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5章: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一句
小说:我在大宋做台谏官作者:上官不水字数:3643更新时间 : 2023-11-21 22:07:41
郊外。
炙热的夏风将百家学院报名处的草棚吹得哗哗作响。
三百余名书生皆低头不语。
这一刻,他们已无法直视身上那件光鲜的襕衫。
往昔,那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
此时却成了遮羞布。
站在这里的书生,无一不是奔着“踩苏良博名望”而来。
他们自认是为天下读书人的尊严来训斥苏良与曹佾。
哪曾想。
自己引以为傲的尊严却被苏良狠狠踩在地上。
学而优则仕,本身没有任何过错。
但是不学而妄想成士,且不愿做其他事。
吃软饭、爱名利、博虚荣,日日碌碌无为,那注定百无一用,一事无成。
历来名士面对书生,都是在苦口婆心地劝学。
苏良却是在劝他们弃学。
苏良并非在宣扬读书无用论。
而是当下的大宋,读书人已逾千万人,每三年能中举者,不过寥寥数百人。
不是那块料,吃不了那份苦的人。
没必要再自欺欺人,躲在自我幻想中,虚耗光阴。
这一刻。
不仅是这些书生们,一旁围观的百姓也都听懂了苏良的话语。
一言以蔽之。
“若无苦学之志,又无登榜之才,不如脱下襕衫,另谋出路。”
苏亮的话虽难听,却是实情,直接戳中了这些人的软肋。
领头者刘洞低着脑袋。
他怎能不知自己的诗才是何水平。
他只是想碰碰运气。
没准儿有人因他“五年写千首诗”的意志力,而举荐他担任一官半职。
苏良一下子打碎了他的所有幻想。
与此同时。
后面一些小报的执笔人已将苏良的话语整理起来。
其中,来自刘家书籍铺的一名执笔人,将题目都拟好了。
名为:《苏良劝诸生弃学说》。
苏良看向众书生,问道:“还要再辩吗?你们若认为我说的不对,大可向我证明,自己不是废物。”
“废物”二字,伤人入骨,但他们又无可奈何。
苏良有资格这样骂他们。
他们在一群目不识丁的百姓面前能够高谈阔论,但在苏良眼里,一无是处。
他们哪怕有一首诗、一篇文章名扬在外,也不至于被苏良羞辱成这般模样。
有些书生依旧不服气,但却无言反驳。
顿时。
书生们纷纷转身,朝着回城的方向走去。
眼见书生们走远,周围的面试者们传来巨大的欢呼声。
趴在马上的曹佾,看向苏良,一脸景仰,口中喃喃道:“我若有此等口才,怎会挨这么一顿棍子!”
……
翌日一大早。
一份名为《苏良劝诸生弃学说》的小报,在汴京城的街市上热销。
百姓们争相抢购,热闹非凡。
对百姓而言,他们最是厌恶这种吃软饭且无学识的读书人。
装腔作势,于国于民皆无益,却还处处显摆,以饱读诗书的文士自居,处处看不起底层百姓。
一时间,这种类型的书生几乎是过街老鼠,人人白眼。
整个汴京城也都开始讨论此事。
“骂得漂亮!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那些根本考不上功名的废物书生,徒耗家中之钱,甚至有的人只是穿着襕衫的登徒子!”
“有道理,那群书生白日在茶馆喝茶,晚上去酒楼宴饮,哪有时间读书,该骂!这群人若为官,那一定是害群之马!”
“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一句。”
“哈哈……这群读书人真是愚蠢,国子监那群学生都骂不过苏景明,他们竟然敢去找苏景明的麻烦,真是不知死活。”
“好一顿臭骂,他们就是一群骗吃骗喝骗女色的骗子,只是用襕衫将自己伪装的像个读书人罢了!”
“宁与契丹贼打一架,也不与苏景明吵一架。”
“我的傻姐姐,明日你便与那刘世美断绝关系吧,他吃你用伱,还与别的女子眉来眼去,他就是在利用你啊!”
……
此小报产生的影响极大。
当日中午,便有一些客栈的长住书生,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这群人并没有获得明年参加省试的资格。
他们就是抱着幻想,沉迷于汴京城的纸醉金迷,但看罢苏良之言,他们的心态彻底崩了。
当然,也有不认同苏良之言的。
他们觉得苏良砸了他们吃喝享乐的饭碗。
也有书生大喊着:莫欺少年穷,然后发奋苦学起来。
……
此小报,很快传到了汴京城的各个衙门。
甚至传到了宫中。
赵祯看完后,心情甚是欢喜。
当下大宋的年轻读书人们确实过于安逸,他乐于看到这些人产生危机感。
苏良之骂,骂得有道理。
如今朝堂冗官严重,以后定然不会扩招。
若所有读书人都奔着朝廷的铁饭碗,不做其他事情,那将会是其他行业的巨大损失。
苏良此举其实是拯救了一大批“心存幻想,才识不足”的读书人。
这群人回乡。
做个代书先生,做个商铺掌柜,其实要比一般人强多了。
至于汴京城的官员们,更是对苏良佩服得五体投地,本来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极易引起天下读书人和士大夫官员的排斥。
但苏良的一番解释,却让所有人不得不服气。
苏良之言,得罪了一些读书人,却赢得了民心。
夏竦在家气得一口气摔掉了十余件瓷器。
当下的苏良,已变成了“大宋贤臣”的代名词。
官家在捧,台谏在捧,百姓也在捧,都快将其捧到了天上。
苏良的位置与名望越高。
夏竦越感觉到自己距离外放之期越近。
他纵横朝堂几十年,第一次感觉到如此无助、无奈,竟被一名年轻人全方面碾压。
这时,苏良的头号铁粉欧阳修,大笔一挥,写了一篇文章。
名为《劝脱襕衫论》。
此文从当下科举取仕的整体情况切入,讲述了“一生襕衫,难换官衣”类底层书生的悲剧,劝导一些难以入仕途的读书人,另谋出路。
“莫以书牍遮羞,莫以襕衫自欺,书生无骨,无忧国忧民之思,非大丈夫也。”
“科举取仕,万中无一,莫将其视作此生唯一项也。”
“若知白衣随终身,不若弃文换他途,为权为财为色者入仕途,如临深渊,不如弃之……”
……
欧阳修此篇文章颇有高度。
赵祯看过后,直接下达诏令,命开封府将此文章刊载于开封府府报之上,并命各个州府刊印转载。
若将《苏良劝诸生弃学说》当作民间态度,那刊印在府报上的《劝脱襕衫论》就属于朝廷的态度了。
意义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朝廷也意识到了书生群体中出现了这一种畸形状态,要整顿天下的书生了。
……
接下来的几日,汴京城的书生们都变得老实勤勉起来。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
便是汴京城的勾栏瓦舍、酒楼茶馆内,顾客明显少了许多。
少的正是被苏良痛骂的那群读书人。
有的幡然悔悟,开始苦学;有的则是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此外。
苏良这一顿骂也为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认识苏良的百姓在大街上碰到他,根本不敢与其答话,直接扭脸就走。
因为有些百姓传言。
苏良在街头巡视乃是为了发现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某些百姓身上有坏毛病,便会破口大骂。
更加搞笑的是——
一些百姓家哄小孩,都会提到苏良。
“别再哭了,再哭那位砍头御史苏景明就要过来骂你了!”
此话一出,小孩子立即不再哭泣。
甚至还有一些叫花子,将那句形容苏良的“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一句”编成了顺口溜,在街头传唱。
这让苏良哭笑不得。
他在西夏得了个砍头御史的名头,在百姓眼中又以“骂官员、骂书生”著称。
恐怕这辈子都难以洗脱这个“恶名”了。
……
而接下来的日子。
凭借着苏良的这一顿骂,百家学院招生事宜非常火爆,得到了数名非常不错的苗子。
这令苏良和曹佾甚是欣慰。
待百家学院正式运行,他们将会给全天下人一个惊喜。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炙热的夏风将百家学院报名处的草棚吹得哗哗作响。
三百余名书生皆低头不语。
这一刻,他们已无法直视身上那件光鲜的襕衫。
往昔,那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
此时却成了遮羞布。
站在这里的书生,无一不是奔着“踩苏良博名望”而来。
他们自认是为天下读书人的尊严来训斥苏良与曹佾。
哪曾想。
自己引以为傲的尊严却被苏良狠狠踩在地上。
学而优则仕,本身没有任何过错。
但是不学而妄想成士,且不愿做其他事。
吃软饭、爱名利、博虚荣,日日碌碌无为,那注定百无一用,一事无成。
历来名士面对书生,都是在苦口婆心地劝学。
苏良却是在劝他们弃学。
苏良并非在宣扬读书无用论。
而是当下的大宋,读书人已逾千万人,每三年能中举者,不过寥寥数百人。
不是那块料,吃不了那份苦的人。
没必要再自欺欺人,躲在自我幻想中,虚耗光阴。
这一刻。
不仅是这些书生们,一旁围观的百姓也都听懂了苏良的话语。
一言以蔽之。
“若无苦学之志,又无登榜之才,不如脱下襕衫,另谋出路。”
苏亮的话虽难听,却是实情,直接戳中了这些人的软肋。
领头者刘洞低着脑袋。
他怎能不知自己的诗才是何水平。
他只是想碰碰运气。
没准儿有人因他“五年写千首诗”的意志力,而举荐他担任一官半职。
苏良一下子打碎了他的所有幻想。
与此同时。
后面一些小报的执笔人已将苏良的话语整理起来。
其中,来自刘家书籍铺的一名执笔人,将题目都拟好了。
名为:《苏良劝诸生弃学说》。
苏良看向众书生,问道:“还要再辩吗?你们若认为我说的不对,大可向我证明,自己不是废物。”
“废物”二字,伤人入骨,但他们又无可奈何。
苏良有资格这样骂他们。
他们在一群目不识丁的百姓面前能够高谈阔论,但在苏良眼里,一无是处。
他们哪怕有一首诗、一篇文章名扬在外,也不至于被苏良羞辱成这般模样。
有些书生依旧不服气,但却无言反驳。
顿时。
书生们纷纷转身,朝着回城的方向走去。
眼见书生们走远,周围的面试者们传来巨大的欢呼声。
趴在马上的曹佾,看向苏良,一脸景仰,口中喃喃道:“我若有此等口才,怎会挨这么一顿棍子!”
……
翌日一大早。
一份名为《苏良劝诸生弃学说》的小报,在汴京城的街市上热销。
百姓们争相抢购,热闹非凡。
对百姓而言,他们最是厌恶这种吃软饭且无学识的读书人。
装腔作势,于国于民皆无益,却还处处显摆,以饱读诗书的文士自居,处处看不起底层百姓。
一时间,这种类型的书生几乎是过街老鼠,人人白眼。
整个汴京城也都开始讨论此事。
“骂得漂亮!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那些根本考不上功名的废物书生,徒耗家中之钱,甚至有的人只是穿着襕衫的登徒子!”
“有道理,那群书生白日在茶馆喝茶,晚上去酒楼宴饮,哪有时间读书,该骂!这群人若为官,那一定是害群之马!”
“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一句。”
“哈哈……这群读书人真是愚蠢,国子监那群学生都骂不过苏景明,他们竟然敢去找苏景明的麻烦,真是不知死活。”
“好一顿臭骂,他们就是一群骗吃骗喝骗女色的骗子,只是用襕衫将自己伪装的像个读书人罢了!”
“宁与契丹贼打一架,也不与苏景明吵一架。”
“我的傻姐姐,明日你便与那刘世美断绝关系吧,他吃你用伱,还与别的女子眉来眼去,他就是在利用你啊!”
……
此小报产生的影响极大。
当日中午,便有一些客栈的长住书生,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这群人并没有获得明年参加省试的资格。
他们就是抱着幻想,沉迷于汴京城的纸醉金迷,但看罢苏良之言,他们的心态彻底崩了。
当然,也有不认同苏良之言的。
他们觉得苏良砸了他们吃喝享乐的饭碗。
也有书生大喊着:莫欺少年穷,然后发奋苦学起来。
……
此小报,很快传到了汴京城的各个衙门。
甚至传到了宫中。
赵祯看完后,心情甚是欢喜。
当下大宋的年轻读书人们确实过于安逸,他乐于看到这些人产生危机感。
苏良之骂,骂得有道理。
如今朝堂冗官严重,以后定然不会扩招。
若所有读书人都奔着朝廷的铁饭碗,不做其他事情,那将会是其他行业的巨大损失。
苏良此举其实是拯救了一大批“心存幻想,才识不足”的读书人。
这群人回乡。
做个代书先生,做个商铺掌柜,其实要比一般人强多了。
至于汴京城的官员们,更是对苏良佩服得五体投地,本来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极易引起天下读书人和士大夫官员的排斥。
但苏良的一番解释,却让所有人不得不服气。
苏良之言,得罪了一些读书人,却赢得了民心。
夏竦在家气得一口气摔掉了十余件瓷器。
当下的苏良,已变成了“大宋贤臣”的代名词。
官家在捧,台谏在捧,百姓也在捧,都快将其捧到了天上。
苏良的位置与名望越高。
夏竦越感觉到自己距离外放之期越近。
他纵横朝堂几十年,第一次感觉到如此无助、无奈,竟被一名年轻人全方面碾压。
这时,苏良的头号铁粉欧阳修,大笔一挥,写了一篇文章。
名为《劝脱襕衫论》。
此文从当下科举取仕的整体情况切入,讲述了“一生襕衫,难换官衣”类底层书生的悲剧,劝导一些难以入仕途的读书人,另谋出路。
“莫以书牍遮羞,莫以襕衫自欺,书生无骨,无忧国忧民之思,非大丈夫也。”
“科举取仕,万中无一,莫将其视作此生唯一项也。”
“若知白衣随终身,不若弃文换他途,为权为财为色者入仕途,如临深渊,不如弃之……”
……
欧阳修此篇文章颇有高度。
赵祯看过后,直接下达诏令,命开封府将此文章刊载于开封府府报之上,并命各个州府刊印转载。
若将《苏良劝诸生弃学说》当作民间态度,那刊印在府报上的《劝脱襕衫论》就属于朝廷的态度了。
意义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朝廷也意识到了书生群体中出现了这一种畸形状态,要整顿天下的书生了。
……
接下来的几日,汴京城的书生们都变得老实勤勉起来。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
便是汴京城的勾栏瓦舍、酒楼茶馆内,顾客明显少了许多。
少的正是被苏良痛骂的那群读书人。
有的幡然悔悟,开始苦学;有的则是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此外。
苏良这一顿骂也为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认识苏良的百姓在大街上碰到他,根本不敢与其答话,直接扭脸就走。
因为有些百姓传言。
苏良在街头巡视乃是为了发现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某些百姓身上有坏毛病,便会破口大骂。
更加搞笑的是——
一些百姓家哄小孩,都会提到苏良。
“别再哭了,再哭那位砍头御史苏景明就要过来骂你了!”
此话一出,小孩子立即不再哭泣。
甚至还有一些叫花子,将那句形容苏良的“宁与阎王吵一宿,不与苏景明辩一句”编成了顺口溜,在街头传唱。
这让苏良哭笑不得。
他在西夏得了个砍头御史的名头,在百姓眼中又以“骂官员、骂书生”著称。
恐怕这辈子都难以洗脱这个“恶名”了。
……
而接下来的日子。
凭借着苏良的这一顿骂,百家学院招生事宜非常火爆,得到了数名非常不错的苗子。
这令苏良和曹佾甚是欣慰。
待百家学院正式运行,他们将会给全天下人一个惊喜。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