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宋会变得更好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宋会变得更好

小说: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作者:玩蛇怪字数:5542更新时间 : 2023-12-28 21:53:36
    六月,江南东路,广宁监。

    知监苏洵是康定元年恩科进士,排名一甲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一甲不像明清时期那样只有三个人,而是有五人,所以才有章淳第二次考试,考中一甲第五名的情况。

    而这一届恩科里,头名状元叫做王安石,榜眼叫做苏颂,探花叫做黄庶(黄庭坚的父亲)。

    历史上他们都是庆历二年,也就是今年中进士。但历史上那是因为与西夏开战,大宋朝廷被迫停了几年科举,所以才耽误了他们。

    现在与西夏的战事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加上朝廷现在新开了许多部门,反倒逐渐缺乏官员,因此特意加设恩科。

    广宁监位于江州,就是后世江西九江市。这里产铜,成为了宋代主要产铜钱之所。

    别看后世的九江市繁华热闹,但此时的广宁却颇为荒凉,除了江州县那边由于是重要的贸易区域,较为繁华以外,周围县城则荒凉偏僻。

    原因在于周边区域湖泊丛生,陆地相对较少,可以说城池和百姓都居住在湓江低洼潮湿之处,自然也就难以发展。

    苏洵住的地方环境也很差,他虽然是广宁监知监,监与县同级,应该住在监衙里,但当地监衙相当破败,跟草堂子差不多,办公时还经常漏雨,让人苦不堪言。

    此刻苏洵正站在江宁码头上眺望。

    码头算是稍微繁华点的地方,因为长江来往船只,加上广宁的钱币都要运出去,所以聚集了不少搬运苦力。

    有人就自然有消费,因此开设了一些店铺,如饭店、茶铺、酒肆甚至还有赌坊、妓院。

    只是听上去似乎不错,但实际上就是一条破破烂烂的小街道,开设的店铺也都是搭个凉棚就能经营,妓院基本上就是半掩门的暗娼,谈不上有多高端奢华。

    码头后方就是旷野荒地,四处坑坑洼洼,湖泊丛生,遥远的地平线上,还能看到夯土墙垒砌,墙高怕是不足七尺的广宁监城墙。

    苏洵站的位置是在码头旁边的一个小山坡上,夏日清凉的风吹拂,吹得他衣角翻飞,胡须随风而动。

    远远的他就看到一艘大船缓缓地靠近过来,随后开始停船休息。

    由于不知道妻子具体到的时间,只能通过来往信件推算,所以算到差不多日子,就过来等着看看,实在不行,也安排了仆从观望。

    便在这个时候,远处大船徐徐走下来几个人,苏洵看到后惊喜不已,连忙撒丫子飞奔,跑下山坡迎了上去。

    “夫人!”

    “夫君!”

    程夫人也看到了苏洵,她正抱着三岁的苏辙,旁边还跟着五岁的苏轼。

    苏洵上去把苏辙抱住,高兴道:“你们总算来了。”

    古人当官有些会带家人,也有些不带。比如苏轼历史上就把王夫人带在身边,结果在他担任登闻鼓院判的时候于汴梁开封病逝。

    虽然程夫人家是眉山富豪,他们苏家也是当地望族,但苏洵长时间没考上进士,又四处云游,家乡早有人说闲话。

    如今一朝发迹,考上进士当了官,那自然要把妻子接到身边来,让家乡人看看他苏洵也是有出息的。

    这一趟程夫人是跟着哥哥程濬过来的,早年程濬还看不起苏洵,现在见他已经登上恩科,传言还受到了知院赏识,酸溜溜地道:“妹婿这是鲤鱼跃龙门了哟。”

    “大兄说得哪里的话,快跟我去县衙吧。”

    苏洵招了招手。

    程濬指着身后连绵十几艘没有驶入码头的大船说道:“算了,我还要去江东售货,就算是过夜,也得去江州府,你这江宁码头可放不下那么多船。”

    苏洵笑道:“去衙门吃个饭的时间还是有,大兄不如先让管事的把船驶去江州府,晚间小弟亲自送大兄过去。”

    “是啊舅父,一起去吃个饭吧。”

    五岁的苏轼说道。

    此时苏程两家还未交恶,程濬也只是早年看不起苏洵浪荡子,一直鄙夷。

    现在人家中了进士,那自然情况就不一样了。

    见面子不好驳,程濬也只好答应。

    众人往回走,苏轼四下扫视,看到这与四川截然不同的景象,好奇说道:“父亲,这里好破旧。”

    “现在是破旧了点,但以后会好起来的。”

    “为什么?”

    “你看那边。”

    苏洵指着远处。

    苏轼看过去,就看到远处很多衣衫褴褛,穿着粗布短衣的农民,正在湖边开垦。

    后世这一片其实就是九江市的城门山铜矿,一直处于开垦当中。

    但在古代当时犹如岛一样,湖面积比后世大得多。

    譬如后世的赛湖在当时是和长江相连的,九江市的城西港区有一些露出来,还有一些则在江水里泡着。

    这使得当时这一片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除了铜矿产业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农业生产。

    程濬好奇道:“这是在开垦农田吗?”

    “嗯。”

    苏洵点点头:“如今朝廷免税,允许百姓开垦,且官府会借种子、农具给他们,无地百姓也有田了。”

    “为什么一定要种地呢?这山里铜那么多,多挖点矿,多造点钱不好吗?”

    程濬纳闷。

    “这自然是好的,但留不住人呀。”

    苏洵苦笑道:“粮食要从外面买,也没什么人来经商。很多雇佣的工人挖了一段时间,就带着钱去江州城挥霍去了,长久以往,广宁永远都只是一个采铜的地方,连个镇子都不如。”

    “那不挺好的吗?”

    程濬耸耸肩:“伱负责挖掘铜矿,铸造铜钱,又何必那么麻烦呢?”

    苏洵瞥了他一眼说道:“这就是你只能做商人,不能做官的缘故。眼里只盯着这点货物,如何能成大器?”

    “你!”

    程濬气死了。

    这好像是他以前说苏洵的话。

    “好了好了。”

    程夫人连忙打圆场道:“好不容易见面,何必又要争吵?”

    “知院说了,为官一方,不仅仅是值守一方安宁,还要造福百姓,建设乡野。”

    苏洵得意地说道:“此番朝廷允许地方截留三成税务,虽然我们广宁监以前本来就无需交多少税,只需要每年给朝廷上交铜钱就是了,但知院说,舍得花钱兴建,才有更多的钱出来,若广宁监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兴旺,产铜也会更多,钱不也更多吗?”

    这次赵骏算是对他寄予厚望,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即便朝廷置了四十多个铜币监区,依旧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必须要从海外进口。

    现在不仅从日本进口铜,还进口银,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

    而以前缺铜严重、管理混乱、立额过高等等问题困扰着宋朝朝廷,为此赵骏特意严选精明强干的官员担任地方知监,且不归州府管辖,直属于路,先降低定额,留存部分铜钱给地方,让他们进行发展。

    很多监区都设在深山老林当中,除了采矿工人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人,赵骏告诉了他们发展方向,一是要修路,二是要开垦田。

    有田有粮食,就能稳定当地物价,吸引人定居。路修好了来得人也多,并且还方便朝廷运送。如此慢慢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城镇居住地,挖矿工人越来越多,制造铜的工匠也会越来越多,不就能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吗?

    所以金银铜铁这种东西,并不是有矿你就能立即富裕,而是需要先把当地的配套设施做好,吸引更多的人,才能提升产量。

    否则矿摆在那里,连挖出来都做不到,更别提富裕了。

    “可是这里还是好破旧啊!”

    苏轼看着远处的夯土破败的城墙,觉得这里与老家眉山比起来,差了很多。

    “会好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

    苏洵远眺过去,旷野上已经有人在开垦田地,还有人正在修整道路,现在还没打算修整城池,先把基础设施弄好,让当地能产粮也能产铜,这才是长久之计。

    .

    .

    新政下达之后,各地州府县衙都在搞政绩。

    信州知州柳永,在私访民间时,发现弋阳县有刘姓地主,仗着青山乡山高皇帝远,勾结里正和户长,中饱私囊。

    他智取地主狗腿子,摸清楚了村里情况,随后发动百姓,当场将刘姓地主等一干人等擒拿。

    汝阴县令李孝基发现上司白志鹏纵容弟弟白志远强买强卖,偷税漏税。

    于是假意逢迎,实则抓住证据之后,立即举报。

    八月份,随着全国新政下达,各地一片兴旺,农业耕作,商业繁荣,就连造反起义都少了几分。

    汴梁城中,歌舞升平,从广州运来的棉花一经上市,迅速被抢购一空。

    随着夏税大幅度减少,市面上能卖的粮食也暴增。

    一时间粮价暴跌到了二百多文一石。

    预计再过几年,恐怕回到宋真宗时期,四五十文一石都是迟早的事情。

    在与民休息之下,整个国家都出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八月六日,政制院内,赵骏看着各地公文。

    柳永和李孝基的事情他已经处理过,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对罪犯严惩不贷。

    但这样的人是杀不完的,特别是新政之下,很容易出现漏洞。

    所以在监管力度特别严厉的时期,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上报,以至于最近大理寺和审官院都忙得不行。

    “这新政,倒是揪出好多贪官哦。”

    李谘摇着头说道。

    他也刚刚处理了一起偷税漏税案子,作为工商部尚书,他必须承担起与财政部下面的税务部门严查商业问题。

    现在造假贩假都算是小问题了,由于新政太容易偷税漏税,预计怕是今年商税又要大降。

    “都是些给亲戚朋友偷税漏税的官,这还只是抓住的,没抓住的更多。”

    赵骏摇摇头:“贪官是抓不完的呀。”

    “老夫早就说过,这个新的商税并不合理,这样下去,还怎么得了?”

    吕夷简叹了口气。

    赵骏双手一摊道:“有什么办法呢,万事万物有利总有弊,只要利大于弊,那就是好办法,还记得我说过吗?要做大蛋糕。”

    晏殊扭过头问道:“那现在蛋糕做大了吗?”

    “还不够大。”

    赵骏摇摇头,说道:“这才刚刚开始,想做大蛋糕,还得过几年民间的商业才能更加繁荣。”

    “就怕过不了几年,两年国库就空了。”

    王曾探头说道:“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准备对黄河进行大修治,就按你说的,由官府出资雇佣百姓,挖建水渠,分流水量,以此避免决堤,但这样下去,花钱如流水啊。”

    “花钱如流水也得花嘛。”

    蒋堂拿着公文走进来,笑着说道:“这是审计部和教育部刚又送过来的公文,现在全国每县基本上都已经建好了一所学校,老师也已经就位了。”

    “总算是有个好消息了。”

    赵骏长呼了一口气,说道:“我建议从明年开始,科举里增加数学和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才能把科学的土壤培养起来。”

    汴梁在这几年里开设学校,召集诸多专家教授,开始建立起中间缺失的验证体系。

    而且还推广阿拉伯数字,宋朝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和后世有点不一样。比如2,像个Z,3像个反向的∑。比划比较直,没后世那么圆润。

    赵骏也进行了改良,这样方便计算。

    至于合同,朝廷规定契约合同还是以中文壹贰叁肆为主,阿拉伯数字只是方便日常生活,严谨的官方文书、交子、契约之类,自然不能马虎。

    因此慢慢建立起缺失的数学体系,再加上考古研究之后,基本上宋朝的数学水平够一个高中知识还是没什么问题。

    招收的学生几年下来顺利毕业,开始前往各地学校当校长,将理科知识慢慢深入人心。

    “归根到底,还是缺钱。”

    晏殊叹了口气。

    “是啊,缺钱,但我还是那句话,想要更多的钱,首先就是得把病人身体调整好,先恢复健康,再谈其它。”

    赵骏环顾四周认真道:“治病救人是个过程,开创盛世其实简单。只要休养生息,轻徭役减赋税,劝农桑慎刑罚,即便是有天灾人祸,也未尝不能做到,难的是怎么维持。”

    “因为这种盛世本身就很脆弱,像后来清朝那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后期官员腐败猖獗,百姓流离失所,一旦吏治没有做好,官商勾结,苦的就是百姓。”

    “所以很多时候监督和吏治整顿就一定要维持下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官员该杀的杀,该罚的罚,一定不能姑息养奸。”

    “现在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过几年国内的民生真正稳定下来,才是真正的改革关键。”

    “大宋,会变得更好!”

    赵骏目光坚定地说道。

    上一章李孝基是李迪的孙子,其实也不算BUG,因为之前我说过,古代爹是爷爷,叫爷爷反而是叫爹。不过到了宋代,慢慢的有了变化,有些地方阿翁是爷爷,但有阿翁是喊父亲的,有爹是父亲,阿爷是爷爷的。还有喊爷爷叫爹爹,父亲叫阿爷的,反正各地风俗不同,叫法也不一样,不过现在看确实有点歧义,所以改了一下,因为宋朝叫阿翁为爷爷的还是多一点。

    最近几章是过度章节,不知道算不算水,还是得描述一下新政改革后的现状嘛,为下面搞大的铺垫一下。毕竟现在真就是大的还没来,一旦要动真格的解决三冗,恐怕就要大开杀戒了,一步步走吧,总不能上手就杀七百多,老秦人不得炸了锅嘛。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