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1章 三世佛学
小说:落难情缘作者:洪门十一少字数:7245更新时间 : 2024-07-31 11:00:38
要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由四念处一直到八正道,有三十七个条例的程序,是大小乘道、显教密教共同的修行之途。例如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我们普通人只把它当作佛学名词记住算了,没有用到功夫上,这就不是学佛。
佛在世时,何以有那么多的弟子,立刻证入大阿罗汉?
因为他们基本是修四念处的。四念处怎么修呢?念身不净,所以要修白骨观或不净观,真正观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觉,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虽然已不在世间,他的修持法门全都留下来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经典,怎么样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
法门,都在经典中,你读了而用不上,其奈经典何!佛也拿你没办法。
《维摩诘经》这里所说的,依然离不开大小乘所共通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随便哪一点抓到了,都可以到家的。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这完全是在讲学佛人内心的修养。佛讲一切法无相,尤其在《金刚经》中,明确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也讲“诸法空相”。既然强调无相,为什么又说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
净土经典也讲佛菩萨“相好光明无等伦”,为什么?在解脱道上,一切无相才能空,才能证到形而上本体。
相好庄严还是由功德来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学会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讨债的面孔。讨夫妻债、讨儿女债……满街都是这种不友善的面孔,一个欢喜的相都没有。有人的相貌是“对面不见耳”,从正面看不到双耳,相学上说是富贵之相。但这还要其他条件配合。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圆满,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丑的相也转庄严了。
我在前面提到过,自己在参学经验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小说也写得对,说入定的人宝相庄严,脸相变了。如果打起坐来,满脸苦相,背还窝着,说入定了,那是绝无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气脉必然通的,所有神经细胞自然会松开(不是散掉),脸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庄严是从功德来的,什么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这是必然的。
维摩居士说,“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变化,儒家说变化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他特别的打扮。我提醒过同道,不要认为学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仪容还是要端正。
你看,没有一个佛菩萨像是不装扮的,身上挂的戴的满满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萨,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头发刮得比鸭蛋还光,也是装饰。但是过分重视外形也是不对。所以真修行,不装饰或过分装饰都不对,因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转变,一切功德庄严就具备了。这要随时修惭愧心,就是谦虚,就是随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这就是惭愧心。真正知道惭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惭愧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随时忏悔反省,改正自己,修到功德圆满时,身心自然会转变。虽然没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一定与众不同。所以说“惭愧之上佛”。
“深心为华?”,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饰。深心是般若,深心是佛境界,佛能穷一切智,通万法之源,所谓天上天下无所不知。等于是中原文化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真儒者一定学问渊博,无所不知,这就是深心,是最好的装饰。
“复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对一个修行的人而言,不论在家出家,什么是财富呢?七觉知(信、戒、惭、愧、闻、舍、慧)的正道修行即是财富。但是如果自以为悟了道,有了大财富,不肯与别人分享,你的道也完了。
为什么世人崇拜成道的人?因为成道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指导我们修行。如果他只想成就自己,那我们就用不着供养他了,这只是一个没有道的自私的人,连基本罗汉成就都谈不上。
所以,得了道的人,要“教授以滋息”,好像是存钱生利息,教授他人,看到别人能够有所成就,心中有无比的欣喜。
孔子的学生说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如此。但是太难做到了。我们教书久了的人,想想实在很惭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乐之一,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
可是你能放弃愚痴的人吗?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不是菩萨道。虽然骂,虽然生气,还是要教,这叫作我的妈呀,有时觉得这么叫还不够深度,应该叫我的外婆呀。即使教出来的学生跟自己一样的程度,老实讲,并不快乐。禅宗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乃堪传授。”可是虽然找不到这样的人才,还是要教下去,这才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如所说修行”,这是维摩居士谦虚的话,也是告诫我们学佛的人,要如佛所教导的去修行,不是光搞佛经的思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但修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是要回向,也就是要布施出去。譬如我们现在讲佛经和在听佛经,假定有什么功德,都要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有什么利益自己不占有,就是回向的精神。只要有布施,一定有回向,你抛出去的力量多大,回转来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也就是口号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回向就是大利,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你还怕会饿死吗?就算饿死也好,你的尸体还可以布施给蚂蚁、细菌,又再回向下去,那可真成就了。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为基础,以四禅八定为根本。我们看到近百年来,佛法愈来愈衰落,原因在于修行人证果的太少,空口说理论的愈来愈多。真修四禅八定的人没有,连初禅定都得不到。维摩居士在此提出来,我们修行人要以四禅定为基本的创作。
为什么修禅定而不能得定?因为没有得净命。你要非常注意这个净命。我们是怎么活着的?有两个部分,一是身体,一是心念。任谁都想活长久一些,可是我们现在这世界上的命是浊命,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我们的命生来就是浊的,身心内外没有一样干净。能修成白骨观不净观的人,基本上是修得净命,气质都变化了,身上的细胞、骨节都变白净。其实我们死了,骨头是没法变得纯白的,都会带黄褐色,就是业重,除非是真修到白净。密宗讲气脉修成了,这个身转了,才能够得净命。
为什么打坐连初禅都到不了?就是因为肉体气质没有转化。维摩居士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诉你了:净命而生禅定。由禅定而得智慧,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须要多闻、多看、多记,所以说“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自觉就是明心见性,证道了。要先自觉才能觉他。真讲修行,就不要轻视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这都属于多闻增智慧,正是培养你悟道的法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无根水,甘是形容微带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
得禅定的人说,是得到诸佛菩萨的甘露灌顶,也可以说自己为自己灌顶,自己的口水都是带甘味的。
到了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饮食,因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脱,烦恼少了。
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烦恼。但是虽然解脱了烦恼,可是离解脱生死还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诉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还不算是解脱,了生死。这只是定力功夫够了,能解脱分段生死,还没能解脱变易生死。
学佛有三样缺一不可的:解脱、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脱,解脱圆满了才得法身清净。换言之,不得解脱,般若不会圆满,法身不会清净。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没看到的话,也不会得般若,也不会得解脱。
这里说,有禅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以解脱的浆液滋润自己生命。这个时候自然没有烦恼,自然念念在净土,净心洗练自己,用持戒作为抹在身上的熏香。
我常说笑,作菩萨要先会抽烟,否则被人家供奉起来,烧香熏得脸都黑了,不抽烟哪里受得了。尤其中原特别喜欢烧香供佛,有句乡下话说,“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把菩萨讲得很势利,这都是民间迷信。
佛经上所说的香有多种,有烧香、涂香、末香、熏香等等。我们这个禅堂,平常很少烧香,用一种喷的檀香代替。烧香会染污空气,烧得太多邻居还会出面去告你,其实真正供养佛菩萨,用心香最好。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净,这就已经供了香了,这就是心香。所谓心香一般,你在佛前一站,两手合掌礼拜,心中一念清净,就是礼拜,是真正的香供养。若你礼拜下去,心中还有一点烦恼,就是不干净的礼拜。
真正礼拜,心中无所求,无所念,无我相,也无礼拜之相,就是心香供养。所以为什么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刚才讲到了心香一瓣,要怎么成就呢?非修订不可。所以戒定慧,定在中间。真得定了,不要讲戒了。得定了,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就无戒可犯,那是真守戒了,是性戒,自性清净为戒。
起心动念还会有烦恼妄想,纵然守戒,守的也是不干净的戒。虽然不干净的戒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受得痛苦,因为是用压制的。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有道念的人,对于声色犬马、钱财富贵是不动心的,看见了等于没看见,用不着名与利都是没有凭据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暂,就算活了百岁,也只像是风中的烛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输给出家人了。
能够摧灭了烦恼之贼,可以得罗汉果位,是大勇士,超越一切,可以降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建立弘扬佛法的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上面讲到罗汉证空,定在空性。
何以罗汉还是算小乘呢?
因为只见到性空,而不能起有,虽然勇健无比,放得下,但提不起;可以出世,但是不敢入世。到了大乘境界,见地不同了。
虽然知道诸法不生不灭,为了示法(就是为尚未开悟的众生证明佛法),而由真空生妙有,展现十方诸佛一切国土,如同日出,没有看不见的。
天文常识告诉我们,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阳系统。同样的,诸佛菩萨的国土,也不知有多少。
在念这一句经文的时候,不要忘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多得很,无不现前。乃至在这桌上的洞眼中,都可能有一佛国土,这是没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华严境界是重重无尽的。《维摩诘经》所表现的,都是真空起妙有,像一丈见方的房间,能容纳三万二千张天一样高的座位,以及天华着身等等。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这是真讲功夫了。我讲一下自己的经验给你们参考。我在读书时,交了一位和尚朋友,他拿本《金刚经》给我,一定要我念。
我这个人在这方面可能与你们不同,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我就念吧,而且是用最笨的方法,老老实实去念。我那时住学校宿舍,早上一定四点起床去操场练功夫,练完了有时再钻回床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傻劲。现在早上又要多个活动念《金刚经》,我就一人躲到会客室去念,当然也不希望别人撞见,认为我老土落伍,居然读起佛经来了。
老实说,刚拿到《金刚经》时,我根本不明白内容,不过心里就生欢喜,管他是般若还是波罗,也不去找佛学字典,就这么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
这样念到第四天,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就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都空了。
我觉得奇怪,就不念了,跑去找那位和尚,告诉他我把《金刚经》念跑了。他是学禅的,见了我就向我道恭喜。
我说我不再念了,他也说不必念了。
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师父,问他要怎样去学佛?他说学佛一定要发愿,然后早晚做功课。
我表示敲木鱼诵经我做不到,他给我一本《普贤行愿品》,要我早晚念,培养心愿。
你们学密学显的,有没有磕满十万个大头,拜十万次佛?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养个三五年不断?没有的话,不要求通什么气脉。还有没有起码读一万遍《普贤行愿品》?我相信你们在家出家的都没有做到!
我当年学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做。即使我到现在,还是有个自己的佛堂,虽然有同学偶尔会帮我供佛,但是每次清理佛堂,我一定自己动手。
制心念,看黄金与狗屎一样。
你们拜佛时还做不到无念的拜,所以一拜下去,心中要观想到十方三世亿万不计其数一切佛前,都有个我在礼拜供养,这都要能观想得出来。所以说「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尤其是学密宗的,如果观不成功,也就不要吹牛学密了,不如买瓶蜂蜜喝喝多好!
如此拜佛,拜到后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拜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如来也在合掌拜我这因地上的佛。我们现在虽然还不是佛,可是都有成佛的因,谁说我们不能成佛!如果连这样的气魄都没有,那也不用学佛了。因此说「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根据《普贤行愿品》,我们供养十方诸佛,也就是供养我们自己。道理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大乘佛法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体本空。虽然本来是空,可是起行时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实的。
如果修净土而着净土之相,则非究竟,因为佛土也空。因为众生没有证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来教育众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与入世。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这句偈子对我们的见地很重要。修行的成就是证到即空即有,妙有真空的境界。用唯识的道理来讲,是证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一切众生的形体、声音、姿态(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各个不同,现象差别很大。但是一切众生自性的本体却是一体的,没有两样。这个“一切”的也是假名,因为在言语上不能不这么说,可不要真当成有具像的东西。譬如同样是电流。
尽管众生各类千奇百怪不同,无畏力菩萨可以在一时之间,使他们完全呈现出来。这位菩萨的神力如此之大,但是我们都没看过他的塑像,对不对?这要了解,佛经上菩萨的名号,代表的是他的功能,学大乘佛法的人,不应在佛菩萨名称上着相。例如过去有些人的名字中有土、水、火等字,就很可能是因为要弥补五行欠缺的缘故。现在比较少人这么做了,但是又流行什么姓名学。也有人非常信风水的,像我就不来这一套,专找所谓不好的地方去住。道理是,在德不在名,在心不在行。所以这些术数之类,你说看起来好像有关系,真有关系吗?也不一定。懂了道理就能随遇而安。
说到菩萨的名号,无畏力菩萨是哪一位?我看就是诸位,大家犯戒时好像什么都不忌畏。
有人找你帮忙出点钱,就要好好算算,怕自己不够用,这时就成了有压力了。有畏就有所顾虑,有所计较,有所打算,这就是凡夫。
真修到无畏,就是大解脱。所以无畏力菩萨是等同虚空,在空的自性中,才可以和万类众生同时呈现。
了解这个道理,你们学禅定,想神通,不用来问我,我不会告诉你,我也没神通。
通从定发,先求定。哪一种定才发得了大通呢?见了自性真空,明心见性了,自然就是通。
我们虽然还没有到达这境界,但是依佛所教,信受奉行,依此发愿,久而久之,功德成就,自然可以到达。
修大乘佛道的菩萨不怕魔,也不怕邪,因为自己精通邪门歪道。如果仅通佛事,而不通魔事,就不叫作佛。仅知有善念,不知有恶念也不叫做佛。就像有人只要在白天看得见东西,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东西,那不是健康的人。
有成就的人常在一片光明中,不论什么邪门歪道,光明一照,全都变成了佛道。所以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又譬如一把刀,医生用来动手术救人,也可以被用来伤人。刀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别,差别在用的动机。
诸佛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善人恶人都要度。因为要度恶人,甚至会示现魔行,这就是四摄法,用现代话来说,是教育的方法手段。摄是摄受,就是包容。再重复提一次,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讲到爱语,我小时候读的课外读物《增广昔时贤文》,你们应该去读,其中有一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碰到人总要打个招呼嘛,不要理都不理,这是爱语的表现。另外一种解释,是自己人生经验丰富了以后才知道的,也要谢谢当时的先生们不愿意讲穿。
说句笑话,这两句话给情报工作的人来用却很好。讲到利行,就是凡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去做。同事就是别人喜欢做的事,就一同去做,用这个方式引领别人,走上正途。
常见有人一定要勉强他人做事,例如找人一起去庙子烧香拜佛,别人不去就说人家业障重。换了我在年轻的时候,恐怕会揍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人?伤自己口德,况且是不是业障还难讲。行菩萨道不应这么做,比方你找人去听《维摩诘经》,人家想打麻将三缺一。好!我就牺牲,陪你打牌,但是你要下个礼拜陪我去听经。这四摄法要做到真难,我就做不到,所以我没资格做佛教徒。有时真是累极了要休息,偏有人要来谈话,如果说对不起没时间,那犯了戒了。能忍着疲乏,陪他坐下来谈,即使他不是真有需要,满口空话,也耐心听了,这才是菩萨。这真难了,虽然做不到,然而心向往之。
这四摄法是一种诱导教育,像是在哄众生。所以说“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了解这道理就会明白,真正修行不在山林中庙堂上,要在魔境中修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佛在世时,何以有那么多的弟子,立刻证入大阿罗汉?
因为他们基本是修四念处的。四念处怎么修呢?念身不净,所以要修白骨观或不净观,真正观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觉,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虽然已不在世间,他的修持法门全都留下来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经典,怎么样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
法门,都在经典中,你读了而用不上,其奈经典何!佛也拿你没办法。
《维摩诘经》这里所说的,依然离不开大小乘所共通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随便哪一点抓到了,都可以到家的。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这完全是在讲学佛人内心的修养。佛讲一切法无相,尤其在《金刚经》中,明确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也讲“诸法空相”。既然强调无相,为什么又说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
净土经典也讲佛菩萨“相好光明无等伦”,为什么?在解脱道上,一切无相才能空,才能证到形而上本体。
相好庄严还是由功德来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学会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讨债的面孔。讨夫妻债、讨儿女债……满街都是这种不友善的面孔,一个欢喜的相都没有。有人的相貌是“对面不见耳”,从正面看不到双耳,相学上说是富贵之相。但这还要其他条件配合。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圆满,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丑的相也转庄严了。
我在前面提到过,自己在参学经验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小说也写得对,说入定的人宝相庄严,脸相变了。如果打起坐来,满脸苦相,背还窝着,说入定了,那是绝无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气脉必然通的,所有神经细胞自然会松开(不是散掉),脸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庄严是从功德来的,什么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这是必然的。
维摩居士说,“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变化,儒家说变化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他特别的打扮。我提醒过同道,不要认为学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仪容还是要端正。
你看,没有一个佛菩萨像是不装扮的,身上挂的戴的满满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萨,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头发刮得比鸭蛋还光,也是装饰。但是过分重视外形也是不对。所以真修行,不装饰或过分装饰都不对,因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转变,一切功德庄严就具备了。这要随时修惭愧心,就是谦虚,就是随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这就是惭愧心。真正知道惭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惭愧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随时忏悔反省,改正自己,修到功德圆满时,身心自然会转变。虽然没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一定与众不同。所以说“惭愧之上佛”。
“深心为华?”,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饰。深心是般若,深心是佛境界,佛能穷一切智,通万法之源,所谓天上天下无所不知。等于是中原文化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真儒者一定学问渊博,无所不知,这就是深心,是最好的装饰。
“复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对一个修行的人而言,不论在家出家,什么是财富呢?七觉知(信、戒、惭、愧、闻、舍、慧)的正道修行即是财富。但是如果自以为悟了道,有了大财富,不肯与别人分享,你的道也完了。
为什么世人崇拜成道的人?因为成道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指导我们修行。如果他只想成就自己,那我们就用不着供养他了,这只是一个没有道的自私的人,连基本罗汉成就都谈不上。
所以,得了道的人,要“教授以滋息”,好像是存钱生利息,教授他人,看到别人能够有所成就,心中有无比的欣喜。
孔子的学生说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如此。但是太难做到了。我们教书久了的人,想想实在很惭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乐之一,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
可是你能放弃愚痴的人吗?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不是菩萨道。虽然骂,虽然生气,还是要教,这叫作我的妈呀,有时觉得这么叫还不够深度,应该叫我的外婆呀。即使教出来的学生跟自己一样的程度,老实讲,并不快乐。禅宗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乃堪传授。”可是虽然找不到这样的人才,还是要教下去,这才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如所说修行”,这是维摩居士谦虚的话,也是告诫我们学佛的人,要如佛所教导的去修行,不是光搞佛经的思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但修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是要回向,也就是要布施出去。譬如我们现在讲佛经和在听佛经,假定有什么功德,都要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有什么利益自己不占有,就是回向的精神。只要有布施,一定有回向,你抛出去的力量多大,回转来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也就是口号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回向就是大利,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你还怕会饿死吗?就算饿死也好,你的尸体还可以布施给蚂蚁、细菌,又再回向下去,那可真成就了。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为基础,以四禅八定为根本。我们看到近百年来,佛法愈来愈衰落,原因在于修行人证果的太少,空口说理论的愈来愈多。真修四禅八定的人没有,连初禅定都得不到。维摩居士在此提出来,我们修行人要以四禅定为基本的创作。
为什么修禅定而不能得定?因为没有得净命。你要非常注意这个净命。我们是怎么活着的?有两个部分,一是身体,一是心念。任谁都想活长久一些,可是我们现在这世界上的命是浊命,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我们的命生来就是浊的,身心内外没有一样干净。能修成白骨观不净观的人,基本上是修得净命,气质都变化了,身上的细胞、骨节都变白净。其实我们死了,骨头是没法变得纯白的,都会带黄褐色,就是业重,除非是真修到白净。密宗讲气脉修成了,这个身转了,才能够得净命。
为什么打坐连初禅都到不了?就是因为肉体气质没有转化。维摩居士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诉你了:净命而生禅定。由禅定而得智慧,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须要多闻、多看、多记,所以说“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自觉就是明心见性,证道了。要先自觉才能觉他。真讲修行,就不要轻视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这都属于多闻增智慧,正是培养你悟道的法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无根水,甘是形容微带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
得禅定的人说,是得到诸佛菩萨的甘露灌顶,也可以说自己为自己灌顶,自己的口水都是带甘味的。
到了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饮食,因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脱,烦恼少了。
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烦恼。但是虽然解脱了烦恼,可是离解脱生死还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诉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还不算是解脱,了生死。这只是定力功夫够了,能解脱分段生死,还没能解脱变易生死。
学佛有三样缺一不可的:解脱、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脱,解脱圆满了才得法身清净。换言之,不得解脱,般若不会圆满,法身不会清净。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没看到的话,也不会得般若,也不会得解脱。
这里说,有禅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以解脱的浆液滋润自己生命。这个时候自然没有烦恼,自然念念在净土,净心洗练自己,用持戒作为抹在身上的熏香。
我常说笑,作菩萨要先会抽烟,否则被人家供奉起来,烧香熏得脸都黑了,不抽烟哪里受得了。尤其中原特别喜欢烧香供佛,有句乡下话说,“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把菩萨讲得很势利,这都是民间迷信。
佛经上所说的香有多种,有烧香、涂香、末香、熏香等等。我们这个禅堂,平常很少烧香,用一种喷的檀香代替。烧香会染污空气,烧得太多邻居还会出面去告你,其实真正供养佛菩萨,用心香最好。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净,这就已经供了香了,这就是心香。所谓心香一般,你在佛前一站,两手合掌礼拜,心中一念清净,就是礼拜,是真正的香供养。若你礼拜下去,心中还有一点烦恼,就是不干净的礼拜。
真正礼拜,心中无所求,无所念,无我相,也无礼拜之相,就是心香供养。所以为什么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刚才讲到了心香一瓣,要怎么成就呢?非修订不可。所以戒定慧,定在中间。真得定了,不要讲戒了。得定了,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就无戒可犯,那是真守戒了,是性戒,自性清净为戒。
起心动念还会有烦恼妄想,纵然守戒,守的也是不干净的戒。虽然不干净的戒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受得痛苦,因为是用压制的。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有道念的人,对于声色犬马、钱财富贵是不动心的,看见了等于没看见,用不着名与利都是没有凭据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暂,就算活了百岁,也只像是风中的烛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输给出家人了。
能够摧灭了烦恼之贼,可以得罗汉果位,是大勇士,超越一切,可以降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建立弘扬佛法的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上面讲到罗汉证空,定在空性。
何以罗汉还是算小乘呢?
因为只见到性空,而不能起有,虽然勇健无比,放得下,但提不起;可以出世,但是不敢入世。到了大乘境界,见地不同了。
虽然知道诸法不生不灭,为了示法(就是为尚未开悟的众生证明佛法),而由真空生妙有,展现十方诸佛一切国土,如同日出,没有看不见的。
天文常识告诉我们,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阳系统。同样的,诸佛菩萨的国土,也不知有多少。
在念这一句经文的时候,不要忘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多得很,无不现前。乃至在这桌上的洞眼中,都可能有一佛国土,这是没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华严境界是重重无尽的。《维摩诘经》所表现的,都是真空起妙有,像一丈见方的房间,能容纳三万二千张天一样高的座位,以及天华着身等等。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这是真讲功夫了。我讲一下自己的经验给你们参考。我在读书时,交了一位和尚朋友,他拿本《金刚经》给我,一定要我念。
我这个人在这方面可能与你们不同,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我就念吧,而且是用最笨的方法,老老实实去念。我那时住学校宿舍,早上一定四点起床去操场练功夫,练完了有时再钻回床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傻劲。现在早上又要多个活动念《金刚经》,我就一人躲到会客室去念,当然也不希望别人撞见,认为我老土落伍,居然读起佛经来了。
老实说,刚拿到《金刚经》时,我根本不明白内容,不过心里就生欢喜,管他是般若还是波罗,也不去找佛学字典,就这么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
这样念到第四天,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就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都空了。
我觉得奇怪,就不念了,跑去找那位和尚,告诉他我把《金刚经》念跑了。他是学禅的,见了我就向我道恭喜。
我说我不再念了,他也说不必念了。
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师父,问他要怎样去学佛?他说学佛一定要发愿,然后早晚做功课。
我表示敲木鱼诵经我做不到,他给我一本《普贤行愿品》,要我早晚念,培养心愿。
你们学密学显的,有没有磕满十万个大头,拜十万次佛?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养个三五年不断?没有的话,不要求通什么气脉。还有没有起码读一万遍《普贤行愿品》?我相信你们在家出家的都没有做到!
我当年学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做。即使我到现在,还是有个自己的佛堂,虽然有同学偶尔会帮我供佛,但是每次清理佛堂,我一定自己动手。
制心念,看黄金与狗屎一样。
你们拜佛时还做不到无念的拜,所以一拜下去,心中要观想到十方三世亿万不计其数一切佛前,都有个我在礼拜供养,这都要能观想得出来。所以说「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尤其是学密宗的,如果观不成功,也就不要吹牛学密了,不如买瓶蜂蜜喝喝多好!
如此拜佛,拜到后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拜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如来也在合掌拜我这因地上的佛。我们现在虽然还不是佛,可是都有成佛的因,谁说我们不能成佛!如果连这样的气魄都没有,那也不用学佛了。因此说「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根据《普贤行愿品》,我们供养十方诸佛,也就是供养我们自己。道理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大乘佛法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体本空。虽然本来是空,可是起行时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实的。
如果修净土而着净土之相,则非究竟,因为佛土也空。因为众生没有证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来教育众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与入世。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这句偈子对我们的见地很重要。修行的成就是证到即空即有,妙有真空的境界。用唯识的道理来讲,是证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一切众生的形体、声音、姿态(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各个不同,现象差别很大。但是一切众生自性的本体却是一体的,没有两样。这个“一切”的也是假名,因为在言语上不能不这么说,可不要真当成有具像的东西。譬如同样是电流。
尽管众生各类千奇百怪不同,无畏力菩萨可以在一时之间,使他们完全呈现出来。这位菩萨的神力如此之大,但是我们都没看过他的塑像,对不对?这要了解,佛经上菩萨的名号,代表的是他的功能,学大乘佛法的人,不应在佛菩萨名称上着相。例如过去有些人的名字中有土、水、火等字,就很可能是因为要弥补五行欠缺的缘故。现在比较少人这么做了,但是又流行什么姓名学。也有人非常信风水的,像我就不来这一套,专找所谓不好的地方去住。道理是,在德不在名,在心不在行。所以这些术数之类,你说看起来好像有关系,真有关系吗?也不一定。懂了道理就能随遇而安。
说到菩萨的名号,无畏力菩萨是哪一位?我看就是诸位,大家犯戒时好像什么都不忌畏。
有人找你帮忙出点钱,就要好好算算,怕自己不够用,这时就成了有压力了。有畏就有所顾虑,有所计较,有所打算,这就是凡夫。
真修到无畏,就是大解脱。所以无畏力菩萨是等同虚空,在空的自性中,才可以和万类众生同时呈现。
了解这个道理,你们学禅定,想神通,不用来问我,我不会告诉你,我也没神通。
通从定发,先求定。哪一种定才发得了大通呢?见了自性真空,明心见性了,自然就是通。
我们虽然还没有到达这境界,但是依佛所教,信受奉行,依此发愿,久而久之,功德成就,自然可以到达。
修大乘佛道的菩萨不怕魔,也不怕邪,因为自己精通邪门歪道。如果仅通佛事,而不通魔事,就不叫作佛。仅知有善念,不知有恶念也不叫做佛。就像有人只要在白天看得见东西,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东西,那不是健康的人。
有成就的人常在一片光明中,不论什么邪门歪道,光明一照,全都变成了佛道。所以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又譬如一把刀,医生用来动手术救人,也可以被用来伤人。刀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别,差别在用的动机。
诸佛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善人恶人都要度。因为要度恶人,甚至会示现魔行,这就是四摄法,用现代话来说,是教育的方法手段。摄是摄受,就是包容。再重复提一次,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讲到爱语,我小时候读的课外读物《增广昔时贤文》,你们应该去读,其中有一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碰到人总要打个招呼嘛,不要理都不理,这是爱语的表现。另外一种解释,是自己人生经验丰富了以后才知道的,也要谢谢当时的先生们不愿意讲穿。
说句笑话,这两句话给情报工作的人来用却很好。讲到利行,就是凡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去做。同事就是别人喜欢做的事,就一同去做,用这个方式引领别人,走上正途。
常见有人一定要勉强他人做事,例如找人一起去庙子烧香拜佛,别人不去就说人家业障重。换了我在年轻的时候,恐怕会揍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人?伤自己口德,况且是不是业障还难讲。行菩萨道不应这么做,比方你找人去听《维摩诘经》,人家想打麻将三缺一。好!我就牺牲,陪你打牌,但是你要下个礼拜陪我去听经。这四摄法要做到真难,我就做不到,所以我没资格做佛教徒。有时真是累极了要休息,偏有人要来谈话,如果说对不起没时间,那犯了戒了。能忍着疲乏,陪他坐下来谈,即使他不是真有需要,满口空话,也耐心听了,这才是菩萨。这真难了,虽然做不到,然而心向往之。
这四摄法是一种诱导教育,像是在哄众生。所以说“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了解这道理就会明白,真正修行不在山林中庙堂上,要在魔境中修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