以把声音放得很大的铁皮喇叭,向着下方缓慢移动的人流不断地输出着告诫,“跟着脚步节奏,一二一、一二一!加把劲,中午前到了营地就有绿豆汤喝了!还有咸饭团——饭团上头还洒了鱼松呢!美不死你们这些砍头汉!”

    这恩威并施,威吓过后又带着笑意,描绘起了中午的美餐,但这声音所描绘的画面,实在是有点儿太好了,倘若不是最后一句打趣般的叱骂,流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尤其是那些在通州呆过一段时间,被安排沿着运河段徒步南下的流民,这会儿对买活军的富庶才算是有了一点认知,“能吃上浓浓的杂粮粥,已经惜福了,咋,山阳道这边的灾民还能有咸饭团吃?若是这样还南下做什么!吃上救济,过了今年不就照旧返回老家去了?”

    “说这啥话呢,被买活军管起来了,让你走,你还敢不走?”

    打从通州离开之后,流民队伍的成分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出现了若干小头领——这些在通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受了最基本的纪律培训,并且扫盲班毕业了的灾民们,他们虽然依旧衣衫褴褛,但脸颊上已经挂起了一点肉影子,眼神也比之前要明亮一些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非常自然地完成了从农民到买活军活死人的转变,虽然还没有踏上买地,但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这群人不再结队一起走,而是普遍被任命为小队长,分散开来,去管理从通州南下到山阳道安德府这段路上逐渐汇入的流民,教导他们跟从规矩,听从特科吏目们的指挥:进入山阳道境内之后,特进士的数量就急剧减少了,山阳道的流民和京畿的来源就不一样,京畿流民是特进士们在干旱发生之后,主动深入到村子里挖出来的,是以村落为区分,一开始就听从衙门的领派。山阳道这里就不同了,他们多是以宗族为单位,自发性地从老家赶出来的,一开始其实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都是往府城、沿河港口汇聚,想着那里要富庶一些。

    山阳道的官员对于这种迁徙,反应普遍非常的缓慢,最后,还是少量特进士们站了出来,和安德府、清渊府这些运河港口的买活军办事处联手,促使衙门吏目们出面组织流民,普遍迁徙到安德府外,而买活军办事处则从这里开始接手,安排人员行动,一部分去莱芜坐海船南下,另一部分则和通州这里的徒步部队汇合在一起,继续南下前行。

    考虑到安德府的承载能力和存粮远低于通州,山阳道流民就没有通州流民那样,还能住一段时间,先行教育一番的条件了,只能以盲流的身份被贱卖给买活军,价格起码要少了三分之二,也是因此,除了少数本就拥有扫盲班水平的山阳流民也被选拔去做小队长,其余的队伍就只能由京畿流民来率领,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注意的——京畿流民的官话说得好,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山阳道这里已经有很多百姓说不好官话也听不太懂了,对此,流民队伍给予的反馈是残酷的,听不懂官话,又记不住规矩,无法沟通的那些人,第一次触犯规矩被呵斥,第二次触犯规矩被鞭打,如果还有第三次,那就直接抓起来,送到衙门牢房里去,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自此和家人分离了!

    很残忍,甚至可以说是蛮不讲理,因为有些人接二连三的触犯规矩很可能也并非故意,只是习惯难改,或者本就糊涂。但这就是流民队,有过逃荒经验的人都知道,如今这样到了地头有饭吃的逃荒,已经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最轻松的一次了,甚至它都不该叫做逃荒,可以叫做是迁徙了!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队伍里,没有什么网开一面,没有什么公道公平,要的就是绝对的听话,只有听话服从,才能跟上大部队,那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被群体抛弃的人——还想着被放回家乡么?真当衙门是吃素的,会把这些还有力气长途跋涉,身无分文却又饥饿难耐的大老爷们放回乡野里去,让他们祸害府城周边暂时还算是安稳的乡村?

    想太多了!按照如今特科衙门的做事风格,这些学不会听话的人,最后很可能就是这样不知所终了,反正回家是不能的,流民大部队也不要了,他们大约最终也会化为一具在灾年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饿殍,不知在哪里被野狗给啃吃了吧!

    山阳道的流民,身体素质普遍要比通州流民更好一些,宗族在紧迫的年代,毕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能成群结队地走出家乡逃荒的,都是强者,不过,他们却不会因此就和官府对着干——也正因为他们有主心骨,没有那么饿得发狂,理智犹存,便都还知道,和官府对着干,是不可能有好果子吃的。

    只要还有一口饭吃,这些宗族便很容易妥协,而他们也能遵守规矩,只要有一个人能够领会,便可以确保其余人都知晓听从,如此一来,尽管管理的人还是那么的少,而流民还要比京畿那一带强势很多,但迁徙路上,到底还是保留了比较良好的秩序,他们从安德府一路前行,忍耐着越来越稀薄的粥水,慢慢地来到济州——在这里,流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扩音喇叭,还有那虚无缥缈的,咸饭团的许诺,因为在济州,买活军就正式接手流民处理了,办事处拿了敏朝朝廷的钱粮,接过了把人送到买地的责任,济州也是特进士的一个界限,再往南去,就没有特进士在州县里任职了。

    经过了这一路的教育和自学,京畿流民们已经不是离开家乡时的模样了,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他们从根本不知买活军为何物,变成了买活军最虔诚的信徒,不论是对买地的富饶,还是买活军的强大都深信不疑,唯恐有一丝违逆买活军安排的想法出现。

    就譬如这会儿,山阳道流民刚流露了一丝想要赖在济州府吃救济的想法,便被立刻严厉地呵斥了起来,“赖在济宁?呵,只有被逮了去挖矿的份,还想着吃买活军的救济?可知道济州府已经没几个特进士了,衙门里的老爷,看待落单的流民,是多么的虎视眈眈?你当他们看的是人啊?他们看的是钱,是矿,是肉!你?你不过就是一头肉猪罢了,还想着算计得过他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斤两,只是惹人笑话!”

    话不中听,可道理让人无法反驳,流民群里刚起来的舆论浪潮便立刻被扑灭了,这些眷恋故土的流民们——山阳道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宗族强大的百姓,他们是尤其舍不得离开家乡的——他们嘴唇翕动着,不甘心地发出细细碎碎的噪音,但却不敢用家乡话和身边的族人们轻声抱怨:这也是规矩的一条,必须用官话说话,行走时不得高声笑语,必须保持沉默,触犯了任意一条,若是被巡查的大人们抓到了,或者呵斥,或者拉出队伍就是一顿鞭打!

    队长这里,虽然没有鞭打的权力,但他可以高声呵斥,引来巡查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就是逃不过的鞭打,因此众人虽然偶尔也能低声交谈,但这会儿却无人敢于抬杠,就算是愣头青,也被长辈兄弟们猛然瞪了一眼,不再继续意气之争了:这还没吃上饱饭呢,脾气就涨起来了?再说,这想法也是天真!这些年来,年年旱灾,就算在济州府死皮赖脸赖到明年,回家去种地了,明年又旱那该怎么办呢?

    山阳道这里,没有通州那么旱,但水位也很浅,沿着河堤两岸,流民们一路走一路都能看到纤夫们在整修河滩,他们不着寸缕,身子黝黑油亮,肌肉干巴巴的盘在身上——但毕竟不是骨瘦如柴,在肌肉和皮肤之间,似乎还能隐约看到一点儿脂肪的影子,在运动时作为肌肉滚动的润滑。

    伴随着劳动号子,他们挑起了沉沉的担子——这些漕工他们是有力气的!队伍里的流民们从那挑担弯曲的幅度,还有行走时颤动的艰难,推测着一担的重量,并且不由自主地和自己对比了起来,他们有些不甘心地吞了吞口水:现在……现在当然是不能比的了,若是在从前的好日子里,吃饱喝足又没什么病痛的话,大概一担子也能来上这么三四百斤的!

    但是,一担子的买卖,和整整一天都这么干活,那当然又是不能比的了,这个道理农民汉不会不知晓,他们只能在心底有些含酸带醋地想:这毕竟是济州府,是富庶的地方,便连漕工都见过世面,饮食上肯定吃得比他们要好,力气大一些——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漕工们的饭来了!”

    队伍一时骚动起来了,大家都伸长头去看河滩下方,果然,沿着河堤边上较平缓的路面,六七个人推着独轮车慢慢地走过来了,独轮车上头尾各放了两个高大的饭桶,还有未全散去的蒸汽,他们不再往前走,就在河堤的阴影里停下来了,纤夫们把河滩上的碎石纷纷挑到了远方一处缓坡之上,回来跳到河里擦洗了一下,就这样赤条条地落着水珠,走到车子前头来拿饭。他们似乎很习惯于流民们的打量了,对于这些路过的外乡人熟视无睹,甚至也不想着在他们面前遮掩一下身体。

    “还真是咸饭团!”

    队伍对于他们的赤裸,反应也很平淡,这都是农民,没有可什么矫情的,天气热起来,谁家下地干活几乎都是这个样子,无非就是兜裆布穿不穿的区别而已,至于女眷,要么不出门,要么出门了就当看不到,这时候把眼睛一别,就当看不到,继续往前走就是了,这也是遵从规矩——不得随意停下。要说起来,吃食还比男人的□□更让她们好奇,“当真给吃的大米饭?没杂粮?”

    “雪白的饭团!现浇盐水!”

    都是在眼皮底下现场烹饪的,真没半点弄虚作假:一油纸包雪白的盐粒,倒进一大盆开水里,拿饭勺搅和一阵子,使其融化,再从一个大罐里取出一坨深灰色而腥气的东西,投入盐水中,让盐水变成一盆混浊而带了浅灰色的液体,往饭桶里一泼,用饭勺上下搅和,让米饭吸收盐水,从原本散碎的蒸饭变得少有粘性起来了。

    接下来,发饭的人就开始包饭团了,一手细纱布,一手饭勺,舀起一大勺饭,放进细纱布里狠狠一攥,一个大饭团就攥出来了,丢到刚才倒开水的大盆里,纤夫们走到跟前,往身上揩揩手,取走一个立刻大吃起来,他们是干重体力活的人,这么一个饭团根本不在话下,从人头和饭量来看,这样拳头大小的饭团,一人至少要吃三个,吃完了又来取,发饭的人也不制止他们,这时候还有人挑了几担子水桶过来——似乎是蒸饭沥出来的米汤,作为漕工们的饮料。

    “毕竟是济州府!连漕工都吃得这样好!”

    人群虽不敢慢下脚步,但却焕发出一阵羡慕的低沉声浪,机灵的队长立刻便开始发挥了,虽然他们也没去过买地,但却非常肯定地哼声起来了,“急什么!买地吃得只有更好的!没见他们吃的都是南洋米么!我们就是要去南洋!到了南洋,谁还吃杂粮啊!那都是精白米随便吃饱的!还有虾酱——南洋的鱼虾还能少了?不至于就泼水里了,给你两筷头实实在在地配饭吃,肯定也是有的!”

    山阳道不比通州附近,水系很多,哪怕住在深山,对于鱼酱虾酱还是比较熟悉的,有些山里旮旯的村民还真不知道那灰酱是什么,听这么一说才恍然大悟,他们当然不觉得虾酱美味,反而觉得腥臭得很,玷污了上好的食物,但对于精白米却不能不心动,劳作了一年,只能在抢收抢种那几天吃上白米干饭的人家在流民群里是普遍的,大多时候,能在杂粮里添一点米就已经很不错了。

    “怎么看出是南洋米的?”不免就有人问起来了,因为山阳道本身也产米。

    “那还用说?”通州流民见多识广的优越感更增了几分,小队长指指点点地说,“不论是江南江北,粳米还是籼米,米粒都没有那么长的,就算是籼米,也不可能那样松散,必须要加水,加酱才能捏成饭团,饭油多的粳米,捏把两下自己就成团了,这种米我见过,就是南洋米,运到通州来都很便宜,我们通州百姓都爱买,不比粳米香,做成米粉也没味儿,可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二道磨的精白米呀!”

    这话说到山阳人的心坎里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精米!他们咽口水的频率加快了,脚步也比之前更为急促了,刚才那大喇叭说的,再走五里地就到营地了,到了营地就能吃咸饭团了——看了这些漕工才知道,咸饭团是这么个东西,说实话,活了这大半辈子,煎饼吃了不少,饭团却一次也没吃过的那是大有人在哩!

    太阳很快就从柳梢头爬到了半天上,这会儿天气已经很酷热了,人们不得不把头给包好,哪怕用的是破布,也要保护住头皮,否则轻易就能晒伤了,在灼人的热气之中,他们排队进入一列柳荫,在队长的指挥中停住脚步,转身就着树荫坐好——还好,不管天多热,进了阴影里就还算是干爽阴凉的,这会儿他们和刚才的纤夫们一样,可以惬意地盘着腿休息一会儿了。

    “来发饭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咸饭团果然来了,而且不折不扣,真是精白米捏成的饭团,拌了虾酱汤,还能吃到一点虾皮,而饭团上点缀了一两粒芝麻大小的白色细点,经有识之士指点,正是鱼松,虽然这鱼松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纯粹看运气,但——你就说有没有吧!买活军可没骗人,他们吃的要比刚才那些漕工还好哩!

    唯独的遗憾,只是这饭团是一人一个,不如漕工那样可以尽力吃到饱,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非常满足了,这是他们好几年来未能尝到的美味,自从七八年前开始,山阳道旱灾、地动频发,便是农忙时分,壮劳力也不能吃上精白的米面了。

    “好香啊,大大!”

    被挑在担子里,背在箩筐里的孩子们也分到了一整个饭团,他们吃得专心致志,嘴角黏着的米粒,也舔进嘴里,回味万分,大人们经过队长指点,不让他们吃太多,免得受苦太久的肠胃负担不了,反而积食发烧。于是他们才吃了小半个便被收走了,只能眼馋地看着大人们笑语着进餐,砸吧着嘴,其中有些胆大的孩子已经调皮了起来,开始在人群间奔走着追逐嬉戏,表达着自己的欣喜,大人们难得地放纵了他们,眼睛里也多了笑意,对于他们的童言童语,也多了一丝回应的兴致。

    “香啊?到了买活军那里,顿顿都吃这个!”

    “真的!?”

    这是大人们嘴里第一次出现了对买地的向往,孩子们反而有点不相信了,扑到了大人膝盖前,“我不信!哪有这样的好地儿!就算是皇帝老爷,一天也得吃一顿稀的吧!”

    “哈哈哈哈!”

    人们都笑起来了,便连前来发绿豆汤的年轻人也不禁莞尔。

    “小孩,恁是哪来的?”

    他一边把陶碗里倒满了清汤——绿豆当然是不多的,但鼻子尖的人已经闻到了一点甜味,捂着嘴有点儿不可置信了。“俺和你说,买活军的日子,比恁想得可还要好得多哩!”

    被迫说了许久官话的人群立刻又骚动起来了,他们惊喜地盯着这个壮实的买地汉子。“恁也是俺们山阳道的?”

    “嗯啊!”这个红光满面、中气十足的壮汉,微笑着轻轻点了点头,“俺叫李狗栓,海州土山县李家村的!当年,俺也是被买活军从老家救走的——如今也到了我回来捞人的时候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