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 紧俏的传教士
小说:买活作者:御井烹香字数:6304更新时间 : 2024-04-22 07:25:10
对于喵家人来说,只要有看得到的好处,多供奉一个神,那还真不是什么事儿,在彩云道和播州道这里,百族杂居,信仰极多,大多时候各拜各的,互不干扰,除了祖先神之外,图腾神、自然神,倘若有灵验的传说,顷刻间便会多出不少信众来——不就是自己默默敬拜的时候,嘴里多念叨一个名字吗?居住在山林间的野喵,有的连祠堂都没有,一个鼓社(寨子联盟),能有一两个简陋的祭坛就不错,这些年世道不太平,更是没人会修建这些东西了,谁知道什么时候,山林就被战火席卷,一族人都得迁徙,这样的时刻,哪还有空搞这些呢?
但是,知识教可不是嘴巴里随便说说,就算是信奉了的教派,它发展到如今,已经有一套很完善的仪轨了,这几个喵族的行商,在南洋也入乡随俗地参拜了知识教,算是信徒了,但他们并不能代表传教士来扩张信徒。
“敬拜知识神,是一定会得到好处的,知识教的道理是这样——怎么算是入教呢?不是远远地来参拜一下,以后家里供奉了神像,就算是入教了,是要来过祭坛这里,接受了知识神的点化,按照知识神的要求完成了一次苦修,并且从中得到了好处,才能算是彻底入教了。”
他们仔细地对仫佬喵的长老们,解释着其中的道理。“苦修的内容是不一定的,就把苦修叫做课程吧,比如,这一次我们最远走到了阿瓦去卖瓷器,也买了一些宝石,回广府道去再换布料——阿瓦城外的集市里,就已经有了知识教的传教士……”
阿瓦城,这是仫佬喵们熟悉的名字,和仫佬喵们的居住地距离其实不远,如果是直线地走,十几天可能就到了,只是商人们为了做买卖在绕圈子而已——
阿瓦城,从前这也是宣慰司的一部分,是木邦宣慰司的下属,现在被骠国侵占去了,以前那还是敏朝的地界呢。理所当然,阿瓦城也有一些喵人居住,甚至其中一些和仫佬喵还是远亲,算起祖宗的话,有些才堪堪可以开亲呢!——喵族的婚姻规矩是很严格的,有破鼓开亲,也有七代开亲,五代开亲的,不论怎么说,不能开亲的宗支,足以说明彼此关系的亲近。
“阿瓦那里已经有人在传教了!”
“看来六姐真是个好神!”
不乏已经有人惊叹了起来,还有些年纪大的长老,跑题地问起了阿瓦那边远亲的近况,“六柳树山的寨子还是阿河做鼓头吗?算起来,我们有二十年没有见面了!二十年前,我们往北边来搬迁,他们留在了阿瓦,就再也没见面啦,以前,我们还是他们的白社呢!”
鼓社,是多个村寨的联盟,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宗支内开设的,十几个村落居住在附近的山里,一个村子附近的土地占满了,新生的人家便去别处居住,只要都是一个祖先,那就还算是一鼓的。喵家的‘破鼓开亲’,就是这个意思,他们只和不同鼓社的喵人做亲家,结婚姻。
如果鼓社的规模越来越大,血缘也越来越远,那么,黑社(总社)也可以分出白社来,彼此的关系仍然比别的鼓社要亲近,这两个鼓社里的喵人要成亲的话,就要算血缘,如果喵人少,那就五代开亲,喵人多,选择多的话,一般是七代开亲。白社的兄弟虽然因为时势变化不得不迁徙,但还牵挂着黑社的老兄弟们,商人们回答,“六柳树山的阿河已经死了,现在做主的是他的侄子阿竹!”
喵人的名字就那么多,重名率很高,因此一般都要加上地名和身份进行定位,长老不太相信死掉的阿河是他说的那个,“六柳树山有两个鼓头阿河,我说的是——”
但是,他这样啰嗦的问话,很快被人打断了,因为大家更想要知道的还是知识教在阿瓦的传播情况,“阿瓦的日子好过吗?头人对他们苛刻吗?要交多少租子?那里还打仗吗?头人允许知识教在阿瓦传教吗?”
阿瓦的日子不算是太好过,虽然那个地方风调雨顺,自古以来就是很好的粮仓,但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阿瓦的争夺一向是激烈的,这几年来,骠国的将军们也都在打仗,阿瓦的百姓时不时就要躲进山里,逃避战乱,所以虽然当地的水稻是很容易丰产的,一年还可以几熟,但能否顺利地完成耕种,完全不由农民们决定。头人们时常更换,每更换一次就要收一次的钱——总之,情况和这个白社迁徙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也让他们很庆幸自己的决定:这里的山势虽然更高,气候也更冷,但至少和阿瓦比仍然是安定的。
“头人自然是不允许知识教传播的,阿瓦现在还在修佛寺呢,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因为知识教的传教士,许多都是夷族人——这些夷人,从安南那里学到了知识教的本事,或者是被治好了病,或者是得到了粮食,个个都虔诚得很!又是阿瓦这些夷族的亲戚,就算是头人来问,也没法从农民那里找出人来。再说,知识教又不开祭坛,苦修有些时候就是上个课,有时候甚至是教种田,打造新的犁,这个又该如何分辨?难道居然不许他们种田,不许他们用新犁来犁地吗?”
“知识教居然还有新的犁吗?!”
“这个犁山间可以用吗?”
和知识教有关的新鲜消息,实在是太多了,多到长老们甚至有些难以消化,和新犁的刺激相比,似乎夷人信奉知识教,也没那么值得讶异了——南洋本来就是百族杂处的地方,大家都在这些肥沃的土地上肆意居住,人们必须习惯这种和异族共处的生活。
譬如说,骠国是以夷人为主,但夷人也有去越人居住的安南讨生活的,越人也会南下去占城,和占人住在一起。这些百族,在敏朝那里被笼统地称为‘土番’,但其实彼此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自己是知道的,语言、衣饰、风俗、规矩、神话都有区分。
通婚的范围也是如此划分的,很多保守的族支,甚至不和近处但衣饰不同的族群成婚,哪怕语言可以相通也是一样,宁可远嫁远娶,也要和衣饰相同的族群通婚,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这样百族纵横的地方,倘若自己的族群没有一个很强烈的核心,便难以凝聚。
而一旦无法凝聚,自己的族人很容易和其他的族群融合在一起,那一盘散沙的族群,在这样的地方就很容易被人欺负,既组织不了战争,保护自己的土地,也无法遏制族人的流失,其实对这些流失的族人来说,离开母族也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们一开始可能受到花言巧语的诱惑,觉得在别处的生活会更好,但到了当地安顿下来,才会发现陌生的新住户,总是要受欺负的,甚至很容易就会沦为‘布努’,一辈子被人奴役,也是不好说的事情。
如果知识教的融合力很强,要求也很严格,会威胁到鼓头乃至是村寨长老的威严,那么,不管它能带来多少好处,长辈们总是带了些戒心的。但在商人们的叙述之中,知识教的要求居然非常的灵活,只要完成了苦修,并且能敬爱知识神,就算是入教了。
苦修的形式也非常的多样,甚至于很多时候,苦修就是好处本身——比如说,想要入教的信徒倘若是个木匠,那么,传教士安排给他的苦修,或许除了认识些数字,会做一些简单的算数之外,余下就是跟随他们打造出一架很好的曲辕犁来,又或者不是曲辕犁,而是什么别的家具,总归是这个信徒的职业之中,比较吃香的一种东西,打造出来之后,证明了这个木匠是有学习的虔心和毅力的,那么他就可以入教了。
从这样看,入知识教简直是只有好处的事情——这种打犁的学问,哪怕是师父都不会轻易交给徒弟的,现在只要信奉知识教,不管最后能不能通过苦修,学问总是学到了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入教呢?自然是争先恐后地想要入教了。毕竟,知识教又不阻碍百姓们参加鼓社节去祭祀先祖,也不在乎他们祭拜图腾祈求吉利,这么大方的宗教,一旦信仰了立刻就能得到好处——而且许多传教士就是得到了极大的好处,才特意来做传教士的,譬如说,患了大肚病,在知识教那里被打了虫,被毒蛇咬伤了,在知识教那里被救了回来……
人活在世上,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呢?当然了,各族也都有自己的巫医,但知识教既然是汉人的教派,医术自然是要比巫医更强——他们给信徒治病还是不收钱的,这样一来,谁不想入教?就算是入教不成,也没有什么惩罚,这也就难怪知识教在南洋这样飞快地传播开来了。光是看这些好处,便让人心动不已,便是要付出的那一丁点代价,现在看起来也很应该——在苦修期间,信徒除了苦修本身以外,还要学习一些知识教的教义,这就是全部的要求了。
知识教的教义是什么呢?都是一些非常有道理的字句,比如说,‘学习使人进步’、‘一日活着,一日便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智慧比黄金更宝贵’等等,这些道理,完全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不论是哪个族群都会予以认可,越人、夷人、占人、喵人、徭人,哪个能说聪明是不好?哪个族没有些神话传说,夸耀祖先的聪慧?
倘若不是存有私心的话,便是头人,又有什么理由来阻止族人们信仰知识教呢?甚至如果真心是为了族里好,更该积极地派出族里的巫医去学本事才对。因此,便是在阿瓦,头人很畏惧知识教的传播,却也拿不出很好的理由来阻止——谁都知道,知识教敬奉的是汉人的女皇帝谢六姐,但是,至少在现在,知识教从来不管百姓们向谁交粮食,哪怕是入教之后,教徒也就只是通过去上课学习拼音、数学来完成仪轨,在祭拜中从来不赞颂知识神谢六姐的权威,总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毫无目的性,似乎完全只是为了让人学习的宗教,该用什么理由来禁止呢?
禁止是禁止不了的,但放任其传播却又做不到,因为在知识教传播较为普遍的地方,这些经过知识教的普及,开始读书识字,有了智慧的农民和百姓,突然间就变得非常桀骜起来了,从前安分守己,完全只是按照头人的话去做事的村寨,现在居然主动地聚在一起,和亲属们分析局势,痛斥着安南、骠国接连不断的内乱和战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困扰,并且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既然知识教的神明谢六姐,她眷顾的买活军,治下的百姓生活得非常的安稳,军力如此强盛,他们的商船到处地跑着做生意,那么,信徒们居住的城邦,能否向买活军纳贡,成为买活军的宣慰司?
“安南沿海的城邦,除了还有一两个最繁华的港口,还在阮、黎控制之下以外,现在大多数都想去给买活军朝贡。”
行商们扳着手指,细数着沿海的小城镇,一个个拗口的名字从他口中跳跃出来——对这些城邦来说,给买活军朝贡也是朝贡,向阮、黎这些主子纳贡其实也是纳贡,南洋这一带,千百年来命运完全由本地土著自己做主的时候,已经不是极少了,完全就是没有,所有的当权者全都是外来人。
即便是现在,安南的阮、黎细数下来,也是外来的越人,或者可以说干脆就是越族化的汉人——本地真正的土著,几乎已经死完了,几千年前,中原南部的占人来杀了一批,后来南迁的越人又把占人杀了一批,再后来,从中原南部迁徙而来的汉人,落脚后逐渐熟悉了本地民风,和越人越来越像终于融合,并且顺理成章地发展势力,登上王位……他们早就习惯了被中原南迁的民族统治,那么既然如此,尊奉中原的政权又有什么不妥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墙头草,两边倒,这就是南洋的常态,仫佬喵的长老们,也丝毫不觉得这些城邦的选择会损害到住民们的尊严,他们甚至还跟着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我们也去向买活军纳贡怎么样?这么看来,知识教给信徒的好处,远比官府要多呢!”
只要教人知识,并且免费给人看病,那么知识教给信徒的好处就是官府的数倍了,在西南,官府和村寨最好的关系就是丝毫不发生关系,一旦发生关系,一般都是坏事。因此,长老们也丝毫心理障碍都没有,立刻就把敏朝的官府给抛弃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引入知识神,给买活军纳贡的可行性,“但现在,道路还是敏朝的,虽然北边的皇帝要把我们送给谢六姐,却还是没成事。”
“如果把我们都送过去,那该有多好啊!”
长老们只能遗憾地叹息着,接受了事实:知识教可以信,但暂时还得看敏朝的脸色做事。那么也就是说,信奉知识教也得和阿瓦的同胞一样,尽量做得小心。
“如果只有一个村子信这个知识教的话,那我们就太显眼了!”
既然如此,立刻就有人提了出来,“如果和阿瓦一样,大家都信,那么,我们麓川这里的头人,应该也就和阿瓦的头人一样,拿我们没什么办法了吧!”
如果是汉人推动的知识教信仰,那根本不可能会有现在这样的盛况,因为大家的认识是普遍的——汉人狡诈,不能相信,但现在,既然是本族的行脚商在说起这些新鲜事情,那么得到的反应就截然不同了。
本族人不会骗本族人,亲近的族群也不会骗亲近的族群,这些仫佬喵的长老们,不但想到了和自己一个鼓社的兄弟寨子,还想到了另一座山头上的洞蛮兄弟——两族的关系亲近到,在敏朝那里他们都是喵人,但他们自己知道洞蛮是洞蛮,仫佬是仫佬,喵人不过是敏朝给这些西南百族的一个大分类罢了,洞蛮有时候也会自名为洞喵,这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不过,不管内部怎么分,他们两族关系是相当不错的,亲近的村寨还偶尔会开亲呢。
去阿瓦请知识教的传教士过来,把这尊和善的,有大好处的在世真神,请到村寨的祭坛里来!
由于行脚商只是信徒,并不是传教士,不能代传教士招收信徒,只能把他们随身携带的法器——苦修作业本(上头写满了四则运算题和拼音题),给大家临摹抄录,在大家的奔走相告之下,去阿瓦,很快就形成了村寨的共识,不过是一个晚上,村寨便选拔出了精明能干的覃阿狼来作为带头人,又选了个小伙子来做随从,打算去阿瓦请博学的传教士来,教导大家进行‘苦修’。
接下来,当然是要准备远行了:仫佬喵走远路,要筹措米粮、刀剑,当然还有一些银两,各家都要出一些,同时他们还派人去附近同一个鼓社的村寨,询问有没有兄弟要同行,如果有认路而且身体强壮,能上路远行的老人那就更好了,因为从麓川到阿瓦,这条路年轻人是没有走过的,只有老人或许还记得迁徙时的经历。
这么一来,那就至少要等上五天才能动身,不过覃阿狼等人,对于其余鼓社会否派人一起外出,并不抱太大的指望——行脚商只在他们村寨落脚,就继续往前去了,他们要到麓川城才会停下来修整,鼓社中其余的村寨都是到他们村子里来换货物的,既然没有听过行脚商的叙述,而且长年累月村子里没有外人,性格也会更加保守,虽然不会怀疑族人的话,但或许会没有胆量出人去远行。
出远门,一起走的人总是越多越好,虽然希望不大,但他们还是决定等几天,但没有想到的是,行脚商走后的第天,意料之外的访客来到了仫佬喵这里——是隔壁山的洞喵!
这些洞人亲戚,是行脚商从仫佬这边离去之后,下一步的落脚点,很显然,洞蛮听了行脚商的故事,也打算去阿瓦找他们的宗支远亲,他们便来问问仫佬亲戚们,要不要一起结伴上路。覃阿狼等人经过慎重的思考,答应了他们,于是在四天后,他们便背起了背篓(不是行脚商,喵人很少有马、驴这样的大牲口的),穿上了新打的草鞋,开始上路往阿瓦去了。
他们出门,是不会走官道的,因为官道要收过路费,这些蛮夷在山间走了两天,来到了江水村,这是个多族聚居的村落,因为附近有一条河,距离峡口不远,因此相对比较热闹,能有二百多的村民,但这会儿,村民家里居然都住满人了,覃阿狼等人没了投宿的地方。
“你们也去阿瓦是吗?”同样是洞蛮的同族人,已经完全很老练了,他用手一挥,把整个村落都囊括在内似的,随意地说着,“整个村子的旅人,都是要去阿瓦的——全都是听了行脚商的话,要去阿瓦找知识教的传教士!”
他对此一点也不惊讶,因为:“要去就赶快吧,半个月前,我们村子的各族村民们,就已经出发了,再晚一点儿,恐怕传教士都要不够用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但是,知识教可不是嘴巴里随便说说,就算是信奉了的教派,它发展到如今,已经有一套很完善的仪轨了,这几个喵族的行商,在南洋也入乡随俗地参拜了知识教,算是信徒了,但他们并不能代表传教士来扩张信徒。
“敬拜知识神,是一定会得到好处的,知识教的道理是这样——怎么算是入教呢?不是远远地来参拜一下,以后家里供奉了神像,就算是入教了,是要来过祭坛这里,接受了知识神的点化,按照知识神的要求完成了一次苦修,并且从中得到了好处,才能算是彻底入教了。”
他们仔细地对仫佬喵的长老们,解释着其中的道理。“苦修的内容是不一定的,就把苦修叫做课程吧,比如,这一次我们最远走到了阿瓦去卖瓷器,也买了一些宝石,回广府道去再换布料——阿瓦城外的集市里,就已经有了知识教的传教士……”
阿瓦城,这是仫佬喵们熟悉的名字,和仫佬喵们的居住地距离其实不远,如果是直线地走,十几天可能就到了,只是商人们为了做买卖在绕圈子而已——
阿瓦城,从前这也是宣慰司的一部分,是木邦宣慰司的下属,现在被骠国侵占去了,以前那还是敏朝的地界呢。理所当然,阿瓦城也有一些喵人居住,甚至其中一些和仫佬喵还是远亲,算起祖宗的话,有些才堪堪可以开亲呢!——喵族的婚姻规矩是很严格的,有破鼓开亲,也有七代开亲,五代开亲的,不论怎么说,不能开亲的宗支,足以说明彼此关系的亲近。
“阿瓦那里已经有人在传教了!”
“看来六姐真是个好神!”
不乏已经有人惊叹了起来,还有些年纪大的长老,跑题地问起了阿瓦那边远亲的近况,“六柳树山的寨子还是阿河做鼓头吗?算起来,我们有二十年没有见面了!二十年前,我们往北边来搬迁,他们留在了阿瓦,就再也没见面啦,以前,我们还是他们的白社呢!”
鼓社,是多个村寨的联盟,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宗支内开设的,十几个村落居住在附近的山里,一个村子附近的土地占满了,新生的人家便去别处居住,只要都是一个祖先,那就还算是一鼓的。喵家的‘破鼓开亲’,就是这个意思,他们只和不同鼓社的喵人做亲家,结婚姻。
如果鼓社的规模越来越大,血缘也越来越远,那么,黑社(总社)也可以分出白社来,彼此的关系仍然比别的鼓社要亲近,这两个鼓社里的喵人要成亲的话,就要算血缘,如果喵人少,那就五代开亲,喵人多,选择多的话,一般是七代开亲。白社的兄弟虽然因为时势变化不得不迁徙,但还牵挂着黑社的老兄弟们,商人们回答,“六柳树山的阿河已经死了,现在做主的是他的侄子阿竹!”
喵人的名字就那么多,重名率很高,因此一般都要加上地名和身份进行定位,长老不太相信死掉的阿河是他说的那个,“六柳树山有两个鼓头阿河,我说的是——”
但是,他这样啰嗦的问话,很快被人打断了,因为大家更想要知道的还是知识教在阿瓦的传播情况,“阿瓦的日子好过吗?头人对他们苛刻吗?要交多少租子?那里还打仗吗?头人允许知识教在阿瓦传教吗?”
阿瓦的日子不算是太好过,虽然那个地方风调雨顺,自古以来就是很好的粮仓,但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阿瓦的争夺一向是激烈的,这几年来,骠国的将军们也都在打仗,阿瓦的百姓时不时就要躲进山里,逃避战乱,所以虽然当地的水稻是很容易丰产的,一年还可以几熟,但能否顺利地完成耕种,完全不由农民们决定。头人们时常更换,每更换一次就要收一次的钱——总之,情况和这个白社迁徙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也让他们很庆幸自己的决定:这里的山势虽然更高,气候也更冷,但至少和阿瓦比仍然是安定的。
“头人自然是不允许知识教传播的,阿瓦现在还在修佛寺呢,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因为知识教的传教士,许多都是夷族人——这些夷人,从安南那里学到了知识教的本事,或者是被治好了病,或者是得到了粮食,个个都虔诚得很!又是阿瓦这些夷族的亲戚,就算是头人来问,也没法从农民那里找出人来。再说,知识教又不开祭坛,苦修有些时候就是上个课,有时候甚至是教种田,打造新的犁,这个又该如何分辨?难道居然不许他们种田,不许他们用新犁来犁地吗?”
“知识教居然还有新的犁吗?!”
“这个犁山间可以用吗?”
和知识教有关的新鲜消息,实在是太多了,多到长老们甚至有些难以消化,和新犁的刺激相比,似乎夷人信奉知识教,也没那么值得讶异了——南洋本来就是百族杂处的地方,大家都在这些肥沃的土地上肆意居住,人们必须习惯这种和异族共处的生活。
譬如说,骠国是以夷人为主,但夷人也有去越人居住的安南讨生活的,越人也会南下去占城,和占人住在一起。这些百族,在敏朝那里被笼统地称为‘土番’,但其实彼此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自己是知道的,语言、衣饰、风俗、规矩、神话都有区分。
通婚的范围也是如此划分的,很多保守的族支,甚至不和近处但衣饰不同的族群成婚,哪怕语言可以相通也是一样,宁可远嫁远娶,也要和衣饰相同的族群通婚,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这样百族纵横的地方,倘若自己的族群没有一个很强烈的核心,便难以凝聚。
而一旦无法凝聚,自己的族人很容易和其他的族群融合在一起,那一盘散沙的族群,在这样的地方就很容易被人欺负,既组织不了战争,保护自己的土地,也无法遏制族人的流失,其实对这些流失的族人来说,离开母族也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们一开始可能受到花言巧语的诱惑,觉得在别处的生活会更好,但到了当地安顿下来,才会发现陌生的新住户,总是要受欺负的,甚至很容易就会沦为‘布努’,一辈子被人奴役,也是不好说的事情。
如果知识教的融合力很强,要求也很严格,会威胁到鼓头乃至是村寨长老的威严,那么,不管它能带来多少好处,长辈们总是带了些戒心的。但在商人们的叙述之中,知识教的要求居然非常的灵活,只要完成了苦修,并且能敬爱知识神,就算是入教了。
苦修的形式也非常的多样,甚至于很多时候,苦修就是好处本身——比如说,想要入教的信徒倘若是个木匠,那么,传教士安排给他的苦修,或许除了认识些数字,会做一些简单的算数之外,余下就是跟随他们打造出一架很好的曲辕犁来,又或者不是曲辕犁,而是什么别的家具,总归是这个信徒的职业之中,比较吃香的一种东西,打造出来之后,证明了这个木匠是有学习的虔心和毅力的,那么他就可以入教了。
从这样看,入知识教简直是只有好处的事情——这种打犁的学问,哪怕是师父都不会轻易交给徒弟的,现在只要信奉知识教,不管最后能不能通过苦修,学问总是学到了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入教呢?自然是争先恐后地想要入教了。毕竟,知识教又不阻碍百姓们参加鼓社节去祭祀先祖,也不在乎他们祭拜图腾祈求吉利,这么大方的宗教,一旦信仰了立刻就能得到好处——而且许多传教士就是得到了极大的好处,才特意来做传教士的,譬如说,患了大肚病,在知识教那里被打了虫,被毒蛇咬伤了,在知识教那里被救了回来……
人活在世上,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呢?当然了,各族也都有自己的巫医,但知识教既然是汉人的教派,医术自然是要比巫医更强——他们给信徒治病还是不收钱的,这样一来,谁不想入教?就算是入教不成,也没有什么惩罚,这也就难怪知识教在南洋这样飞快地传播开来了。光是看这些好处,便让人心动不已,便是要付出的那一丁点代价,现在看起来也很应该——在苦修期间,信徒除了苦修本身以外,还要学习一些知识教的教义,这就是全部的要求了。
知识教的教义是什么呢?都是一些非常有道理的字句,比如说,‘学习使人进步’、‘一日活着,一日便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智慧比黄金更宝贵’等等,这些道理,完全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不论是哪个族群都会予以认可,越人、夷人、占人、喵人、徭人,哪个能说聪明是不好?哪个族没有些神话传说,夸耀祖先的聪慧?
倘若不是存有私心的话,便是头人,又有什么理由来阻止族人们信仰知识教呢?甚至如果真心是为了族里好,更该积极地派出族里的巫医去学本事才对。因此,便是在阿瓦,头人很畏惧知识教的传播,却也拿不出很好的理由来阻止——谁都知道,知识教敬奉的是汉人的女皇帝谢六姐,但是,至少在现在,知识教从来不管百姓们向谁交粮食,哪怕是入教之后,教徒也就只是通过去上课学习拼音、数学来完成仪轨,在祭拜中从来不赞颂知识神谢六姐的权威,总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毫无目的性,似乎完全只是为了让人学习的宗教,该用什么理由来禁止呢?
禁止是禁止不了的,但放任其传播却又做不到,因为在知识教传播较为普遍的地方,这些经过知识教的普及,开始读书识字,有了智慧的农民和百姓,突然间就变得非常桀骜起来了,从前安分守己,完全只是按照头人的话去做事的村寨,现在居然主动地聚在一起,和亲属们分析局势,痛斥着安南、骠国接连不断的内乱和战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困扰,并且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既然知识教的神明谢六姐,她眷顾的买活军,治下的百姓生活得非常的安稳,军力如此强盛,他们的商船到处地跑着做生意,那么,信徒们居住的城邦,能否向买活军纳贡,成为买活军的宣慰司?
“安南沿海的城邦,除了还有一两个最繁华的港口,还在阮、黎控制之下以外,现在大多数都想去给买活军朝贡。”
行商们扳着手指,细数着沿海的小城镇,一个个拗口的名字从他口中跳跃出来——对这些城邦来说,给买活军朝贡也是朝贡,向阮、黎这些主子纳贡其实也是纳贡,南洋这一带,千百年来命运完全由本地土著自己做主的时候,已经不是极少了,完全就是没有,所有的当权者全都是外来人。
即便是现在,安南的阮、黎细数下来,也是外来的越人,或者可以说干脆就是越族化的汉人——本地真正的土著,几乎已经死完了,几千年前,中原南部的占人来杀了一批,后来南迁的越人又把占人杀了一批,再后来,从中原南部迁徙而来的汉人,落脚后逐渐熟悉了本地民风,和越人越来越像终于融合,并且顺理成章地发展势力,登上王位……他们早就习惯了被中原南迁的民族统治,那么既然如此,尊奉中原的政权又有什么不妥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墙头草,两边倒,这就是南洋的常态,仫佬喵的长老们,也丝毫不觉得这些城邦的选择会损害到住民们的尊严,他们甚至还跟着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我们也去向买活军纳贡怎么样?这么看来,知识教给信徒的好处,远比官府要多呢!”
只要教人知识,并且免费给人看病,那么知识教给信徒的好处就是官府的数倍了,在西南,官府和村寨最好的关系就是丝毫不发生关系,一旦发生关系,一般都是坏事。因此,长老们也丝毫心理障碍都没有,立刻就把敏朝的官府给抛弃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引入知识神,给买活军纳贡的可行性,“但现在,道路还是敏朝的,虽然北边的皇帝要把我们送给谢六姐,却还是没成事。”
“如果把我们都送过去,那该有多好啊!”
长老们只能遗憾地叹息着,接受了事实:知识教可以信,但暂时还得看敏朝的脸色做事。那么也就是说,信奉知识教也得和阿瓦的同胞一样,尽量做得小心。
“如果只有一个村子信这个知识教的话,那我们就太显眼了!”
既然如此,立刻就有人提了出来,“如果和阿瓦一样,大家都信,那么,我们麓川这里的头人,应该也就和阿瓦的头人一样,拿我们没什么办法了吧!”
如果是汉人推动的知识教信仰,那根本不可能会有现在这样的盛况,因为大家的认识是普遍的——汉人狡诈,不能相信,但现在,既然是本族的行脚商在说起这些新鲜事情,那么得到的反应就截然不同了。
本族人不会骗本族人,亲近的族群也不会骗亲近的族群,这些仫佬喵的长老们,不但想到了和自己一个鼓社的兄弟寨子,还想到了另一座山头上的洞蛮兄弟——两族的关系亲近到,在敏朝那里他们都是喵人,但他们自己知道洞蛮是洞蛮,仫佬是仫佬,喵人不过是敏朝给这些西南百族的一个大分类罢了,洞蛮有时候也会自名为洞喵,这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不过,不管内部怎么分,他们两族关系是相当不错的,亲近的村寨还偶尔会开亲呢。
去阿瓦请知识教的传教士过来,把这尊和善的,有大好处的在世真神,请到村寨的祭坛里来!
由于行脚商只是信徒,并不是传教士,不能代传教士招收信徒,只能把他们随身携带的法器——苦修作业本(上头写满了四则运算题和拼音题),给大家临摹抄录,在大家的奔走相告之下,去阿瓦,很快就形成了村寨的共识,不过是一个晚上,村寨便选拔出了精明能干的覃阿狼来作为带头人,又选了个小伙子来做随从,打算去阿瓦请博学的传教士来,教导大家进行‘苦修’。
接下来,当然是要准备远行了:仫佬喵走远路,要筹措米粮、刀剑,当然还有一些银两,各家都要出一些,同时他们还派人去附近同一个鼓社的村寨,询问有没有兄弟要同行,如果有认路而且身体强壮,能上路远行的老人那就更好了,因为从麓川到阿瓦,这条路年轻人是没有走过的,只有老人或许还记得迁徙时的经历。
这么一来,那就至少要等上五天才能动身,不过覃阿狼等人,对于其余鼓社会否派人一起外出,并不抱太大的指望——行脚商只在他们村寨落脚,就继续往前去了,他们要到麓川城才会停下来修整,鼓社中其余的村寨都是到他们村子里来换货物的,既然没有听过行脚商的叙述,而且长年累月村子里没有外人,性格也会更加保守,虽然不会怀疑族人的话,但或许会没有胆量出人去远行。
出远门,一起走的人总是越多越好,虽然希望不大,但他们还是决定等几天,但没有想到的是,行脚商走后的第天,意料之外的访客来到了仫佬喵这里——是隔壁山的洞喵!
这些洞人亲戚,是行脚商从仫佬这边离去之后,下一步的落脚点,很显然,洞蛮听了行脚商的故事,也打算去阿瓦找他们的宗支远亲,他们便来问问仫佬亲戚们,要不要一起结伴上路。覃阿狼等人经过慎重的思考,答应了他们,于是在四天后,他们便背起了背篓(不是行脚商,喵人很少有马、驴这样的大牲口的),穿上了新打的草鞋,开始上路往阿瓦去了。
他们出门,是不会走官道的,因为官道要收过路费,这些蛮夷在山间走了两天,来到了江水村,这是个多族聚居的村落,因为附近有一条河,距离峡口不远,因此相对比较热闹,能有二百多的村民,但这会儿,村民家里居然都住满人了,覃阿狼等人没了投宿的地方。
“你们也去阿瓦是吗?”同样是洞蛮的同族人,已经完全很老练了,他用手一挥,把整个村落都囊括在内似的,随意地说着,“整个村子的旅人,都是要去阿瓦的——全都是听了行脚商的话,要去阿瓦找知识教的传教士!”
他对此一点也不惊讶,因为:“要去就赶快吧,半个月前,我们村子的各族村民们,就已经出发了,再晚一点儿,恐怕传教士都要不够用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