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当面抽老朱大嘴巴子
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作者:见月明字数:5981更新时间 : 2024-06-05 22:32:35
苏州府昆山县,老朱和马娘娘一身朴素的行走在乡间小路。
汤和带着两名侍卫跟在身后,更多的护卫则在远处警戒。
路两旁是整齐的农田,田间有许多百姓在劳作,还有一些小孩子在地头玩耍。
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老朱神情里非常的满意,嘴上却说道:“冬日还需劳作,百姓苦啊。”
马娘娘岂能不知道他心中所想,却并没有配合,而是故意说道:
“都是当政者无道,才让百姓终年劳作不得片刻喘息。”
老朱脸一黑,这媳妇一点面子都不给啊。
只是还不等他反驳,就听路边一放羊的老汉说道:
“大妹子这话可说不得,若没有太上皇和当今圣上,百姓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老朱顿时乐了,朝马娘娘使了个得意的眼神,然后蹲下身笑呵呵的道:
“老哥此话怎讲?”
那老汉也是个碎嘴子,见老朱搭话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前半辈子经历了北元乱世,那世道才是人吃人。”
“地全是大户人家的,就我们村和隔壁村,全是一个姓赵的大财主家的。”
“两个村子的人,都是他们家的佃农,未经他们家允许,路边的一根草都不能动。”
“一年到头忙碌就为了混口饭吃。”
“后来乱世一起,连饭都吃不上了,草根树皮都吃光了。”
“等到太上皇建立了大明,我们的日子……嘿……”
朱元璋见他一言难尽的样子,非常的好奇,追问道:
“大明建立后怎么样了,老哥你怎么不说了。”
马娘娘似乎猜到了什么,露出一幅看好戏的表情。
老汉左右瞅了瞅,小声说道:“我和你说了,你可别乱传。”
老朱一拍胸脯,说道:“老哥放心,咱这张嘴那就是铁打的,保准不外传。”
老汉这才说道:“大明建立后,我们也就是从牛马不如,变成了牛马罢了。”
老朱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是这個结果。
马娘娘戏谑的表情,更是让他脸上有些挂不住。
不过他也没有和老头置气,而是不服气的问道:
“为何会如此?咱可听说太上皇最恨贪官污吏,爱民如子……”
老汉应该是嘴不把风,听到这话顿时乐了:
“嘿,要说太上皇恨贪官污吏老汉不反驳,要说爱民如子……”
说到这里,他反问道:“听口音老弟是北方人吧?”
老朱点点头,说道:“北方人,过来做点小生意。”
老汉说道:“那就难怪喽……这么给你说吧,洪武十六年以前,我们这里的田税是别处的两倍。”
“还有苛捐杂税加起来三十多种。”
“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能混一口吃的。”
“要是年景不好,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最后一算账还要倒欠朝廷一大笔。”
“为了纳税,多少人被逼的卖儿卖女。”
“生了孩子养不活只能溺死,我们村东头乱坟岗里面有个大坑,就是专门用来扔死婴的。”
“老人为了不拖累孩子,选择自我了断的也不在少数。”
“那日子……惨呐。”
老汉一脸的不堪回首。
这话无异于当面抽大嘴巴子,朱元璋彻底破防又羞又怒,面容也有些狰狞起来。
老汉也被他的表情给吓到了,一时间不敢说话。
这时马娘娘上前一步,拍了拍老朱的手,说道:
“你看,一说起悲伤的事情又开始急了。”
然后对老汉说道:“我家老头子当年也不容易,打小给人放牛,父母兄弟都饿没了,就剩他一个人熬了过来。”
“所以一提起这些悲伤的事情啊,他的情绪就会失控。”
“不是针对你的,老哥不要害怕。”
老汉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的说道:“老弟刚才的眼神太吓人了……”
“哎,理解理解,都是苦过来的。”
然后他忽然想到什么,说道:“老弟这经历,倒是和太上皇差不多啊。”
老朱两口子:“……”
马娘娘趁机转移话题道:“既然太上皇当政百姓日子不好过,老哥为何还说他的好话呢?”
老汉顿时就忘了方才的事情,滔滔不绝的道:
“以前是我们老百姓见识短,不懂国家大事,只觉得太上皇严苛。”
“前两年朝廷弄了预备役,我四个儿子六个孙子都去参加过训练。”
“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才知道太上皇也是没办法。”
马娘娘故作好奇的道:“哦,此话怎讲?”
那老汉愤愤的道:“还不是北元造的孽,虽然大明建国了,可北元余孽一直想打回来。”
“为了彻底将北元击败,太上皇只能征收重税养活军队。”
“听说北方更惨,人都快打没了。”
马娘娘颔首道:“确实如此,宋末北方还有几千万人口,到洪武十年统计人口,只有不足千万了。”
老汉说道:“所以啊……太上皇也是没办法,一开始我们确实觉得太上皇不公平。”
“后来了解了真实情况就不恨了。”
“不把北元打跑,我们还要过牛马不如的日子。”
“而且把北元打败之后,太上皇就马上调整了政策,将我们的税减了下来。”
“还下令停止征收所有的苛捐杂税,连人头税都免了,现在除了田税再无别的赋税。”
“那真是几千年没有过的善政。”
“我们老百姓只是见识少,又不是真的不知道好歹。”
“这样的明君,感谢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恨他。”
远处的几个老农见他们聊天,也好奇的凑了过来。
纷纷打开话匣子,述说着以前的苦,以及今日的甜。
总之,话里话外对目前的生活非常的满足。
对太上皇和皇上,更是感恩戴德,期望他们都能长命百岁。
“大明合该坐拥天下,太上皇、皇上还有太子,都是明君啊。”
“三代明君,未来的日子能有多好,不敢想,不敢想啊。”
“对对对,还有太子殿下,别看年龄小,将来肯定是明君。”
“我们南方的血吸虫病,哎呀当年把我们祸害惨了,多亏了太子才给治住。”
“要不都说太子是天命圣君吗,还有陈伴读也是天命贤臣。”
“织布机就是陈伴读改良的,用了新梭子,织布比以前快了十倍。”
朱元璋的脸色好转了不少,但还是感觉火辣辣的。
因为按照他的本心,巴不得多征税,从来没有考虑过减税的事儿。
这些惠民政策,都是陈景恪力主之下才推行的。
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啊,将功劳归在了他身上,对他感恩戴德。
妥妥的属于白捡的便宜。
当然了,朱元璋的强势,才是这些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在这件事情里,他的功劳并不比陈景恪小。
可是对于他来说,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后来的功就忘记之前的种种苛政。
所以,他依然觉得羞愧。
马娘娘见他脸色有所好转也放下心来,继续问道:
“朝廷强制拆分宗族,将部分百姓迁到北方去,听说民间反对声音很大?”
那老汉顿时就乐了:“嘿……说起这事儿才好笑。”
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也乐呵呵的道:
“可不是咋地,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被迁走了。”
“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没少骂朝廷。”
“后来朝廷将腾出来地分给剩下的人,就没人骂了,都夸朝廷政策好。”
众人都笑了起来。
什么邻居,什么亲戚朋友,有地重要吗?
他们不走,我啥时候才能分到地?
最初的那个老汉说道:“我家以前没地,只能给人家当佃户。”
“就是那次迁徙人口,朝廷给我家分了八十亩水田。”
“看到这两只羊了吗?就是去年才买的,家里还喂了好几只鸡。”
“以前地里的一根草都是别人家的,上哪养得起羊啊。”
其他人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述说起来。
宗族被拆分的最厉害,当地百姓突然发现,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乡绅恶霸就没了。
再加上分了地,顿时就成了新政的拥护者。
家家户户分了地,养起了猪羊鸡等家禽家畜。
自己当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卖给有钱人家。
不过有了钱,逢年过节还是能见到一些油腥的。
总之就是,洪武十六年十七年之后,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
马娘娘听的欣慰不已,老朱也终于恢复常态,重新加入进来。
众人一直聊到半晌午,那几个老汉各自起身离开,不一会儿一人提着两个罐子重新回来。
“聊着聊着就到了用饭时间,老弟、弟妹你们别嫌弃,一起用一点如何?”
远处的汤和见状就想过来,被朱元璋摆手给阻止了。
“哈哈,谢谢几位老哥,那咱就不客气了。”
这会儿民间依然是一日两餐,早上起来干半天活儿吃第一顿饭。
有些人是再干半天吃第二顿饭,还有些人则是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之后才吃第二顿。
因为吃完饭就睡觉,早上起来又饿了。
百姓就会觉得浪费,往往都是对付两口就当是吃过了。
所以仔细算起来,每日只吃一顿半饭。
这就导致百姓普遍营养不良,大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麻秸秆。
几人打开一个瓦罐,里面装的是水。
怕两人不懂,一个老汉解释道:“这是开水……血吸虫会在水里产卵生长,我们这里现在都喝热水。”
另一个老汉紧接着附和一句道:“这也是分了田的好处,以前没有柴,谁家都不舍得喝热水。”
“现在有田了,稻谷的秸秆可以当柴烧,一年都烧不完。”
老朱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此言大善啊。
为了防治血吸虫,要喝热水。分了田百姓才有柴火烧,才能喝得起热水。
一环扣一环啊。
大家匀出一个碗倒满水递给老朱:“老弟别嫌脏,凑合着用一用吧。”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是把咱当那些享清福的大老爷了,咱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几个老汉笑而不语,伱们两口子真当俺们老汉眼瞎是吧。
老朱也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也不在多言。
接过碗大口喝了起来,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见此,几个老汉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哈哈,现在我信了,老弟你是真的吃过苦的。”
“是啊,换成别的老爷,看到我们的碗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
说笑间,几个老汉动手打开了第二个罐子。
朱元璋好奇的探头看去,却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个的菜团子。
说是菜团子也不合适,大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米,算是米菜混合的饭团子。
这玩意儿他太熟悉了,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口粮。
或者说,这就是以前老百姓的日常吃食,只是多加了一点米。
可是……
“几位老哥,刚才咱不是说日子有所好转吗?为何还要吃这些东西?”
最初那个老汉笑道:“老汉就是贱命一条,吃不了好的,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花白头发老汉说道:“是啊,你看看这菜团子,可都是最肥的野菜,没有一点草根。”
“我还咬牙掺了一把米……哎,浪费,太浪费了。”
另一个秃头老汉说道:“都被白米饭养刁了,以前草根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这么好的饭还嫌弃。”
几个老人见老朱不信,纷纷说起家里的情况。
“我家这五年时间盖了三所房子,地基足足用了五十层砖。”
“盖完这些房子,现在家里还余下一千多斤稻谷。”
“那可是一千多斤上好的稻谷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百姓的房子,日子稍微好一点的用土坯,最多地基用三五层青砖,防止水浸泡。
日子差的直接用泥垒,日子再差的就只能露天睡了。
能用得起青砖的,那都是大户人家。
用五十层青砖打地基,足见他们家的日子确实不错。
“我家男丁少,倒是没盖那么多房子,不过我两个闺女嫁人的时候,家里穷没给嫁妆。”
“女人出嫁没嫁妆,在夫家就直不起腰杆子做人。”
“我给每个闺女补了三千斤稻谷做嫁妆,现在夫家都拿她们当宝。”
……
“我家置办了不少家具,又买了一头牛,现在家里也有余粮。”
……
朱元璋总算听明白了,这些百姓普遍分到了六十、七十、八十亩不等的土地。
别觉得多,古代采用轮耕制,且产量很低。
一半田耕种,一半田休耕养肥,所以真正产粮的只有三四十亩地。
昆山属于南方,水稻一年两熟。
早稻产量高,亩产在一百八九到两百斤,晚稻产量低在一百斤左右。
一亩地一年能收获三百斤不到,三四十亩地也就是一万斤左右。
除去种子粮,再交过田税,能落下六七千斤的样子。
这些粮食单纯用来吃,一家子撑死也吃不完。
但换成钱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盖房子,就显得不够看了。
游戏世界,造出一个农民丢在田地里,时间到就能产出粮食。
然而现实世界不是如此,想要活下来需要的因素更多。
总而言之,还是以前太穷了,家里什么都没有。
现在有钱了就要从零开始置办,处处都要钱。
这六七千斤粮食,又显得如此的微薄。
五年时间才算是让家里有一点余粮,并不奇怪。
这还是没人生病的情况,要是倒霉一点,家里有个三灾五难的,可能还是一无所有。
江南底子比较厚尚且如此,其他较为贫穷底子薄弱的地方,情况只会更差。
这也是为何陈景恪力主休养生息的原因。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汤和带着两名侍卫跟在身后,更多的护卫则在远处警戒。
路两旁是整齐的农田,田间有许多百姓在劳作,还有一些小孩子在地头玩耍。
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老朱神情里非常的满意,嘴上却说道:“冬日还需劳作,百姓苦啊。”
马娘娘岂能不知道他心中所想,却并没有配合,而是故意说道:
“都是当政者无道,才让百姓终年劳作不得片刻喘息。”
老朱脸一黑,这媳妇一点面子都不给啊。
只是还不等他反驳,就听路边一放羊的老汉说道:
“大妹子这话可说不得,若没有太上皇和当今圣上,百姓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老朱顿时乐了,朝马娘娘使了个得意的眼神,然后蹲下身笑呵呵的道:
“老哥此话怎讲?”
那老汉也是个碎嘴子,见老朱搭话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前半辈子经历了北元乱世,那世道才是人吃人。”
“地全是大户人家的,就我们村和隔壁村,全是一个姓赵的大财主家的。”
“两个村子的人,都是他们家的佃农,未经他们家允许,路边的一根草都不能动。”
“一年到头忙碌就为了混口饭吃。”
“后来乱世一起,连饭都吃不上了,草根树皮都吃光了。”
“等到太上皇建立了大明,我们的日子……嘿……”
朱元璋见他一言难尽的样子,非常的好奇,追问道:
“大明建立后怎么样了,老哥你怎么不说了。”
马娘娘似乎猜到了什么,露出一幅看好戏的表情。
老汉左右瞅了瞅,小声说道:“我和你说了,你可别乱传。”
老朱一拍胸脯,说道:“老哥放心,咱这张嘴那就是铁打的,保准不外传。”
老汉这才说道:“大明建立后,我们也就是从牛马不如,变成了牛马罢了。”
老朱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是这個结果。
马娘娘戏谑的表情,更是让他脸上有些挂不住。
不过他也没有和老头置气,而是不服气的问道:
“为何会如此?咱可听说太上皇最恨贪官污吏,爱民如子……”
老汉应该是嘴不把风,听到这话顿时乐了:
“嘿,要说太上皇恨贪官污吏老汉不反驳,要说爱民如子……”
说到这里,他反问道:“听口音老弟是北方人吧?”
老朱点点头,说道:“北方人,过来做点小生意。”
老汉说道:“那就难怪喽……这么给你说吧,洪武十六年以前,我们这里的田税是别处的两倍。”
“还有苛捐杂税加起来三十多种。”
“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能混一口吃的。”
“要是年景不好,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最后一算账还要倒欠朝廷一大笔。”
“为了纳税,多少人被逼的卖儿卖女。”
“生了孩子养不活只能溺死,我们村东头乱坟岗里面有个大坑,就是专门用来扔死婴的。”
“老人为了不拖累孩子,选择自我了断的也不在少数。”
“那日子……惨呐。”
老汉一脸的不堪回首。
这话无异于当面抽大嘴巴子,朱元璋彻底破防又羞又怒,面容也有些狰狞起来。
老汉也被他的表情给吓到了,一时间不敢说话。
这时马娘娘上前一步,拍了拍老朱的手,说道:
“你看,一说起悲伤的事情又开始急了。”
然后对老汉说道:“我家老头子当年也不容易,打小给人放牛,父母兄弟都饿没了,就剩他一个人熬了过来。”
“所以一提起这些悲伤的事情啊,他的情绪就会失控。”
“不是针对你的,老哥不要害怕。”
老汉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的说道:“老弟刚才的眼神太吓人了……”
“哎,理解理解,都是苦过来的。”
然后他忽然想到什么,说道:“老弟这经历,倒是和太上皇差不多啊。”
老朱两口子:“……”
马娘娘趁机转移话题道:“既然太上皇当政百姓日子不好过,老哥为何还说他的好话呢?”
老汉顿时就忘了方才的事情,滔滔不绝的道:
“以前是我们老百姓见识短,不懂国家大事,只觉得太上皇严苛。”
“前两年朝廷弄了预备役,我四个儿子六个孙子都去参加过训练。”
“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才知道太上皇也是没办法。”
马娘娘故作好奇的道:“哦,此话怎讲?”
那老汉愤愤的道:“还不是北元造的孽,虽然大明建国了,可北元余孽一直想打回来。”
“为了彻底将北元击败,太上皇只能征收重税养活军队。”
“听说北方更惨,人都快打没了。”
马娘娘颔首道:“确实如此,宋末北方还有几千万人口,到洪武十年统计人口,只有不足千万了。”
老汉说道:“所以啊……太上皇也是没办法,一开始我们确实觉得太上皇不公平。”
“后来了解了真实情况就不恨了。”
“不把北元打跑,我们还要过牛马不如的日子。”
“而且把北元打败之后,太上皇就马上调整了政策,将我们的税减了下来。”
“还下令停止征收所有的苛捐杂税,连人头税都免了,现在除了田税再无别的赋税。”
“那真是几千年没有过的善政。”
“我们老百姓只是见识少,又不是真的不知道好歹。”
“这样的明君,感谢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恨他。”
远处的几个老农见他们聊天,也好奇的凑了过来。
纷纷打开话匣子,述说着以前的苦,以及今日的甜。
总之,话里话外对目前的生活非常的满足。
对太上皇和皇上,更是感恩戴德,期望他们都能长命百岁。
“大明合该坐拥天下,太上皇、皇上还有太子,都是明君啊。”
“三代明君,未来的日子能有多好,不敢想,不敢想啊。”
“对对对,还有太子殿下,别看年龄小,将来肯定是明君。”
“我们南方的血吸虫病,哎呀当年把我们祸害惨了,多亏了太子才给治住。”
“要不都说太子是天命圣君吗,还有陈伴读也是天命贤臣。”
“织布机就是陈伴读改良的,用了新梭子,织布比以前快了十倍。”
朱元璋的脸色好转了不少,但还是感觉火辣辣的。
因为按照他的本心,巴不得多征税,从来没有考虑过减税的事儿。
这些惠民政策,都是陈景恪力主之下才推行的。
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啊,将功劳归在了他身上,对他感恩戴德。
妥妥的属于白捡的便宜。
当然了,朱元璋的强势,才是这些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在这件事情里,他的功劳并不比陈景恪小。
可是对于他来说,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后来的功就忘记之前的种种苛政。
所以,他依然觉得羞愧。
马娘娘见他脸色有所好转也放下心来,继续问道:
“朝廷强制拆分宗族,将部分百姓迁到北方去,听说民间反对声音很大?”
那老汉顿时就乐了:“嘿……说起这事儿才好笑。”
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也乐呵呵的道:
“可不是咋地,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被迁走了。”
“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没少骂朝廷。”
“后来朝廷将腾出来地分给剩下的人,就没人骂了,都夸朝廷政策好。”
众人都笑了起来。
什么邻居,什么亲戚朋友,有地重要吗?
他们不走,我啥时候才能分到地?
最初的那个老汉说道:“我家以前没地,只能给人家当佃户。”
“就是那次迁徙人口,朝廷给我家分了八十亩水田。”
“看到这两只羊了吗?就是去年才买的,家里还喂了好几只鸡。”
“以前地里的一根草都是别人家的,上哪养得起羊啊。”
其他人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述说起来。
宗族被拆分的最厉害,当地百姓突然发现,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乡绅恶霸就没了。
再加上分了地,顿时就成了新政的拥护者。
家家户户分了地,养起了猪羊鸡等家禽家畜。
自己当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卖给有钱人家。
不过有了钱,逢年过节还是能见到一些油腥的。
总之就是,洪武十六年十七年之后,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
马娘娘听的欣慰不已,老朱也终于恢复常态,重新加入进来。
众人一直聊到半晌午,那几个老汉各自起身离开,不一会儿一人提着两个罐子重新回来。
“聊着聊着就到了用饭时间,老弟、弟妹你们别嫌弃,一起用一点如何?”
远处的汤和见状就想过来,被朱元璋摆手给阻止了。
“哈哈,谢谢几位老哥,那咱就不客气了。”
这会儿民间依然是一日两餐,早上起来干半天活儿吃第一顿饭。
有些人是再干半天吃第二顿饭,还有些人则是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之后才吃第二顿。
因为吃完饭就睡觉,早上起来又饿了。
百姓就会觉得浪费,往往都是对付两口就当是吃过了。
所以仔细算起来,每日只吃一顿半饭。
这就导致百姓普遍营养不良,大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麻秸秆。
几人打开一个瓦罐,里面装的是水。
怕两人不懂,一个老汉解释道:“这是开水……血吸虫会在水里产卵生长,我们这里现在都喝热水。”
另一个老汉紧接着附和一句道:“这也是分了田的好处,以前没有柴,谁家都不舍得喝热水。”
“现在有田了,稻谷的秸秆可以当柴烧,一年都烧不完。”
老朱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此言大善啊。
为了防治血吸虫,要喝热水。分了田百姓才有柴火烧,才能喝得起热水。
一环扣一环啊。
大家匀出一个碗倒满水递给老朱:“老弟别嫌脏,凑合着用一用吧。”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是把咱当那些享清福的大老爷了,咱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几个老汉笑而不语,伱们两口子真当俺们老汉眼瞎是吧。
老朱也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也不在多言。
接过碗大口喝了起来,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见此,几个老汉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哈哈,现在我信了,老弟你是真的吃过苦的。”
“是啊,换成别的老爷,看到我们的碗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
说笑间,几个老汉动手打开了第二个罐子。
朱元璋好奇的探头看去,却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个的菜团子。
说是菜团子也不合适,大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米,算是米菜混合的饭团子。
这玩意儿他太熟悉了,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口粮。
或者说,这就是以前老百姓的日常吃食,只是多加了一点米。
可是……
“几位老哥,刚才咱不是说日子有所好转吗?为何还要吃这些东西?”
最初那个老汉笑道:“老汉就是贱命一条,吃不了好的,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花白头发老汉说道:“是啊,你看看这菜团子,可都是最肥的野菜,没有一点草根。”
“我还咬牙掺了一把米……哎,浪费,太浪费了。”
另一个秃头老汉说道:“都被白米饭养刁了,以前草根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这么好的饭还嫌弃。”
几个老人见老朱不信,纷纷说起家里的情况。
“我家这五年时间盖了三所房子,地基足足用了五十层砖。”
“盖完这些房子,现在家里还余下一千多斤稻谷。”
“那可是一千多斤上好的稻谷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百姓的房子,日子稍微好一点的用土坯,最多地基用三五层青砖,防止水浸泡。
日子差的直接用泥垒,日子再差的就只能露天睡了。
能用得起青砖的,那都是大户人家。
用五十层青砖打地基,足见他们家的日子确实不错。
“我家男丁少,倒是没盖那么多房子,不过我两个闺女嫁人的时候,家里穷没给嫁妆。”
“女人出嫁没嫁妆,在夫家就直不起腰杆子做人。”
“我给每个闺女补了三千斤稻谷做嫁妆,现在夫家都拿她们当宝。”
……
“我家置办了不少家具,又买了一头牛,现在家里也有余粮。”
……
朱元璋总算听明白了,这些百姓普遍分到了六十、七十、八十亩不等的土地。
别觉得多,古代采用轮耕制,且产量很低。
一半田耕种,一半田休耕养肥,所以真正产粮的只有三四十亩地。
昆山属于南方,水稻一年两熟。
早稻产量高,亩产在一百八九到两百斤,晚稻产量低在一百斤左右。
一亩地一年能收获三百斤不到,三四十亩地也就是一万斤左右。
除去种子粮,再交过田税,能落下六七千斤的样子。
这些粮食单纯用来吃,一家子撑死也吃不完。
但换成钱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盖房子,就显得不够看了。
游戏世界,造出一个农民丢在田地里,时间到就能产出粮食。
然而现实世界不是如此,想要活下来需要的因素更多。
总而言之,还是以前太穷了,家里什么都没有。
现在有钱了就要从零开始置办,处处都要钱。
这六七千斤粮食,又显得如此的微薄。
五年时间才算是让家里有一点余粮,并不奇怪。
这还是没人生病的情况,要是倒霉一点,家里有个三灾五难的,可能还是一无所有。
江南底子比较厚尚且如此,其他较为贫穷底子薄弱的地方,情况只会更差。
这也是为何陈景恪力主休养生息的原因。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