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落难情缘 > 9028章 无一不是相(4)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9028章 无一不是相(4)

小说:落难情缘作者:洪门十一少字数:5922更新时间 : 2024-08-17 17:32:05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

    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

    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也黏不住了。

    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

    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去不得了。

    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

    取是十二因缘的一种,取是最麻烦的。

    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

    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至。

    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

    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

    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

    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

    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无处”,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因为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

    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

    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你们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现在轮到光严童子这位菩萨登场,所以童子不见得是小孩,菩萨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的境界,都称童子,表示无漏。

    开场白也是一样,光严童子推辞了去探病的任务,他有什么理由呢?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他说,“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

    这句话有个重点,毗耶离大城是维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据佛经记载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

    光严童子同我们一样,喜欢到处赶道场,他正要出毗耶离大城,大概是觉得城里太闹,要找个清净的道场。

    那时,维摩居士刚好要进城,他二人一个要离开闹热找清净,一个正要进来闹热的地方。

    光严童子就向维摩居士顶礼,问:“居士从何所来?”

    我以前讲过,能称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财、德行的在家菩萨才够得上。

    维摩居士回答:“吾从道场来。”他晓得光严童子要去找道场。

    光严童子就问:“道场者何所是?怎么才能够称得上是道场?”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维摩居士开口就一棒打过来,你还想去哪里找道场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净烦恼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捣鬼。与直心相对的是我们都有的谄曲心,喜欢转弯的心。譬如我们与人讲话前先笑一下再讲,这个心态动作就是谄曲,谄媚,怕人不喜欢听,先给人一个笑脸,很自然地做出来,是众生的习气。

    当然不是说笑是不对的,是举例子。直心是很难的,也不是说要骂人就骂,要打人就打。

    所谓直心者是无心,无心无念不加任何意识就是道场。换句话说,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识的分别就是道场,心里没有虚伪。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行是让心修一切善行,当我们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动了构成行为就是发行。

    法性是道场,直发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场,因为能办事的缘故。

    不要学了佛就万事放下不管,离开家庭社会,找个庙子清净地方修行,那已经没有慈悲心了。

    学佛要度一切众生,你的家人不是众生吗?你度得了吗?

    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还要度谁啊?

    我常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类的情况太多了。

    什么是真发心善行?能办事,自己能为众生尽心做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难,前面已经讲过深心,你们做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的偈子:“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肤浅,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

    譬如大家觉得唯识就很难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体相,作深刻的分析。

    心在哪里?心脏不是心,头脑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这个心王不可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就见不到。

    真明白了深心,这就是道场,因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

    大家不要以为捐了钱是做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来做,很难啊!

    有时帮助一个人,以为是善事,结果是坏事;有时不帮助一个人,看起来是坏事,反而是善事。

    这个处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

    道场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庙子是道场。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

    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

    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

    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抱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

    我们有没有检讨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

    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

    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

    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

    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

    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

    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盘可入,涅盘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

    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

    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

    大家学佛好像越学火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

    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做。

    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需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

    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忍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

    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

    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挂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

    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

    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

    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

    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

    可是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慈悲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

    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

    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

    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正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

    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

    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

    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

    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

    我读过苏曼殊的诗,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憎

    他用的就是这个词。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

    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

    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

    是被什么阻碍了?

    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

    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

    打通很容易的,并不难。

    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

    以前我们做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

    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

    如果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

    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纽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眉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

    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做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做生意的商人,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

    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

    他知道如果把店铺关了,所有员工和家属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

    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经,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

    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要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