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大明水文概略图》
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作者:吾谁与归字数:8047更新时间 : 2024-07-27 19:35:59
制度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极为漫长才能形成,一个不起眼的条例,它的形成需要经验,需要斗争,需要纵向规模。
就以调动百人以上需要兵部的核准这个制度为例,它的形成在北宋初年,由夺了孤儿寡母江山的赵匡胤所构建。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至暗时刻,将军事彻底纳入了政治的延伸,当然随着赵光义在高粱河的战败,这种纠正立刻变得矫枉过正、过于用力,演变成了重文轻武,导致了北宋、南宋的对外战争,总是弄得人哭笑不得。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一个历程和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充分的斗争。
织田信长想要推行这样的政令,而后他发现,根本做不到,更让他绝望的是,他看不到有能够执行的那一天,这就是最大的悲剧,明明已经知道了更加正确的答案,但就是无法完成政令的推行。
李诚立看织田信长稳住了局面,带兵离开了倭国的京都,临走的时候,李诚立不仅带走了刘长山,还拉走了一堆的东西,这些都是谢礼,是织田信长为了表示感谢从御所里拉出来的宝物,织田信长的白银要留着给大明做战争赔款。
没有了刘长山,还有赵长山,蒲长山,宋长山来继续做生意,只要有人,就不怕没有大明的货物,只要有大明的货物,就不怕没有白银。
李诚立写好了塘报,交给了海防巡检,由海防巡检送入京城奏闻陛下。
而塘报传入京堂的时候,大明皇帝在通和宫西花厅和李贽交谈,这次林辅成没在,林辅成还在写游学的见闻,将宗教对人的异化这個课题进行收尾,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记录了现在为何出发。
“朕记得朕第一次见你的时候,你在太白楼说无代表不纳税的事儿,怎么后来就没有了任何相关的讨论呢?朕当初问了你很多的问题,你思考的如何了?”朱翊钧曾经给李贽留下过作业。
李贽的这个观点,朱翊钧还是十分赞同的,但是实践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了,朱翊钧提出的几个问题,还只是出发之前的问题,在路上会遇到更多更多的问题。
“陛下,臣仔细想了想,臣的观点还是太浅薄了。”李贽无奈的说道:“发展到最后,不过是两宋那一套,为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李贽其实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思索,只不过在太白楼陛下连续问了他几个问题后,他愕然的发现,其实他的观点不是新颖的观点,而是早就有了。
两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句话只要是读书人都知道,而且时常谈及,一说就是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只字不提,文彦博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是和百姓治天下。
所以,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就是宁愿牺牲百姓的利益,也不能伤害士大夫的利益。
但是读书人,往往断章取义,只引用前半句来证明不让皇帝一人独治是进步,忽略后半句非与百姓治天下,来掩饰两宋士大夫根深蒂固的只顾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劣根性,连达则兼济天下的遮羞布都不肯遮掩的恶。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遮羞布都不要了。
当时宋神宗宣见了文彦博讨论陕西戎事,文彦博非但没有讨论戎事的兴趣,上来就炮轰了新政,言祖宗以来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意思是你神宗皇帝违背了祖宗成法,搞什么变法,那可不就乱套了吗?陕西军乱,不就是你变法搞出来的吗?
当时神宗皇帝就跟文彦博吵了起来,文彦博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皇帝就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神宗皇帝说:变法伤害了士大夫的利益,导致了士大夫们都不是很开心,虽然损失了士大夫的人心,但是变法,有万民的民心。
文彦博立刻就说,百姓?百姓在哪儿呢!皇帝你和谁治国心里没数吗?和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们从何而来?从万民中而来,但是穿上了那身儒袍,最后就变了模样。
李贽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办法来,索性就不想了,反正陛下是个明君,无代表不纳税,这不是当务之急。
“臣愚钝,陛下当初问臣的那几个问题,臣…一个都解决不了。”李贽由衷的说道:“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天下的苍生渴望甘霖解救他们的苦难,却不知道苍龙,就在这里盘踞隐藏不为所动。
皇帝当初,问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张冠李戴,如果穷民苦力可以不纳税,是不是大明遍地都是穷命苦力了?张冠李戴如何解决?
第二个是身份政治,以出身来区分,这个口子一开,就是给自己叠各种各样的身份,最终搞成一团糟,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举孝廉时候,各种稀奇古怪的‘孝子’,中原好不容易度过了身份政治的困局,难道要开历史倒车?
第三个是背叛阶级,如何保证这个代表在实现了阶级跃迁之后,仍然代表原来的阶级?不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第四个确定人选,如何选出‘某个人’来代表万民?万民怎么知道他的存在呢?
李贽尝试思考,而后放弃,李贽宁愿去讨论权力对人的异化,也不愿意再思考这些问题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李贽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
“朕也拿着这几个问题去问了先生,你猜先生怎么说?”朱翊钧笑意盎然的说道。
李贽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问道:“先生有何高见?”
“先生说,看看帝鉴图说吧!”朱翊钧想起张居正那一副眉头紧锁,略显迷茫的神情,就是一阵乐,张居正最后选择了逃避,他也不知道这个答案,让皇帝看帝鉴图说去。
“朕观泰西的尼德兰地区搞得上下议政院制,本来觉得这制度挺好的,上议院呢,是旧贵,下议院的是万民代表,这样有事商量着来,后来朕发现,好像行不通,因为上议院的旧贵本就是世袭罔替,下议院的万民代表也会变成这样。”朱翊钧倒是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下议员的儿子问:父亲父亲,我能做上议员吗?
下议员父亲说:不能,因为上议员也有孩子。
“臣也想过,行不通的,陛下。”李贽倒是对尼德兰地区造了费利佩二世的反,知之甚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其路线不适合大明。
因为上下议政院的制度,大明已经有过类似的经验了,在正统初年,就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武勋和以三杨为首的士大夫,最后的结果就是张辅被逼到了上不了朝的地步。
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都能找到历史原型,产生的种种影响,历史都给出了答案,最后形成了经验,变成了制度。
李贽摊开了手说道:“臣从头开始想,这个议政大夫如何诞生。”
“议政大夫要被人广泛的知晓,就需要诗社笔正们摇旗呐喊,需要人口口相传,这都是需要钱的,但是钱是白拿的吗?势要豪右给的这些钱,都是白给的吗?这样一来,不就是政以贿成吗?”
“还不如科举取士呢。”
“当着朕的面儿,伱当然要这样说,无趣。”朱翊钧很清楚的知道,从各种自由派兴起的时候,对于制度的探讨就会提上日程,最终敲响帝制的丧钟。
但是当着皇帝的面儿,李贽这样的狂夫,也不敢敲钟,他缺乏了一些勇气。
李贽看了看皇帝,最终没有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他其实很想说,要皇帝都是陛下这个样子的!那他双手双脚支持,探讨个屁,帝制就是最伟大的制度!
这也是风力舆论比较尴尬的点儿,陛下除了暴戾这一件事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批评的地方,批评陛下勤勉?还是批评陛下节俭?还是批评陛下嫉恶如仇?还是批评陛下坚韧,十二年如一日的操阅军马?
李贽一共有两个课题,一个无代表不纳税,因为皇帝陛下的英明戛然而止,只要陛下还在,这个话题就没法讨论;另外一个课题,对人的异化,李贽完成的很好,李贽这次入宫,是为了聆听圣训。
“你和林辅成新写成的金钱对人的异化,朕很不满意。”朱翊钧喝了口茶说道:“不够深入,不够彻底,浅尝辄止,过于寡淡了。”
李贽和林辅成最新一篇金钱对人的异化,被皇帝陛下否定,讨论的过于简单了。
“陛下,已经很大胆了。”李贽十分确信的说道:“这已经是臣所知道的、所思考的极限了。”
“所以,等到明年三月份南巡的时候,你和林辅成随扈前往南衙亲眼见证一下就是了。”朱翊钧知道李贽的局限性,局限在于不了解,要完善金钱对人的异化,还是要亲眼看一看才行。
李贽和林辅成认为,是金钱泯灭了人性中的理性放大了贪欲,造成了金钱对人的异化,这个出发点朱翊钧非常认可,但是他们举的例子,并不能有力的佐证自己的观点。
“明年三月南巡,已经定下来了吗?”李贽颇为惊讶的问道,陛下要南巡的风已经吹了一年了,这一直在吹风,但迟迟没有行动,现在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初步定下了明年三月份。”朱翊钧摇头说道:“朕也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
朱棣能够五次亲征北伐,是因为他有常务副皇帝太子朱高炽处理国事,但朱翊钧离开京师,平日里堆积如山的政务,就无人处理了,但是又必须南巡,因为需要到南衙亲眼看一下,才能决定万历维新的下一步动作。
朱翊钧有些分身乏术,动心起念要南巡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但始终走不开。
终于,大明国事处于稳定期,大明皇帝要去南衙亲自走一遭,见证一下南衙的发展变化,而监国之人则是潞王朱翊镠,小事盖个章,大事送南巡的皇帝手里。
皇帝出行要准备一年时间,这已经是很短的准备时间了,这可是天子出行,就下榻之地这一件事,就充满了各种变数。
李贽起身告退,他不白来,他清楚的知道了大明皇帝为何否定了他的文章,金钱对人的异化,需要更多的、更加详实的调研,才能得到更加明确的答案。
没有调研,没有践履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发言权,脱离了事实的任何讨论,都会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谬结论。
朱翊钧拿起了长崎来的塘报,看完之后沉默了许久。
实际上,倭国从头到尾都没让军事成为政治的延伸。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要理解这句话非常复杂,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控制暴力不至于失控,这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首要前提,就像一个人要控制自己的手脚一样的理所当然,因为倭国始终没能完成对暴力的控制,被美利坚扔了两颗新出炉的原子弹,最后,倭国在五星天皇麦克阿瑟手里完成了去军事化。
而织田信长被反复刺杀,就是暴力失控最典型的特征。
“本能寺之变,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塘报由衷的说道。
“还真给陛下说准了,长崎方面又送来了塘报,在李诚立指挥使离开后,织田信长又被刺杀了一次,他在京都下榻的本能寺被付之一炬,织田信长侥幸躲过一劫。”冯保将长崎送来的塘报呈送给了陛下。
本能寺躲过了明智光秀的偷袭,但最终还是被大火焚毁,这次的刺杀因为是放火,还没有调查清楚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六七月就到了雨季的时间,这个时候,就不利于海防巡检们水翼帆船行动,因为这个雨季是台风带来的,狂暴的台风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让水翼帆船这种不抗风浪的快船行动不便。
所以这两份隔了两天的塘报同一时间送达了。
织田信长又又又一次被刺杀,而这一次他所经历的是放火,大火烧毁了整个本能寺,死了六个人,包括幸存的家臣在内。
“他能一直这么好运下去吗?”朱翊钧批阅了塘报,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徐渭、孙克毅、李诚立,他让长崎总督府把织田信长送给李诚立的礼物扑卖掉,换成赏钱给在倭军兵发下去,而后让李诚立严阵以待,若是倭国有剧变,就立刻撤回到长崎总督府,再图以后。
对于织田信长被反复刺杀这件事,朱翊钧也只能摇摇头。
这次守御千户所提前得到了消息,下次呢?
织田信长手下一共三个大反贼,明智光秀,羽柴秀吉,德川家康,现在明智光秀死在了开花弹之下,还有两个更加难缠,这里面就属德川家康老谋深算,这家伙就跟司马懿一样,老骥伏枥,静静地蛰伏着等待着机会。
朱翊钧只能祝福织田信长好运了,至少在还完1500万银战争赔款之前,要好好活着。
“格物院送来了一份堪舆图,这份堪舆图和之前见到的堪舆图略有不同。”冯保让两个小黄门将画卷拉开,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
朱载堉提名:《大明水文概略图》。
“这一条条的线和数字代表着什么?”朱翊钧站在巨大的堪舆图面前,好奇的问道:“皇叔呢,皇叔就这么忙献祥瑞的时候,都不露面了吗?”
“德王殿下说现在还没研究明白,算不上详细,需要进一步勘测,仍然需要时间,这一条条的线是温度线和浪高,浪和水温有很大的关系,就像风一样。”冯保解释了下图上的线条。
格物院在《格物报》上解释过风的形成,因为空气的热量增加上升,产生了低压区,而冷空气下降,形成了高压区,高压向着低压流动就形成了风。
海洋也是如此,这也解释了为何海洋会无风三尺浪,而且更加复杂,水的密度要比空气大得多,比热容也大得多,所以海洋的对流会携带更大的能量。
巨大的堪舆图上,是大明四海观测站,长期观察到的平均水温的温度线、浪高线。
从兴隆庄到吕宋密雁港这条航向,有一个海峡,这条海峡被称之为吕宋水道(巴士海峡),吕宋水道在夏天的时候,有四成的时间是大浪,即便是在冬季的时候,也有超过两成的时间,是大浪;
而在鸡笼岛以东洋面,水温更高,狂风和大浪更加频繁,根据观测,鸡笼岛以东洋面,在夏天几乎无法通行,无时无刻不是大风大浪。
在五六七八月份,在鸡笼岛以东洋面会形成巨大的风暴,而这些风暴会被鸡笼山所阻拦,在这片海域打转,在风帆时代,这里就是禁区。
从堪舆图上看,大明和鸡笼岛之间的大黑沟一片坦途,但其实很难走得通,大明控制了澎湖、淡水镇、兴隆庄等地,那么走私商,走鸡笼岛以东洋面,绕开大明控制区域,岂不是可以避免大明的稽税和管辖了吗?
但从鸡笼岛以东洋面航行,意味着极大极大的翻船风险。
“如果大明要全面进攻倭国的本土,就需要借道朝鲜,从对马岛进攻毛利家,这条路适合主攻,而另外一条路,则是从琉球到长崎,再到京都,这条线风险大,可作策应。”朱翊钧看了看堪舆图,眉头紧锁。
为了防止忽必烈征倭败给水文天象的悲剧再次发生,大明最合适的路线,就是借道朝鲜,以对马岛为跳板,前往倭国,这条路也是倭国贪心不足蛇吞象,进攻大明的路线。
借道他国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是朝鲜在首阳君靖难成为国王后,主张‘事大交邻’,但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他国,朱翊钧就是再没有军事天赋,也下达不了这样的政令。
在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大明就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后勤补给。
大明军进入朝鲜,击退倭寇,还朝鲜太平,在战争的过程中,后勤补给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民夫押解粮草,总是被抢,不得不派军兵保护,而朝鲜则以地狭山多、战乱无耕为理由,拒绝提供粮草,打着打着,大明朝廷就发现负担越来越大。
大明朝廷一共询问了三次,第一次朝鲜以‘粮饷并为载来,我国残破之余,无粮’为由拒绝,第二次则以‘具尽抛荒’为由拒绝;第三次朝鲜以‘倚父母之邦、上国广袤不应索求’为由拒绝,就是说大明是天朝上国,父母之邦,地大物博,一点点粮草,还要问我们要?
第三次朝鲜使者拒绝的时候,礼部的官员直接破防了,破口大骂:不知练兵,常以中国之兵为兵;不知积饷,常以中国之饷为饷,安能不亡!
死了算了,别活着了。
军事补给消耗极大,后勤补给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
当初戚继光进攻归化城的时候,步步为营,在大青山山口、集宁海子设立了永久工事,把敌人彻底赶出去,才会更进一步,最终拿下了归化城,活捉了俺答汗,步步为营的戚继光,还被人批评功成名就后胆子变小了,瞻前顾后。
“戚帅看过了吗?”朱翊钧指着水文图看了半天,询问戚继光的意见。
戚继光在灭倭这件事上是激进派,以戚继光的主张,在四月份从老巢松江府出发,扬帆起航前往济州岛,直接进攻倭国本土,这毫无疑问是军事冒险,但在灭倭之事上,戚继光就很容易激进。
“看过了。”冯保低声说道:“戚帅的意思是,让朝鲜王室内迁,和琉球国王尚久、倭国国王足利义昭做邻居。”
离线君主制,大明完全接管朝鲜,而后从辽东到朝鲜,全面进攻。
朝鲜会答应吗?答案是不会。
李氏朝鲜在建立之初就有郑存道主张攻辽,到了景泰年间,鲁山君李弘暐在景福宫勤政门接受大明册封时,坚决不肯行跪礼,触发了藩国仪注,闹出了不孝的风波,首阳君李瑈才有了发动靖难的时机。
“朝鲜和倭国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马岛豪族宗氏,是毛利家的一条狗,是倭国朝廷的对马守护,同时也是朝鲜册封的对马岛主,而且李成桂从国初就开始,就招抚收留向化倭人,授予官职笼络,彼此长期互相遣使沟通往来,商贸不断。”冯保又解释了下从礼部探听到的消息。
和大明想象的不同,朝鲜和倭国从来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相反,来往密切,同样饱受倭患的朝鲜,和倭国进行了绥靖和妥协。
如果大明执意要让朝鲜王室内迁,恐怕会把朝鲜赶到敌人的那一侧。
琉球国王尚久是被倭寇骑脸,实在是没法活了,只好自己主动跑到了大明赖着;
而倭国国王足利义昭是被织田信长流放后,变成了丧家之犬,四处投奔,最后被人给卖了;
北虏的宗主大汗孛儿只斤·图们,则是因为被大明和俺答汗同时欺负,眼看着要死了,才不得不答应了大明亲自出使大明投降的要求。
而朝鲜王室好好的,是决计不肯的。
对于朝鲜王室而言,甚至不会借道给大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朝鲜也是懂的,倭国没了,朝鲜也就没了。
朱翊钧看着堪舆图,从对马岛进攻,有朝鲜这个拦路虎,从琉球进攻,有狂风、大浪为阻碍,大规模军事行动,这等天象的威胁,不亚于刘秀的‘天降陨石’了。
“徐徐图之吧,倭国现在的人口还是太多了,八百万丁口,让倭人自己杀掉大部分好了。”朱翊钧不急,他还很年轻。
“下章礼部,朝鲜朝贡贸易,改为一年一次。”朱翊钧下了一个命令,结束了朝鲜朝贡贸易的特殊待遇。
朝贡贸易对大明而言是一项赔钱的买卖,为了彰显大国雅量,为了面子,朝鲜送来一些破烂,大明要以价值数倍、乃至数十倍进行赏赐,而且朝鲜一年朝廷贸易不限次数,随时都能来,而朝鲜人要的最多的就是粮食。
朝鲜山地极多,适合种植的平原多在南边,而南边又饱受倭患的困扰,朝鲜粮食产量不足,时常闹饥荒,但朝鲜使者购买粮食的主要目的,不是应对国内的粮食短缺,而是为了酿酒。
朝鲜能把高丽姬发展成一个产业链,这个可以说完全依赖于中原而存在的政权,能对底层的平民有几分同情呢?
朱翊钧这个政令,就是让朝鲜难受一下,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朝鲜自从景泰年间首阳君之后,就没有什么不恭敬的举动了,所以大明要逼迫朝鲜王室内迁,需要一个由头,而依照祖宗成法,一年一次朝贡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朝鲜的不限次数的朝贡是不合乎祖宗成法的,因为朝鲜被列为不征之国后,就定下了朝贡一年一次,只不过后来朝鲜硬要来,大明没有阻止,久而久之成为了习惯。
祖宗成法,启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就以调动百人以上需要兵部的核准这个制度为例,它的形成在北宋初年,由夺了孤儿寡母江山的赵匡胤所构建。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至暗时刻,将军事彻底纳入了政治的延伸,当然随着赵光义在高粱河的战败,这种纠正立刻变得矫枉过正、过于用力,演变成了重文轻武,导致了北宋、南宋的对外战争,总是弄得人哭笑不得。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一个历程和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充分的斗争。
织田信长想要推行这样的政令,而后他发现,根本做不到,更让他绝望的是,他看不到有能够执行的那一天,这就是最大的悲剧,明明已经知道了更加正确的答案,但就是无法完成政令的推行。
李诚立看织田信长稳住了局面,带兵离开了倭国的京都,临走的时候,李诚立不仅带走了刘长山,还拉走了一堆的东西,这些都是谢礼,是织田信长为了表示感谢从御所里拉出来的宝物,织田信长的白银要留着给大明做战争赔款。
没有了刘长山,还有赵长山,蒲长山,宋长山来继续做生意,只要有人,就不怕没有大明的货物,只要有大明的货物,就不怕没有白银。
李诚立写好了塘报,交给了海防巡检,由海防巡检送入京城奏闻陛下。
而塘报传入京堂的时候,大明皇帝在通和宫西花厅和李贽交谈,这次林辅成没在,林辅成还在写游学的见闻,将宗教对人的异化这個课题进行收尾,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记录了现在为何出发。
“朕记得朕第一次见你的时候,你在太白楼说无代表不纳税的事儿,怎么后来就没有了任何相关的讨论呢?朕当初问了你很多的问题,你思考的如何了?”朱翊钧曾经给李贽留下过作业。
李贽的这个观点,朱翊钧还是十分赞同的,但是实践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了,朱翊钧提出的几个问题,还只是出发之前的问题,在路上会遇到更多更多的问题。
“陛下,臣仔细想了想,臣的观点还是太浅薄了。”李贽无奈的说道:“发展到最后,不过是两宋那一套,为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李贽其实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思索,只不过在太白楼陛下连续问了他几个问题后,他愕然的发现,其实他的观点不是新颖的观点,而是早就有了。
两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句话只要是读书人都知道,而且时常谈及,一说就是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只字不提,文彦博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是和百姓治天下。
所以,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就是宁愿牺牲百姓的利益,也不能伤害士大夫的利益。
但是读书人,往往断章取义,只引用前半句来证明不让皇帝一人独治是进步,忽略后半句非与百姓治天下,来掩饰两宋士大夫根深蒂固的只顾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劣根性,连达则兼济天下的遮羞布都不肯遮掩的恶。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遮羞布都不要了。
当时宋神宗宣见了文彦博讨论陕西戎事,文彦博非但没有讨论戎事的兴趣,上来就炮轰了新政,言祖宗以来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意思是你神宗皇帝违背了祖宗成法,搞什么变法,那可不就乱套了吗?陕西军乱,不就是你变法搞出来的吗?
当时神宗皇帝就跟文彦博吵了起来,文彦博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皇帝就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神宗皇帝说:变法伤害了士大夫的利益,导致了士大夫们都不是很开心,虽然损失了士大夫的人心,但是变法,有万民的民心。
文彦博立刻就说,百姓?百姓在哪儿呢!皇帝你和谁治国心里没数吗?和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们从何而来?从万民中而来,但是穿上了那身儒袍,最后就变了模样。
李贽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办法来,索性就不想了,反正陛下是个明君,无代表不纳税,这不是当务之急。
“臣愚钝,陛下当初问臣的那几个问题,臣…一个都解决不了。”李贽由衷的说道:“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天下的苍生渴望甘霖解救他们的苦难,却不知道苍龙,就在这里盘踞隐藏不为所动。
皇帝当初,问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张冠李戴,如果穷民苦力可以不纳税,是不是大明遍地都是穷命苦力了?张冠李戴如何解决?
第二个是身份政治,以出身来区分,这个口子一开,就是给自己叠各种各样的身份,最终搞成一团糟,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举孝廉时候,各种稀奇古怪的‘孝子’,中原好不容易度过了身份政治的困局,难道要开历史倒车?
第三个是背叛阶级,如何保证这个代表在实现了阶级跃迁之后,仍然代表原来的阶级?不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第四个确定人选,如何选出‘某个人’来代表万民?万民怎么知道他的存在呢?
李贽尝试思考,而后放弃,李贽宁愿去讨论权力对人的异化,也不愿意再思考这些问题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李贽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
“朕也拿着这几个问题去问了先生,你猜先生怎么说?”朱翊钧笑意盎然的说道。
李贽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问道:“先生有何高见?”
“先生说,看看帝鉴图说吧!”朱翊钧想起张居正那一副眉头紧锁,略显迷茫的神情,就是一阵乐,张居正最后选择了逃避,他也不知道这个答案,让皇帝看帝鉴图说去。
“朕观泰西的尼德兰地区搞得上下议政院制,本来觉得这制度挺好的,上议院呢,是旧贵,下议院的是万民代表,这样有事商量着来,后来朕发现,好像行不通,因为上议院的旧贵本就是世袭罔替,下议院的万民代表也会变成这样。”朱翊钧倒是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下议员的儿子问:父亲父亲,我能做上议员吗?
下议员父亲说:不能,因为上议员也有孩子。
“臣也想过,行不通的,陛下。”李贽倒是对尼德兰地区造了费利佩二世的反,知之甚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其路线不适合大明。
因为上下议政院的制度,大明已经有过类似的经验了,在正统初年,就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武勋和以三杨为首的士大夫,最后的结果就是张辅被逼到了上不了朝的地步。
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都能找到历史原型,产生的种种影响,历史都给出了答案,最后形成了经验,变成了制度。
李贽摊开了手说道:“臣从头开始想,这个议政大夫如何诞生。”
“议政大夫要被人广泛的知晓,就需要诗社笔正们摇旗呐喊,需要人口口相传,这都是需要钱的,但是钱是白拿的吗?势要豪右给的这些钱,都是白给的吗?这样一来,不就是政以贿成吗?”
“还不如科举取士呢。”
“当着朕的面儿,伱当然要这样说,无趣。”朱翊钧很清楚的知道,从各种自由派兴起的时候,对于制度的探讨就会提上日程,最终敲响帝制的丧钟。
但是当着皇帝的面儿,李贽这样的狂夫,也不敢敲钟,他缺乏了一些勇气。
李贽看了看皇帝,最终没有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他其实很想说,要皇帝都是陛下这个样子的!那他双手双脚支持,探讨个屁,帝制就是最伟大的制度!
这也是风力舆论比较尴尬的点儿,陛下除了暴戾这一件事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批评的地方,批评陛下勤勉?还是批评陛下节俭?还是批评陛下嫉恶如仇?还是批评陛下坚韧,十二年如一日的操阅军马?
李贽一共有两个课题,一个无代表不纳税,因为皇帝陛下的英明戛然而止,只要陛下还在,这个话题就没法讨论;另外一个课题,对人的异化,李贽完成的很好,李贽这次入宫,是为了聆听圣训。
“你和林辅成新写成的金钱对人的异化,朕很不满意。”朱翊钧喝了口茶说道:“不够深入,不够彻底,浅尝辄止,过于寡淡了。”
李贽和林辅成最新一篇金钱对人的异化,被皇帝陛下否定,讨论的过于简单了。
“陛下,已经很大胆了。”李贽十分确信的说道:“这已经是臣所知道的、所思考的极限了。”
“所以,等到明年三月份南巡的时候,你和林辅成随扈前往南衙亲眼见证一下就是了。”朱翊钧知道李贽的局限性,局限在于不了解,要完善金钱对人的异化,还是要亲眼看一看才行。
李贽和林辅成认为,是金钱泯灭了人性中的理性放大了贪欲,造成了金钱对人的异化,这个出发点朱翊钧非常认可,但是他们举的例子,并不能有力的佐证自己的观点。
“明年三月南巡,已经定下来了吗?”李贽颇为惊讶的问道,陛下要南巡的风已经吹了一年了,这一直在吹风,但迟迟没有行动,现在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初步定下了明年三月份。”朱翊钧摇头说道:“朕也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
朱棣能够五次亲征北伐,是因为他有常务副皇帝太子朱高炽处理国事,但朱翊钧离开京师,平日里堆积如山的政务,就无人处理了,但是又必须南巡,因为需要到南衙亲眼看一下,才能决定万历维新的下一步动作。
朱翊钧有些分身乏术,动心起念要南巡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但始终走不开。
终于,大明国事处于稳定期,大明皇帝要去南衙亲自走一遭,见证一下南衙的发展变化,而监国之人则是潞王朱翊镠,小事盖个章,大事送南巡的皇帝手里。
皇帝出行要准备一年时间,这已经是很短的准备时间了,这可是天子出行,就下榻之地这一件事,就充满了各种变数。
李贽起身告退,他不白来,他清楚的知道了大明皇帝为何否定了他的文章,金钱对人的异化,需要更多的、更加详实的调研,才能得到更加明确的答案。
没有调研,没有践履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发言权,脱离了事实的任何讨论,都会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谬结论。
朱翊钧拿起了长崎来的塘报,看完之后沉默了许久。
实际上,倭国从头到尾都没让军事成为政治的延伸。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要理解这句话非常复杂,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控制暴力不至于失控,这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首要前提,就像一个人要控制自己的手脚一样的理所当然,因为倭国始终没能完成对暴力的控制,被美利坚扔了两颗新出炉的原子弹,最后,倭国在五星天皇麦克阿瑟手里完成了去军事化。
而织田信长被反复刺杀,就是暴力失控最典型的特征。
“本能寺之变,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塘报由衷的说道。
“还真给陛下说准了,长崎方面又送来了塘报,在李诚立指挥使离开后,织田信长又被刺杀了一次,他在京都下榻的本能寺被付之一炬,织田信长侥幸躲过一劫。”冯保将长崎送来的塘报呈送给了陛下。
本能寺躲过了明智光秀的偷袭,但最终还是被大火焚毁,这次的刺杀因为是放火,还没有调查清楚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六七月就到了雨季的时间,这个时候,就不利于海防巡检们水翼帆船行动,因为这个雨季是台风带来的,狂暴的台风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让水翼帆船这种不抗风浪的快船行动不便。
所以这两份隔了两天的塘报同一时间送达了。
织田信长又又又一次被刺杀,而这一次他所经历的是放火,大火烧毁了整个本能寺,死了六个人,包括幸存的家臣在内。
“他能一直这么好运下去吗?”朱翊钧批阅了塘报,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徐渭、孙克毅、李诚立,他让长崎总督府把织田信长送给李诚立的礼物扑卖掉,换成赏钱给在倭军兵发下去,而后让李诚立严阵以待,若是倭国有剧变,就立刻撤回到长崎总督府,再图以后。
对于织田信长被反复刺杀这件事,朱翊钧也只能摇摇头。
这次守御千户所提前得到了消息,下次呢?
织田信长手下一共三个大反贼,明智光秀,羽柴秀吉,德川家康,现在明智光秀死在了开花弹之下,还有两个更加难缠,这里面就属德川家康老谋深算,这家伙就跟司马懿一样,老骥伏枥,静静地蛰伏着等待着机会。
朱翊钧只能祝福织田信长好运了,至少在还完1500万银战争赔款之前,要好好活着。
“格物院送来了一份堪舆图,这份堪舆图和之前见到的堪舆图略有不同。”冯保让两个小黄门将画卷拉开,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
朱载堉提名:《大明水文概略图》。
“这一条条的线和数字代表着什么?”朱翊钧站在巨大的堪舆图面前,好奇的问道:“皇叔呢,皇叔就这么忙献祥瑞的时候,都不露面了吗?”
“德王殿下说现在还没研究明白,算不上详细,需要进一步勘测,仍然需要时间,这一条条的线是温度线和浪高,浪和水温有很大的关系,就像风一样。”冯保解释了下图上的线条。
格物院在《格物报》上解释过风的形成,因为空气的热量增加上升,产生了低压区,而冷空气下降,形成了高压区,高压向着低压流动就形成了风。
海洋也是如此,这也解释了为何海洋会无风三尺浪,而且更加复杂,水的密度要比空气大得多,比热容也大得多,所以海洋的对流会携带更大的能量。
巨大的堪舆图上,是大明四海观测站,长期观察到的平均水温的温度线、浪高线。
从兴隆庄到吕宋密雁港这条航向,有一个海峡,这条海峡被称之为吕宋水道(巴士海峡),吕宋水道在夏天的时候,有四成的时间是大浪,即便是在冬季的时候,也有超过两成的时间,是大浪;
而在鸡笼岛以东洋面,水温更高,狂风和大浪更加频繁,根据观测,鸡笼岛以东洋面,在夏天几乎无法通行,无时无刻不是大风大浪。
在五六七八月份,在鸡笼岛以东洋面会形成巨大的风暴,而这些风暴会被鸡笼山所阻拦,在这片海域打转,在风帆时代,这里就是禁区。
从堪舆图上看,大明和鸡笼岛之间的大黑沟一片坦途,但其实很难走得通,大明控制了澎湖、淡水镇、兴隆庄等地,那么走私商,走鸡笼岛以东洋面,绕开大明控制区域,岂不是可以避免大明的稽税和管辖了吗?
但从鸡笼岛以东洋面航行,意味着极大极大的翻船风险。
“如果大明要全面进攻倭国的本土,就需要借道朝鲜,从对马岛进攻毛利家,这条路适合主攻,而另外一条路,则是从琉球到长崎,再到京都,这条线风险大,可作策应。”朱翊钧看了看堪舆图,眉头紧锁。
为了防止忽必烈征倭败给水文天象的悲剧再次发生,大明最合适的路线,就是借道朝鲜,以对马岛为跳板,前往倭国,这条路也是倭国贪心不足蛇吞象,进攻大明的路线。
借道他国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是朝鲜在首阳君靖难成为国王后,主张‘事大交邻’,但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他国,朱翊钧就是再没有军事天赋,也下达不了这样的政令。
在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大明就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后勤补给。
大明军进入朝鲜,击退倭寇,还朝鲜太平,在战争的过程中,后勤补给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民夫押解粮草,总是被抢,不得不派军兵保护,而朝鲜则以地狭山多、战乱无耕为理由,拒绝提供粮草,打着打着,大明朝廷就发现负担越来越大。
大明朝廷一共询问了三次,第一次朝鲜以‘粮饷并为载来,我国残破之余,无粮’为由拒绝,第二次则以‘具尽抛荒’为由拒绝;第三次朝鲜以‘倚父母之邦、上国广袤不应索求’为由拒绝,就是说大明是天朝上国,父母之邦,地大物博,一点点粮草,还要问我们要?
第三次朝鲜使者拒绝的时候,礼部的官员直接破防了,破口大骂:不知练兵,常以中国之兵为兵;不知积饷,常以中国之饷为饷,安能不亡!
死了算了,别活着了。
军事补给消耗极大,后勤补给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
当初戚继光进攻归化城的时候,步步为营,在大青山山口、集宁海子设立了永久工事,把敌人彻底赶出去,才会更进一步,最终拿下了归化城,活捉了俺答汗,步步为营的戚继光,还被人批评功成名就后胆子变小了,瞻前顾后。
“戚帅看过了吗?”朱翊钧指着水文图看了半天,询问戚继光的意见。
戚继光在灭倭这件事上是激进派,以戚继光的主张,在四月份从老巢松江府出发,扬帆起航前往济州岛,直接进攻倭国本土,这毫无疑问是军事冒险,但在灭倭之事上,戚继光就很容易激进。
“看过了。”冯保低声说道:“戚帅的意思是,让朝鲜王室内迁,和琉球国王尚久、倭国国王足利义昭做邻居。”
离线君主制,大明完全接管朝鲜,而后从辽东到朝鲜,全面进攻。
朝鲜会答应吗?答案是不会。
李氏朝鲜在建立之初就有郑存道主张攻辽,到了景泰年间,鲁山君李弘暐在景福宫勤政门接受大明册封时,坚决不肯行跪礼,触发了藩国仪注,闹出了不孝的风波,首阳君李瑈才有了发动靖难的时机。
“朝鲜和倭国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马岛豪族宗氏,是毛利家的一条狗,是倭国朝廷的对马守护,同时也是朝鲜册封的对马岛主,而且李成桂从国初就开始,就招抚收留向化倭人,授予官职笼络,彼此长期互相遣使沟通往来,商贸不断。”冯保又解释了下从礼部探听到的消息。
和大明想象的不同,朝鲜和倭国从来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相反,来往密切,同样饱受倭患的朝鲜,和倭国进行了绥靖和妥协。
如果大明执意要让朝鲜王室内迁,恐怕会把朝鲜赶到敌人的那一侧。
琉球国王尚久是被倭寇骑脸,实在是没法活了,只好自己主动跑到了大明赖着;
而倭国国王足利义昭是被织田信长流放后,变成了丧家之犬,四处投奔,最后被人给卖了;
北虏的宗主大汗孛儿只斤·图们,则是因为被大明和俺答汗同时欺负,眼看着要死了,才不得不答应了大明亲自出使大明投降的要求。
而朝鲜王室好好的,是决计不肯的。
对于朝鲜王室而言,甚至不会借道给大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朝鲜也是懂的,倭国没了,朝鲜也就没了。
朱翊钧看着堪舆图,从对马岛进攻,有朝鲜这个拦路虎,从琉球进攻,有狂风、大浪为阻碍,大规模军事行动,这等天象的威胁,不亚于刘秀的‘天降陨石’了。
“徐徐图之吧,倭国现在的人口还是太多了,八百万丁口,让倭人自己杀掉大部分好了。”朱翊钧不急,他还很年轻。
“下章礼部,朝鲜朝贡贸易,改为一年一次。”朱翊钧下了一个命令,结束了朝鲜朝贡贸易的特殊待遇。
朝贡贸易对大明而言是一项赔钱的买卖,为了彰显大国雅量,为了面子,朝鲜送来一些破烂,大明要以价值数倍、乃至数十倍进行赏赐,而且朝鲜一年朝廷贸易不限次数,随时都能来,而朝鲜人要的最多的就是粮食。
朝鲜山地极多,适合种植的平原多在南边,而南边又饱受倭患的困扰,朝鲜粮食产量不足,时常闹饥荒,但朝鲜使者购买粮食的主要目的,不是应对国内的粮食短缺,而是为了酿酒。
朝鲜能把高丽姬发展成一个产业链,这个可以说完全依赖于中原而存在的政权,能对底层的平民有几分同情呢?
朱翊钧这个政令,就是让朝鲜难受一下,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朝鲜自从景泰年间首阳君之后,就没有什么不恭敬的举动了,所以大明要逼迫朝鲜王室内迁,需要一个由头,而依照祖宗成法,一年一次朝贡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朝鲜的不限次数的朝贡是不合乎祖宗成法的,因为朝鲜被列为不征之国后,就定下了朝贡一年一次,只不过后来朝鲜硬要来,大明没有阻止,久而久之成为了习惯。
祖宗成法,启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