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城事即家事
小说:大明第一贡生作者:一语不语字数:4878更新时间 : 2024-04-04 00:08:15
张周是腊月二十一抵达的港口。
上次来的时候,港口就已经初具规模,这次再回来看,俨然已是海滨一座大城,从造船、冶炼、运输,再到纺织等轻工业,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之前张周的产业基本都在京郊的西山,而随着港口修造完毕,这里也成为张周产业最新布局的地点。
城内军民的数量,从最初几千人,发展到现在有近十万人,且还在快速扩张中。
“张兄,咱前一次来的时候,那边都还是空地,怎么起了这么多屋舍?那高楼,有四五层高了吧?”
朱凤这次来,就好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到处都觉得新鲜。
而崔元那边则相对平静,这是他第一次踏足港口,就算眼前再雄伟壮丽,在他看来也不足为奇,毕竟有张周这样的神人在,造出怎样一座城都不觉得希奇。
“公爷,两位侯爷,卑职已让人收拾好了行馆。”孙上器出现在几人面前,此时张周还站在高台上,看着港口进进出出的船只。
朱凤笑着问道:“只是住在行馆吗?张兄在这里就没有什么私宅?”
张周道:“倒是有陛下的行宫。”
“张兄言笑了,行宫那地方,我是不敢去的。”朱凤面带惭愧之色道,“陛下都把这里赏赐给你了,应该在这里多修一些房子才是,听说这里的人都归你驱驰。”
张周指了指周围的工地道:“你看这么多地方需要工匠,我会为了私人的事情,去修自己的居所吗?我一年才来几回?住在哪不是住?”
崔元走过来道:“张部堂作为兵部尚书,以后很少会出京,的确没必要花时间在这里。相比于从山海关出来时……我还以为这一路……再见不到什么繁华。”
几人是从山海关方向过来的。
本来崔元以为,越往东边走越是荒凉,谁曾想到了渤海港口才知道,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大明的海路运输货物集散地,已经形成了新的城市。
“各处的兵马已经在往这边调拨了,练兵也在继续中。”张周道,“用不了几日,水师将要出征,崔驸马可要留心了。这两日最好先适应船上的生活,船只出海航行等事,最好也先熟悉一下。”
崔元面带为难之色道:“知道了。”
他似乎也感觉出来,跟着张周就是要不断学习,他觉得自己连陆路上的事情都还没学明白呢,现在就要再学海战,甚至连航海的事也要学习。
对他来说有点煎熬。
……
……
当晚,港口仍旧是灯火通明。
因为港口需要在来年开春之后,多修造出船只完成大航海,以至于工期一赶再赶,工匠工作都要到深夜,甚至入夜之后仍旧有船只靠岸。
在一座四层楼的办公区域内,张周、朱凤和崔元在这里吃饭,桌上没有摆酒,但朱凤立在窗口却好像很沉醉一般,不断发出感慨,那模样让崔元都会觉得朱凤有点大惊小怪。
“旅途劳顿,吃完晚饭,早些休息。”张周道。
朱凤道:“不着急,这场面太壮观了,回到京城都见不着了,我想多看一眼。”
张周问道:“你想留在这里?”
“想是想。”朱凤突然想到什么,叹口气道,“可这里始终没有京师繁华,我要是在京,想要什么都有,那真是夜夜笙歌,而在这里……唉!”
一旁的孙上器笑道:“侯爷,您或是不知,这是靠海的地方,再往西南走个三四里,到城南头的地方,那地方也可以夜夜笙歌。”
“是吗?”
朱凤颇为意外。
崔元道:“本来在下也觉得好奇,这里这么多的军士和工匠,还有那么多百姓,如果只是在这里做工的话,没有任何的消遣,他们岂不是会闹事?看来……城里倒是挺完善的。”
孙上器道:“也没人去给安排,只是有人在那边修建了屋舍,随后那边就兴起了很多茶舍、酒肆的,再后来来往的客商,都会到那边去,再逐渐,那边就修起来很多屋舍,经营什么的都就有了。”
“随便经营吗?”朱凤来了兴致,“我也想过去盘个生意,是不是自己划片地,随便修房子就行?这可是个风水宝地啊。”
孙上器先看了张周一眼,这才解释道:“这是不可的,按照规矩,是要先缴纳税赋,由官府给划拨土地,他们在那上边修建屋舍,所经营的行当也必须要跟官府报备,只是公爷说,最近两年可以自行申报,要是过了这几年,以后再想来做营生的就难了。”
朱凤道:“要是在这里开个货栈、邸店什么的,应该可以吧?”
张周没好气道:“你这还没喝呢,怎么就跟醉了一样?身为朝中勋臣,随便与民争利,是不怕被人参劾吗?”
崔元问道:“张部堂,在下自行来经商自然是不可的,要是公主府派人来打理生意,您看行不行?”
不但是朱凤,连崔元都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似乎他们都觉得新港口是有利可图。
张周不回答。
孙上器在旁解释道:“两位侯爷,您二位是不是觉得这港口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不瞒两位,不但是你们,就连那些来往的客商,来的时候都觉得这里可能只是海边荒芜之地,就只是听别人说,随便来走走。可当他们来了,没一个不想在这里扎根的,甚至有些南方来的官商,都想在这里立足。”
张周道:“你们就先别想了,做生意哪比得上在疆场上建功立业,你们以为这是嬉闹呢?孙佥事,给他们安排住所,让他们早些休息。这两天还要练兵。”
朱凤显得很坚持道:“别啊,先商量商量,这是张兄你的地头,我最喜欢经商,你是知道的。这么好的机会,我不能掺和上,我觉得太亏了。”
崔元赶紧拉朱凤一把,意思是,咱也不能强人所难。
张周笑了笑道:“回头再说,想在这里经商容易,但想从这里捞取银子回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这里很多行当,你都还不懂。”
“唉!”
朱凤显得很遗憾。
明明守着金山银山,自己却不能把银子往家里搬,那感觉也太不好了。
……
……
崔元和朱凤去行馆休息之后,张周则没有着急过去。
这边孙上器还在跟张周汇报一些事,主要涉及到张周所给他布置的任务。
“……按照公爷所吩咐的,城里已开了好几个钱铺子,除了完成金银铜板的兑换,还有银钱的暂存和放贷等事,城中很多客商对此很积极,只是在凭证上,就算有印刷宝钞的人在,也还是难以让人信服。”
“过去几个月,有关借贷等事,起了不少的纠纷,城内已设立了新的衙门,专门负责钱财上的纠纷等事,公堂每天都会开堂,但还是有很多人要排期很久,懂行当的人太少。”
“再是落罪籍而来的人,多都聚拢在船厂和城南的地方,他们中不少人滋事生非,城内的衙门不够用,连牢房也不够用。很多人不得不发配到海外孤悬的岛上,有的也直接被安排到船上,运到江南船厂去……”
孙上器一边说着,也是把本地行政等事的公文,一份份呈递到张周面前。
张周眼前是一座城,而他就是城主,这里一切的规矩看似是建立在大明行政体系之下,但其实都是新的,很多规矩需要张周重新来制定。
因为张周要的不单纯是一座行政或是军事的城市,他要在这里发展产业,要让这里形成资本萌芽,让普通人可以在这里进行投资,把这里发展成为大明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样兼备的港口城市,同时还具备海上运输和中转能力,还要让这里成为海外货物运送进来的集散地。
张周道:“别的事先放想,银号的事,最近就要开展起来。”
完成了工业初步的积累,张周下一步就要搞金融了。
要搞金融,除了要有钱财作为基础之外,再就是需要有更深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当他有一座城,甚至别人也知道这座城是他的,也让别人看到这里的商机,再由他来牵头完成金融业的设立,才会更有说服力。
其实银号等基础功能,在晋商、徽商中就已经有了雏形,甚至很多细节比他要设立的银号还要完善。
但就是这些客商只是内部的游戏,他们并不接受外来人加入他们的游戏,所以也导致这种金融游戏有极大的局限性。
而张周要做的,是要形成普惠性的金融,也就是任何一个客商,只要身为大明的子民,就有资格参与其中,平头百姓可以在银号内存钱,而任何一个商贾,只要有抵押物,就可以成为金融业的参与者。
且张周并不是以放高利贷为目的,相反他是要通过金融业来带动本地的发展,所以在放贷利息上绝对要保证让利,甚至有时候他可以容许其中有不少的坏账,只要能把本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规则,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
……
张周到了港口,本来还想借着旅途劳顿,好好休息一下。
但等他到了之后,他才发现其实自己就是这城里最忙的人,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要心系这座新城,甚至他到了之后,所有事都会接踵而至,因为有很多规则,只有他有制定和修改的权力。
旁人也只是参与者,只有他才是这座城的实际操控之人。
一个接着一个的人,一份接着一份的东西,当晚都会送到他这里来,让他知道原来光有个设想,想要落实起来,实际上是那么麻烦,那些看起来很牛逼的帮手,其实一个个也只是听命办事的,他的理念也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
“公爷,时候不早了,您也该歇息了。”
孙上器半夜到行馆时,见到张周这边的灯还在亮着,赶紧到门口劝说了一下。
外面是天寒地冻,而在行馆内却显得很暖,因为行馆在修建时就考虑到了冬天取暖的问题,整个都是有暖气的。
张周笑道:“你不是也没睡?你也不过比我们早回来几天罢了。”
孙上器苦笑了一下。
“郭昂呢?”张周问道。
孙上器道:“郭镇抚使进城之后,先到城南锦衣卫的驻地,说是要见这里的守军千户,估摸现在也在忙着。您要是有事的话,卑职这就去传话。”
“不用了。”张周道,“你不是说这里的衙门不够用吗?他来了这里,会把兵士落罪的事情,先揽过去。以后这里需要修建情报体系,或是由你来负责。”
“是。”孙上器行礼。
张周说话之间,也把手上几份公文给批阅了。
都是城里关乎到钱粮调拨,以及城防设置,还有城区划分,还有就是商业收入和资源调配等事,不是朝事,等于是他这个城主需要处理的“家事”。
整理好几份后,张周交给孙上器道:“让人分发下去,先到港口总理衙门备案,然后让他们一件一件执行下去。”
“是。”
孙上器拿起这些东西,急忙带出去传达。
正说着,另一边又来了送公文的人,却是陈氏女和黄赵氏,她们所带的是城内冶炼工坊和织布工坊的账册等,来找张周做一些批示。
由刘贵给开了条子,她们才能上楼来,到了张周的房间门口,再由王明珊让路,她们才得以入内。
东西交到张周手上。
张周拿过来看过,随后将一份东西交给陈氏女。
“拿这份东西,先去一趟张家口,明天就走,如今这里很缺铁,从永平府调过来的铁矿完全不够用,目前只能从张家口往这边调,那边的铁矿场都是打过招呼的,一个月之内把这批生铁给调过来。”张周道。
陈氏女道:“一个月,会不会……太紧促了?”
张周道:“这是军令,不是商议。”
陈氏女低下头。
“另外,这批的布料,一共是十三万匹,要在三月之前赶工出来,这是涉及到军服的,整个西北将士所用的单衣,都是要靠这几批布料……”张周又将另外一份东西交给黄赵氏,“给我算清楚,现在缺多少织布机,以及缺多少女工,两天之内给我准确的数字,同时也先派人到永平府各处去招募,工钱比现在再加两成!”(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上次来的时候,港口就已经初具规模,这次再回来看,俨然已是海滨一座大城,从造船、冶炼、运输,再到纺织等轻工业,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之前张周的产业基本都在京郊的西山,而随着港口修造完毕,这里也成为张周产业最新布局的地点。
城内军民的数量,从最初几千人,发展到现在有近十万人,且还在快速扩张中。
“张兄,咱前一次来的时候,那边都还是空地,怎么起了这么多屋舍?那高楼,有四五层高了吧?”
朱凤这次来,就好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到处都觉得新鲜。
而崔元那边则相对平静,这是他第一次踏足港口,就算眼前再雄伟壮丽,在他看来也不足为奇,毕竟有张周这样的神人在,造出怎样一座城都不觉得希奇。
“公爷,两位侯爷,卑职已让人收拾好了行馆。”孙上器出现在几人面前,此时张周还站在高台上,看着港口进进出出的船只。
朱凤笑着问道:“只是住在行馆吗?张兄在这里就没有什么私宅?”
张周道:“倒是有陛下的行宫。”
“张兄言笑了,行宫那地方,我是不敢去的。”朱凤面带惭愧之色道,“陛下都把这里赏赐给你了,应该在这里多修一些房子才是,听说这里的人都归你驱驰。”
张周指了指周围的工地道:“你看这么多地方需要工匠,我会为了私人的事情,去修自己的居所吗?我一年才来几回?住在哪不是住?”
崔元走过来道:“张部堂作为兵部尚书,以后很少会出京,的确没必要花时间在这里。相比于从山海关出来时……我还以为这一路……再见不到什么繁华。”
几人是从山海关方向过来的。
本来崔元以为,越往东边走越是荒凉,谁曾想到了渤海港口才知道,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大明的海路运输货物集散地,已经形成了新的城市。
“各处的兵马已经在往这边调拨了,练兵也在继续中。”张周道,“用不了几日,水师将要出征,崔驸马可要留心了。这两日最好先适应船上的生活,船只出海航行等事,最好也先熟悉一下。”
崔元面带为难之色道:“知道了。”
他似乎也感觉出来,跟着张周就是要不断学习,他觉得自己连陆路上的事情都还没学明白呢,现在就要再学海战,甚至连航海的事也要学习。
对他来说有点煎熬。
……
……
当晚,港口仍旧是灯火通明。
因为港口需要在来年开春之后,多修造出船只完成大航海,以至于工期一赶再赶,工匠工作都要到深夜,甚至入夜之后仍旧有船只靠岸。
在一座四层楼的办公区域内,张周、朱凤和崔元在这里吃饭,桌上没有摆酒,但朱凤立在窗口却好像很沉醉一般,不断发出感慨,那模样让崔元都会觉得朱凤有点大惊小怪。
“旅途劳顿,吃完晚饭,早些休息。”张周道。
朱凤道:“不着急,这场面太壮观了,回到京城都见不着了,我想多看一眼。”
张周问道:“你想留在这里?”
“想是想。”朱凤突然想到什么,叹口气道,“可这里始终没有京师繁华,我要是在京,想要什么都有,那真是夜夜笙歌,而在这里……唉!”
一旁的孙上器笑道:“侯爷,您或是不知,这是靠海的地方,再往西南走个三四里,到城南头的地方,那地方也可以夜夜笙歌。”
“是吗?”
朱凤颇为意外。
崔元道:“本来在下也觉得好奇,这里这么多的军士和工匠,还有那么多百姓,如果只是在这里做工的话,没有任何的消遣,他们岂不是会闹事?看来……城里倒是挺完善的。”
孙上器道:“也没人去给安排,只是有人在那边修建了屋舍,随后那边就兴起了很多茶舍、酒肆的,再后来来往的客商,都会到那边去,再逐渐,那边就修起来很多屋舍,经营什么的都就有了。”
“随便经营吗?”朱凤来了兴致,“我也想过去盘个生意,是不是自己划片地,随便修房子就行?这可是个风水宝地啊。”
孙上器先看了张周一眼,这才解释道:“这是不可的,按照规矩,是要先缴纳税赋,由官府给划拨土地,他们在那上边修建屋舍,所经营的行当也必须要跟官府报备,只是公爷说,最近两年可以自行申报,要是过了这几年,以后再想来做营生的就难了。”
朱凤道:“要是在这里开个货栈、邸店什么的,应该可以吧?”
张周没好气道:“你这还没喝呢,怎么就跟醉了一样?身为朝中勋臣,随便与民争利,是不怕被人参劾吗?”
崔元问道:“张部堂,在下自行来经商自然是不可的,要是公主府派人来打理生意,您看行不行?”
不但是朱凤,连崔元都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似乎他们都觉得新港口是有利可图。
张周不回答。
孙上器在旁解释道:“两位侯爷,您二位是不是觉得这港口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不瞒两位,不但是你们,就连那些来往的客商,来的时候都觉得这里可能只是海边荒芜之地,就只是听别人说,随便来走走。可当他们来了,没一个不想在这里扎根的,甚至有些南方来的官商,都想在这里立足。”
张周道:“你们就先别想了,做生意哪比得上在疆场上建功立业,你们以为这是嬉闹呢?孙佥事,给他们安排住所,让他们早些休息。这两天还要练兵。”
朱凤显得很坚持道:“别啊,先商量商量,这是张兄你的地头,我最喜欢经商,你是知道的。这么好的机会,我不能掺和上,我觉得太亏了。”
崔元赶紧拉朱凤一把,意思是,咱也不能强人所难。
张周笑了笑道:“回头再说,想在这里经商容易,但想从这里捞取银子回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这里很多行当,你都还不懂。”
“唉!”
朱凤显得很遗憾。
明明守着金山银山,自己却不能把银子往家里搬,那感觉也太不好了。
……
……
崔元和朱凤去行馆休息之后,张周则没有着急过去。
这边孙上器还在跟张周汇报一些事,主要涉及到张周所给他布置的任务。
“……按照公爷所吩咐的,城里已开了好几个钱铺子,除了完成金银铜板的兑换,还有银钱的暂存和放贷等事,城中很多客商对此很积极,只是在凭证上,就算有印刷宝钞的人在,也还是难以让人信服。”
“过去几个月,有关借贷等事,起了不少的纠纷,城内已设立了新的衙门,专门负责钱财上的纠纷等事,公堂每天都会开堂,但还是有很多人要排期很久,懂行当的人太少。”
“再是落罪籍而来的人,多都聚拢在船厂和城南的地方,他们中不少人滋事生非,城内的衙门不够用,连牢房也不够用。很多人不得不发配到海外孤悬的岛上,有的也直接被安排到船上,运到江南船厂去……”
孙上器一边说着,也是把本地行政等事的公文,一份份呈递到张周面前。
张周眼前是一座城,而他就是城主,这里一切的规矩看似是建立在大明行政体系之下,但其实都是新的,很多规矩需要张周重新来制定。
因为张周要的不单纯是一座行政或是军事的城市,他要在这里发展产业,要让这里形成资本萌芽,让普通人可以在这里进行投资,把这里发展成为大明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样兼备的港口城市,同时还具备海上运输和中转能力,还要让这里成为海外货物运送进来的集散地。
张周道:“别的事先放想,银号的事,最近就要开展起来。”
完成了工业初步的积累,张周下一步就要搞金融了。
要搞金融,除了要有钱财作为基础之外,再就是需要有更深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当他有一座城,甚至别人也知道这座城是他的,也让别人看到这里的商机,再由他来牵头完成金融业的设立,才会更有说服力。
其实银号等基础功能,在晋商、徽商中就已经有了雏形,甚至很多细节比他要设立的银号还要完善。
但就是这些客商只是内部的游戏,他们并不接受外来人加入他们的游戏,所以也导致这种金融游戏有极大的局限性。
而张周要做的,是要形成普惠性的金融,也就是任何一个客商,只要身为大明的子民,就有资格参与其中,平头百姓可以在银号内存钱,而任何一个商贾,只要有抵押物,就可以成为金融业的参与者。
且张周并不是以放高利贷为目的,相反他是要通过金融业来带动本地的发展,所以在放贷利息上绝对要保证让利,甚至有时候他可以容许其中有不少的坏账,只要能把本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规则,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
……
张周到了港口,本来还想借着旅途劳顿,好好休息一下。
但等他到了之后,他才发现其实自己就是这城里最忙的人,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要心系这座新城,甚至他到了之后,所有事都会接踵而至,因为有很多规则,只有他有制定和修改的权力。
旁人也只是参与者,只有他才是这座城的实际操控之人。
一个接着一个的人,一份接着一份的东西,当晚都会送到他这里来,让他知道原来光有个设想,想要落实起来,实际上是那么麻烦,那些看起来很牛逼的帮手,其实一个个也只是听命办事的,他的理念也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
“公爷,时候不早了,您也该歇息了。”
孙上器半夜到行馆时,见到张周这边的灯还在亮着,赶紧到门口劝说了一下。
外面是天寒地冻,而在行馆内却显得很暖,因为行馆在修建时就考虑到了冬天取暖的问题,整个都是有暖气的。
张周笑道:“你不是也没睡?你也不过比我们早回来几天罢了。”
孙上器苦笑了一下。
“郭昂呢?”张周问道。
孙上器道:“郭镇抚使进城之后,先到城南锦衣卫的驻地,说是要见这里的守军千户,估摸现在也在忙着。您要是有事的话,卑职这就去传话。”
“不用了。”张周道,“你不是说这里的衙门不够用吗?他来了这里,会把兵士落罪的事情,先揽过去。以后这里需要修建情报体系,或是由你来负责。”
“是。”孙上器行礼。
张周说话之间,也把手上几份公文给批阅了。
都是城里关乎到钱粮调拨,以及城防设置,还有城区划分,还有就是商业收入和资源调配等事,不是朝事,等于是他这个城主需要处理的“家事”。
整理好几份后,张周交给孙上器道:“让人分发下去,先到港口总理衙门备案,然后让他们一件一件执行下去。”
“是。”
孙上器拿起这些东西,急忙带出去传达。
正说着,另一边又来了送公文的人,却是陈氏女和黄赵氏,她们所带的是城内冶炼工坊和织布工坊的账册等,来找张周做一些批示。
由刘贵给开了条子,她们才能上楼来,到了张周的房间门口,再由王明珊让路,她们才得以入内。
东西交到张周手上。
张周拿过来看过,随后将一份东西交给陈氏女。
“拿这份东西,先去一趟张家口,明天就走,如今这里很缺铁,从永平府调过来的铁矿完全不够用,目前只能从张家口往这边调,那边的铁矿场都是打过招呼的,一个月之内把这批生铁给调过来。”张周道。
陈氏女道:“一个月,会不会……太紧促了?”
张周道:“这是军令,不是商议。”
陈氏女低下头。
“另外,这批的布料,一共是十三万匹,要在三月之前赶工出来,这是涉及到军服的,整个西北将士所用的单衣,都是要靠这几批布料……”张周又将另外一份东西交给黄赵氏,“给我算清楚,现在缺多少织布机,以及缺多少女工,两天之内给我准确的数字,同时也先派人到永平府各处去招募,工钱比现在再加两成!”(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