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不助你你能咋地?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不助你你能咋地?

小说:大明第一贡生作者:一语不语字数:4838更新时间 : 2024-04-07 00:10:36
    由陈宽将一个木匣送过来,打开木匣之后,里面叠着很多奏疏,都是在京各衙门商议谢迁案情的结果。

    再由陈宽亲自给取出来,一并放在皇帝面前。

    刘健和李东阳先往前瞅一眼,大概就知道皇帝应该翻阅过,显然皇帝对结果已经大致了然。

    “刑部。”朱祐樘道。

    刑部尚书王轼起身道:“臣在。”

    “无须多礼。”朱祐樘本想示意让王轼坐下来说,但或是觉得既然是臣子奏事,也要拿出点样子来,毕竟不是自己跟张周坐下来谈事情,他也就没勉强,“你且说说,刑部对此的意见如何。”

    王轼道:“刑部议,先前西北用兵时,阁部力主为西北凑齐粮饷等事,且多吩咐于户部等,阁部对此有功。谢迁为阁部之臣,理当记上此功劳,以此为先。”

    “嗯。”朱祐樘点头,神色倒也平静,“之前在朝上,商议西北用兵之事时,内阁的确是力主要为或西北增加粮饷等,他的意见与朕相同,不过这不算是功勋,不过是臣子本该建言之处。”

    王轼又道:“谢迁对西北用兵之事,持支持态度,后有与朝中言官私下商议,参劾西北用兵之将官,虽有战时妄议军机的嫌疑,但总体并不为过。若以言官商议朝事或军政之事而论罪,此风只怕会令朝中人人噤若寒蝉。以臣所见,即便谢迁在此事上有做事不当,但应当从宽处置,不应以刑罚加身。”

    “是吗?”这次朱祐樘的态度就有所改观,显得不太高兴。

    王轼一看这架式,急忙道:“臣也只是发表一些浅见,至于案宗上所论,谢迁阻碍户部调动钱粮往西北,且阻碍调兵等事,应是查无实证,若其真有阻碍朝廷用兵之事,应重罚。”

    朱祐樘道:“是啊,他没明面上去阻碍给西北调动钱粮,但就是在英国公出兵之后,连基本的粮草都无法保证,需要他到一处去筹措。就是在户部要调钱粮时,内阁却迟迟不批……”

    刘健急忙站起身道:“陛下,老臣认为,此事臣也有过错。因涉及到秋粮入库之后的钱粮调度,臣或是在此事上有所迟滞,但并无拖延之事发生。”

    朱祐樘问道:“那内阁对于给西北调动兵马和钱粮,是持支持态度的吧?”

    “是。”刘健回答。

    朱祐樘点点头道:“那为什么西北出征的兵马却迟迟拿不到钱粮呢?”

    “这……情况复杂,从京师调兵,人马等需要从西北各处调动,钱粮也需随兵马而动,并非京师中人所能决定,很多要看西北当时的情况。”刘健大概的意思在提醒皇帝。

    这种事,我们只是在京给参考意见的,西北能不能给张懋调兵,以及配套给粮草辎重,那是西北地方的事情,就以此来说我们内阁不配合,甚至还要治谢迁的罪,这就有点过分了。

    朱祐樘冷冷道:“那在新建伯给英国公调遣兵马,且调拨了粮草之后,为何又有人联合言官加以参劾呢?”

    刘健这次没回答。

    王轼本在等刘健回答,但见一起站着的刘健不说话,他知道,刘健把难题抛给他了。

    王轼硬着头皮道:“回陛下,此或因新建伯如此调动兵马,乃不合朝廷法度。以出征将领调兵论,应当由英国公到地方后,自行征调和求取,而不应由西北将帅自行调动,这是为防止有人以军令擅自调兵。”

    朱祐樘道:“你的意思,你赞同对此事参劾?”

    “臣并无此意。”王轼吓得赶紧否认。

    他还不由斜眼往同样立着的刘健那看一眼。

    这就是身为朝臣的难处了,一边要迎合文臣,还不能太迎合,以免皇帝那觉得你跟传统文臣是一条心的,对于他这种夹缝中求存的心态,他自己也很无语。

    朱祐樘冷冷道:“朕没记错的话,参劾的并不止有新建伯,还有总兵马仪等人吧?如果当时朝廷采纳了此意见,那结果又该如何?”

    王轼根本不再回答了。

    这就是难办的地方。

    参劾了马仪,如果马仪战败的话,那事后朝中人都会觉得,谢迁简直是孔明在世,早早就料到此举会带来恶果。

    可偏偏得胜的是马仪,而结果又非常不配合谢迁,那谢迁就不再是什么事后诸葛亮,而是罪臣了。

    天不助你,你能咋地。

    程敏政此时走出来道:“陛下,臣认为,此事的功过是非,的确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如果还要深究的话,只能是……从长计议。”

    意思是,咱还是继续拖着,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把案子再审个一年半载的,或许拖着拖着大家都忘了,然后就冰释前嫌呢?

    这会刘健和李东阳却本能感觉到,这件事应该不能再拖延了。

    陆完走出来道:“陛下,谢迁之人,罪在妄议军政、党同伐异,前线将士若战中无寸功,将要被革职问罪,甚至问死罪,虽有宽赦者,但若是背后言事之文臣却可以无所顾忌,那以后前线将士将会对出兵之事瞻前顾后,应当以法度严办,以儆效尤。”

    李东阳不由瞪陆完一眼。

    他看出来,陆完在这件事上,好像是要置谢迁于死地。

    不过也有点转圜,毕竟陆完也说了,前线将士论死之后,还是可以宽赦的,从大明过去几十年带兵出征将领,有战败或者无果之功,或者是懈怠的,很多被论死罪的,基本都被宽赦到流放。

    最近的一个,就是保国公朱晖了。

    李东阳同样也明白,关乎到上听处跟内阁在皇帝智囊上的纷争,上听处摆明态度跟内阁对着来,那也是情理之中的。

    皇帝大概也并不希望上听处跟内阁在谢迁事情上达成和解。

    君王要制衡朝臣的心思,有智谋的朝臣也是能理解的,甚至暗中促成这种制衡,让皇帝掉以轻心。

    刘健道:“陛下,此案已拖延两月,实在不宜……再行拖延。”

    朱祐樘看着一旁的陈宽道:“是在京中的公廨,都对此事做了议论,也都呈递到此了是吗?”

    “是的。”陈宽回答。

    朱祐樘道:“之前朕的确是说过,若是朝中臣僚,大多数都保谢阁老的话,朕也就既往不咎,可以让他回乡颐养天年,也算是全了君臣的情义。兵部的送来了吗?”

    陈宽一怔,随即想到什么,提醒道:“回陛下,兵部张尚书人出京,并不在公廨中,所以并未参与到此事的议论,且张尚书说他……要对此事避嫌,所以就……”

    朱祐樘没好气道:“朕是问兵部,并不是问秉宽。朕从来就没想让秉宽对此发表什么见解。”

    陈宽这才松口气,回答道:“兵部也做了议论,结果是……虽有过错,但不至于论罪,应当小惩大诫,罚奉便可。”

    “罚奉?那意思是,还留他在朝?”朱祐樘皱眉。

    本来张周身在兵部,照理说兵部才是对付谢迁的排头兵,谁知好像兵部在这件事上反倒很客气。

    陈宽道:“的确是如此议的。”

    听到这里,刘健和李东阳至少是放心的,因为从他们获得的各种反馈来看,在京中无论任何的文官衙门,都对谢迁报以宽容,就算是有说谢迁失当的,也没有说像上听处那样给谢迁论死罪的。

    如果按照之前皇帝所制定的规则,只要没人跟上听处的意见一样,那这件事就算是揭过。

    谢迁照样可以辞职还乡,甚至好一些,还能让他在朝中留一段时间,让他自己主动请辞,甚至完成交接。

    而文官内部的传承也可以完成,尤其是内阁和上听处之争,将会以内阁的胜利而告终,就算是惨胜,对传统文臣来说也足够了,牺牲谢迁的仕途,对他们来说还不算什么。

    朱祐樘问道:“就没有哪个公廨,商议出的结果,跟此不一样吗?”

    陈宽道:“的确没有。”

    朱祐樘道:“可是为何朕觉得,好像少了谁的上奏?你过来看看。”

    陈宽一怔。

    皇帝这是很不满意啊。

    满朝上下,皆都站在保谢迁一边,只有上听处坚定要把谢迁给弄死,这就有点让皇帝大失所望,所谓的制衡,就只是上听处在唱独角戏?

    陈宽赶紧走过去,把每一份奏疏,详细看过,甚至分门别类,从京师中各个中枢衙门,包括他们的意见,都仔细看过……然后他很确定对皇帝道:“陛下,奴婢认为,没了。”

    “谁说的?”朱祐樘道,“不是还有研武堂吗?”

    “啊?”

    别说是陈宽,连在场剩下几个大臣也都大吃一惊。

    这怎么还有研武堂的事?

    跟上听处一样,研武堂也是才刚设立的衙门,不过按照道理来说,那里都是武官,跟国子监有点像,只是一个培养文臣一个培养武将。

    朱祐樘道:“连北雍祭酒都上了意见,难道研武堂就不够格吗?研武堂内,皆都是国朝的栋梁,由他们参与此事,有何问题?现在谁提督研武堂?”

    陈宽想了想,提督研武堂……这好像是文臣或者武勋该干的事。

    可入冬之后,研武堂还在放假状态,因为研武堂内大多数的军将都被派到西北各处了,有的跟着张懋,有的被调去辽东……毕竟马上就是张周所主持的出征女真人的大计。

    这会就算是去研武堂抓人,也抓不来谁。

    “没人了吗?”朱祐樘道。

    “奴婢……想来,好像是……张尚书?”陈宽思来想去,似乎兵部尚书才是研武堂直属上司。

    陆完纠正道:“陛下设立研武堂之初,研武堂并不隶属于任何有司,且明言可对陛下直言上奏,臣在研武堂中多时,如今虽已不在,却知晓,如今提督研武堂的,乃是刘瑾刘公公。”

    “谁?”朱祐樘皱眉,似乎他自己也没想到。

    “回陛下,是刘瑾刘公公,他乃是御马监内官。”陆完道。

    朱祐樘道:“就是东宫那个刘瑾吗?”

    陈宽一脸尴尬道:“回陛下,正是。”

    “他人在何处?”朱祐樘问道。

    陈宽想了想,这问题他回答不上来。

    陆完替他回答道:“刘公公先前被调去西北,协同英国公出兵等事宜,曾在偏头关等处滞留,在官山一战结束之后,他已回京,如今正在京中等候朝廷调遣。”

    朱祐樘点头道:“是啊,朕调他去西北时,并未说夺了他提督研武堂的职位,如今研武堂内,的确是由他来主持。那就由他找人来议一议,到底这件事是否也应当如朝中所议。”

    李东阳听到这里,实在是听不下去,他出来据理力争道:“陛下,以武人来议政,实在不合规矩。”

    陆完道:“李阁老,在下不明白,这是何等政?先前陛下是有旨在先,不允许都督府参与此事,但研武堂既不隶属于都督府,也跟都督府无直接瓜葛,在京的公廨,难道不包括研武堂吗?”

    “你!”李东阳差点想打人。

    他同样也知道,陆完就是研武堂的人,在这件事上,陆完可是有极大发言权的。

    本来已经胜券在握,如果现在非要让研武堂出来议定谢迁的罪责,是很有可能会站在上听处一边的。

    朱祐樘道:“朕也想多采纳意见,再者说,这研武堂内,都是军中人吗?”

    陈宽道:“回陛下,并非如此,研武堂内既有武臣,也有文臣,陛下您忘了?如今朝中很多人,都曾在其中任差,比如说兵部的张尚书,还有唐侍郎,以及陆侍郎,还有新建伯和为三边总制的王侍郎等……”

    “那就是啊。”朱祐樘道,“有何道理,不让研武堂也参与商议呢?这就派人去,限两个时辰之内,研武堂内必须要商议出结果。不用问谁,也不用听谁的建议,只让他们自行商议,把结果就这么呈递过来,朕哪都不去,就在这里等。”

    就是要新鲜出炉的。

    谁都不听,就听刘瑾的,当然刘瑾也不是一个人决定,名义上他是要跟在京研武堂中人一起商议。

    李东阳甚至都意识到,如今研武堂在京还有个屁的人?

    刘瑾找谁商议去?

    光看他一个人唱独角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