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乡巴佬瓶子
小说:买活作者:御井烹香字数:4107更新时间 : 2024-04-22 07:25:10
“北斗星就像是老额吉手里的奶勺,高高地扬起,浇灌着银河,牛奶河落下的地方,有个勇敢的婴孩出身,他的名字叫做巴拉图□□,生在世上注定要打败邪恶的铁头蟒古思——”
悠扬的哼唱声传过悠悠青空,一场大雨刚下过,草原的土地泥泞难行,拖着毡包的两轮车,一摇一摇,慢慢地走着,旅行者们也排成长队,让后头的马儿踩着前头的蹄印。
落在队伍后头的管事赛因,唱起了乌力格尔,让听众脸上都露出了惬意的笑容——这是鞑靼人的历史故事,草原上很少有书籍,关于鞑靼人的祖上来由,祖宗们的英雄事迹,全靠这些天授唱诗人一代又一代的吟唱传承。
乌力格尔分为单人弹唱,和无伴奏的清唱两种,因为在马背上,赛因没有取出自己的冬不拉,只是随意地哼唱着《巴拉图□□嘎拉巴故事》的开头,乌云其其格并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她立刻好奇了起来,巴不得要央求赛因好好地唱下去,别这样有一搭没一搭,故事才起了个头,又跳到下一段歌词去。
“今晚扎营以后,我让哥哥给你捡柴火去,赛因,你好好地休息,养足了精神给我们好好地唱。”
她扭过身子,大声地要求,随从们都笑了起来,满珠习礼也笑骂了一句,“爱偷羊的小白眼狼,你自己不捡柴火,却把活儿留给了你的阿哥。”
“像我这么漂亮的姑娘,离开了科尔沁家乡,就要呆在亲人身边。”乌云其其格理直气壮地说,“在危险的喀尔喀,我可不敢冒险去捡柴火,否则,喀尔喀的小台吉就要把我给说捉走啦!”
“哈哈哈——”满珠习礼放声大笑,瓶子也忍不住抿起嘴笑个不停,队伍的气氛十分欢快:对于这些年轻的科尔沁贵族来说,离开愁云惨雾的草原,暂时去外头游玩一番,探望亲人,无疑是很好的放松。尤其是进入到喀尔喀境内之后,因为这里暂时没有战事——现在建州哪有余力征伐喀尔喀呢,而喀尔喀、察哈尔的台吉们,就像是一盘散沙,没有外力的催促,他们是很难捏合在一起的。
因此,科尔沁这里没有听说他们有动刀兵的意思,在双方草场的交界处,也没有看到什么行军的痕迹,远远地看到的几个毡包,还有一大群的牛羊,在远方闪电一样奔驰而过的野马……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色,新鲜得恰到好处,因此,虽然行路在外难免受苦,但大家的兴致也都很高昂。
“进了喀尔喀,走三天路,南下就进了察哈尔,那里是林丹汗的老家,也是旧都城的所在地,大汗在秋天会回旧都城行猎,接着再往西走一段路,就是土默特草原了,也就是新察罕浩特的所在地。”
到了正午,他们找到了水源地,饮马的同时,也喝着水囊里的马奶酒,嚼着白食和肉干,就算是台吉家的姑娘小子,出行时也没有什么讲究,吃穿用度和牧民是差不多的,离开了本家的草原部,一样是饿了嚼几口奶干,渴了喝点马奶酒,或者是早晨出发以前灌的奶茶,能有勒特条吃,就是日子过得富裕的表现——科尔沁靠近女金,双方互相影响,勒特条就是这样,说不清是谁先吃起来的,但在这块区域很流行。
“你们是科尔沁来的客人吧。”
也正是因为这种小吃,到了晚上,他们遇到的一户牧民认出了他们的身份:“女金人爱吃这种点心,这是用面粉做的,也就是科尔沁的朋友能弄到一点这东西了。”
确实,科尔沁和建州紧邻,好处还是很多的,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建州的耕地多,粮食因此很好获得,也让科尔沁牧民的食谱,比察哈尔、喀尔喀这些纯粹的草原要更丰盛。
瓶子把自己怀里的勒特条掏出来送给孩子们吃,老额涅格高兴地领受了,转头给他们煮风干的灌血肠吃——这是春天,不动刀,羊群经过一冬的休憩,母羊怀里都揣着崽子,正是增加数量的时候,该杀的羊入冬以前都杀完了,因此,虽然遇到了难得的客人,却也不会杀羊。
“科尔沁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就算是交战的双方,牧民见到了远来的客人,只要不是奸细,一样会很热情,主客双方友好,算是草原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在草原上,人和人彼此遇到实在是太难了,见到了就是缘分,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和马奶酒,诉说着两边的新鲜事儿,就已经是难得的享受了,如果像是瓶子一行人,还带了唱诗人的话,那更不必说了,这简直就是节日!
孩子们一听到马头琴的声音起来,高兴得都快疯了,在赛因身边转着圈圈,口中荒腔走板地跟着他一起哼着长调,如痴如醉地听着他说的英雄故事。乌云其其格也在一边掺和,满珠习礼和男主人凑在一起抽旱烟,瓶子便装着很老成的样子,扮演起了从前都是母亲担任的主母角色,和帐篷里的老额涅格聊起了闲篇,“去年起了白灾,春天又突然下了大雨,草刚返青,又冷了下去,冻死了好些小羊羔,有些部落的日子过得艰难!”
“我们这里也是一样。”
老额涅格啧啧地叹息着,抬起手里的长针,熟练地在头发上抿了几下,又稍微扎进头发里,挠了挠头皮的痒处,这才放下来继续编织,“也是先下了大雨,暖和得就像是夏天,我们家的巴布尔没有耐心,就想给羊剪毛,我说,傻儿子,听老妈妈的话,凡事不要着急,按照日历上的写法来,现在还不到剪羊毛的时间,剪得太早,羊儿会冻死——”
剪羊毛,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一般科尔沁一年只剪一次羊毛,多是在夏天,帮助羊群散热,剪下来的羊毛可以做毡席——但老额涅格手上的长针,她在编织的东西,瓶子就有点看不懂了,还有老额涅格的话里,有两个音节是她不明白的。“日历,那是什么东西?”
“啊!瞧我!”
老祖母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立刻站起身来,扭动着圆滚滚的腰身,喜气洋洋地走到西侧,从木柜北角上托了一个马口铁的盘子过来,上头是一个厚厚的本子,已经撕去了不少页,留下了一叠薄薄的纸茬子,这本子串在铁底座上,上头是红色的文字,两个大大的文字下头,是细小一些的文字——老祖母指着这些文字,一个个地解释给瓶子听,“这里写的是日期,今天是几月几号,下头写的是提醒,你看。”
她把日历翻到了一个特别的页数上,从侧面就可以看出,这一叠纸张都染成了淡红色,和其余日期有显著的区分,“从这一天起,往后十天都是剪羊毛的好日子,剪了羊毛,在水边又洗又晒,再过一个月——这时候到盟帐去,商人就来收羊毛了!卖了羊毛,买回毛线——”
额涅格指了指手边的两根长针,还有它串起来的东西,“再过几个月,又是收羊毛的日子,毛线变成了毛衣,可以自己穿,也可以卖给商人,好牧民的日子就这样慢慢富裕起来啦,靠着日历的指点,我们就不会误了时日,不用看星星,看月亮,看着日历,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往盟帐去了。”
所谓的盟帐,一般都是近处的台吉们会盟的地方,也是牧民们集会和节庆之处——在额涅格的话里,瓶子听得懂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她不由得沉默了下来: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科尔沁之外的同族人,从科尔沁出来,走了三天,日子就和科尔沁有这么大的不同了么?
识字的老额涅格,还有毛线、毛衣,这样的编织手法,商人来收羊毛……这都是科尔沁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还有用来盛放‘日历’的马口铁盘子,这东西在科尔沁实在是太贵了,就连台吉家里也用不起许多,但在喀尔喀,一户最普通的牧民都能用上马口铁的盘子——只是为了装日历!什么时候鞑靼人这么不缺铁了?
难怪姑姑说,她需要出来多走走,她知道得还不够多。一个台吉的女儿,自小有学者来教导她和兄弟姐妹们识字……但在普通的牧民帐子里,这也不认识,那也不认识,显得非常的没有见识!
虽然脸上还保持着热情的微笑,但瓶子的内心深处,实在已经很有些羞愤了,只是她逐渐在学着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率直的老额涅格没有发现不对,还是絮絮地解释着,“日历是汉人的叫法,我们也就跟着叫了,这东西的意思是天文历法——上头的字是买活军用的数字,下头是他们的拼音……这是买活军出的东西,卖得很便宜!”
因此,牧民们也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买活军的数字了,额涅格只看得懂数字,不认识拼音,不过日历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把剪羊毛的日子都用红色标注出来了,她说下头的拼音,学会的话就能读出来了,记述的其实都还是鞑靼话,她也在学,“学会了拼音,就能读报纸和《故事会》了。”
瓶子是识字的,但是数量不多,因为在生活中没有太多需要用到文字的机会,大部分时候,信息传递都通过口信进行,就算是远嫁的亲戚和娘家联系,也都是派心腹送信请安——信上能写什么?很多时候,亲戚们自己也不识字,也是口述让人撰写的,谈不上什么,还不如直接问回来探亲的家下老忠奴呢。
但是,这会儿她突然有了强烈的识字欲望,不仅仅因为识字的必要性,也因为她看到了这一本神秘的、尊贵的日历,能够指导着牧民围绕它生活。她从中感受到了文字的巨大权力,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接近文字,并且将它掌握了。
“您能教我认数字么?”她立刻提出了要求,但,还没等老额涅格说话呢,乌云其其格一下钻进了帐子里,一边按着胸脯,和老额涅格互相行礼,一边闪着双眼,感兴趣地问着,“故事集锦?我听到了嘎拉巴这个词!智慧的老祖母,你的柜子里难道藏了喀尔喀的嘎拉巴故事?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老额涅格脸上,顿时也露出了会心亲切的笑容,显然,她也喜欢故事——鞑靼人很少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她拍了拍脑门,似乎在懊恼自己没有立刻把好故事拿出来招待客人们,“我们家里别的没有,故事最多——萨日朗,去叫你哥哥回来,我们到外头去,乘着太阳还好,让他给客人们读几个故事!”
“几个故事!”乌云其其格的眼睛更亮了,几乎要欢呼起来,而瓶子的眼神,却是跟着老祖母一起来到了西侧的柜子那边,望着老祖母打开了耸立的佛龛,从中取出了两本薄薄的册子。
这么说,她刚才真的没有看错,原来摆放佛龛的地方,已经换成了装东西的小柜子,只是做得和佛龛很像,一眼很容易看错……比起所有的异样,这一点给予了瓶子最大的震撼,要不是刚才她留心到佛龛前没了香炉,一时真难以发现——
这顶大毡包的尊位上,居然没有摆放佛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悠扬的哼唱声传过悠悠青空,一场大雨刚下过,草原的土地泥泞难行,拖着毡包的两轮车,一摇一摇,慢慢地走着,旅行者们也排成长队,让后头的马儿踩着前头的蹄印。
落在队伍后头的管事赛因,唱起了乌力格尔,让听众脸上都露出了惬意的笑容——这是鞑靼人的历史故事,草原上很少有书籍,关于鞑靼人的祖上来由,祖宗们的英雄事迹,全靠这些天授唱诗人一代又一代的吟唱传承。
乌力格尔分为单人弹唱,和无伴奏的清唱两种,因为在马背上,赛因没有取出自己的冬不拉,只是随意地哼唱着《巴拉图□□嘎拉巴故事》的开头,乌云其其格并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她立刻好奇了起来,巴不得要央求赛因好好地唱下去,别这样有一搭没一搭,故事才起了个头,又跳到下一段歌词去。
“今晚扎营以后,我让哥哥给你捡柴火去,赛因,你好好地休息,养足了精神给我们好好地唱。”
她扭过身子,大声地要求,随从们都笑了起来,满珠习礼也笑骂了一句,“爱偷羊的小白眼狼,你自己不捡柴火,却把活儿留给了你的阿哥。”
“像我这么漂亮的姑娘,离开了科尔沁家乡,就要呆在亲人身边。”乌云其其格理直气壮地说,“在危险的喀尔喀,我可不敢冒险去捡柴火,否则,喀尔喀的小台吉就要把我给说捉走啦!”
“哈哈哈——”满珠习礼放声大笑,瓶子也忍不住抿起嘴笑个不停,队伍的气氛十分欢快:对于这些年轻的科尔沁贵族来说,离开愁云惨雾的草原,暂时去外头游玩一番,探望亲人,无疑是很好的放松。尤其是进入到喀尔喀境内之后,因为这里暂时没有战事——现在建州哪有余力征伐喀尔喀呢,而喀尔喀、察哈尔的台吉们,就像是一盘散沙,没有外力的催促,他们是很难捏合在一起的。
因此,科尔沁这里没有听说他们有动刀兵的意思,在双方草场的交界处,也没有看到什么行军的痕迹,远远地看到的几个毡包,还有一大群的牛羊,在远方闪电一样奔驰而过的野马……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色,新鲜得恰到好处,因此,虽然行路在外难免受苦,但大家的兴致也都很高昂。
“进了喀尔喀,走三天路,南下就进了察哈尔,那里是林丹汗的老家,也是旧都城的所在地,大汗在秋天会回旧都城行猎,接着再往西走一段路,就是土默特草原了,也就是新察罕浩特的所在地。”
到了正午,他们找到了水源地,饮马的同时,也喝着水囊里的马奶酒,嚼着白食和肉干,就算是台吉家的姑娘小子,出行时也没有什么讲究,吃穿用度和牧民是差不多的,离开了本家的草原部,一样是饿了嚼几口奶干,渴了喝点马奶酒,或者是早晨出发以前灌的奶茶,能有勒特条吃,就是日子过得富裕的表现——科尔沁靠近女金,双方互相影响,勒特条就是这样,说不清是谁先吃起来的,但在这块区域很流行。
“你们是科尔沁来的客人吧。”
也正是因为这种小吃,到了晚上,他们遇到的一户牧民认出了他们的身份:“女金人爱吃这种点心,这是用面粉做的,也就是科尔沁的朋友能弄到一点这东西了。”
确实,科尔沁和建州紧邻,好处还是很多的,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建州的耕地多,粮食因此很好获得,也让科尔沁牧民的食谱,比察哈尔、喀尔喀这些纯粹的草原要更丰盛。
瓶子把自己怀里的勒特条掏出来送给孩子们吃,老额涅格高兴地领受了,转头给他们煮风干的灌血肠吃——这是春天,不动刀,羊群经过一冬的休憩,母羊怀里都揣着崽子,正是增加数量的时候,该杀的羊入冬以前都杀完了,因此,虽然遇到了难得的客人,却也不会杀羊。
“科尔沁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就算是交战的双方,牧民见到了远来的客人,只要不是奸细,一样会很热情,主客双方友好,算是草原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在草原上,人和人彼此遇到实在是太难了,见到了就是缘分,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和马奶酒,诉说着两边的新鲜事儿,就已经是难得的享受了,如果像是瓶子一行人,还带了唱诗人的话,那更不必说了,这简直就是节日!
孩子们一听到马头琴的声音起来,高兴得都快疯了,在赛因身边转着圈圈,口中荒腔走板地跟着他一起哼着长调,如痴如醉地听着他说的英雄故事。乌云其其格也在一边掺和,满珠习礼和男主人凑在一起抽旱烟,瓶子便装着很老成的样子,扮演起了从前都是母亲担任的主母角色,和帐篷里的老额涅格聊起了闲篇,“去年起了白灾,春天又突然下了大雨,草刚返青,又冷了下去,冻死了好些小羊羔,有些部落的日子过得艰难!”
“我们这里也是一样。”
老额涅格啧啧地叹息着,抬起手里的长针,熟练地在头发上抿了几下,又稍微扎进头发里,挠了挠头皮的痒处,这才放下来继续编织,“也是先下了大雨,暖和得就像是夏天,我们家的巴布尔没有耐心,就想给羊剪毛,我说,傻儿子,听老妈妈的话,凡事不要着急,按照日历上的写法来,现在还不到剪羊毛的时间,剪得太早,羊儿会冻死——”
剪羊毛,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一般科尔沁一年只剪一次羊毛,多是在夏天,帮助羊群散热,剪下来的羊毛可以做毡席——但老额涅格手上的长针,她在编织的东西,瓶子就有点看不懂了,还有老额涅格的话里,有两个音节是她不明白的。“日历,那是什么东西?”
“啊!瞧我!”
老祖母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立刻站起身来,扭动着圆滚滚的腰身,喜气洋洋地走到西侧,从木柜北角上托了一个马口铁的盘子过来,上头是一个厚厚的本子,已经撕去了不少页,留下了一叠薄薄的纸茬子,这本子串在铁底座上,上头是红色的文字,两个大大的文字下头,是细小一些的文字——老祖母指着这些文字,一个个地解释给瓶子听,“这里写的是日期,今天是几月几号,下头写的是提醒,你看。”
她把日历翻到了一个特别的页数上,从侧面就可以看出,这一叠纸张都染成了淡红色,和其余日期有显著的区分,“从这一天起,往后十天都是剪羊毛的好日子,剪了羊毛,在水边又洗又晒,再过一个月——这时候到盟帐去,商人就来收羊毛了!卖了羊毛,买回毛线——”
额涅格指了指手边的两根长针,还有它串起来的东西,“再过几个月,又是收羊毛的日子,毛线变成了毛衣,可以自己穿,也可以卖给商人,好牧民的日子就这样慢慢富裕起来啦,靠着日历的指点,我们就不会误了时日,不用看星星,看月亮,看着日历,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往盟帐去了。”
所谓的盟帐,一般都是近处的台吉们会盟的地方,也是牧民们集会和节庆之处——在额涅格的话里,瓶子听得懂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她不由得沉默了下来: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科尔沁之外的同族人,从科尔沁出来,走了三天,日子就和科尔沁有这么大的不同了么?
识字的老额涅格,还有毛线、毛衣,这样的编织手法,商人来收羊毛……这都是科尔沁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还有用来盛放‘日历’的马口铁盘子,这东西在科尔沁实在是太贵了,就连台吉家里也用不起许多,但在喀尔喀,一户最普通的牧民都能用上马口铁的盘子——只是为了装日历!什么时候鞑靼人这么不缺铁了?
难怪姑姑说,她需要出来多走走,她知道得还不够多。一个台吉的女儿,自小有学者来教导她和兄弟姐妹们识字……但在普通的牧民帐子里,这也不认识,那也不认识,显得非常的没有见识!
虽然脸上还保持着热情的微笑,但瓶子的内心深处,实在已经很有些羞愤了,只是她逐渐在学着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率直的老额涅格没有发现不对,还是絮絮地解释着,“日历是汉人的叫法,我们也就跟着叫了,这东西的意思是天文历法——上头的字是买活军用的数字,下头是他们的拼音……这是买活军出的东西,卖得很便宜!”
因此,牧民们也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买活军的数字了,额涅格只看得懂数字,不认识拼音,不过日历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把剪羊毛的日子都用红色标注出来了,她说下头的拼音,学会的话就能读出来了,记述的其实都还是鞑靼话,她也在学,“学会了拼音,就能读报纸和《故事会》了。”
瓶子是识字的,但是数量不多,因为在生活中没有太多需要用到文字的机会,大部分时候,信息传递都通过口信进行,就算是远嫁的亲戚和娘家联系,也都是派心腹送信请安——信上能写什么?很多时候,亲戚们自己也不识字,也是口述让人撰写的,谈不上什么,还不如直接问回来探亲的家下老忠奴呢。
但是,这会儿她突然有了强烈的识字欲望,不仅仅因为识字的必要性,也因为她看到了这一本神秘的、尊贵的日历,能够指导着牧民围绕它生活。她从中感受到了文字的巨大权力,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接近文字,并且将它掌握了。
“您能教我认数字么?”她立刻提出了要求,但,还没等老额涅格说话呢,乌云其其格一下钻进了帐子里,一边按着胸脯,和老额涅格互相行礼,一边闪着双眼,感兴趣地问着,“故事集锦?我听到了嘎拉巴这个词!智慧的老祖母,你的柜子里难道藏了喀尔喀的嘎拉巴故事?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老额涅格脸上,顿时也露出了会心亲切的笑容,显然,她也喜欢故事——鞑靼人很少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她拍了拍脑门,似乎在懊恼自己没有立刻把好故事拿出来招待客人们,“我们家里别的没有,故事最多——萨日朗,去叫你哥哥回来,我们到外头去,乘着太阳还好,让他给客人们读几个故事!”
“几个故事!”乌云其其格的眼睛更亮了,几乎要欢呼起来,而瓶子的眼神,却是跟着老祖母一起来到了西侧的柜子那边,望着老祖母打开了耸立的佛龛,从中取出了两本薄薄的册子。
这么说,她刚才真的没有看错,原来摆放佛龛的地方,已经换成了装东西的小柜子,只是做得和佛龛很像,一眼很容易看错……比起所有的异样,这一点给予了瓶子最大的震撼,要不是刚才她留心到佛龛前没了香炉,一时真难以发现——
这顶大毡包的尊位上,居然没有摆放佛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