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你们太不了解小鬼子了
小说: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作者:金生水起字数:5594更新时间 : 2024-03-02 19:23:40
丹泼窑?所有人听完都呆住了,这是什么窑口?陈阳居然还熟悉东瀛的窑口,这......这也太让人匪夷所思了!他们的技术根本就不如我们,咱们自己国家这些窑口还有些弄不清楚呢,你没事闲的了解他们的干什么,这不是没事吃饱了撑的么!
井上眼神中微微吃惊,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心里清楚,丹泼烧可是他们国家的老窑口,就算放在现代,华夏很多学者和专家,也都根本不知道,没想到陈阳居然知道,果然自己有些小看陈阳了。
“哼!”柴老板鼻子里哼了一声,“谁知道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看你就是随便编一个东瀛的窑口,来糊弄我们!”
陈阳根本就没搭理他,继续向大家说了起来,“根据倭寇的史料记载,他们一共有六大古窑。”
倭寇有六处著名的制陶中心,也就是后来被他们称为的六大古窑,分别是: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烧(小鬼子用烧代替窑),每个窑口它们在制陶上都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其中丹波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也就是起源于我国的南宋时期,在桃山时代,也就是我国的明代,丹泼烧开始使用釉药,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也就是我国的明万历年到同治六年的时候,丹泼烧制作的茶具已经在他们国家颇具影响。
日本六大古窑
丹波烧在立久井地区,属于兵库县筱山市,这个位置位于兵库县中东部,辖区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20公里,土地中有207.63平方公里为山林,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个地方位于倭寇本州岛中西部,在他们国内是唯一一个既临日本海,又接濑户内海的县。
丹泼窑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主窑一字排开,山林中特有的雾气消散得很快,所以这个地方很适合晒陶。平安时代后期,当时在山坡上挖沟,用穴窯烧制无釉的大型壶、钵、臼。
江户时代引进韩式半地上爬窑,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江户时代中期,丹波烧生产出茶壶、水罐、碗等茶具,也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酒瓶等商品,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非常高超。
丹波烧的特色在于其使用的土壤,该地区富含铁质,使得烧成的陶器呈现出铁锈红黑色,再加上灰褐色的自然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丹波烧的早期作品通常无釉,基本不加纹饰,但窑变色彩丰富,展现了土与火的自然特性。随着时代的推移,丹波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柴烧方面,展现了幽静、雅拙之美。
“各位,”说到这里,陈阳笑着抬头看了一眼耿老,“大家可以想想吉州窑的地理环境,和丹泼烧这个地理环境,是不是有些相似?”
耿老抱着肩膀,微微眯着眼睛,轻轻点点头,“山林环境,临海,这确实与吉州窑在地质上有些相同,小陈你的意思是想说,丹泼烧也有沙土的特征,是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
呦西!井上从这一刻,不得不正视陈阳了,他跟自己遇到的其他华夏古董商完全不同,这......这TM的知道的太多了!
“那有什么?”徐老板第一个反驳起来,“就算胎土一样,我就算你他们是把吉州窑用土带到东瀛了,可技术呢?他们有这种技术么?陈阳你别忘记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是他们视为国宝的物件!”
“他们要是有这种技术,那还用把咱们的物件当成宝贝么?大家说是不是?”
听徐老板说完,大家纷纷点头,就算小鬼子有老窑又怎么样,就算他们的胎土跟我们的差不多又如何,他们不会技术呀!
陈阳苦笑着摇摇头,微微说了一句,“无知!”
“你.....”没等徐老板继续开口,陈阳已经开始继续说上了。
“天目一词的日语读音为てんもく(deimOgei),”对于陈阳突如其来的这个日语发音,所有人一愣,“宋朝时期日本僧人来到我国求法,在我国浙江临安县境的天目山内寺院林立,许多倭寇僧人来此修行。僧人归国时带回在我国寺院内学习到的茶礼、茶仪和茶器,因其携回的黑釉茶碗是从天目山中的寺院带出,故将带回的茶碗称为天目茶碗。”
当时天目在倭寇那里是作为茶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在他们的古文献中记载,天目的由来,多认为是从我国浙江的天目山带回去的茶碗。尤其是建盏和天目,一开始是分别记录的两种茶碗。
“16世纪初期,足利将军家藏华夏宝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记载,茶碗第一等是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值万匹绢,建窑的油滴盏等品种,也以绢论价,很是珍贵。而天目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将军家不用的廉价品。”
君台观左右帐记
因此可见,建盏与天目级别不同,前者价位比后者高得多。《宗伍大草纸》中记载,武将给僧人中的长老使用建盏,给一般僧人用的是天目,也能证明在这段时期是两种不同等级的茶盏。
到了16世纪后到19世纪,天目的记载在倭寇文献中开始变多,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曜变天目”、“菊花天目”、“梅花天目”、“珠光天目”、“濑户天目”、“黄天目”等等。
这一时期之后,天目一词概念开始涵盖不同釉色、不同产地的茶碗,这产地不仅包括我国各地的窑口,如建窑、吉州窑等,还包括棒子和他们本土的窑口。1974年,鬼子平凡社发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到国陶瓷的有14卷,按照瓷器釉色来分类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三卷,也就是直接用天目代替了黑瓷的概念。
“在这本书中,小鬼子陶瓷界知名人士小山富士夫,在书起首的位置写道,施黑色釉药的瓷器,在日本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这套丛书的天目分卷,不仅包括茶碗,还将黑釉的瓶罐也称为天目。”
陈阳说到这里,会上不少人暗暗挑起大拇指,作为同行大家都有些看不起陈阳,都觉得陈阳是运气好,又有个好师爷。要是没有这层关系,他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名气。但现在听完人家陈阳说的,不由心中也佩服了起来,不仅仅能把一个名词研究到这个份上,而且人家对国外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能研究的如此透彻,人家不成功谁成功。
“于是,天目作为黑釉瓷代名词的用法,很快在陶瓷考古界普及,并传播到了我国学术界。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出版的一些书籍论文,如《华夏陶瓷文献指南》等,都认同天目等于黑釉瓷的概念。”陈阳身体坐的笔直,一脸义正言辞的说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天目才成为了黑釉的代名词。”
“即便这样,小鬼子茶道界和我国陶瓷界业内人士,纷纷都不同这种观点,就算到了今天,我们的有不少专家依旧提出,除非涉及日方的藏品和资料,否则不宜频繁使用天目一词。”
“你可倒好,张口天目,闭口天目的,天目是啥都没弄明白,我说你无知说错了么?”陈阳一脸鄙视的看着徐老板,脸上带着些许嘲讽,“你也不用怀疑我说的,《华夏陶瓷文献指南》我店里就有,你要是想学,我可以送给你!”
“我......你......”徐老板满肚子是气,但一时间居然不知道如何反驳。
“哈哈!”耿老仰头笑了,随后拍拍宋开元的手臂,“老宋,你说的我信了!”
“信什么?”宋开元一脸不明白的转头问道。
“你这徒孙,是看了杜明德编写的书,自学成才后拜入你师侄杜明德门下!”耿老摇摇头,“你之前跟我说,我还不信,现在我信了!”
“哎呦,我那几个学生,什么时候有这本事哟!”
耿老说完,宋开元更是洋洋得意,其他人可是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小子自学都学到了这种地步,这真要是有宋开元或者耿老这样的人带着,他现在岂不是上天了?这TM分明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呀!不,绝对是老天爷把饭喂到嘴里了!
“可你现在也没说出来,这为什么是丹波窑烧制的呀?”柴老板两手一摊,翻着白眼看着陈阳,“古董这玩意,书读的再多,也不如多看看物件!”
“毕竟我们这些人,可都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在物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这说的倒是对,虽然陈阳脑子里的知识让人佩服,但他还是没说明白为什么这是丹波窑烧的,而不是吉州窑烧的,就算知道的再多,最后也得落在实际上,说不出来,一切都是废话!
“嘿嘿,”陈阳笑了一下,“柴老板,你没看出来说你没看出来的,别拉着大家,我相信在坐的一定有不少人看出来了,只是不好开口,给你留面子而已。”
“期初我也不想说,谁让你没事找事,非得惹我!”
说着话,陈阳将凤纹盏倒扣在桌面上,“吉州窑烧制的茶盏,在器形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将茶盏翻过来,犹如草帽,所以也称斗笠盏。”
陈阳说完指着倒扣在桌面上的凤纹盏,“柴老板这只凤纹盏猛的一看,确实有些像,但我们倒扣过来仔细看看,是不是更像漏斗,而不像斗笠?”
“而漏斗形状正是小鬼子茶具的形状,还有,”说着话,陈阳在碗壁上轻轻弹了几下,碗壁发出:噔噔噔的响声。
“我们都知道吉州窑因为所用土质的原因,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金属声音么,好像敲了一面破鼓!”
“最后,我们来看足底!”陈阳指着凤纹盏足底的位置说道,“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吉州窑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
“那我们看看这只凤纹盏的足底,乍一看确实很符合南宋时期吉州窑的特点,但我们仔细看圈足和碗身渐的地方,”陈阳将碗侧了过来,顺势抬头看了一下光线,将光线强的一面展现到耿老面前,“虽然完全被釉色盖住了,但只要仔细观看,分明有薄壁圈足的痕迹,这也符合丹波窑最鼎盛时期的风格。”
“另外,我们来听听底足的声音!”说完话,陈阳在底足的位置弹了几下,声音更闷了,“耿老,这个声音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弥补底足的不足,修足后多加了一层胎土,为的是模仿圈足外斜削一刀的样式!”耿老眼前一亮,现在自己心里终于明白了。
耿老拿起凤纹盏又仔细看了起来,“这就是刚才我微微摇头的原因所在,这物件无论从工艺、器形和胎釉来看,都没有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别扭,原因在这!”
“这......”听到耿老这么一说,柴老板根本坐不住了,“耿老,这怎么可能呢,您老可要看仔细了,不要被陈阳这小子蒙骗了!”
钱对自己来说不重要,本来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物件,现在出了问题,如果真是自己打眼了,这回自己这脸面可要丢光了!在三省交流会上,自己拿着一件国外的仿品,当成了真物件,这事要是传出去,自己在古董圈就成为笑柄了!
“耿老,小鬼子怎么会有这种手艺呢,您说对吧?”
“哼!”陈阳回头冷笑了一下,“柴老板,你对小鬼子的技术,一无所知呀!”
七十年代末,倭寇茨城县的陶艺家荒山耕治带着他自己烧制的一件木叶茶盏,来到了我国的吉州窑所在地,可惜的是我国经历这么多年的侵略,那里一切都变了,也是因为这样,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花费800多万人民币,恢复吉州窑生产工艺,当时一位姓刘的研究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烧制出木叶茶盏。
我国80年复烧吉州窑木叶茶盏
底款是当年技术员的留名
而据荒山耕治说,他之所以能烧制出木叶茶盏,是因为他看了鬼子大西政太郎《陶艺の釉药》一书,书里讲到陶艺家木村盛和制作的木叶天目茶碗,先要去丹波这个地方,等在那里,待一定时间捡落下来的椋叶,因为椋叶粘性强,硅酸成份多,才适合烧出叶脉云云。
加藤庄烧制的木叶茶盏
“根据线索,我曾经查阅过大量资料,时间线在往前推,1976年,风间秀夫合著的《陶艺教室》一书中有一张小鬼子制作的木叶茶盏的图片,这位工匠的名字叫加藤庄;在根据线索往前查,小鬼在一位陶器大师石黑宗磨,在1940年在黑釉上已经贴上了木叶,这是郑宁所著《日本陶艺》中记录的!”
日本80年代烧制的木叶
陈阳冷眼看着柴老板,“我本来想接着往前查,可惜已经很难找到资料了,但是在一些奚落的资料中,不难查出石黑宗磨之所以能完成木叶茶盏,是因为他曾经在丹波看到一位陶瓷师傅,轻松的烧制出木叶茶盏,只是没有具体资料,不能佐证。”
“木叶都能做的出来,你觉得剪纸贴花对他们来说还难么?”
“柴老板,我们升级工艺技术,而小鬼子可是从古至今真心的钻研我们的技术!”
陈阳说完,所有人都呆立在当场,自己国家一直引以为豪的技术,居然人家早就会了!
“咳咳,”宋开元咳嗽了两声,“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听话,东瀛!”
陈阳刚才一时说的起劲,经过宋开元的提醒,陈阳瞟了一眼井上,此时井上正看着陈阳,眼神中也充满了惊愕,陈阳口中说的这几位,有的自己都不知道,他居然知道?他不仅仅在研究古董,还在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
陈阳,你简直太可怕了!
陈阳看着井上,嘴角轻轻上翘,“师爷,不好意思,一时忘记了,是东瀛鬼子!”
艹,你TM爱说啥说啥吧!宋开元笑着一抱肩膀,幸亏你小子今天表现的好,要不然散会老子非得踢你不可!这种表现么,你把房盖掀了,你师爷踩梯子都帮你顶着!
日本丹波烧制的茶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井上眼神中微微吃惊,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心里清楚,丹泼烧可是他们国家的老窑口,就算放在现代,华夏很多学者和专家,也都根本不知道,没想到陈阳居然知道,果然自己有些小看陈阳了。
“哼!”柴老板鼻子里哼了一声,“谁知道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看你就是随便编一个东瀛的窑口,来糊弄我们!”
陈阳根本就没搭理他,继续向大家说了起来,“根据倭寇的史料记载,他们一共有六大古窑。”
倭寇有六处著名的制陶中心,也就是后来被他们称为的六大古窑,分别是: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烧(小鬼子用烧代替窑),每个窑口它们在制陶上都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其中丹波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也就是起源于我国的南宋时期,在桃山时代,也就是我国的明代,丹泼烧开始使用釉药,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也就是我国的明万历年到同治六年的时候,丹泼烧制作的茶具已经在他们国家颇具影响。
日本六大古窑
丹波烧在立久井地区,属于兵库县筱山市,这个位置位于兵库县中东部,辖区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20公里,土地中有207.63平方公里为山林,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个地方位于倭寇本州岛中西部,在他们国内是唯一一个既临日本海,又接濑户内海的县。
丹泼窑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主窑一字排开,山林中特有的雾气消散得很快,所以这个地方很适合晒陶。平安时代后期,当时在山坡上挖沟,用穴窯烧制无釉的大型壶、钵、臼。
江户时代引进韩式半地上爬窑,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江户时代中期,丹波烧生产出茶壶、水罐、碗等茶具,也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酒瓶等商品,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非常高超。
丹波烧的特色在于其使用的土壤,该地区富含铁质,使得烧成的陶器呈现出铁锈红黑色,再加上灰褐色的自然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丹波烧的早期作品通常无釉,基本不加纹饰,但窑变色彩丰富,展现了土与火的自然特性。随着时代的推移,丹波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柴烧方面,展现了幽静、雅拙之美。
“各位,”说到这里,陈阳笑着抬头看了一眼耿老,“大家可以想想吉州窑的地理环境,和丹泼烧这个地理环境,是不是有些相似?”
耿老抱着肩膀,微微眯着眼睛,轻轻点点头,“山林环境,临海,这确实与吉州窑在地质上有些相同,小陈你的意思是想说,丹泼烧也有沙土的特征,是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
呦西!井上从这一刻,不得不正视陈阳了,他跟自己遇到的其他华夏古董商完全不同,这......这TM的知道的太多了!
“那有什么?”徐老板第一个反驳起来,“就算胎土一样,我就算你他们是把吉州窑用土带到东瀛了,可技术呢?他们有这种技术么?陈阳你别忘记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是他们视为国宝的物件!”
“他们要是有这种技术,那还用把咱们的物件当成宝贝么?大家说是不是?”
听徐老板说完,大家纷纷点头,就算小鬼子有老窑又怎么样,就算他们的胎土跟我们的差不多又如何,他们不会技术呀!
陈阳苦笑着摇摇头,微微说了一句,“无知!”
“你.....”没等徐老板继续开口,陈阳已经开始继续说上了。
“天目一词的日语读音为てんもく(deimOgei),”对于陈阳突如其来的这个日语发音,所有人一愣,“宋朝时期日本僧人来到我国求法,在我国浙江临安县境的天目山内寺院林立,许多倭寇僧人来此修行。僧人归国时带回在我国寺院内学习到的茶礼、茶仪和茶器,因其携回的黑釉茶碗是从天目山中的寺院带出,故将带回的茶碗称为天目茶碗。”
当时天目在倭寇那里是作为茶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在他们的古文献中记载,天目的由来,多认为是从我国浙江的天目山带回去的茶碗。尤其是建盏和天目,一开始是分别记录的两种茶碗。
“16世纪初期,足利将军家藏华夏宝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记载,茶碗第一等是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值万匹绢,建窑的油滴盏等品种,也以绢论价,很是珍贵。而天目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将军家不用的廉价品。”
君台观左右帐记
因此可见,建盏与天目级别不同,前者价位比后者高得多。《宗伍大草纸》中记载,武将给僧人中的长老使用建盏,给一般僧人用的是天目,也能证明在这段时期是两种不同等级的茶盏。
到了16世纪后到19世纪,天目的记载在倭寇文献中开始变多,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曜变天目”、“菊花天目”、“梅花天目”、“珠光天目”、“濑户天目”、“黄天目”等等。
这一时期之后,天目一词概念开始涵盖不同釉色、不同产地的茶碗,这产地不仅包括我国各地的窑口,如建窑、吉州窑等,还包括棒子和他们本土的窑口。1974年,鬼子平凡社发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到国陶瓷的有14卷,按照瓷器釉色来分类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三卷,也就是直接用天目代替了黑瓷的概念。
“在这本书中,小鬼子陶瓷界知名人士小山富士夫,在书起首的位置写道,施黑色釉药的瓷器,在日本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这套丛书的天目分卷,不仅包括茶碗,还将黑釉的瓶罐也称为天目。”
陈阳说到这里,会上不少人暗暗挑起大拇指,作为同行大家都有些看不起陈阳,都觉得陈阳是运气好,又有个好师爷。要是没有这层关系,他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名气。但现在听完人家陈阳说的,不由心中也佩服了起来,不仅仅能把一个名词研究到这个份上,而且人家对国外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能研究的如此透彻,人家不成功谁成功。
“于是,天目作为黑釉瓷代名词的用法,很快在陶瓷考古界普及,并传播到了我国学术界。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出版的一些书籍论文,如《华夏陶瓷文献指南》等,都认同天目等于黑釉瓷的概念。”陈阳身体坐的笔直,一脸义正言辞的说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天目才成为了黑釉的代名词。”
“即便这样,小鬼子茶道界和我国陶瓷界业内人士,纷纷都不同这种观点,就算到了今天,我们的有不少专家依旧提出,除非涉及日方的藏品和资料,否则不宜频繁使用天目一词。”
“你可倒好,张口天目,闭口天目的,天目是啥都没弄明白,我说你无知说错了么?”陈阳一脸鄙视的看着徐老板,脸上带着些许嘲讽,“你也不用怀疑我说的,《华夏陶瓷文献指南》我店里就有,你要是想学,我可以送给你!”
“我......你......”徐老板满肚子是气,但一时间居然不知道如何反驳。
“哈哈!”耿老仰头笑了,随后拍拍宋开元的手臂,“老宋,你说的我信了!”
“信什么?”宋开元一脸不明白的转头问道。
“你这徒孙,是看了杜明德编写的书,自学成才后拜入你师侄杜明德门下!”耿老摇摇头,“你之前跟我说,我还不信,现在我信了!”
“哎呦,我那几个学生,什么时候有这本事哟!”
耿老说完,宋开元更是洋洋得意,其他人可是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小子自学都学到了这种地步,这真要是有宋开元或者耿老这样的人带着,他现在岂不是上天了?这TM分明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呀!不,绝对是老天爷把饭喂到嘴里了!
“可你现在也没说出来,这为什么是丹波窑烧制的呀?”柴老板两手一摊,翻着白眼看着陈阳,“古董这玩意,书读的再多,也不如多看看物件!”
“毕竟我们这些人,可都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在物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这说的倒是对,虽然陈阳脑子里的知识让人佩服,但他还是没说明白为什么这是丹波窑烧的,而不是吉州窑烧的,就算知道的再多,最后也得落在实际上,说不出来,一切都是废话!
“嘿嘿,”陈阳笑了一下,“柴老板,你没看出来说你没看出来的,别拉着大家,我相信在坐的一定有不少人看出来了,只是不好开口,给你留面子而已。”
“期初我也不想说,谁让你没事找事,非得惹我!”
说着话,陈阳将凤纹盏倒扣在桌面上,“吉州窑烧制的茶盏,在器形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将茶盏翻过来,犹如草帽,所以也称斗笠盏。”
陈阳说完指着倒扣在桌面上的凤纹盏,“柴老板这只凤纹盏猛的一看,确实有些像,但我们倒扣过来仔细看看,是不是更像漏斗,而不像斗笠?”
“而漏斗形状正是小鬼子茶具的形状,还有,”说着话,陈阳在碗壁上轻轻弹了几下,碗壁发出:噔噔噔的响声。
“我们都知道吉州窑因为所用土质的原因,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金属声音么,好像敲了一面破鼓!”
“最后,我们来看足底!”陈阳指着凤纹盏足底的位置说道,“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吉州窑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
“那我们看看这只凤纹盏的足底,乍一看确实很符合南宋时期吉州窑的特点,但我们仔细看圈足和碗身渐的地方,”陈阳将碗侧了过来,顺势抬头看了一下光线,将光线强的一面展现到耿老面前,“虽然完全被釉色盖住了,但只要仔细观看,分明有薄壁圈足的痕迹,这也符合丹波窑最鼎盛时期的风格。”
“另外,我们来听听底足的声音!”说完话,陈阳在底足的位置弹了几下,声音更闷了,“耿老,这个声音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弥补底足的不足,修足后多加了一层胎土,为的是模仿圈足外斜削一刀的样式!”耿老眼前一亮,现在自己心里终于明白了。
耿老拿起凤纹盏又仔细看了起来,“这就是刚才我微微摇头的原因所在,这物件无论从工艺、器形和胎釉来看,都没有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别扭,原因在这!”
“这......”听到耿老这么一说,柴老板根本坐不住了,“耿老,这怎么可能呢,您老可要看仔细了,不要被陈阳这小子蒙骗了!”
钱对自己来说不重要,本来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物件,现在出了问题,如果真是自己打眼了,这回自己这脸面可要丢光了!在三省交流会上,自己拿着一件国外的仿品,当成了真物件,这事要是传出去,自己在古董圈就成为笑柄了!
“耿老,小鬼子怎么会有这种手艺呢,您说对吧?”
“哼!”陈阳回头冷笑了一下,“柴老板,你对小鬼子的技术,一无所知呀!”
七十年代末,倭寇茨城县的陶艺家荒山耕治带着他自己烧制的一件木叶茶盏,来到了我国的吉州窑所在地,可惜的是我国经历这么多年的侵略,那里一切都变了,也是因为这样,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花费800多万人民币,恢复吉州窑生产工艺,当时一位姓刘的研究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烧制出木叶茶盏。
我国80年复烧吉州窑木叶茶盏
底款是当年技术员的留名
而据荒山耕治说,他之所以能烧制出木叶茶盏,是因为他看了鬼子大西政太郎《陶艺の釉药》一书,书里讲到陶艺家木村盛和制作的木叶天目茶碗,先要去丹波这个地方,等在那里,待一定时间捡落下来的椋叶,因为椋叶粘性强,硅酸成份多,才适合烧出叶脉云云。
加藤庄烧制的木叶茶盏
“根据线索,我曾经查阅过大量资料,时间线在往前推,1976年,风间秀夫合著的《陶艺教室》一书中有一张小鬼子制作的木叶茶盏的图片,这位工匠的名字叫加藤庄;在根据线索往前查,小鬼在一位陶器大师石黑宗磨,在1940年在黑釉上已经贴上了木叶,这是郑宁所著《日本陶艺》中记录的!”
日本80年代烧制的木叶
陈阳冷眼看着柴老板,“我本来想接着往前查,可惜已经很难找到资料了,但是在一些奚落的资料中,不难查出石黑宗磨之所以能完成木叶茶盏,是因为他曾经在丹波看到一位陶瓷师傅,轻松的烧制出木叶茶盏,只是没有具体资料,不能佐证。”
“木叶都能做的出来,你觉得剪纸贴花对他们来说还难么?”
“柴老板,我们升级工艺技术,而小鬼子可是从古至今真心的钻研我们的技术!”
陈阳说完,所有人都呆立在当场,自己国家一直引以为豪的技术,居然人家早就会了!
“咳咳,”宋开元咳嗽了两声,“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听话,东瀛!”
陈阳刚才一时说的起劲,经过宋开元的提醒,陈阳瞟了一眼井上,此时井上正看着陈阳,眼神中也充满了惊愕,陈阳口中说的这几位,有的自己都不知道,他居然知道?他不仅仅在研究古董,还在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
陈阳,你简直太可怕了!
陈阳看着井上,嘴角轻轻上翘,“师爷,不好意思,一时忘记了,是东瀛鬼子!”
艹,你TM爱说啥说啥吧!宋开元笑着一抱肩膀,幸亏你小子今天表现的好,要不然散会老子非得踢你不可!这种表现么,你把房盖掀了,你师爷踩梯子都帮你顶着!
日本丹波烧制的茶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