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三 诸葛亮的答卷
小说:玄德作者:御炎字数:4684更新时间 : 2023-09-20 09:04:40
君考结束之后,考生们有序退场,刘备等人也完成了监考工作,接下来就是紧张的阅卷工作。
和选考不同的是,君考这一阶段,选考前一百五十名的试卷,刘备要亲自过目。
郑玄领衔的阅卷官们火力全开,先把选考前一百五十名的考卷批改完毕,策论方面则给出自己的意见和预订评分,剩下的交给皇帝刘备。
刘备则在处理过自己的政务之后,抽出一些时间,亲自过目这一百五十份考卷。
这其中他最关注的,自然是诸葛亮的试卷,所以撕掉全部的糊名之后,他就拿起了诸葛亮的试卷观看。
一看,好家伙前面的问答题又是全对,一点错都没有,在那样的情况下居然还能拿到全分,实在是不容易。
至于策论,刘备看到了阅卷官给出的意见分中,关于交州的部分是满分,西域的部分也是满分,而辽州的部分则扣了十分。
也就是说在阅卷官看来,关于辽州的这份策论虽然很优秀,但是也拿不到满分。
对于策论的得分点,刘备此前规定,策论不单单要关注农业问题,也要发散思维,关注到商业和军事,如果还能进一步关注到矿产资源和手工业的方面,甚至可以额外加分。
本来,领土开拓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增加土地面积和劳动生产人口,由此获得更多的土地税收,这是非常传统且正统的观念,除此之外传统的士大夫所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也因此,传统士大夫对于不能耕种、不能产出粮食的土地总是兴致缺缺,他们只偏好已经开垦完毕可以立刻投入生产的肥沃土地,那是他们的心头好。
其他的,就免了吧。
而刘备开拓土地除了传统意义,军事目的和经济目的更加鲜明。
所以刘备需要考生们注意到农业之外的事情,只要能提到农业之外的事情,都可以酌情给分,提的越多、越透彻,就给越多的分,乃至于满分。
他希望能选拔出具有全局思维的非传统士大夫一样的角色,这是他这几年努力推动教育和推出《嘉德通义》的重要缘由。
他希望能够培养出和传统士大夫全然不同的统治阶层的预备军,他希望这些人更加侧重于事物的纯粹利益面,而不要囿于其他诸多的牵扯。
之后刘备仔细看了看诸葛亮的策论问答。
他发现诸葛亮的回答逻辑果然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也关注到了商业问题和军事问题。
在朝廷开拓交州的方略上,诸葛亮注意到了海外贸易这件事情,他认为开拓交州有利于和海外诸国进行贸易,可以赚取额外的钱财,所以开拓交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农业,更在于商业。
他居于徐州,多次听闻交州日南郡的消息,得知日南郡展开的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很多人都乐于前往日南郡展开贸易,赚取钱财,乐此不疲,还带动了更多人前往日南郡贸易。
他觉得这是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
西域方面也是一样的,诸葛亮认为西域诸国对于朝廷的服从不单单是光宗耀祖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有百万人口的西域之后,朝廷可以进一步把货物贩售到西域,乃至于通过西域贩售到西域更西侧。
他认为当年汉武帝开拓西域之后,除了增加打击匈奴的力量和基地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打通了双方的商贸路线,获得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
现如今大汉已经不再有北部草原上的威胁,那么在获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以这样的军事优势作为保障丝绸之路通畅的依仗,将大汉的优势物产出售出去,一定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如此,便可在减轻农户压力的前提下,不至于让国家运转受到损害。
嗯?
刘备观看诸葛亮的策论的时候,忽然注意到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写了这么一段话。
此时此刻的诸葛亮,也会注意到通过外部经济手段的运转来减轻内部农户压力的事情吗?
刘备记得,诸葛亮主政蜀中的时候,的确很注重减轻农户压力,他治理蜀中是采取了很多商业手段的。
比如把蜀锦和直百钱挂钩,通过输出通胀维持直百钱的币值,从而减轻了内部剥削维持了内部的基本稳定,这是很了不得的治理手段。
他同样认为这不是诸葛亮天生就能学会的本领。
以诸葛亮在徐州的经历来看,他在徐州本家所学到的东西应该不多,在跟随诸葛玄抵达荆州之前,诸葛亮应该就是在诸葛玄的指导下读书的,而他的叔父诸葛玄并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所以刘备认为诸葛玄应该是为诸葛亮启蒙的启蒙老师,他教会诸葛亮的不多,但是他为诸葛亮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至于能让诸葛亮真正腾飞的缘由,应该是要等他们一家避难到了荆州之后的事情。
诸葛玄是刘表的老部下,通过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氏与和荆州大族蔡氏、黄氏、庞氏扯上关系之后,诸葛亮才得以跟随荆州的名师们学到一些真本领,学到了一般人学不到的高端知识。
至于行政治理的政治、经济手段,刘备认为,那应该是诸葛亮加入刘氏集团、在获得一定地位和权力的基础上才得以接触、掌握的,在刘备集团内部,诸葛亮应该也有很多“老师”。
比如诸葛亮在经济上的治理手法,应该就和刘巴这位经济学牛人脱不开关系——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应该都是一个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能够举一反三的高智商天才。
尽管如此,在没有足够的阅历和学习渠道的前提下,刘备认为诸葛亮能够在徐州州学成长为一个知识储备量极高的做题大神已经算是触碰到天花板了。
徐州州学的课程,并没有涉及到真正政治领域的内容,更多的东西,应该是他接触了政治之后才能掌握的。
甚至于刘备是打算把诸葛亮当作亲传弟子来培养的。
但是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写下的这句话,让刘备有点意外。
似乎在徐州的生活之中,诸葛亮已经注意到了农民的苦,并且产生了一些思考,和之前的经济手段还进行了联动,得出了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结论。
很朴素的结论,其中蕴含着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对普罗大众的同情。
他出身官宦家庭,家族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是大负大跪的东汉草民,他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东汉草民与他的生活水平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正常情况下,他也不太能接触到底层。
那么这份情绪和这样的思考是如何诞生的呢?
刘备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之后有机会,他要单独召见诸葛亮,与他谈一谈,看看十九岁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主义者。
西域篇诸葛亮也得到了满分。
而在扣分的辽州篇中,诸葛亮的回答中规中矩,侧重点在军事方面,而在农业方面,诸葛亮的看法和正常人一样,都不怎么看好辽东之地的农业潜力。
所以他认为朝廷开拓辽州的主要目的是军事,是为了防范诸如东部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敌对势力的重新崛起,以确保幽州无虞,所以才出兵辽州、开拓辽州,并且将所有敌对势力全部扫平。
辽州属于幽州的屏障,应该和之后朝廷打算大力营建幽州有关系。
至于农业方面,诸葛亮认为辽州苦寒,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的潜力不是很大,能承载的人口也不会很多,只要能维持在一定规模的生产条件之下保证辽州的稳定,那就足够了。
更多的投入是没有必要的。
扣分点就在这里。
阅卷官秉承刘备的开疆拓土思想,认为每一寸国土都很有必要,能开发就要尽力开发,不管是不是这样做,但是一定要这样说,这才是政治正确。
诸葛亮说更多的投入没有必要,这就是政治不正确,虽然其他地方写得很到位,但是最后的结论不对,所以,扣了十分。
对于这个理由,刘备思虑片刻,提笔否决,然后红笔朱批,把这十分还给了诸葛亮。
他说的对。
除非气候变迁,否则东北大地和更远一点的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一带确实没有进一步投资的必要。
东北平原的确有很强的农业潜力,但是必须要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得到正儿八经的发展。
第一,是全球气候温暖期。
第二,是工业时代的来临。
东北在某种意义上和青藏高原很相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蛮荒之地,但是这两块土地上却也曾经辉煌过、诞生过强大的地区性政权,且都出现在唐朝。
一个是盘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一个是发展自东北平原上的高句丽国,这两个国家都在那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发展壮大了,成为了同样辉煌的唐帝国的心腹之患。
极盛时期的高句丽国,拥有动员六十万军队的战争实力,唐帝国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将它彻底消灭掉,可想而知,唐时期的东北平原上生活着比当前这个时候多出好几倍的人口。
原因无他,就是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能长出更多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
但是温暖期之后,这些地方的人类生存指数就开始急速下跌。
东北大地好歹是一块平原,有很不错的黑土地,也有相对充沛的水系灌溉土地,青藏高原上什么也没有,于是自吐蕃帝国之后,就再也没有诞生过强有力的地方政权了。
东北大地某种意义上和当前的江南之地差不多。
江南有云梦泽东北有辽泽,都是随着时代气候的变迁,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慢慢变得不那么难以开发,且随着人类技术的增长,才使得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被改造为了适宜居住的地方。
而东北因为气候更加严寒,凭借人力和传统农具很难对土地进行有效开发,除非温暖期,否则工业时代产生的机械农具才是驯服东北土地的办法。
就以当前这个魏晋南北朝小冰河期前夜的气候状态,如果要汉帝国举国之力开发东北,真不如加把劲儿大家一起上,把云梦泽给开发了。
好歹江南还比较温暖。
所以诸葛亮虽然没有前后眼,也不知道小冰河期和温暖期的意义,但是他的判断是对的。
辽东之地目前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军事价值,是作为华北大地的屏障而存在,作为战略纵深而存在,而不是一块很有价值的农业用地。
它的价值,还要等待三百多年才能得到第一次开发,而正儿八经的开发,大概就要到工业时代了。
小冰河期的气温会教所有人做人。
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搞政治正确,是很多强大国家之所以走下坡路的原因,这是刘备不想看到的场面,所以刘备果断给诸葛亮“平反”了。
之后,刘备花了几天时间看了其他人的策论问答,发现真的很少有人能把策论问题考虑的和诸葛亮一样的全面。
大部分人都侧重于农业、人口和税收,很少有人涉及到商业层面和军事层面,剩下的一部分人比较侧重于军事层面,而忽略了商业层面能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有些人把策论写成了歌功颂德的文章,全面肯定刘备所做出的一切决断。
有些人则认为这做的还不够,还应该继续进攻,继续推动大汉的军事高峰,让大汉帝国在军事层面上不断前进。
总而言之,几乎没有人能够从各个方面探讨朝廷花费大价钱去开拓这些地方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和国内治理的联动。
刘备甚至还看到有人觉得朝廷纯粹是从扬我大汉国威的角度去发起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外夷沐浴王化,仅此而已。
看到这些内容,刘备其实觉得挺无奈的。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和选考不同的是,君考这一阶段,选考前一百五十名的试卷,刘备要亲自过目。
郑玄领衔的阅卷官们火力全开,先把选考前一百五十名的考卷批改完毕,策论方面则给出自己的意见和预订评分,剩下的交给皇帝刘备。
刘备则在处理过自己的政务之后,抽出一些时间,亲自过目这一百五十份考卷。
这其中他最关注的,自然是诸葛亮的试卷,所以撕掉全部的糊名之后,他就拿起了诸葛亮的试卷观看。
一看,好家伙前面的问答题又是全对,一点错都没有,在那样的情况下居然还能拿到全分,实在是不容易。
至于策论,刘备看到了阅卷官给出的意见分中,关于交州的部分是满分,西域的部分也是满分,而辽州的部分则扣了十分。
也就是说在阅卷官看来,关于辽州的这份策论虽然很优秀,但是也拿不到满分。
对于策论的得分点,刘备此前规定,策论不单单要关注农业问题,也要发散思维,关注到商业和军事,如果还能进一步关注到矿产资源和手工业的方面,甚至可以额外加分。
本来,领土开拓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增加土地面积和劳动生产人口,由此获得更多的土地税收,这是非常传统且正统的观念,除此之外传统的士大夫所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也因此,传统士大夫对于不能耕种、不能产出粮食的土地总是兴致缺缺,他们只偏好已经开垦完毕可以立刻投入生产的肥沃土地,那是他们的心头好。
其他的,就免了吧。
而刘备开拓土地除了传统意义,军事目的和经济目的更加鲜明。
所以刘备需要考生们注意到农业之外的事情,只要能提到农业之外的事情,都可以酌情给分,提的越多、越透彻,就给越多的分,乃至于满分。
他希望能选拔出具有全局思维的非传统士大夫一样的角色,这是他这几年努力推动教育和推出《嘉德通义》的重要缘由。
他希望能够培养出和传统士大夫全然不同的统治阶层的预备军,他希望这些人更加侧重于事物的纯粹利益面,而不要囿于其他诸多的牵扯。
之后刘备仔细看了看诸葛亮的策论问答。
他发现诸葛亮的回答逻辑果然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也关注到了商业问题和军事问题。
在朝廷开拓交州的方略上,诸葛亮注意到了海外贸易这件事情,他认为开拓交州有利于和海外诸国进行贸易,可以赚取额外的钱财,所以开拓交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农业,更在于商业。
他居于徐州,多次听闻交州日南郡的消息,得知日南郡展开的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很多人都乐于前往日南郡展开贸易,赚取钱财,乐此不疲,还带动了更多人前往日南郡贸易。
他觉得这是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
西域方面也是一样的,诸葛亮认为西域诸国对于朝廷的服从不单单是光宗耀祖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有百万人口的西域之后,朝廷可以进一步把货物贩售到西域,乃至于通过西域贩售到西域更西侧。
他认为当年汉武帝开拓西域之后,除了增加打击匈奴的力量和基地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打通了双方的商贸路线,获得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
现如今大汉已经不再有北部草原上的威胁,那么在获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以这样的军事优势作为保障丝绸之路通畅的依仗,将大汉的优势物产出售出去,一定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如此,便可在减轻农户压力的前提下,不至于让国家运转受到损害。
嗯?
刘备观看诸葛亮的策论的时候,忽然注意到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写了这么一段话。
此时此刻的诸葛亮,也会注意到通过外部经济手段的运转来减轻内部农户压力的事情吗?
刘备记得,诸葛亮主政蜀中的时候,的确很注重减轻农户压力,他治理蜀中是采取了很多商业手段的。
比如把蜀锦和直百钱挂钩,通过输出通胀维持直百钱的币值,从而减轻了内部剥削维持了内部的基本稳定,这是很了不得的治理手段。
他同样认为这不是诸葛亮天生就能学会的本领。
以诸葛亮在徐州的经历来看,他在徐州本家所学到的东西应该不多,在跟随诸葛玄抵达荆州之前,诸葛亮应该就是在诸葛玄的指导下读书的,而他的叔父诸葛玄并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所以刘备认为诸葛玄应该是为诸葛亮启蒙的启蒙老师,他教会诸葛亮的不多,但是他为诸葛亮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至于能让诸葛亮真正腾飞的缘由,应该是要等他们一家避难到了荆州之后的事情。
诸葛玄是刘表的老部下,通过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氏与和荆州大族蔡氏、黄氏、庞氏扯上关系之后,诸葛亮才得以跟随荆州的名师们学到一些真本领,学到了一般人学不到的高端知识。
至于行政治理的政治、经济手段,刘备认为,那应该是诸葛亮加入刘氏集团、在获得一定地位和权力的基础上才得以接触、掌握的,在刘备集团内部,诸葛亮应该也有很多“老师”。
比如诸葛亮在经济上的治理手法,应该就和刘巴这位经济学牛人脱不开关系——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应该都是一个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能够举一反三的高智商天才。
尽管如此,在没有足够的阅历和学习渠道的前提下,刘备认为诸葛亮能够在徐州州学成长为一个知识储备量极高的做题大神已经算是触碰到天花板了。
徐州州学的课程,并没有涉及到真正政治领域的内容,更多的东西,应该是他接触了政治之后才能掌握的。
甚至于刘备是打算把诸葛亮当作亲传弟子来培养的。
但是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写下的这句话,让刘备有点意外。
似乎在徐州的生活之中,诸葛亮已经注意到了农民的苦,并且产生了一些思考,和之前的经济手段还进行了联动,得出了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结论。
很朴素的结论,其中蕴含着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对普罗大众的同情。
他出身官宦家庭,家族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是大负大跪的东汉草民,他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东汉草民与他的生活水平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正常情况下,他也不太能接触到底层。
那么这份情绪和这样的思考是如何诞生的呢?
刘备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之后有机会,他要单独召见诸葛亮,与他谈一谈,看看十九岁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主义者。
西域篇诸葛亮也得到了满分。
而在扣分的辽州篇中,诸葛亮的回答中规中矩,侧重点在军事方面,而在农业方面,诸葛亮的看法和正常人一样,都不怎么看好辽东之地的农业潜力。
所以他认为朝廷开拓辽州的主要目的是军事,是为了防范诸如东部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敌对势力的重新崛起,以确保幽州无虞,所以才出兵辽州、开拓辽州,并且将所有敌对势力全部扫平。
辽州属于幽州的屏障,应该和之后朝廷打算大力营建幽州有关系。
至于农业方面,诸葛亮认为辽州苦寒,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的潜力不是很大,能承载的人口也不会很多,只要能维持在一定规模的生产条件之下保证辽州的稳定,那就足够了。
更多的投入是没有必要的。
扣分点就在这里。
阅卷官秉承刘备的开疆拓土思想,认为每一寸国土都很有必要,能开发就要尽力开发,不管是不是这样做,但是一定要这样说,这才是政治正确。
诸葛亮说更多的投入没有必要,这就是政治不正确,虽然其他地方写得很到位,但是最后的结论不对,所以,扣了十分。
对于这个理由,刘备思虑片刻,提笔否决,然后红笔朱批,把这十分还给了诸葛亮。
他说的对。
除非气候变迁,否则东北大地和更远一点的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一带确实没有进一步投资的必要。
东北平原的确有很强的农业潜力,但是必须要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得到正儿八经的发展。
第一,是全球气候温暖期。
第二,是工业时代的来临。
东北在某种意义上和青藏高原很相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蛮荒之地,但是这两块土地上却也曾经辉煌过、诞生过强大的地区性政权,且都出现在唐朝。
一个是盘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一个是发展自东北平原上的高句丽国,这两个国家都在那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发展壮大了,成为了同样辉煌的唐帝国的心腹之患。
极盛时期的高句丽国,拥有动员六十万军队的战争实力,唐帝国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将它彻底消灭掉,可想而知,唐时期的东北平原上生活着比当前这个时候多出好几倍的人口。
原因无他,就是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能长出更多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
但是温暖期之后,这些地方的人类生存指数就开始急速下跌。
东北大地好歹是一块平原,有很不错的黑土地,也有相对充沛的水系灌溉土地,青藏高原上什么也没有,于是自吐蕃帝国之后,就再也没有诞生过强有力的地方政权了。
东北大地某种意义上和当前的江南之地差不多。
江南有云梦泽东北有辽泽,都是随着时代气候的变迁,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慢慢变得不那么难以开发,且随着人类技术的增长,才使得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被改造为了适宜居住的地方。
而东北因为气候更加严寒,凭借人力和传统农具很难对土地进行有效开发,除非温暖期,否则工业时代产生的机械农具才是驯服东北土地的办法。
就以当前这个魏晋南北朝小冰河期前夜的气候状态,如果要汉帝国举国之力开发东北,真不如加把劲儿大家一起上,把云梦泽给开发了。
好歹江南还比较温暖。
所以诸葛亮虽然没有前后眼,也不知道小冰河期和温暖期的意义,但是他的判断是对的。
辽东之地目前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军事价值,是作为华北大地的屏障而存在,作为战略纵深而存在,而不是一块很有价值的农业用地。
它的价值,还要等待三百多年才能得到第一次开发,而正儿八经的开发,大概就要到工业时代了。
小冰河期的气温会教所有人做人。
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搞政治正确,是很多强大国家之所以走下坡路的原因,这是刘备不想看到的场面,所以刘备果断给诸葛亮“平反”了。
之后,刘备花了几天时间看了其他人的策论问答,发现真的很少有人能把策论问题考虑的和诸葛亮一样的全面。
大部分人都侧重于农业、人口和税收,很少有人涉及到商业层面和军事层面,剩下的一部分人比较侧重于军事层面,而忽略了商业层面能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有些人把策论写成了歌功颂德的文章,全面肯定刘备所做出的一切决断。
有些人则认为这做的还不够,还应该继续进攻,继续推动大汉的军事高峰,让大汉帝国在军事层面上不断前进。
总而言之,几乎没有人能够从各个方面探讨朝廷花费大价钱去开拓这些地方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和国内治理的联动。
刘备甚至还看到有人觉得朝廷纯粹是从扬我大汉国威的角度去发起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外夷沐浴王化,仅此而已。
看到这些内容,刘备其实觉得挺无奈的。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