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商人与资本家的区别
小说: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作者:玩蛇怪字数:7152更新时间 : 2023-11-02 16:13:00
上午辰时,今日赵骏并未入宫。
已经是年关十二月二十八日,再过两天就过年了,整个朝廷都进入了休沐状态。
宋朝的假期很长,从冬至开始,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断断续续的假期时间长达一个月,中间大概只有十多天的上班时间。
原因在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是在腊月初七去世,宋朝建立以后规定腊月初七前后放假三天,由此形成惯例。
到了宋仁宗时期,由于其母是腊月初十生日,朝廷又规定再放假三天,等于一个忌日加一个生日多出来一个黄金周,从十二月初开始,先放七天假。
然而这还没完,这两个假期之前,还有个冬至,朝廷规定放假七天。冬至加这两个假,没几天就过年了,一直放到正月初三。
问题是,宋真宗时期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可以多休假五日。
这一休就休到元宵节了,而在宋代元宵节也算春节的一部分,也要放假七天。
也就是说从十一月底的冬至日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宋朝的年底春节假期长达三十三天,休息时间非常长。
现在正处于春节休假期间,算上天庆日,要到正月初九才上班。
所以政制院每天都只有一名宰相轮班值守。各部门也一样,由尚书和左右侍郎轮班,负责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其余时候大家都回家过年。
一时间,整个朝廷都变得空荡荡起来,所有汴梁的官府机构,都呈现出一种寂静和停摆的状态。
赵骏的马车缓缓驶向了新任工商部尚书李谘的府邸。
李谘亲自在门外迎接。
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十多个商人,有大茶商田昌,大盐商康喜,大粮商孟承起等,都是汴梁各行各业比较顶尖的大商人。
里面田昌其实是江浙人士,主营业务不止是在汴梁,各地都有他田氏茶铺的分号。
本来按照惯例,这个时候田昌已经带着今年的货款回江浙,过年之后,准备开始在那边收来年的春茶了。
但此刻却一直留在汴梁,原因是汴梁茶叶市场地震,他不得不在此留着,江浙那边就只能让长子过去处理,本人亲自在汴梁处理茶叶生意。
从五月把春茶送到汴梁来,到现在半年都没有回去。
赵骏的马车停在了李谘府邸外,李谘的气色好了许多,他才五十五岁,历史上现在坟头草都长起来了,好在阿莫西里还是比较给力,两粒下肚,药到病除。
见到赵骏下了马车,李谘迎了上去,拱手说道:“见过知院。”
“见过知院!”
“李相有礼,诸位有礼!”
赵骏也拱手回了一礼,随后说道:“是我今日冒昧打扰了。”
李谘被赵骏救了一命,已对他恭敬有加,笑着说道:“知院能光临寒舍,自是蓬荜生辉,有何打扰之处?快请进。”
众人簇拥着赵骏进去。
作为原副枢密使,李谘以前的工资能达到两万多贯一年,并且他出身新喻李氏,是唐赵国公李峘之后,家境优渥,宅邸虽在外城,却正因为在外城而宽阔奢华。
进入府中,就是一个较大的前庭,庭内灌木丛林立,种了各处名贵花草,还有参天大树在院中,正厅恢弘大气,两侧各有拱门回廊。
不过李谘并没有带他们去正厅,而是从侧门的回廊带着他们直接去了后院,这是比较隆重的招待客人方式。
正常来说,正厅招待客人说明比较正式。而把客人领去后厅,就说这位客人的身份尊贵,连较为隐私的后院都对客人开放,由此可见李谘对待赵骏还是十分敬重。
一行人到了后庭的一颗老银杏树下,这大树枝繁叶茂,虽然已是深冬,可树叶金黄,掉落了一地,树上还有小半没掉完,风一吹,婆娑作响。
在大树边有一座凉亭,不远处池塘面上没有结冰,还有红色的鲤鱼在里面游动,偶尔探头跃出水面,令池塘水面溅出点点涟漪。
这些有钱又有权家的院子,果然豪华,什么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应有尽有。
虽然正值冬季,但还是有很多常青植物生长,且府中的奴仆铲雪、清理,倒是不显得只剩下一片雪白。
李谘带着大家路过那老银杏树,进了后院的正厅。
正厅摆设跟前厅不一样,是正对着大门有一张方角桌,桌案左右两侧各摆了一张太师椅,然后这两张椅子下面两边各还有一排椅子,有十多个座位。
显然这位置也是精心设计,否则虽然李谘是主人,但让赵骏这个上司加救命恩人坐在他的下首也不像话。
“来,知院,请上坐!”
李谘伸手邀请赵骏入厅堂内,赵骏也没有客气,回了一句“请”,随后就一同迈入了厅内。
接着二人各自坐了左右两边的位置,李谘才请诸多商人们按照位置坐好。
其中田昌和康喜坐在左右下首位置,他们一个是汴梁最大的茶商,另外一个是汴梁最大的盐商,都颇有家资。
孟承起则坐在赵骏左手边下首第二个位置。
他家其实没那么富裕。
按粮商里地位来说,孟家总资产不过四五十万贯,只能排第二第三梯队,根本不能算最顶级的粮商。
但架不住孟承起是关系户。
跟赵骏之前就认识,赵骏觉得这人挺有意思,而且懂事听话,把一个没有他任何股份的印刷坊打理得井井有条,编辑部那边也全靠孟承起帮忙。
所以在本来就需要粮商的情况下,顺手捞他一把也无可厚非。毕竟相比于找那些不知底细的陌生人,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也挺好。
其余人也都是汴梁数一数二的茶、盐、粮、油之类生物必需品的大商家,在这里身家最差的都有四五十万贯以上。
可以说,如果这里的人家产全部充公,估摸着得一下子能帮朝廷财政收入上千万贯。
众人纷纷坐下。
接着李府的奴仆上了茶叶,都是上等的好茶,茶香一下子飘满了整个屋子。
这屋里本来就有香炭,用炭盆、火炉一类,把室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程度,还有香炉升出袅袅青烟,茶气一冲,茶香混杂着香料味道,让屋中气味更加浸入心脾。
奴仆上了茶后,就倒退着出去,把门关上,免得屋外的冷风吹进来。
直到这个时候,李谘才环顾四周,开口说道:“诸位,今日邀请你们来的目的,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
他继续说道:“朝廷榷卖弊端颇多,各茶、盐、米、油、铁等卖场官吏要么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要么上下其手,贪腐成性。以至于出来的商品品质低劣,百姓根本不愿意购买,因而朝廷榷卖改革,势在必行。”
李谘说着端起手中的茶杯,眯起眼睛扫视在场,一边佯装喝茶,一边实际上在看众人反应。
不出他所料的是,在场诸多商人都露出喜色。
这些生活必需品销售毕竟是有门槛,茶有茶引、盐有盐钞,虽然开中法目前尚未把盐纳入其中,需要到庆历八年,兵部员外郎范祥变通盐法,把盐也纳入入中,才开始盐钞政策。
但当时食盐属于绝对的官家榷卖,私人不允许有盐,只能做官府的下级经销商,官府给什么盐,他们就只能卖什么盐。
这样做不仅大部分利润归于官府,同时也很难保证质量,必须后期加工才行。
私盐质量能保证,但官府会抓。
所以只要涉及到榷卖,他们这些没有大官员做后台的普通大商人,面对那些本来就在其中上下其手的高官,根本不是对手。
如果朝廷能够开放榷卖,让他们可以没门槛拿到茶和盐,那么经商情况一定会好许多。
因而听到朝廷放开榷卖,大家自然很高兴。
见众人反应,李谘心里就有了底气,看了眼赵骏,见对方点点头,便说道:“诸位都是汴梁有名的大商人,今日想来听听诸位的想法,以为如何?”
田昌连忙说道:“这自然是件好事,官家和朝廷诸位相公英明,又有知院与李相变法改制,自是能惠及天下商人与百姓。”
“不错,若是取消了榷卖,大家便都能用心制出好茶、好盐,不像从前那般,市面上质量良莠不齐,反而伤损了百姓,李相此举,实在是利国利民。”
“在官家以及知院带领下,改制之后,市面上的商品肯定也能变得更好,价格也更低廉,这对于国家和百姓来说,确实是妙事呀。”
众人张口官家知院,闭嘴百姓国家,纷纷奉献上了马屁。在榷卖制度下,他们虽然能喝口汤,但也就只能喝口汤而已。
大头其实不是国家赚了,而是掌管榷卖的那些官吏赚了。
本身国营专卖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改进技术,增加商品品质的动力,因为百姓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要从他们手里买,何必浪费那么多精力?
所以就导致这些掌管榷卖的官吏人浮于事,甚至还私底下把官营的产品卖给商人,又或者自己偷出来贩卖。
另外就是很多官员背后都有家族商业势力,比如那位龙图阁待制马季良,还有给事中胡则,殿中侍御史王沿候等等..
如果说官员经商的名单的话,估摸着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因为不止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官员也经商。
甚至宰相吕夷简、王曾、王随、蔡齐、宋绶、盛度,乃至于晏殊都广盖私宅,出租谋取暴利,被蔡襄弹劾。
也难怪苏洵在《嘉祐集》中对此感慨颇深,“吏之商,既幸而不罚,又从而不征,资之以县官公籴之法,负之以县官之徒,载之以县官之舟,关防不讥,津梁不呵,然则为吏而商,诚可乐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朝贪污确实比较少,因为人家不仅工资高,而且完全不需要靠贪污发家致富,自己利用手中的权力,自己赚钱。
相当于后世西方某政客掌管着批项目的权力,然后项目都给自己家人做了一个样。
这就造成宋朝商业确实繁荣,可像明朝盐商那种身家几千万甚至上亿两白银的顶尖商贾却完全没有。私人商贾完全被这些官方商贾给压制,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出现,连萌芽都算不上。
“好了。”
听到众人的吹捧,赵骏终于缓慢地说了一句。
见他说话,大家连忙闭上嘴巴,连茶水都不敢喝,眼巴巴地看着赵骏。
这些身家百万贯的大商人在普通百姓面前人五人六,可在真正的掌权者面前,其实啥也不是。
随便一位大官就可以让他们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都轻而易举。
所以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对待。
就见赵骏环顾四周,沉声说道:“官家榷卖制度确实该换一换了,好处朝廷没得到多少,都被那些当官的拿走,三司的问题多多,皇城司也该调查调查这些人,该抓的抓,该抄家的抄家,杀一批人,决不能姑息。”
他这话中带着一股杀气,众人脖子不由得缩了缩,吓得一动不动。
要知道这些天皇城司砍了不知道多少人,前段时间每天轮番带人去东城郊外砍头,那草地都染成了红色,他们虽然知道赵骏是讲理的人,但生怕惹恼了对方被抄家灭族。
就见赵骏说完之后,又看着众人继续说道:“不过完全放开榷卖也不行,朝廷鼓励市场竞争,也鼓励大家钻研技术,提高商品品质,带给百姓更好的产品。但茶、盐、油、粮等物品是生活必需品,乃是国之命脉,不能完全交予商人处置。”
“这是为什么呢?”
旁边李谘知道下面那些商人不敢搭茬,就很配合地问了一句。
“因为商人重利!”
赵骏扭头说道:“若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商人便足以运作;若有五分之一的利润,商人就活跃起来;有二分之一的利润,商人就铤而走险;为了一倍利润,商人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三倍利润,商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死刑的危险。”
台下众人面色不一,虽然这话有些贬低商人只看重利益,但话是赵骏说出来的,他们哪怕是反驳也不敢反驳,因此一个个都是表现得略带着心虚,没有任何不满的情绪。
就听到赵骏继续道:“一旦商人重利,那么就有可能哄抬物价。如这次淮南大旱,前年灾情开始,商人们便囤积粮食,把粮米一度炒到两三千文一石,这对于国家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必须要监管,也必须要朝廷在其中参与。”
田昌其实早就从李谘那得知朝廷想要跟他们作价商股的事情,所以倒也没有意外,便说道:“知院说的是,小人也以为若是全面开放榷卖,并不稳妥,因而愿意与朝廷一同协作。”
孟承起也知道这事,马上第二个表态道:“小人也觉得这样最好,官家能够在其中,自然也能够监督商人不为利而有损国家百姓。”
众人都是聪明人,便立刻也纷纷跟进道:“小人亦是如此。”
“小人坚决拥护知院的决定。”
“知院请放心,只要知院一句话,小人必赴汤蹈火。”
大家七嘴八舌地表忠心。
虽说朝廷监管且可能会在里面参杂股份,但也好比像以前那样,不仅受到官商的打压,还拿茶引盐引都困难重重的情况好得多。
在座的各位能够成为一方富豪,除了本身有商业头脑以外,要么是抱上了官家大腿,要么是见识过官家厉害,所以两害取其轻,相比于得罪官家,与官家交恶,那自然是与官家交好更有利。
赵骏见众人识时务,便笑了起来道:“诸位也不用担心,你们今天既然能坐在这里,而不是被皇城司请去喝茶,自然是有理由。”
说着他看向田昌道:“田昌,你虽是汴梁最大茶商,但也最多就是私人茶商,那些官商当中,不弱于伱甚至强于你的有很多,像马家、刘家、李家等等,你知道为什么是你坐在这里,而不是他们吗?”
田昌一头雾水,说道:“小人不知。”
“因为我需要的商人必须要有优良的爱国品质,有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赵骏环顾四周,掷地有声地说道:“春秋时期,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之际,假装犒师智退秦军。孔子的学生子贡听说齐国要伐鲁,游说诸国救齐。商人也应该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眼中只有利益。那样的人不配为商人,只是资本家而已。”
资本家?
众人一脸茫然。
有人问道:“知院,何谓资本家?”
“资本家就是一群只看重利益,而忘记为人准则的人!”
赵骏解释道:“礼、义、仁、智、信全被他们抛在脑后,为了利益,连家人都可以出卖。这群人是耻辱的象征,像淮南旱灾之后哄抬粮价的粮商,就是一群资本家,应该把他们挂在城门楼上将他们吊死。”
众人打了个寒颤。
怎么这位知院青天大老爷,开口闭口就是要杀人?
而且还是以吊死示众的方式。
杀心有点重啊。
“当然了,在我看来,商人并非贱民,他们同样也是国家的一份子。所以国家不能歧视商人,应该正常地像大宋任何一个子民一样看待商人。但同样的,我也希望商人能够爱国,能够诚实守信,公平公正。”
赵骏接着又缓和了语气说道:“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商人应该站出来帮助国家。在百姓危难的时候,商人也要担负起责任。我希望咱们大宋都是像弦高、子贡这样的商人,而不是在淮南旱灾之后哄抬物价的资本家。选诸位来,就是看重了大家爱国的品质。”
“不错。”
李谘微微点头道:“尔等都是老夫精挑细选,如田昌,入中之时,少虚估钱财,又组建商行,稳定茶叶价格,几乎从不哄抬茶价,顶多也就是稍微溢价卖,该赚的钱赚,不该赚的一分不赚,这才是为商之道!”
听到他的话,众人心里稍微舒服点,田昌等人连忙说道:“李相说笑了,我等也只是尽一些本份,汴梁百姓要茶,我等也是为国为民,并不敢贪功。”
“我等商人虽重利,却也知道国破山河在,若是没有了大宋,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便如浮根之萍,四处飘零。”
“是啊,请知院与李相放心,但有差遣,我等绝不推辞,纵使豁去身家性命又何妨?”
大家拍着胸脯保证。
汴梁商人不计其数,身家过百万者也不是没有。但赵骏偏偏只选了这十多人,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算是商人当中比较有底线的。
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可事实上古代地主阶级也不都是周扒皮。
史料记载当中,爱国地主、慈善地主非常多,遇到灾荒年月,也有不少商人地主会选择平价或者低价出售粮食,甚至干脆放粥铺救济灾民。
嗟来之食这个典故,其实就是一位叫黔敖的地主赈施灾民的故事,只是他言语过于傲慢,为饥民不能接受,终使善举不得落实。
所以在海水里面找针不容易,但在沙子里面淘点珍珠还是简单,最终李谘筛选出了十多位还算比较有良知的商人出来。
赵骏需要扶持一批商人,一来是稳定物价和民生,防止生活必需品常常出现大幅度波动。
二来也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将来再把矿产进行半国有半私有化,就不信这些商人为了挖矿,不研发蒸汽机出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商人的行动效率以及调动物资的能力,跟目前的官僚机构比起来,还是很有优势。
入中法全靠朝廷通过政策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等到打仗或者救济灾民的时候,这些商人可比官府发挥的作用大得多。
因此与商人合作,进行半私有半国有化也是必要的改革措施。
等到将来这些政策措施又出了别的问题,再改革就是。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已经是年关十二月二十八日,再过两天就过年了,整个朝廷都进入了休沐状态。
宋朝的假期很长,从冬至开始,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断断续续的假期时间长达一个月,中间大概只有十多天的上班时间。
原因在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是在腊月初七去世,宋朝建立以后规定腊月初七前后放假三天,由此形成惯例。
到了宋仁宗时期,由于其母是腊月初十生日,朝廷又规定再放假三天,等于一个忌日加一个生日多出来一个黄金周,从十二月初开始,先放七天假。
然而这还没完,这两个假期之前,还有个冬至,朝廷规定放假七天。冬至加这两个假,没几天就过年了,一直放到正月初三。
问题是,宋真宗时期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可以多休假五日。
这一休就休到元宵节了,而在宋代元宵节也算春节的一部分,也要放假七天。
也就是说从十一月底的冬至日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宋朝的年底春节假期长达三十三天,休息时间非常长。
现在正处于春节休假期间,算上天庆日,要到正月初九才上班。
所以政制院每天都只有一名宰相轮班值守。各部门也一样,由尚书和左右侍郎轮班,负责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其余时候大家都回家过年。
一时间,整个朝廷都变得空荡荡起来,所有汴梁的官府机构,都呈现出一种寂静和停摆的状态。
赵骏的马车缓缓驶向了新任工商部尚书李谘的府邸。
李谘亲自在门外迎接。
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十多个商人,有大茶商田昌,大盐商康喜,大粮商孟承起等,都是汴梁各行各业比较顶尖的大商人。
里面田昌其实是江浙人士,主营业务不止是在汴梁,各地都有他田氏茶铺的分号。
本来按照惯例,这个时候田昌已经带着今年的货款回江浙,过年之后,准备开始在那边收来年的春茶了。
但此刻却一直留在汴梁,原因是汴梁茶叶市场地震,他不得不在此留着,江浙那边就只能让长子过去处理,本人亲自在汴梁处理茶叶生意。
从五月把春茶送到汴梁来,到现在半年都没有回去。
赵骏的马车停在了李谘府邸外,李谘的气色好了许多,他才五十五岁,历史上现在坟头草都长起来了,好在阿莫西里还是比较给力,两粒下肚,药到病除。
见到赵骏下了马车,李谘迎了上去,拱手说道:“见过知院。”
“见过知院!”
“李相有礼,诸位有礼!”
赵骏也拱手回了一礼,随后说道:“是我今日冒昧打扰了。”
李谘被赵骏救了一命,已对他恭敬有加,笑着说道:“知院能光临寒舍,自是蓬荜生辉,有何打扰之处?快请进。”
众人簇拥着赵骏进去。
作为原副枢密使,李谘以前的工资能达到两万多贯一年,并且他出身新喻李氏,是唐赵国公李峘之后,家境优渥,宅邸虽在外城,却正因为在外城而宽阔奢华。
进入府中,就是一个较大的前庭,庭内灌木丛林立,种了各处名贵花草,还有参天大树在院中,正厅恢弘大气,两侧各有拱门回廊。
不过李谘并没有带他们去正厅,而是从侧门的回廊带着他们直接去了后院,这是比较隆重的招待客人方式。
正常来说,正厅招待客人说明比较正式。而把客人领去后厅,就说这位客人的身份尊贵,连较为隐私的后院都对客人开放,由此可见李谘对待赵骏还是十分敬重。
一行人到了后庭的一颗老银杏树下,这大树枝繁叶茂,虽然已是深冬,可树叶金黄,掉落了一地,树上还有小半没掉完,风一吹,婆娑作响。
在大树边有一座凉亭,不远处池塘面上没有结冰,还有红色的鲤鱼在里面游动,偶尔探头跃出水面,令池塘水面溅出点点涟漪。
这些有钱又有权家的院子,果然豪华,什么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应有尽有。
虽然正值冬季,但还是有很多常青植物生长,且府中的奴仆铲雪、清理,倒是不显得只剩下一片雪白。
李谘带着大家路过那老银杏树,进了后院的正厅。
正厅摆设跟前厅不一样,是正对着大门有一张方角桌,桌案左右两侧各摆了一张太师椅,然后这两张椅子下面两边各还有一排椅子,有十多个座位。
显然这位置也是精心设计,否则虽然李谘是主人,但让赵骏这个上司加救命恩人坐在他的下首也不像话。
“来,知院,请上坐!”
李谘伸手邀请赵骏入厅堂内,赵骏也没有客气,回了一句“请”,随后就一同迈入了厅内。
接着二人各自坐了左右两边的位置,李谘才请诸多商人们按照位置坐好。
其中田昌和康喜坐在左右下首位置,他们一个是汴梁最大的茶商,另外一个是汴梁最大的盐商,都颇有家资。
孟承起则坐在赵骏左手边下首第二个位置。
他家其实没那么富裕。
按粮商里地位来说,孟家总资产不过四五十万贯,只能排第二第三梯队,根本不能算最顶级的粮商。
但架不住孟承起是关系户。
跟赵骏之前就认识,赵骏觉得这人挺有意思,而且懂事听话,把一个没有他任何股份的印刷坊打理得井井有条,编辑部那边也全靠孟承起帮忙。
所以在本来就需要粮商的情况下,顺手捞他一把也无可厚非。毕竟相比于找那些不知底细的陌生人,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也挺好。
其余人也都是汴梁数一数二的茶、盐、粮、油之类生物必需品的大商家,在这里身家最差的都有四五十万贯以上。
可以说,如果这里的人家产全部充公,估摸着得一下子能帮朝廷财政收入上千万贯。
众人纷纷坐下。
接着李府的奴仆上了茶叶,都是上等的好茶,茶香一下子飘满了整个屋子。
这屋里本来就有香炭,用炭盆、火炉一类,把室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程度,还有香炉升出袅袅青烟,茶气一冲,茶香混杂着香料味道,让屋中气味更加浸入心脾。
奴仆上了茶后,就倒退着出去,把门关上,免得屋外的冷风吹进来。
直到这个时候,李谘才环顾四周,开口说道:“诸位,今日邀请你们来的目的,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
他继续说道:“朝廷榷卖弊端颇多,各茶、盐、米、油、铁等卖场官吏要么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要么上下其手,贪腐成性。以至于出来的商品品质低劣,百姓根本不愿意购买,因而朝廷榷卖改革,势在必行。”
李谘说着端起手中的茶杯,眯起眼睛扫视在场,一边佯装喝茶,一边实际上在看众人反应。
不出他所料的是,在场诸多商人都露出喜色。
这些生活必需品销售毕竟是有门槛,茶有茶引、盐有盐钞,虽然开中法目前尚未把盐纳入其中,需要到庆历八年,兵部员外郎范祥变通盐法,把盐也纳入入中,才开始盐钞政策。
但当时食盐属于绝对的官家榷卖,私人不允许有盐,只能做官府的下级经销商,官府给什么盐,他们就只能卖什么盐。
这样做不仅大部分利润归于官府,同时也很难保证质量,必须后期加工才行。
私盐质量能保证,但官府会抓。
所以只要涉及到榷卖,他们这些没有大官员做后台的普通大商人,面对那些本来就在其中上下其手的高官,根本不是对手。
如果朝廷能够开放榷卖,让他们可以没门槛拿到茶和盐,那么经商情况一定会好许多。
因而听到朝廷放开榷卖,大家自然很高兴。
见众人反应,李谘心里就有了底气,看了眼赵骏,见对方点点头,便说道:“诸位都是汴梁有名的大商人,今日想来听听诸位的想法,以为如何?”
田昌连忙说道:“这自然是件好事,官家和朝廷诸位相公英明,又有知院与李相变法改制,自是能惠及天下商人与百姓。”
“不错,若是取消了榷卖,大家便都能用心制出好茶、好盐,不像从前那般,市面上质量良莠不齐,反而伤损了百姓,李相此举,实在是利国利民。”
“在官家以及知院带领下,改制之后,市面上的商品肯定也能变得更好,价格也更低廉,这对于国家和百姓来说,确实是妙事呀。”
众人张口官家知院,闭嘴百姓国家,纷纷奉献上了马屁。在榷卖制度下,他们虽然能喝口汤,但也就只能喝口汤而已。
大头其实不是国家赚了,而是掌管榷卖的那些官吏赚了。
本身国营专卖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改进技术,增加商品品质的动力,因为百姓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要从他们手里买,何必浪费那么多精力?
所以就导致这些掌管榷卖的官吏人浮于事,甚至还私底下把官营的产品卖给商人,又或者自己偷出来贩卖。
另外就是很多官员背后都有家族商业势力,比如那位龙图阁待制马季良,还有给事中胡则,殿中侍御史王沿候等等..
如果说官员经商的名单的话,估摸着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因为不止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官员也经商。
甚至宰相吕夷简、王曾、王随、蔡齐、宋绶、盛度,乃至于晏殊都广盖私宅,出租谋取暴利,被蔡襄弹劾。
也难怪苏洵在《嘉祐集》中对此感慨颇深,“吏之商,既幸而不罚,又从而不征,资之以县官公籴之法,负之以县官之徒,载之以县官之舟,关防不讥,津梁不呵,然则为吏而商,诚可乐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朝贪污确实比较少,因为人家不仅工资高,而且完全不需要靠贪污发家致富,自己利用手中的权力,自己赚钱。
相当于后世西方某政客掌管着批项目的权力,然后项目都给自己家人做了一个样。
这就造成宋朝商业确实繁荣,可像明朝盐商那种身家几千万甚至上亿两白银的顶尖商贾却完全没有。私人商贾完全被这些官方商贾给压制,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出现,连萌芽都算不上。
“好了。”
听到众人的吹捧,赵骏终于缓慢地说了一句。
见他说话,大家连忙闭上嘴巴,连茶水都不敢喝,眼巴巴地看着赵骏。
这些身家百万贯的大商人在普通百姓面前人五人六,可在真正的掌权者面前,其实啥也不是。
随便一位大官就可以让他们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都轻而易举。
所以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对待。
就见赵骏环顾四周,沉声说道:“官家榷卖制度确实该换一换了,好处朝廷没得到多少,都被那些当官的拿走,三司的问题多多,皇城司也该调查调查这些人,该抓的抓,该抄家的抄家,杀一批人,决不能姑息。”
他这话中带着一股杀气,众人脖子不由得缩了缩,吓得一动不动。
要知道这些天皇城司砍了不知道多少人,前段时间每天轮番带人去东城郊外砍头,那草地都染成了红色,他们虽然知道赵骏是讲理的人,但生怕惹恼了对方被抄家灭族。
就见赵骏说完之后,又看着众人继续说道:“不过完全放开榷卖也不行,朝廷鼓励市场竞争,也鼓励大家钻研技术,提高商品品质,带给百姓更好的产品。但茶、盐、油、粮等物品是生活必需品,乃是国之命脉,不能完全交予商人处置。”
“这是为什么呢?”
旁边李谘知道下面那些商人不敢搭茬,就很配合地问了一句。
“因为商人重利!”
赵骏扭头说道:“若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商人便足以运作;若有五分之一的利润,商人就活跃起来;有二分之一的利润,商人就铤而走险;为了一倍利润,商人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三倍利润,商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死刑的危险。”
台下众人面色不一,虽然这话有些贬低商人只看重利益,但话是赵骏说出来的,他们哪怕是反驳也不敢反驳,因此一个个都是表现得略带着心虚,没有任何不满的情绪。
就听到赵骏继续道:“一旦商人重利,那么就有可能哄抬物价。如这次淮南大旱,前年灾情开始,商人们便囤积粮食,把粮米一度炒到两三千文一石,这对于国家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必须要监管,也必须要朝廷在其中参与。”
田昌其实早就从李谘那得知朝廷想要跟他们作价商股的事情,所以倒也没有意外,便说道:“知院说的是,小人也以为若是全面开放榷卖,并不稳妥,因而愿意与朝廷一同协作。”
孟承起也知道这事,马上第二个表态道:“小人也觉得这样最好,官家能够在其中,自然也能够监督商人不为利而有损国家百姓。”
众人都是聪明人,便立刻也纷纷跟进道:“小人亦是如此。”
“小人坚决拥护知院的决定。”
“知院请放心,只要知院一句话,小人必赴汤蹈火。”
大家七嘴八舌地表忠心。
虽说朝廷监管且可能会在里面参杂股份,但也好比像以前那样,不仅受到官商的打压,还拿茶引盐引都困难重重的情况好得多。
在座的各位能够成为一方富豪,除了本身有商业头脑以外,要么是抱上了官家大腿,要么是见识过官家厉害,所以两害取其轻,相比于得罪官家,与官家交恶,那自然是与官家交好更有利。
赵骏见众人识时务,便笑了起来道:“诸位也不用担心,你们今天既然能坐在这里,而不是被皇城司请去喝茶,自然是有理由。”
说着他看向田昌道:“田昌,你虽是汴梁最大茶商,但也最多就是私人茶商,那些官商当中,不弱于伱甚至强于你的有很多,像马家、刘家、李家等等,你知道为什么是你坐在这里,而不是他们吗?”
田昌一头雾水,说道:“小人不知。”
“因为我需要的商人必须要有优良的爱国品质,有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赵骏环顾四周,掷地有声地说道:“春秋时期,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之际,假装犒师智退秦军。孔子的学生子贡听说齐国要伐鲁,游说诸国救齐。商人也应该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眼中只有利益。那样的人不配为商人,只是资本家而已。”
资本家?
众人一脸茫然。
有人问道:“知院,何谓资本家?”
“资本家就是一群只看重利益,而忘记为人准则的人!”
赵骏解释道:“礼、义、仁、智、信全被他们抛在脑后,为了利益,连家人都可以出卖。这群人是耻辱的象征,像淮南旱灾之后哄抬粮价的粮商,就是一群资本家,应该把他们挂在城门楼上将他们吊死。”
众人打了个寒颤。
怎么这位知院青天大老爷,开口闭口就是要杀人?
而且还是以吊死示众的方式。
杀心有点重啊。
“当然了,在我看来,商人并非贱民,他们同样也是国家的一份子。所以国家不能歧视商人,应该正常地像大宋任何一个子民一样看待商人。但同样的,我也希望商人能够爱国,能够诚实守信,公平公正。”
赵骏接着又缓和了语气说道:“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商人应该站出来帮助国家。在百姓危难的时候,商人也要担负起责任。我希望咱们大宋都是像弦高、子贡这样的商人,而不是在淮南旱灾之后哄抬物价的资本家。选诸位来,就是看重了大家爱国的品质。”
“不错。”
李谘微微点头道:“尔等都是老夫精挑细选,如田昌,入中之时,少虚估钱财,又组建商行,稳定茶叶价格,几乎从不哄抬茶价,顶多也就是稍微溢价卖,该赚的钱赚,不该赚的一分不赚,这才是为商之道!”
听到他的话,众人心里稍微舒服点,田昌等人连忙说道:“李相说笑了,我等也只是尽一些本份,汴梁百姓要茶,我等也是为国为民,并不敢贪功。”
“我等商人虽重利,却也知道国破山河在,若是没有了大宋,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便如浮根之萍,四处飘零。”
“是啊,请知院与李相放心,但有差遣,我等绝不推辞,纵使豁去身家性命又何妨?”
大家拍着胸脯保证。
汴梁商人不计其数,身家过百万者也不是没有。但赵骏偏偏只选了这十多人,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算是商人当中比较有底线的。
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可事实上古代地主阶级也不都是周扒皮。
史料记载当中,爱国地主、慈善地主非常多,遇到灾荒年月,也有不少商人地主会选择平价或者低价出售粮食,甚至干脆放粥铺救济灾民。
嗟来之食这个典故,其实就是一位叫黔敖的地主赈施灾民的故事,只是他言语过于傲慢,为饥民不能接受,终使善举不得落实。
所以在海水里面找针不容易,但在沙子里面淘点珍珠还是简单,最终李谘筛选出了十多位还算比较有良知的商人出来。
赵骏需要扶持一批商人,一来是稳定物价和民生,防止生活必需品常常出现大幅度波动。
二来也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将来再把矿产进行半国有半私有化,就不信这些商人为了挖矿,不研发蒸汽机出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商人的行动效率以及调动物资的能力,跟目前的官僚机构比起来,还是很有优势。
入中法全靠朝廷通过政策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等到打仗或者救济灾民的时候,这些商人可比官府发挥的作用大得多。
因此与商人合作,进行半私有半国有化也是必要的改革措施。
等到将来这些政策措施又出了别的问题,再改革就是。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