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你的心真脏啊
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作者:见月明字数:5490更新时间 : 2024-03-18 23:59:12
这次的军制相当全面,包括了预备役制,兵役法,军队管理条例,退役制等等。
陈景恪特别重视的文明治军,属于兵役法和管理条例办法范畴。
兵役法还包括轮换制,军器军械管理,内部奖惩措施等等。
以前军队的管理是很简单粗暴的,突出一个不把人当人。
军人的日子能不能过好,全看上级是否做人。
新法规对奖惩做出了详细规定。
军官不能再随意处罚人,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惩罚方法。
虽然有点理想化,执行起来会很困难。
但还是那句话,有法规和没法规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能改善一点是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预备役制属于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方略,不过这次也做出了微调。
总的框架没变,只在部分地方做出了微调。
最大的调整是关于预备役的管理制度方面。
朱元璋等人原本的意思是,按照省府县分级管理。
省一级由都指挥使司负责,府一级设置一个新岗位,专门负责此事。
然后县一级由县尉来负责此事。
如此一来等级分明,管理方便。
陈景恪却提出了反对:“没必要单独设立府一级机构,直接由都指挥使司管理县尉。”
政府设立三级行政机关,是因为管的事儿太多。
如果让省直接管理县,会非常的不方便,省里的官员也忙不过来。
可是预备役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组织百姓参加一下军训,顺便展开一下思想教育。
偶尔巡巡逻,协助维护治安。
就这么点事儿,还要设置如此复杂的管理机构,太臃肿了。
严重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和财力。
“而且军队管理要求的是快速便捷,一条命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到位。”
“多了府一级机构,反而会导致信息传递变得复杂繁琐,关键时刻是很致命的。”
“所以,最好不要设置府一级的机构,大不了多给都指挥使司配备几名官员。”
这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不再设立府一级的管理机构。
预备役的基本单位是县级,由县尉负责,上一级单位是省都指挥使司。
然后陈景恪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县尉接受上一级单位和本地行政主官的共同领导。”
“需要强调一下,是本地行政主官,也就是本县县令。”
“上一级的知府,乃至更上级的布政使,都没有权利指挥。”
朱元璋疑惑了:“你不是说军队管理要求简单便捷吗,为何还要双重领导?”
“万一都指挥使司的命令,和本地衙门的命令相冲突怎么办?”
陈景恪意有所指的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是什么人,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笑道:
“你小子,奸诈。”
很简单的道理,双重管理必然会出现‘听谁的’的争执。
文官和军方本身就有矛盾,为了争夺对县尉的管理权,这个矛盾会越来越深。
这显然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可民的属性更多。
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
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
左不行右也不行,那就左右一起走。
双重管理,这個问题迎刃而解。
朱元璋又问道:“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
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
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回道:
“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
“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那就太恐怖了。”
如果布政使、知府无权命令县尉,他们想调动预备役,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
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
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请示都司’,搪塞过去。
总之,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过程会变得很复杂。
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
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是本县的县令。
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这是个省级机构,地位和布政使相当。
县令和都司勾结,难度可不小。
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
想通了这一切,冯胜、傅有德等人,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
这小子心是真脏啊。
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
陈景恪很坦然,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没必要瞒着谁。
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强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被腐化,是能理解的。
而且,双重领导也不全是为了防范谁,好处也是有的。
如果预备役完全归军方,那地方衙门凭什么要支持你们工作?
没有地方的支持,预备役根本就搞不起来。
现在地方衙门有了一定的管理权,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也必然会支持预备役的组建和运转。
这也是阳谋。
放在前世,陈景恪根本就玩不来这些东西,就算给他看也看不懂。
这一世侥幸混入皇宫,整日耳濡目染,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
退役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
首先是年龄,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可以服役,普通士兵超过五十岁自动退役。
关于参军年龄,本来朱元璋他们想的是十六岁,被陈景恪给否了。
“十六岁还没成婚,有些成婚了还没生孩子呢。”
“无后就把人送上战场,太不人道了。”
“等到十八岁,差不多都有孩子了,战死了也有后代继承香火。”
“主要是大明现在不缺军人,没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战场。”
最后这句话成功说动了众人,大明七千多万人口,确实不缺兵源。
于是,就将参军年龄放在了十八岁。
其次是受伤残疾,可以退役。
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确诊慢性传染病、羊癫疯之类的,也可以退役。
还有去特别远的地方服役,一次性服役超过十年,不管有没有军功都赐七等骑尉,并准许退役。
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教训。
说好的三年一轮换,结果安西军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帝国计划注定了大明将来会在更遥远的地方驻军。
让这些军队三年一轮换是不现实的。
干脆一次性服役十年,还特赐七等勋骑尉。
就是要用高官厚禄,吸引将士们主动去外地任职。
还有服役年龄达到十年,没有被提拔,没有获得勋位,依然是个普通士兵的,也可以退役。
这么长时间都没立功,要么是得罪人了,要么是不合适。
不论是哪一种,再让他留在军中都是折磨,退役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如果达到也可以退役,不过总的来说就这几种。
退役之后也不是离开军队序列了,而是转入预备役。
如果是军官,还有机会转入地方担任捕快、缉盗,或者加入税务稽查司、海关稽查等部门。
总之,这一套军制相当的完善。
至少在陈景恪看来如此。
和现代军制比起来自然是远远不如,可在古代,这玩意儿绝对是划时代的。
朱元璋翻看之后,当即就批准施行。
而且这一次他并未将这个功劳让给朱标,而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实施的。
至于原因,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军制变革。
朱元璋怕朱标误会,亲自解释道:
“这已经是大明第三次军制变革了,且动作还如此之大,必然会引起人心动荡。”
“一个不好,还有可能会引起军队不稳。”
“你行事过于稳重,手段又太温和,我怕百官会阳奉阴违。”
“你爹我凶名在外,有我来主持革新,定然没人敢乱动。”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
而且他也很清楚,这次军制改革速度必须要快,耽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生出变数。
想要又快又稳的完成军制改革,只有老朱能做到。
——
当消失半年的朱元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可想而知。
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感受着如刀锋一般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
那一刻,群臣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朱元璋很满意这个效果,但他并没有和大家叙旧,而是寒声道:
“咱很生气。”
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臣等有罪。”
“太子是要大明休养生息,不是让你们懈怠偷懒。”
“好好的政令,一日能完成的,你们能拖到三日五日。”
“一次能解决的事情,故意拖延,非要周转十次八次才肯完成。”
“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是吗?”
群众弓着腰,头垂的一个比一个低,不少人冷汗直冒。
“咱只是休息几日,不是死了。”
“哗……”群臣齐刷刷的跪下:“陛下息怒。”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这老头真会装腔作势。
陈景恪假装没有看到,悄悄往旁边的柱子后面挪了挪。
大家都跪了你不跪,太突兀了,还是躲一躲的好。
不过心中却连连感慨,什么叫牌面?
这就是。
只是几句话,就把群臣吓的瑟瑟发抖。
还好,朱元璋只是吓唬一下大家,并没有抓典型杀鸡儆猴。
即便如此,也把群臣吓的够呛。
连连表示,以后一定尽心尽力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将此事揭过。
之后他就宣布了军制改革之事。
并让人拿来几套新军制,给百官传阅。
群臣很惊讶,竟然又要对军制做改革?
这玩意儿也能随便改的吗?
等看完具体的内容,更是感到震惊。
太多了,主要是太全面了。
而且很多制度可谓是闻所未闻。
众人马上就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皇帝和太子突然召见军方大佬。
然后徐达等人就变得神神秘秘的,每天都窝在五军都督府。
本来大家还好奇他们在做什么,现在答案揭晓了。
肯定是弄这些新制度去了。
然后很多反应快的,目光开始在人群里寻找陈景恪的身影。
传闻大明近些年的国策,基本都是出自他的手,而最近他也频繁出入五军都督府。
这一切无不证明,传闻具有很大的真实性。
就算不是全部出自他的手,也必然参与了这些改革。
十几岁的少年,能参与到这样的国家大事,妖孽啊。
难怪徐达、冯胜这些人,与他平等论交。
有这样的能力,谁敢轻视他?
这一刻,陈景恪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等众人差不多看过新军制,朱元璋问道:
“诸卿可有不同意见?”
群臣鸦雀无声。
不同意见?
我有啊,可是我不敢说啊。
朱元璋见无人回答,就又问了一遍:“不说话,莫非是不同意?”
群臣再也不敢保持沉默,硬着头皮道:
“臣等无异议。”
于是,本应该引起群臣激烈反应,乃至反对的军制大革新,就这样全票通过了。
“半年,咱只给伱们半年时间,必须完成军制革新。”
“如果让咱知道谁阳奉阴违阻挠变革,休怪咱不留情面。”
“是。”群臣齐声回道。
这还不算完,为了配合本次军制改革,朱元璋还将心腹大将派往各地坐镇。
冯胜去了应天坐镇;傅有德去了川蜀,顺便负责扫平当地南蛮作乱。
汤和去了两湖坐镇;晋王朱棡还在半道,就被命令返回江西大本营坐镇。
延安侯唐胜宗坐镇陕西;吉安侯陆仲亨镇山东……
天下各地,都有军中大将坐镇,确保军制改革平稳进行。
而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凸显出朱元璋对此次改革的重视。
让群臣不敢生出一丝懈怠之心。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陈景恪特别重视的文明治军,属于兵役法和管理条例办法范畴。
兵役法还包括轮换制,军器军械管理,内部奖惩措施等等。
以前军队的管理是很简单粗暴的,突出一个不把人当人。
军人的日子能不能过好,全看上级是否做人。
新法规对奖惩做出了详细规定。
军官不能再随意处罚人,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惩罚方法。
虽然有点理想化,执行起来会很困难。
但还是那句话,有法规和没法规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能改善一点是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预备役制属于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方略,不过这次也做出了微调。
总的框架没变,只在部分地方做出了微调。
最大的调整是关于预备役的管理制度方面。
朱元璋等人原本的意思是,按照省府县分级管理。
省一级由都指挥使司负责,府一级设置一个新岗位,专门负责此事。
然后县一级由县尉来负责此事。
如此一来等级分明,管理方便。
陈景恪却提出了反对:“没必要单独设立府一级机构,直接由都指挥使司管理县尉。”
政府设立三级行政机关,是因为管的事儿太多。
如果让省直接管理县,会非常的不方便,省里的官员也忙不过来。
可是预备役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组织百姓参加一下军训,顺便展开一下思想教育。
偶尔巡巡逻,协助维护治安。
就这么点事儿,还要设置如此复杂的管理机构,太臃肿了。
严重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和财力。
“而且军队管理要求的是快速便捷,一条命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到位。”
“多了府一级机构,反而会导致信息传递变得复杂繁琐,关键时刻是很致命的。”
“所以,最好不要设置府一级的机构,大不了多给都指挥使司配备几名官员。”
这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不再设立府一级的管理机构。
预备役的基本单位是县级,由县尉负责,上一级单位是省都指挥使司。
然后陈景恪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县尉接受上一级单位和本地行政主官的共同领导。”
“需要强调一下,是本地行政主官,也就是本县县令。”
“上一级的知府,乃至更上级的布政使,都没有权利指挥。”
朱元璋疑惑了:“你不是说军队管理要求简单便捷吗,为何还要双重领导?”
“万一都指挥使司的命令,和本地衙门的命令相冲突怎么办?”
陈景恪意有所指的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是什么人,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笑道:
“你小子,奸诈。”
很简单的道理,双重管理必然会出现‘听谁的’的争执。
文官和军方本身就有矛盾,为了争夺对县尉的管理权,这个矛盾会越来越深。
这显然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可民的属性更多。
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
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
左不行右也不行,那就左右一起走。
双重管理,这個问题迎刃而解。
朱元璋又问道:“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
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
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回道:
“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
“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那就太恐怖了。”
如果布政使、知府无权命令县尉,他们想调动预备役,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
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
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请示都司’,搪塞过去。
总之,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过程会变得很复杂。
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
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是本县的县令。
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这是个省级机构,地位和布政使相当。
县令和都司勾结,难度可不小。
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
想通了这一切,冯胜、傅有德等人,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
这小子心是真脏啊。
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
陈景恪很坦然,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没必要瞒着谁。
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强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被腐化,是能理解的。
而且,双重领导也不全是为了防范谁,好处也是有的。
如果预备役完全归军方,那地方衙门凭什么要支持你们工作?
没有地方的支持,预备役根本就搞不起来。
现在地方衙门有了一定的管理权,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也必然会支持预备役的组建和运转。
这也是阳谋。
放在前世,陈景恪根本就玩不来这些东西,就算给他看也看不懂。
这一世侥幸混入皇宫,整日耳濡目染,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
退役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
首先是年龄,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可以服役,普通士兵超过五十岁自动退役。
关于参军年龄,本来朱元璋他们想的是十六岁,被陈景恪给否了。
“十六岁还没成婚,有些成婚了还没生孩子呢。”
“无后就把人送上战场,太不人道了。”
“等到十八岁,差不多都有孩子了,战死了也有后代继承香火。”
“主要是大明现在不缺军人,没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战场。”
最后这句话成功说动了众人,大明七千多万人口,确实不缺兵源。
于是,就将参军年龄放在了十八岁。
其次是受伤残疾,可以退役。
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确诊慢性传染病、羊癫疯之类的,也可以退役。
还有去特别远的地方服役,一次性服役超过十年,不管有没有军功都赐七等骑尉,并准许退役。
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教训。
说好的三年一轮换,结果安西军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帝国计划注定了大明将来会在更遥远的地方驻军。
让这些军队三年一轮换是不现实的。
干脆一次性服役十年,还特赐七等勋骑尉。
就是要用高官厚禄,吸引将士们主动去外地任职。
还有服役年龄达到十年,没有被提拔,没有获得勋位,依然是个普通士兵的,也可以退役。
这么长时间都没立功,要么是得罪人了,要么是不合适。
不论是哪一种,再让他留在军中都是折磨,退役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如果达到也可以退役,不过总的来说就这几种。
退役之后也不是离开军队序列了,而是转入预备役。
如果是军官,还有机会转入地方担任捕快、缉盗,或者加入税务稽查司、海关稽查等部门。
总之,这一套军制相当的完善。
至少在陈景恪看来如此。
和现代军制比起来自然是远远不如,可在古代,这玩意儿绝对是划时代的。
朱元璋翻看之后,当即就批准施行。
而且这一次他并未将这个功劳让给朱标,而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实施的。
至于原因,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军制变革。
朱元璋怕朱标误会,亲自解释道:
“这已经是大明第三次军制变革了,且动作还如此之大,必然会引起人心动荡。”
“一个不好,还有可能会引起军队不稳。”
“你行事过于稳重,手段又太温和,我怕百官会阳奉阴违。”
“你爹我凶名在外,有我来主持革新,定然没人敢乱动。”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
而且他也很清楚,这次军制改革速度必须要快,耽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生出变数。
想要又快又稳的完成军制改革,只有老朱能做到。
——
当消失半年的朱元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可想而知。
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感受着如刀锋一般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
那一刻,群臣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朱元璋很满意这个效果,但他并没有和大家叙旧,而是寒声道:
“咱很生气。”
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臣等有罪。”
“太子是要大明休养生息,不是让你们懈怠偷懒。”
“好好的政令,一日能完成的,你们能拖到三日五日。”
“一次能解决的事情,故意拖延,非要周转十次八次才肯完成。”
“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是吗?”
群众弓着腰,头垂的一个比一个低,不少人冷汗直冒。
“咱只是休息几日,不是死了。”
“哗……”群臣齐刷刷的跪下:“陛下息怒。”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这老头真会装腔作势。
陈景恪假装没有看到,悄悄往旁边的柱子后面挪了挪。
大家都跪了你不跪,太突兀了,还是躲一躲的好。
不过心中却连连感慨,什么叫牌面?
这就是。
只是几句话,就把群臣吓的瑟瑟发抖。
还好,朱元璋只是吓唬一下大家,并没有抓典型杀鸡儆猴。
即便如此,也把群臣吓的够呛。
连连表示,以后一定尽心尽力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将此事揭过。
之后他就宣布了军制改革之事。
并让人拿来几套新军制,给百官传阅。
群臣很惊讶,竟然又要对军制做改革?
这玩意儿也能随便改的吗?
等看完具体的内容,更是感到震惊。
太多了,主要是太全面了。
而且很多制度可谓是闻所未闻。
众人马上就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皇帝和太子突然召见军方大佬。
然后徐达等人就变得神神秘秘的,每天都窝在五军都督府。
本来大家还好奇他们在做什么,现在答案揭晓了。
肯定是弄这些新制度去了。
然后很多反应快的,目光开始在人群里寻找陈景恪的身影。
传闻大明近些年的国策,基本都是出自他的手,而最近他也频繁出入五军都督府。
这一切无不证明,传闻具有很大的真实性。
就算不是全部出自他的手,也必然参与了这些改革。
十几岁的少年,能参与到这样的国家大事,妖孽啊。
难怪徐达、冯胜这些人,与他平等论交。
有这样的能力,谁敢轻视他?
这一刻,陈景恪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等众人差不多看过新军制,朱元璋问道:
“诸卿可有不同意见?”
群臣鸦雀无声。
不同意见?
我有啊,可是我不敢说啊。
朱元璋见无人回答,就又问了一遍:“不说话,莫非是不同意?”
群臣再也不敢保持沉默,硬着头皮道:
“臣等无异议。”
于是,本应该引起群臣激烈反应,乃至反对的军制大革新,就这样全票通过了。
“半年,咱只给伱们半年时间,必须完成军制革新。”
“如果让咱知道谁阳奉阴违阻挠变革,休怪咱不留情面。”
“是。”群臣齐声回道。
这还不算完,为了配合本次军制改革,朱元璋还将心腹大将派往各地坐镇。
冯胜去了应天坐镇;傅有德去了川蜀,顺便负责扫平当地南蛮作乱。
汤和去了两湖坐镇;晋王朱棡还在半道,就被命令返回江西大本营坐镇。
延安侯唐胜宗坐镇陕西;吉安侯陆仲亨镇山东……
天下各地,都有军中大将坐镇,确保军制改革平稳进行。
而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凸显出朱元璋对此次改革的重视。
让群臣不敢生出一丝懈怠之心。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