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江水美得太
小说:买活作者:御井烹香字数:4957更新时间 : 2024-04-22 07:25:10
烧砖的土都没有了?这样的说辞,听起来是很有几分滑稽的,尤其在关陕一带的百姓而言,简直更是天大的笑话,多少年来根深蒂固的想法:只要解决了燃料问题,砖就能被无限地生产出来,因为黄土高原自古以来不缺好黄土,只缺烧砖用的燃料。
到了买地这里,似乎煤并不太缺了,甚至百姓连柴都用得比以前要少,那么,老人家就更不会去担心砖窑的原料来源了,她最多也就是能理解有些地方烧不了青砖——上好的青砖,实在算是一种奢侈品,不但需要手艺,而且也需要粘土材料,而粘土的确是有些地方不易得的,比如说福建道,本地常见的砖就是红砖,尤其是许县,因为许县本地并不产粘土,百姓也是习惯了用红砖建房。
但是,若说红砖的原料都不够,那就实在有几分荒谬了,可栓子这么一算,似乎其中的道理又是昭然的,“不说许县这里了,便说是俺们老家,多少人住窑洞,多少人住砖瓦房,一村能住起砖房的人家,五个手指头不超过吧?”
栓子一家是米脂人,不然他们也不会跟着黄头儿来买地这里讨生活——黄头儿就是米脂老乡,关陕人家注重乡党这个概念,他发家之后,一心带挈老乡跟着出来混,效果非常好——这也是因为米脂这个地方实在不富裕,在这样的地方能起砖房的,那都是县城里顶尖的人家,哪怕是县城,住窑洞还非常普遍,更不说村里了。
村里的地主,也不过是窑洞多挖几孔,或是住‘洞子院’——洞子院是平地下挖成四合院格局的窑洞,有能力住洞子院的,已经是富裕人家了,建砖房是令人咋舌的大手笔。当然,这是因为砖极贵,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砖房容易出问题,需要维修,后续花费也大。
栓子说的一村能住砖房的人家,不超过五个手指头,其实都是夸张了,更常见的是一村里也没一个住砖瓦房的,便是在县里,砖瓦房也常见于公廨衙门,书院道馆这些公共性质很强的建筑,私人住房用砖瓦房非常少见,因此,老家的砖块需求是轻易可以计算出来的——两三个县城乡镇,养一两口砖窑足够用了,多烧了也不会有人来买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燃料太贵了,谁家也舍不得干备货在那放着。
“便是南边这里,俺们那时候一路走来,村子里也是住草棚、住茅草泥屋的多些吧,还有人住山洞的,住木屋的人也是极多的——多少大户人家,里外几进屋子都是木头板壁,地面才铺砖,饶是如此,已经是殷实做派了,一般百姓家里都是泥土地。俺们一路走来经过的村子,一村可有一户砖瓦房的人家?”
栓子便又问老太太,“现在去许县乡下转悠转悠,不说两层小楼了,单层水泥抹面的砖瓦房,水泥地面的,又有多少?一村百把户,二三十间水泥砖瓦房,这是有的吧?城里,城里便更不必说了,新修的房子再造木板房的都是少见,全都是砖瓦房、玻璃窗,想要造木头板壁都难——师傅都转行了,凑不足一支施工队出来。”
“现下城里多少人?光是云县,上次人口统计,城关就有十多万人了,这十多万人里,便是一半都是外来人口,不考虑建房的,剩下七八万人,五口人家一户——这不少吧!”
“那是要的。”老太太不得不承认,孙子的脑子似乎要比自己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更灵活些,她感受到了下一代的成长,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衰老,“光咱们家,这就分了几户了……这一户少说也要有个一大两小三间砖房,再带个小院子是最好……”
“八万人口分一万六千户——一户三间房子,一间房用多少砖这都是有数的,18墙的话,一平方米用到九十六块砖,三间房子算用六十米的砖墙,那就是一万九千块砖,便算个两万块吧。一户人家要用两万块砖,许县的官窑用的大筒烧砖,开窑一次能烧十万砖,也就是供应五户人家的用砖需求,一万六千户,要轮到的话得等三千多天,也就是十多年……”
别看栓子土里土气,扎个头巾子,在毛衣外穿着翻毛的羊皮马甲,衣着和脸上那两坨粗糙的红一样,都泛着老家的黄土味儿,但他扳着手指做起算数来,却是熟练而又快速,“这还不算工厂、商铺、衙门学校这些地方要用的砖块……也是因此,俺们这些私人的砖厂才能站住脚跟,勉强达到买卖上的平衡,不至于说买砖还得托人卖面子,又或者还有倒手赚差价的。”
当然了,不可能说一县所有人家都突然有钱建房了,所以市场的需求并没有栓子计算得如此迫切,但有一个道理是可以把它当做金科玉律的,那就是,只要这个人还有一口气在,还算是个人,那住砖房就和要吃饭一样,是他必然的诉求,这里没有什么需要分析的,只要住过窑洞、茅草屋、木板房和泥瓦房,就完全能认同。
所以,或迟或早,这块的需求是要释放出来的,对砖厂来说,只要这个目标没有达到,他们的货就总是能卖出去。若是客人的口子长大了,而供给的管子小了,那最终落到客人手里的价格就必然会涨,反之则会跌一些,但只要需求在,对砖厂来说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划算着安排生产即可。
这里头的讲究道理,在买地用《管理学》、《中短期与长期逻辑》这些名目来称呼,算是新东西,但道理还是老道理,只是在买地用‘生意经’来进行概括而已。但不论如何,一个精明的生意人,这些东西是要会算的,盲目的扩张生产,遇到需求回落的情况,那就抓瞎了,原本赚到的钱都得赔出去。
老太太年纪大了,记性毕竟不如从前,叫栓子把几个数字写了下来,对着出神,栓子又道,“且不说技术的事情,现就说这个用土量,光许县一处,就按这一户人家两万砖来算需求,一块砖要五斤土四两煤灰或者是水泥砂浆拌着,这小的都不说了,只说大的,五斤土一块砖,一户坐地要吃掉十万斤的土——还得是上好带粘性的黄土最好……这是十万斤土啊,云县一万六千户人家,这是多少数量了?这还不说外来人口七八万人了,这些人他们不能住草棚子去吧!”
这是极有理有据的说辞,因为土——土在山区并不是无限的资源,老太太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些山区往下刨那就是石头了,如果没有砖瓦房的需求,那当然可以说土还算是够用的,至少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可以满足耕作的需求,但如果要把‘人人住水泥房’作为一个目标的话,那就必须承认,许多地方,甚至可以说买地如今的绝大多数地方,土方数是绝对不够生产出这么多红砖的。更关键的是,土是无法再生的,用了就没了,因此这样的局面还很难改变!
甚至于再往下去推的话,会产生一个让人心惊而不乏沮丧的怀疑:这天下间的土方,是否足够让每个人都住上水泥房呢?会不会这东西本来就注定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大多数人都必须只能接受住草房木板房的命运,否则土是完全不够用的?
哪怕现在完全可以说自家已经混得不错了,至少是已经住上了砖房,但老太太对于这个念头,还是感到十分排斥——他们也是苦过来的,但凡是受过苦的人,都警惕着怕落回原来的境地中去,因此他们是很乐见买地把穷苦人的生活下限不断在往上拔高的,口中念诵着的‘六姐仁慈’,也是真心实意。为受苦人着想的政权,如何不得到原本那些受苦人的拥护?
但是,现在这个政权所描绘的愿景,无形间渲染着社会氛围形成的目标,却不知不觉间蒙上了一层阴霾,让人产生了一丝疑虑,这也让百姓们心中逐渐滋生的希望,似乎悄然间也有些退缩了。只是老人家习惯于把心事掩一掩,并没有表露,不过是点了点头,赞成了栓子的看法,“栓,你这话倒确实是有道理……按这么说,那真是迟早的事,别的厂子不说,砖瓦厂必定是要走出去的,好土本地供不上,去外地买,这里外里运费就差得多了。”
“何止运费?便是人工都差得不少!”
祖母总算开窍吐口了,栓子立刻容光焕发,“就说官窑好了,一窑二十万砖,若是日日烧,其实供应量是极大的,但他们不可能一窑接一窑——为何?砖胚供不上啊!这是个苦活,工钱还高不了,真留不住人的,工人都是刚来买地落脚的力气汉,干上几个月,扫盲班一毕业就走了,宁肯去码头扛大包。若在江左道,那又要好些了,当地工钱肯定没有买地高!”
这也的确是个道理,老人家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但也有忧虑,“那里不似买地,都是外地人,谈不上什么根深蒂固的本家,就怕摊子都搭起来了,本地工人耍横闹事……”
“这不要紧!”栓子满面红光,把自己的谋算和盘托出,“恰好景德镇就在老家来买一条线上,我都想好了,和黄头儿说好了,凡是有想东来而无钱的,我们出钱垫路费,他们在我们砖厂保证干一年活就行,这一年内,我还免费组织他们上扫盲班,教他们说官话,学买地的规矩——”
“等他们都学全了,我这里联系买地官府,包他们来丰饶县,给他们介绍别的活!政审分我和黄头儿一人一半!现在买地什么都缺,最缺会说官话,拿来就可用的壮劳力,我这里把他们教好了送来,按政策官府给赏分的,虽说一人不多,但细水长流,做成产业了,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进项。到时候政审分累积起来了,能买什么呢——奶,您别说我沉不下心学技术,我的计较在这里,政审分正好拿来兑换买地的搅拌机和压砖机!”
“砖厂耗工、招工难的事情,早就上报了,前回我们去官窑学习,请主任吃酒,也是听主任说起,现在砖块这条线,两种新技术在实验,是两条线:第一,沿海要建大型的轮窑,烧起来更快,出货量更大,第二,同时还要发展粘土搅拌机和压砖机——也是用蒸汽带动,从今以后砖胚不用人甩了!全是机器来做,咱们费了老鼻子劲沉淀什么技术呢!到时候还不都是削尖了脑袋买机器?能先把政审分攒好,不比什么都强?”
栓子手一摊,有点儿图穷匕见的味道,把自己的王牌打了出去,他往后一靠,胸有成竹地等待着长辈的赞许,在他面前,老人家多少有几分目瞪口呆,甚至于可以说是有些赌气地想要挑刺儿,可思量再三,却是无言以对,最终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世道……真变了!”
老太太苦笑着用乡音埋怨了一句,“变得叫人看不懂了……全是一套新规矩……你们年轻人都玩起来了,俺们老菜帮子要搞明白都还费劲……”
不过,她也不再反对栓子那胆大的计划了,干干地嚼巴了一下空荡荡的旱烟袋,过了过嘴瘾,有几分深沉地道,“你敢闯,想闯,那就去闯吧,也比在家拾粪放牛,见星星起见星星睡还只能吃牛饭强些……烧砖反正是亏不了的,就算百姓的房子真建完了——那也还有水利呢,听说买活军要造大坝,那大坝也要砌砖修吧……烧吧烧吧,骚情死你去也烧不穷的!”
这且笑且骂半带着数落,却又不乏骄傲的一席话,说得栓子也不由动容了,一把握住了老太太的手,叫了声‘婆’,更多的话却说不出口了,双目通红还有些不好意思,垂头遮掩着,老太太也当没看到,又叮嘱道,“就是我心里有件事,你要真发了,别惦记着孝顺我,别忘了找找你娘哩,也是个苦命的女子,背井离乡的,跟后头那个有些彩礼,临走时她也偷偷送来了……她来村里坝场也偷看你几回了,你别怨她,她也是难……你还有个小妹儿,她和那边男人生的,若是寻回来了也照应些个……一世人也就这些亲戚,都是血脉里带的,斩不断!”
“婆!”
栓子再忍不住了,轻喊了一声,“bei说了,都晓得!”——他声音已有了哽咽,泪珠滚滚而下,自小的辛酸涌上,好一会儿才勉强收拾情怀,却不肯再提母亲,而是强笑着把话题转远了,拭泪笑道,“您刚才有句话是有道理的,衙门要修水利,跟着那就是多少人飞黄腾达的机遇,俺们这些人造点砖瓦,那都是吃残渣剩饭了,今日结识的方兄弟,他想读书做工程师,那才是吃了头汤……”
“这样的机遇,一辈子要能抓住一次就够吃够喝了,您就睁眼瞧好了吧,从叙州到丰饶县,从闽西到广府,这几条水利线,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方方面面乘势而起,绕着这条江面,有多少作为,多少故事……”
栓子的眼神,也落到了暮色中那瑟瑟的江面之上,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在这样一条江、一条河上,繁忙如蚂蚁,辛勤而快活的身影,看到了江河一旦变换了模样,多少人的生活也会随之而来的改变……怪道买地说,大江大河是华夏的母亲河!母亲……母亲……
栓子不叫自己往下想了,他揉了揉眼,揉掉了记忆里那模糊的身影,言不由衷却饱含感情地、笨拙乏词地感慨了起来——
“这江水……真美得太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到了买地这里,似乎煤并不太缺了,甚至百姓连柴都用得比以前要少,那么,老人家就更不会去担心砖窑的原料来源了,她最多也就是能理解有些地方烧不了青砖——上好的青砖,实在算是一种奢侈品,不但需要手艺,而且也需要粘土材料,而粘土的确是有些地方不易得的,比如说福建道,本地常见的砖就是红砖,尤其是许县,因为许县本地并不产粘土,百姓也是习惯了用红砖建房。
但是,若说红砖的原料都不够,那就实在有几分荒谬了,可栓子这么一算,似乎其中的道理又是昭然的,“不说许县这里了,便说是俺们老家,多少人住窑洞,多少人住砖瓦房,一村能住起砖房的人家,五个手指头不超过吧?”
栓子一家是米脂人,不然他们也不会跟着黄头儿来买地这里讨生活——黄头儿就是米脂老乡,关陕人家注重乡党这个概念,他发家之后,一心带挈老乡跟着出来混,效果非常好——这也是因为米脂这个地方实在不富裕,在这样的地方能起砖房的,那都是县城里顶尖的人家,哪怕是县城,住窑洞还非常普遍,更不说村里了。
村里的地主,也不过是窑洞多挖几孔,或是住‘洞子院’——洞子院是平地下挖成四合院格局的窑洞,有能力住洞子院的,已经是富裕人家了,建砖房是令人咋舌的大手笔。当然,这是因为砖极贵,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砖房容易出问题,需要维修,后续花费也大。
栓子说的一村能住砖房的人家,不超过五个手指头,其实都是夸张了,更常见的是一村里也没一个住砖瓦房的,便是在县里,砖瓦房也常见于公廨衙门,书院道馆这些公共性质很强的建筑,私人住房用砖瓦房非常少见,因此,老家的砖块需求是轻易可以计算出来的——两三个县城乡镇,养一两口砖窑足够用了,多烧了也不会有人来买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燃料太贵了,谁家也舍不得干备货在那放着。
“便是南边这里,俺们那时候一路走来,村子里也是住草棚、住茅草泥屋的多些吧,还有人住山洞的,住木屋的人也是极多的——多少大户人家,里外几进屋子都是木头板壁,地面才铺砖,饶是如此,已经是殷实做派了,一般百姓家里都是泥土地。俺们一路走来经过的村子,一村可有一户砖瓦房的人家?”
栓子便又问老太太,“现在去许县乡下转悠转悠,不说两层小楼了,单层水泥抹面的砖瓦房,水泥地面的,又有多少?一村百把户,二三十间水泥砖瓦房,这是有的吧?城里,城里便更不必说了,新修的房子再造木板房的都是少见,全都是砖瓦房、玻璃窗,想要造木头板壁都难——师傅都转行了,凑不足一支施工队出来。”
“现下城里多少人?光是云县,上次人口统计,城关就有十多万人了,这十多万人里,便是一半都是外来人口,不考虑建房的,剩下七八万人,五口人家一户——这不少吧!”
“那是要的。”老太太不得不承认,孙子的脑子似乎要比自己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更灵活些,她感受到了下一代的成长,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衰老,“光咱们家,这就分了几户了……这一户少说也要有个一大两小三间砖房,再带个小院子是最好……”
“八万人口分一万六千户——一户三间房子,一间房用多少砖这都是有数的,18墙的话,一平方米用到九十六块砖,三间房子算用六十米的砖墙,那就是一万九千块砖,便算个两万块吧。一户人家要用两万块砖,许县的官窑用的大筒烧砖,开窑一次能烧十万砖,也就是供应五户人家的用砖需求,一万六千户,要轮到的话得等三千多天,也就是十多年……”
别看栓子土里土气,扎个头巾子,在毛衣外穿着翻毛的羊皮马甲,衣着和脸上那两坨粗糙的红一样,都泛着老家的黄土味儿,但他扳着手指做起算数来,却是熟练而又快速,“这还不算工厂、商铺、衙门学校这些地方要用的砖块……也是因此,俺们这些私人的砖厂才能站住脚跟,勉强达到买卖上的平衡,不至于说买砖还得托人卖面子,又或者还有倒手赚差价的。”
当然了,不可能说一县所有人家都突然有钱建房了,所以市场的需求并没有栓子计算得如此迫切,但有一个道理是可以把它当做金科玉律的,那就是,只要这个人还有一口气在,还算是个人,那住砖房就和要吃饭一样,是他必然的诉求,这里没有什么需要分析的,只要住过窑洞、茅草屋、木板房和泥瓦房,就完全能认同。
所以,或迟或早,这块的需求是要释放出来的,对砖厂来说,只要这个目标没有达到,他们的货就总是能卖出去。若是客人的口子长大了,而供给的管子小了,那最终落到客人手里的价格就必然会涨,反之则会跌一些,但只要需求在,对砖厂来说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划算着安排生产即可。
这里头的讲究道理,在买地用《管理学》、《中短期与长期逻辑》这些名目来称呼,算是新东西,但道理还是老道理,只是在买地用‘生意经’来进行概括而已。但不论如何,一个精明的生意人,这些东西是要会算的,盲目的扩张生产,遇到需求回落的情况,那就抓瞎了,原本赚到的钱都得赔出去。
老太太年纪大了,记性毕竟不如从前,叫栓子把几个数字写了下来,对着出神,栓子又道,“且不说技术的事情,现就说这个用土量,光许县一处,就按这一户人家两万砖来算需求,一块砖要五斤土四两煤灰或者是水泥砂浆拌着,这小的都不说了,只说大的,五斤土一块砖,一户坐地要吃掉十万斤的土——还得是上好带粘性的黄土最好……这是十万斤土啊,云县一万六千户人家,这是多少数量了?这还不说外来人口七八万人了,这些人他们不能住草棚子去吧!”
这是极有理有据的说辞,因为土——土在山区并不是无限的资源,老太太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些山区往下刨那就是石头了,如果没有砖瓦房的需求,那当然可以说土还算是够用的,至少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可以满足耕作的需求,但如果要把‘人人住水泥房’作为一个目标的话,那就必须承认,许多地方,甚至可以说买地如今的绝大多数地方,土方数是绝对不够生产出这么多红砖的。更关键的是,土是无法再生的,用了就没了,因此这样的局面还很难改变!
甚至于再往下去推的话,会产生一个让人心惊而不乏沮丧的怀疑:这天下间的土方,是否足够让每个人都住上水泥房呢?会不会这东西本来就注定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大多数人都必须只能接受住草房木板房的命运,否则土是完全不够用的?
哪怕现在完全可以说自家已经混得不错了,至少是已经住上了砖房,但老太太对于这个念头,还是感到十分排斥——他们也是苦过来的,但凡是受过苦的人,都警惕着怕落回原来的境地中去,因此他们是很乐见买地把穷苦人的生活下限不断在往上拔高的,口中念诵着的‘六姐仁慈’,也是真心实意。为受苦人着想的政权,如何不得到原本那些受苦人的拥护?
但是,现在这个政权所描绘的愿景,无形间渲染着社会氛围形成的目标,却不知不觉间蒙上了一层阴霾,让人产生了一丝疑虑,这也让百姓们心中逐渐滋生的希望,似乎悄然间也有些退缩了。只是老人家习惯于把心事掩一掩,并没有表露,不过是点了点头,赞成了栓子的看法,“栓,你这话倒确实是有道理……按这么说,那真是迟早的事,别的厂子不说,砖瓦厂必定是要走出去的,好土本地供不上,去外地买,这里外里运费就差得多了。”
“何止运费?便是人工都差得不少!”
祖母总算开窍吐口了,栓子立刻容光焕发,“就说官窑好了,一窑二十万砖,若是日日烧,其实供应量是极大的,但他们不可能一窑接一窑——为何?砖胚供不上啊!这是个苦活,工钱还高不了,真留不住人的,工人都是刚来买地落脚的力气汉,干上几个月,扫盲班一毕业就走了,宁肯去码头扛大包。若在江左道,那又要好些了,当地工钱肯定没有买地高!”
这也的确是个道理,老人家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但也有忧虑,“那里不似买地,都是外地人,谈不上什么根深蒂固的本家,就怕摊子都搭起来了,本地工人耍横闹事……”
“这不要紧!”栓子满面红光,把自己的谋算和盘托出,“恰好景德镇就在老家来买一条线上,我都想好了,和黄头儿说好了,凡是有想东来而无钱的,我们出钱垫路费,他们在我们砖厂保证干一年活就行,这一年内,我还免费组织他们上扫盲班,教他们说官话,学买地的规矩——”
“等他们都学全了,我这里联系买地官府,包他们来丰饶县,给他们介绍别的活!政审分我和黄头儿一人一半!现在买地什么都缺,最缺会说官话,拿来就可用的壮劳力,我这里把他们教好了送来,按政策官府给赏分的,虽说一人不多,但细水长流,做成产业了,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进项。到时候政审分累积起来了,能买什么呢——奶,您别说我沉不下心学技术,我的计较在这里,政审分正好拿来兑换买地的搅拌机和压砖机!”
“砖厂耗工、招工难的事情,早就上报了,前回我们去官窑学习,请主任吃酒,也是听主任说起,现在砖块这条线,两种新技术在实验,是两条线:第一,沿海要建大型的轮窑,烧起来更快,出货量更大,第二,同时还要发展粘土搅拌机和压砖机——也是用蒸汽带动,从今以后砖胚不用人甩了!全是机器来做,咱们费了老鼻子劲沉淀什么技术呢!到时候还不都是削尖了脑袋买机器?能先把政审分攒好,不比什么都强?”
栓子手一摊,有点儿图穷匕见的味道,把自己的王牌打了出去,他往后一靠,胸有成竹地等待着长辈的赞许,在他面前,老人家多少有几分目瞪口呆,甚至于可以说是有些赌气地想要挑刺儿,可思量再三,却是无言以对,最终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世道……真变了!”
老太太苦笑着用乡音埋怨了一句,“变得叫人看不懂了……全是一套新规矩……你们年轻人都玩起来了,俺们老菜帮子要搞明白都还费劲……”
不过,她也不再反对栓子那胆大的计划了,干干地嚼巴了一下空荡荡的旱烟袋,过了过嘴瘾,有几分深沉地道,“你敢闯,想闯,那就去闯吧,也比在家拾粪放牛,见星星起见星星睡还只能吃牛饭强些……烧砖反正是亏不了的,就算百姓的房子真建完了——那也还有水利呢,听说买活军要造大坝,那大坝也要砌砖修吧……烧吧烧吧,骚情死你去也烧不穷的!”
这且笑且骂半带着数落,却又不乏骄傲的一席话,说得栓子也不由动容了,一把握住了老太太的手,叫了声‘婆’,更多的话却说不出口了,双目通红还有些不好意思,垂头遮掩着,老太太也当没看到,又叮嘱道,“就是我心里有件事,你要真发了,别惦记着孝顺我,别忘了找找你娘哩,也是个苦命的女子,背井离乡的,跟后头那个有些彩礼,临走时她也偷偷送来了……她来村里坝场也偷看你几回了,你别怨她,她也是难……你还有个小妹儿,她和那边男人生的,若是寻回来了也照应些个……一世人也就这些亲戚,都是血脉里带的,斩不断!”
“婆!”
栓子再忍不住了,轻喊了一声,“bei说了,都晓得!”——他声音已有了哽咽,泪珠滚滚而下,自小的辛酸涌上,好一会儿才勉强收拾情怀,却不肯再提母亲,而是强笑着把话题转远了,拭泪笑道,“您刚才有句话是有道理的,衙门要修水利,跟着那就是多少人飞黄腾达的机遇,俺们这些人造点砖瓦,那都是吃残渣剩饭了,今日结识的方兄弟,他想读书做工程师,那才是吃了头汤……”
“这样的机遇,一辈子要能抓住一次就够吃够喝了,您就睁眼瞧好了吧,从叙州到丰饶县,从闽西到广府,这几条水利线,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方方面面乘势而起,绕着这条江面,有多少作为,多少故事……”
栓子的眼神,也落到了暮色中那瑟瑟的江面之上,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在这样一条江、一条河上,繁忙如蚂蚁,辛勤而快活的身影,看到了江河一旦变换了模样,多少人的生活也会随之而来的改变……怪道买地说,大江大河是华夏的母亲河!母亲……母亲……
栓子不叫自己往下想了,他揉了揉眼,揉掉了记忆里那模糊的身影,言不由衷却饱含感情地、笨拙乏词地感慨了起来——
“这江水……真美得太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