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566章:新官场,新民风,新大宋,盛世可期!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0566章:新官场,新民风,新大宋,盛世可期!

小说:我在大宋做台谏官作者:上官不水字数:7011更新时间 : 2024-10-02 05:56:55
    三月十八,距琼林宴已有五日。

    四百一十二名新科进士陆续从中书省领取官凭、官袍,然后开始赴任。

    汴京城外,满是折柳送别的文人士子。

    令赵祯、众相公和苏良甚感欣慰的是,新科进士们无一人退却。

    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了他们。

    对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新科进士家庭给予特殊补助,对一些所去之地甚是偏远穷困或需携妻携子去的给予额外关怀。

    只要他们能在赴任之地发光发热,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此举,也意在让天下的士子书生们明白。

    朝廷倡导的官场风气是什么,以及士子为官后的价值在哪里。

    民间百姓对朝廷的此番举动甚是支持。

    街头巷尾满是夸赞之声。

    大宋这批最有学识、最懂得朝廷变革之道的年轻人,就应该冲在最前面。

    他们初入仕途。

    学的不应是媚上欺下,中饱私囊,假公济私,贪污敛财,而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

    苏良上奏,请求为御史台增员。

    监察御史由原来的四人增至八人,主簿、检法也各增四人,吏员更是要增加二十余人。

    赵祯与中书众相公当即便应了下来。

    目前,大宋变法总策在前,已证明其正确性。

    能否不走样的贯彻执行,完全靠人治。

    而人治需要监察。

    唯有监察严苛,才能减少错漏,提前规避重大问题,让地方主官时刻保持清醒,有条不紊地完成诸多繁琐的细节。

    此外,监察也能发现更多法令上的漏洞与不足。

    毕竟,有些法令并不适合所有地方和所有人。

    唯有不断灵活调整,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不断修正,才能使得落地效果达到最佳。

    这就是台谏官的作用。

    ……

    时间飞快,眨眼间到了五月初一。

    苏良坐镇御史台。

    算不得非常忙,但也并不清闲。

    各地州府,特别是西夏境、辽境、高丽州、东瀛府四地经常会反馈一些官员之间纠察弹劾的问题,令御史台裁决。

    中书就更忙了。

    各地变革信息,皆汇聚于政事堂,几位相公忙且幸福着。

    赵祯数次都是强制令他们回家休息。

    就在这一日。

    北境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宋军已尽得辽境疆土。

    这让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赵祯下的命令是七月之前占领整个辽境,哪曾想竟然提前两个月完成了。

    要知,辽国疆土幅员万里,甚是辽阔。

    北境的女真族更是藏于深山老林中。

    莫说战,莫说驻兵,往里面深入都非常艰难。

    但当苏良看到北境将士的汇报,不由得乐了。

    用前锋将军、曾经的西北老将杨文广的话来讲:他们北征,不像是在打仗,更像是救难民于水火。

    相较于燕云以南的宋民。

    那些北边的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俨然生活在原始社会,甚穷。

    温饱都难以维持。

    又因战事死了大量男子,莫说抵抗宋军,就连吃饱饭的能力都没有。

    于是乎,当宋军给他们带去粮食,并表明不会抢掠,不会屠杀后,他们就像遇到了救世主,皆愿归顺。

    宋军的名声传出后。

    甚至还有女真人带着他们去寻路,去占领主要的城镇村寨。

    宋军就像出门远行观光一般,轻轻松松地就将辽境的疆域全部占领,几乎无战。

    ……

    五月初五,午后。

    两府三司的在京相公与苏良,被赵祯召入垂拱殿内。

    苏良一入垂拱殿,便看到赵祯的御座旁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木架,木架用金色的绸缎包裹,看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

    一旁众相公也是面带疑惑。

    片刻,赵祯满脸笑容地走了出来。

    “众卿猜一猜,此为何物?”

    文彦博笑着道:“应是官家又新写了一副飞白书,召我等来鉴赏吧!”

    赵祯摇了摇头。

    “一首诗词或一幅画?”欧阳修猜测道。

    赵祯再次摇头。

    “那应该是官家又拟定了一条新的变法策略,要与我们商讨!”吴育道。

    赵祯又摇了摇头,然后目光落在苏良的身上。

    苏良一愣,突然明白过来。

    他微微一笑,道:“这是官家与文武百官、全宋百姓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果。”

    “哈哈哈哈……”

    赵祯听到此番回答,不由得大笑起来,然后将那块金色绸缎拽了下来。

    “哗啦!”

    绸缎落地,显露出真容。

    苏良等人皆被木架上的物品吸引。

    木架之上,装裱着一张长约近丈,宽约数尺的大宋疆域图。

    此份大宋疆域图,将辽境、西夏境、东瀛、高丽全都囊括了进去。

    虽还不够精细,但却展现出了当下大宋的所有国土。

    西南直达沙洲,与回鹘国接壤,西北至阿尔泰山,北境最远更是囊括了整个贝加尔湖,东境最远则是一大片辽阔的海域。

    若非边境地区外的许多区域当下还不适合人类生活,大宋军队还能走得更远。

    目前。

    大宋疆域比庆历年间的三倍都要大。

    众人看到地图上的大宋疆域,一股自豪感不由得油然而生。

    当年。

    太祖太宗为何急于收复燕云?为何想要攻打西夏与辽?

    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宋为正统,是可与汉、唐并列的大一统王朝,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

    而今,这一代人终于做到了。

    未来的史书上。

    辽、夏、东瀛、高丽四国都将会是昙花一现,唯有大宋可长久独占一席。

    待众人欣赏完毕后,分别落座。

    赵祯道:“此疆域图,乃是根据辽、夏、东瀛、高丽旧图所缝合,待过些日子,朕要做出一份更加精细的疆域图,在汴京城的每个衙门都要挂一副。”

    “此外,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开封府等衙门,还要放置一个沙盘,让所有人铭记,这是我们大宋的疆土,日后,谁若敢断送一寸土地,就是全宋的罪人!”

    苏良等人都心情激动。

    今世后世,任何人看到这副疆域图都会想到他们这些为这片土地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赵祯接着道:“这些日子,朕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何可使得我大宋步入真正的盛世,最后,朕在苏卿曾经的一份奏疏上找到了一句话。”

    “欲治盛世,须以农为本,兴商,兴学、兴兵,大兴百家。”

    “朕觉得,治盛世的核心,便是这句话。”

    “朕决定,自今年七月起,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兴学兴教。朝廷减田税一成,减商税一成,三年内在全宋领域再增加一倍的公学、私学,重赏发明家……”

    众相公与苏良听到赵祯的计策,都甚是兴奋。

    当下已无战事。

    若求盛世,必须要将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让利于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皇祐年间的全宋变法,是使得底层脱贫,减少阶层间的贫富差距。

    而当下的变法革新,则是使得全民求富。

    农为本,减田亩之税,百姓温饱可得。

    商为盛世大业,减免商税,可使得更多百姓参与商贸运作中。

    而最重要的其实是兴学兴教。

    德教维稳,百姓方得太平,天下可安,之后便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了。

    “众卿对朕之想法,可有异议?”赵祯问道。

    “臣无异议。”众人齐齐拱手。

    赵祯挺起胸膛。

    “好,接下来众卿便与朕共同撰写一份隆世之策,然后施行,这一次,咱们求稳求缓,务必要将全宋之民的热情都调动起来!”

    “臣遵命。”

    这一刻,赵祯已是十足的圣君之姿,他欲再努力十年,造大宋之盛世。

    ……

    十日后。

    一份由君臣共同撰写的《隆世七十二策》宣告天下。

    内容涉及农事、工事、商贸、渔业、纺织业、海运、矿藏、盐铁酒茶等各行各业的普惠措施,以及一些扶持发展的政策。

    此策一出,全民皆欢喜。

    这简直就是给百姓发钱,让每个人都感觉即将迎来人生的春天。

    未来可期。

    ……

    一个月后。

    大宋的书籍印刷行业率先迎来井喷。

    汴京、南京、江宁府、成都府、杭州这些主要书籍印刷地的书籍行当纷纷崛起,供不应求。

    多是西北、辽境、东瀛府、高丽州所需。

    这些地方赋税较低,对书籍的需求量甚大,商人们纷纷进货,便出现了一书难求的情况。

    之后,大宋燕云区域的商贸在王安石的操持下,很快崛起,然后不断朝着北境辐射。

    一支支商队满载货物,纷纷前往从未踏足过的区域。

    大宋商贸巨头曹佾曹国舅在苏良的建议下,开拓了诸多新型商贸赛道。

    如:海上远行。

    一艘艘观光客船,可使得汴京城的富人们从汴京出发,直达东瀛府、高丽岛、海参崴等城池,领略不同风情。

    甚至可包船远航,连去琼州岛都变得非常便捷。

    新科进士们为官后,也提出了诸多新颖且实用的利国利民之策。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轼提出的轮岗制。

    他认为地方主副官可轮岗为政,比如知州与通判,知县与县丞,可每隔半年调换一次,取长补短,也避免了一言堂的局面出现。

    此制度得到了苏良等人的高度认可,并开始在多个地方试行。

    而在兴学兴教方面。

    做的最好的当属张载、程颐、程颢三人。

    这三人,天生就是当夫子的材料。

    他们结合当地百姓的识字水平,为他们创作了一套独特的授课方式。

    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让很多不识字的人都爱上了读书。

    凡是这三人讲课之时,教舍内外的听课者基本都是接踵摩肩,从六岁小童到八十岁的白须老翁,各类年龄段的人群都有。

    ……

    大宋的士兵们也都没有闲着。

    战后,他们的任务便变成了挖矿、修路、建造城池,打造市集……

    狄青在西北忙得不亦乐乎。

    根本不愿回到汴京,日日上朝开会。

    ……

    眨眼间,到了冬月。

    不到半年,大宋似乎已变了一副模样。

    商贸繁荣,书籍铺遍地开花,小商小贩整日都是笑呵呵的。

    民间的读书人与商人皆大增。

    各种礼制、律法也都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

    仅仅是汴京城的民间小报就增加了十余种。

    有美食类小报、农事类小报、诗词类小报、广告类小报、法令类小报等。

    民间秩序也甚好。

    有时,开封府一个月都难有一件案子。

    府衙大堂的地上都长出了青苔,包拯闲得都想要致仕了。

    百家学院更是大放异彩。

    每月几乎都有新的发明,全都是助力士农工商发展所用、省力省脑的稀奇物件。

    正所谓:星火燎原。

    当下,大宋的各行各样都如雨后春笋一般,健康而茁壮地生长着。

    ……

    嘉佑二年,腊月初三。

    后半夜。

    一场瑞雪覆盖了整座汴京城。

    近午时,苏良收到赵祯口谕,来到了垂拱殿。

    大殿内。

    赵祯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火锅。

    他看到苏良后,连忙招呼道:“景明,快坐,今日雪寒,适合吃锅子,朕请你!”

    当即,便有内侍端来一个火锅。

    另端来十余种涮菜、涮肉,以及一壶御酒。

    苏良坐下后,拿起筷子,又放了下去。

    他看向赵祯,无奈一笑。

    “官家,不知您有何事吩咐,臣习惯于先讲事后吃饭,不然吃不下。”

    苏良知晓,赵祯若真是纯粹地请他吃火锅,不可能将地方定在垂拱殿。

    赵祯放下筷子,笑着道:“好,那朕就先说事儿。”

    “当下,我朝各行各业皆蓬勃兴旺,节节向上,然在‘人治’上,必然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毕竟,官员们都非圣贤,繁盛之下,难免会滋生一些陋习。”

    “朕本意是想微服出行,巡视天下,然当下体力已不够,且朝堂还有诸多琐事要处理。”

    “朕欲在年后,令你代朕巡视天下,以三年为期,监察百官。”

    “朕赐你天子剑,持此剑,可便宜行事,就地斩杀犯罪不轨之恶官;再赐你空头文牒千道,可随时擢升调任地方官员,所到之处,如朕亲临,如何?”

    苏良面带犹豫。

    三年,这个时间实在太长了。

    此事完全可交给多名监察御史去做,虽然不如自己做得好,但会更省力一些。

    赵祯交给他,显然是有些依赖自己。

    还不待苏良答话,赵祯又道:“朕知你心中所想,你不愿去,是觉得委派多名监察御史会更好,是不是?”

    苏良十分实诚地点了点头。

    他与赵祯之间,根本无须客气。

    赵祯没好气地瞪了苏良一眼,接着道:“朕之所以派遣你巡视天下,理由有二。”

    “其一,朕知你不爱功名,见大宋已有盛世之兆,朝堂不断有良贤涌出,恐怕又冒出提前致仕的想法,故而,朕想让你去做一些虽然苦累但却也有趣的事情。”

    “其二,此事对朝廷甚是重要,朕觉得你这个台谏之首,乃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有你能做到超出朕的满意。”

    苏良想了想,道:“官家,臣确实有提前致仕的想法,当下朝廷已无大难之事,臣近年来对家人亏欠甚多,更愿回扬州与家人同居,舒舒服服地过百姓的日子。当然朝廷若有大事发生,需要臣的地方,臣一定立即归来。”

    “臣若答应代官家巡视天下,圆满完成任务,不知是否就可致仕?若可以,臣愿往!”

    “你想得美,还和朕谈上条件了,朕不同意!”

    赵祯站起身来,走到苏良面前,然后拉张椅子竟坐在了苏良的身边。

    这让众相公看到,绝对能吓一跳。

    臣哪能与君这样对坐。

    苏良正欲站起,却被赵祯按着肩膀按了下来。

    “听朕讲。”

    “朕知你顾家,故而朕准备特批你可与家人一起巡游,你们可从汴京走水路,先到老家扬州,休息半个月,然后再走海路返回,你沿途巡查,你的家人可以欣赏周边风景,然后到了北境偏远之地,再让他们坐船归来即可。”

    “这样算来,三年巡视,你至少有一年是与家人一起的,如何?”

    苏良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官家特许,公费旅游,此番安排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他若致仕,肯定也是带着家人四处转一转的。

    赵祯又道:“至于你的致仕时间,朕的底线是新皇登基三载后,到那时,子慕也就成长起来了,你就能休息了!”

    赵祯早就为苏良的仕途生涯规划好了,势必要他们父子辅佐两代皇帝。

    “怎么?这还不满意?”赵祯又看向苏良。

    此刻的赵祯,不像是皇帝命令臣子,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请求。

    苏良当即拱手,道:“官家,臣领命!”

    “这才对嘛!吃饭,吃饭……”赵祯的笑声清脆,一直传到大殿外。

    ……

    嘉佑三年,二月初三。

    汴京码头,一艘商船上。

    苏良、其岳丈唐泽、妻子唐宛眉、儿子苏子慕、女儿苏沁一全都站在甲板上,皆笑容满面。

    文彦博、吴育、欧阳修、王尧臣等相公纷纷挥手,朝着苏良一家告别。

    王尧臣一脸羡慕地说道:“景明真是好福气啊!”

    “听说,还是陛下提出的令景明携全家出行,景明才答应代官家巡视天下三载,为官当如苏景明啊!”

    一旁。

    欧阳修捋着胡须道:“景明当得起此等恩宠,论变法功绩,全朝当属他第一,他拒首相之职,又非凡人能做到,景明,实乃当世之圣人也。”

    一旁众相公纷纷点头。

    苏良这种对朝廷的贡献,对家人的重视,对名利的淡泊,皆是圣人之态。

    ……

    半个时辰后。

    汴河之上,旌旗如云。

    苏良站在甲板上,望着穿行不息的船只和两岸密集的人流,看向远处,喃喃道:“大宋盛世可期,吾非白来一遭,快哉!快哉!”

    ——

    全书正文篇,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