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秦国
小说: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作者:花非花月夜字数:8058更新时间 : 2024-05-25 22:57:31
在亚欧大陆上,由于维度的不同,导致大致上,越往北温度越低,其中又因为山脉的阻隔,导致大西洋暖流落在大陆上不同,进而降水量不同。
人类在全球气候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亚欧大陆实际上是一块大陆,名为世界岛,在这片土地上,从北到南,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地。
中原一向强悍,却难以控制漠北,以及更往北的土地,自然不是中原人弱,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气候和距离。
地球是个球,既然是球,那就越往北,就会越小,最后在北极会变成一个点,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绘制地图时,由于将地球展成平面,北方会被变大,所以西伯利亚看起来是如此的广袤无垠,但这是典型的视觉问题。
实际上,从中原的蓟城出发到哈拉和林的距离,还真不一定有秦国距离燕国远,换句话说,对于李恪来说,大唐距离实际上更远。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不利于中原的地方,在中原周围有一条荒漠地带,从瀚海大漠,一直延伸到西域以及更西的土地上。
沙漠的南端就是中原,北端则是一条从东到西的草原地带,这条草原东起呼伦贝尔,经过漠北燕国草原,然后一路延伸到西域,而后到达中亚,最西端则触及到了伊朗。
这就是世界岛的乌拉尔山以东,也就是亚洲,从北到南,分别是冻土、草原、荒漠、草原、耕地,那片荒漠将南北分割开来,形成了诸夏文化为主的农耕民族和草原帝国为主的游牧帝国。
游牧民族在这条草原带上,可以自由的行动,完全不担心补给,但对于中原来说,想要进入这条草原带,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穿过沙漠。
当初让燕国镇北的时候,李世民就知道燕国是一定会脱离掌控的,那时想的便是肉烂在锅里,而洛苏想得一个针对燕国的后手,可不仅仅是西域以及辽东,还有秦国。
燕王李恪为什么不敢南下,因为现在的燕国和曾经的游牧不一样,他向东和向西都被堵住了,而且秦国也堵在他向西的路上,和曾经那些在中原的争端中失败的游牧不一样,秦国把燕国后路断了,他一旦失败,可以说是难以逃出生天,除非去向秦王乞怜。
李恪在这种情况下,给李承乾写信,心中所怀着的复杂心思,是难以言明的。
……
秦国国都。
在这座王都中,可以见到各种模样的人种,在贞观后期和李治时期,中原向秦国输送了大量的汉人武装集团。
在这個过程中,当然发生过朝廷准备停掉这些人口外迁的建议。
毕竟这是典型的损中央肥地方,增强地方实力的举动。
但在李治即位的第十三年,那时齐王李泰也未曾去世,在一次重大的朝会时,诸王使者向朝廷发难,说朝廷中有奸臣,外迁诸夏以拓根基是大唐国策,现在朝廷中却有人反对,请李治将提出这些建议的人诛杀。
那是李治从未见过的景象。
对于诸封建王公而言,朝廷的人口迁徙是稳固统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而且在这个时代,人口就是财富,就是力量,大量汉人纳入统治,可以增加赋税,这相当于变相增加工资。
最终这件事以朝廷让步结束,在往后的岁月中,朝廷便将那些不稳定分子都迁徙了出去,大部分都被燕国和秦国瓜分。
在放弃西伯利亚的森林后,李承乾等人一路向西,占据了这片远比辽东温暖的黑土地,如今的秦国,有汉人十二万户,其余一路收拢的编户有十八万户,一共三十万户人口,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平原上,是一等一强悍的大国。
在东欧平原上,秦国修筑城池,开垦土地,这里虽然比中原寒冷一些,但比辽东强多了,人可以生存,关键是这里的土质比中原还要肥沃。
李承乾洛君成等人来到这里之后,仅仅几年,就知道这里就是以后的王霸之基了,在这里完全能创造一个大帝国。
李靖在跟着李承乾西征的第十年去世,他的家族是现在秦国六大国公家族之一,是仅次于王族和周郡王家的上等贵族。
这种开拓进程中,为了快速征服土地,用土地来激励功臣是难免的事情,又因为没有大量的成熟官僚,走入贵族政治也很正常。
王宫之中,已经颇为垂垂老矣的李承乾,手连一封信都有些拿不稳了,脸上满是皱纹,但他的精神头却非常好。
天地的辽阔可以治疗人心胸中的狭小,李承乾不是个多么豁达的人,当初因为李泰的事情,就把他气的两次吐血,但离开了长安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草原上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在草原上尽情的驰骋。
“阿成,你看看这封信,燕王写来的,大唐将要有一位女天子了。”
老眼有些昏花的李承乾将这封信读罢,递给了洛君成,当初能够策马扬枪的洛君成,现在也只能和李承乾在宫中下下棋了。
他觉得自己尚能出战,但是李承乾已经不让他出战,只让小儿辈征讨四方对秦国不服从的人。
洛君成读罢信件,面上嘴中满是感慨,“朝廷的变化真大啊,真的已经完全不认识了,秦王,燕王这是想要试探一下你的口风,看看你对朝廷立皇太女是什么态度。”
李承乾咧着嘴笑一笑,脸上满是无所谓的神情,“真是无聊,我才不想和他们玩这些争权夺利的游戏,我秦国永远忠诚中原天子。”
洛君成闻言爽朗一笑,“永远效忠圣天子,谁是天子效忠谁。”
二人对视一样,同时朗声大笑起来,李承乾用力拍着王座,“我秦国天高地远,中原就算是战马跑死也来不到这里,就在这里安心发展,我们脚下的土地,可不是漠北那样贫瘠的土地,这里能养育数百万户百姓,等以后有了数百万户人口的时候,那时的天下才是真的有意思。
不如中原大战的话,倒是会影响我秦国的人口增长,最近几年送来的人口有些少了,这样,等我那个侄女登上天子位时,送去贺礼,以后朝贡返回的礼物,能不能换成人口。
中原这些年人多地少,听说不少百姓都已经没地种了,我秦国人少地多,脚下还没有开垦出来的荒地,都是上好的黑土地,这可不能浪费,就让我秦国来帮助朝廷解决一番困难,当初父皇让我们出来开拓,想必也是存了这样的想法。
给燕王回信,就说我那侄女是正经被选为继承人的,我秦国认可。
另外,派人出去找一些公国,跟着我秦国使团前往洛阳,告诉洛阳,大唐的藩属国,又多了几个,这份礼物,不可谓不重吧。”
秦国是真的的天高皇帝远,在这里无论做什么,朝廷都基本上不知道,取得的财富也全部都归属于王廷,前些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李承乾或许还不太富裕,但数十年过去,李承乾早就富得流油了。
对于秦国的贵族官吏,上上下下早就把大唐抛之脑后了,尤其是一代渐渐凋零,二代从小就在秦国长大。
要知道其他王公之国,因为靠近中原,好歹还会返回中原做官,但秦国是真的与世隔绝,完全没有丝毫和大唐深入接触的意思,相当的特立独行。
可能唯一会有的想法就是——“杀进洛阳城,夺了鸟位。”
“我秦王未必不能做那天子。”
在对燕王的信作出回复后,李承乾用自己已经颇为记不太清事的脑子回忆着还有什么事。
人老了之后,思维就很容易发散。
他想着想着,就想到了小时候,想到了青年时代,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比现在还要快乐。
“阿成,你说我们以后葬在哪里?”
洛君成一听就知道李承乾又想到了以前,温声道:“自然是葬在这片流满我们汗水和血泪的土地上,就在这里,而不是长安。”
李承乾突然想到:“你说等我那个侄女继位的时候,我回到洛阳去祝贺她怎么样。”
洛君成一听直接头皮炸开,那简直不是去祝贺,而是去搞事,不过他也知道,李承乾就是说说而已,当初发生了那么多大事,他都没有回去,现在又怎么可能回去呢。
还没等洛君成说话,李承乾自己就已经翻篇了,因为他又想到了新的事情,“阿成,我们什么时候攻打西域,西域有很多夏民,如果能把西域人都容纳进来,我秦国的人口,很快就能突破几百万了。”
从西域进口人口,这是之前开玩笑时说过的,但事实上基本不可能,进攻西域不仅仅要面对西域,还要面对中原和燕国,这三方势力没有一方会放任西域被侵占。
况且秦国还没有走到东征的地步,现在就连乌拉尔地区都还没有彻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部落很多,主体是乌拉尔人,经过测算,如果能够完全征服这片广袤的平原,秦国的人口将会膨胀到六十万户以上,甚至可能会达到八十万户。
如果再能从中原或者其他地区得到同等人口的汉民,那秦国就真的可以独自建立一个大帝国了,大唐可能就连秦国的宗主权都把握不住了,这是秦国贵族的目标,毕竟没人想永远做二等贵族,我秦剑也未尝不若大唐剑利也。
洛君成连忙将李承乾的想法安抚住,再想要说话时,却发现李承乾已经睡着了,他上前给李承乾盖上毛毯,而后轻手轻脚的离开殿中,让侍女进去侍候。
对于李承乾这样的表现,他已经见怪不怪了,李承乾的身体其实挺健康的,他只是单纯的老了,所以越来越嗜睡,不仅仅是李承乾,洛君成也觉得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当初为了开拓秦国,他冲锋在第一线,几乎每战当先,身体内的内伤,很重,严重影响了寿命。
洛君成实际上开始准备迎接死亡了,人总是要死的,当初李世民的三个嫡子,现在只有李承乾一个人活着,这已经是相当的幸运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秦国一代贵族死去,二代们纷纷上场,他这个周郡王,也迟早是要死的。
洛君成回到府中后,他的妻子长乐公主也刚刚回到府中,跟着洛君成来到这里,大概变化最大的就是他了,出来开拓,男人们都上战场拼杀,但总归是要人来掌握内政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识字的人都不能放过,更不用说长乐公主这种,从小就聪慧,而且了解政治运行的人,那更是要委以重任。
长乐公主是太宗皇帝的嫡女,是周郡王的妻子,又是帝国中命妇最高等的爵位正一品长公主,是秦王的元妹,在这个王国中,再也找不到比她身份更高的女人了,包括秦王妃。
侍女将饭菜端上来后,洛君成和长乐公主边吃边聊,说起燕王的来信,又聊到现在大唐内部的问题。
李丽质突然说道:“夫君,你说现在大唐内部的读书人那么多,但是大部分的官职却被权贵所霸占,会不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积压在底层,而没有上升的渠道。
不对。
这个问题是一定会出现的,这是我们的机会啊。”
李丽质的眼中亮起了光,洛君成也放慢了筷子听李丽质说,“现在这些士人可能已经很愤怒了,但还对朝廷心存希望,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就算是父皇在世也解决不了。
官位就那么多,不可能为了让士人们不闹事,就全给官做,那朝廷用不了多久就要崩了。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将那些人吸引到我秦国来呢,我秦国是一张白纸,这里有足够让他们驰骋的空间。
人才就是力量啊。”
洛君成听罢后,微微皱眉,而后缓缓道:“大唐内部权贵把持官职,我秦国内部也是这样,甚至比大唐更加严重,这如何是好?”
李丽质却立刻摇头,郑重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唐的疆域虽然比我秦国大,但其中纵横交错的利益集团太多了,而且大唐内部是个不能扩张的盘子,有多少官职都已经被算死。
但我秦国不一样,虽然现在权贵把持权力很严重,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因为有能力的士人少,我秦国人少,人少天才就少,须知自古以来寒士战胜高门都是依靠数量优势,进而在质量上形成碾压之势。
现在束缚我秦国发展速度的就是官吏太少,阻碍了我秦国对新征服的土地进行编户齐民,没有编户齐民,就难以收税,只能包税,就不能精细的控制,就难以说那是我秦国的领土。
如果我秦国多五千、一万士人,我秦国所控制的人口就能够翻一倍,如果有十万士人,那我秦国在吞并整个平原之前,都不会担心缺少管理的官吏,而且能用最快的速度去汉化当地的土著,改变他们的语言,修正他们的文化。”
李丽质的声音铿锵有力,人在做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时,就是如此,在这方面李丽质可谓是专家了,洛君成知道李丽质这绝对不会是临时起意,恐怕之前就已经想过这些事,只不过今天恰好遇到自己讲中原这件事,于是将比较完善的想法说出来而已。
“夫人你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你先写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到时候在御前会议的时候,将这件事说与秦王,这件事必须要有秦王的命令,才能够在王国中推行。”
李丽质点点头,“不过这件事一旦传开,王国中的贵族有可能会不满,要想好怎么预防这件事。”
虽然常说人从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实际上,人还是会从历史上吸引经验的。
前人的经验一代代积累下来,这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智慧,很多问题就能够从历史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比如现在大唐内部权贵把持,比如秦国内部颇有些类似于邦周时的模样。
在许多年前,这些问题都没有被解决过,所以难倒了无数人,只能被社会变革一点点的推着走,在这个过程中,流无数的血,经历一次次的试错。
但对于生活在大唐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答案就摆在那里,秦国中的贵族,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和曾经是不同的,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贵族拥有土地不是天经地义的,一切归于君王才是天经地义的。
或许对于秦国贵族们来说,唯一好的点在于,秦王他也是诸侯的一员,他也是天子的臣属,所以从这里来看,秦国的政治根基就是裂土封王。
洛君成想了想后说道:“贵族的不满是注定的,但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反对的人,但最后胜利的总不是那些贵族,我们站在胜利者的一方,就这样。”
……
大唐的藩属国很多,在理藩院中所登记的远远超过了汉朝,当然,远远不如商周这种封建制度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制度混乱,等级混乱,大致上能分成几类,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就渐渐说不清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大唐第一批藩属国是当初贞观初年的时候,打败冬突厥后,有许多国家给李世民上天可汗的尊号。
这一批藩属国的性质就很难界定,既然用了天可汗的称号,按理说,是应该视作外藩的,也被私下称之为胡藩,但其实这一批藩属国中,身份是很不一样的,西燕国、高昌国都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国度。
没错,甚至不用放宽到诸夏国度,这两个国家,国主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后裔,整个国中都是汉文化,从血统到文化都相当的纯正,但这也是天可汗体系的国家,就很难评。
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一点模糊了,等到大唐迅猛的扩张,六大王国制度的提出,西南诸公的分封,以及岭南诸公的分封,就彻底乱了,理藩院现在就连外藩和内藩都分不清了。
在邦周的时候,封在王畿中的畿内诸侯,是内藩,封在王畿之外的诸侯,是外藩。
但如果按照这样算的话,那很多部落藩属国,比如安东大都护府麾下的诸藩属国,就变成了内藩,而秦国、燕国、齐国,这正儿八经的太宗诸子国,反而成了外藩。
这岂不是倒反天罡吗?
天子也不愿意,外藩岂不是意味着有独立的法理,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
还有那些公爵国的归属,理论上由天子授予金册,但他们在当地,要和当地的土著交流,还要和六大王国的王交流,于是国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王公之国,可以说是一团乱糟糟,理藩院每次下旨都要发好几封,叠床架屋,不外如是。
武曌和洛君薇着重于内政,也就是州县的发展,还有府兵的改革,对于这些对外的机构,主打的就是一个,还能运转,那就不要去动。
从李治去世后,武曌并没有什么非要和西域、漠北争雄的心思,她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科举制度的铺设,对士族的打击,以及厘清财政等方面。
所以任由这些王公之国自行发展,只要按时纳贡即可,在这种强干不弱枝的指导思想下,中央朝廷的实力很是强盛,但整个藩属国体系就变成了一个不能随便碰的机器。
天后立了一个皇太女,未来大唐要迎接一个女天子,这件事传到不同的诸侯耳中,反应自然是不一样的。
燕王和秦王的反应就不同,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则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做出什么错事,但究其根本,对于皇太女,二人都不反对,并没有什么想要借此来额外发挥的想法。
其他诸侯大多数都如同秦王一样,对于皇帝逊位,皇太女被册封,只是惊讶了一下,而后就各做各的,无论是谁在天子位上,和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心情复杂的人,是李显和李贤。
太平的两个兄长,本该在这场李旦逊位的风波中,得利的两个人。
李贤还好一点,他早就在许多年前,就失去了继承皇帝位的资格,这么多年下来,在蓬莱岛上,努力建设他的卫国,他在卫国中,按照长安城的模样修建了宫城,整个蓬莱岛几乎都按照他的想法去建立。
待在蓬莱岛上,就像是待在中原一样,再加上蓬莱距离中原近,大批大批的汉人进入蓬莱,现在就算是让他去中原其他地方就藩,他也不愿意了。
既然做不了天子,那他就在蓬莱岛上慢慢发展。
真正急火攻心的是李显,在武曌的四个儿子中,李弘和李贤都是有能力的,只不过一个身体不好,一个性情太过急躁,容易听信谣言,结果导致母子成仇。
剩下的李显和李旦都没有什么能力,但李旦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也不贪恋权势,所以能够果断的让出皇帝位。
但李显就不是如此了,他属于没有什么能力,但不自知,而是认为自己很聪明,然后经常搞出一些让武曌啼笑皆非的事来,政治手段之拙劣,连十几岁的武曌都不如。
李显这个人还刻薄寡恩,这本来不算是特别差的缺点,但没能力掌控局势的人,还刻薄寡恩,那可真是既不能控制人,又不能得人心。
所以当初武曌直接就把李显排除掉了。
李显当时就破防了,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如果他不是武曌的亲儿子,现在就已经踏进黄泉了。
所以在李旦退位后,武曌对李贤都没有评价,却说李显“魏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可想而知武曌对李显的厌恶了。
李显得知太平公主被封为皇太女后,直接气的吐血,在临昏迷前,他颇为不甘的问左右道:“本王难道还不如太平一介女流吗?
难道太平是堪比母后的天骄吗?
本王不服!
母后偏颇太平甚矣。”
说罢便直接昏迷过去,言语流出,成为坊间笑谈。
————
对于大唐帝国的分封政策在高宗天后年间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野蛮生长”。
帝国内部复杂又波云诡异的权力争斗,以及天后武曌“重内轻外、强干筑基”的执政思想,使大唐朝廷着重于解决帝国内部的问题,并没有对整个开拓分封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从仅仅只有一次的会盟中可以看出。
在高宗天后的执政期间,朝廷发布的劝课农桑相关诏令高达七十三封,发布的整顿吏治的诏令高达五十四封,但有关于对外指导的诏令,只有五封,这种数量上的绝对差距,证明了中央朝廷的偏向。
后来的史实证明,天后武曌在这一阶段所实施的政令,使帝国内部本该增长的矛盾大幅度降低,帝国运转的效率有了显著恢复,为后来的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人类在全球气候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亚欧大陆实际上是一块大陆,名为世界岛,在这片土地上,从北到南,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地。
中原一向强悍,却难以控制漠北,以及更往北的土地,自然不是中原人弱,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气候和距离。
地球是个球,既然是球,那就越往北,就会越小,最后在北极会变成一个点,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绘制地图时,由于将地球展成平面,北方会被变大,所以西伯利亚看起来是如此的广袤无垠,但这是典型的视觉问题。
实际上,从中原的蓟城出发到哈拉和林的距离,还真不一定有秦国距离燕国远,换句话说,对于李恪来说,大唐距离实际上更远。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不利于中原的地方,在中原周围有一条荒漠地带,从瀚海大漠,一直延伸到西域以及更西的土地上。
沙漠的南端就是中原,北端则是一条从东到西的草原地带,这条草原东起呼伦贝尔,经过漠北燕国草原,然后一路延伸到西域,而后到达中亚,最西端则触及到了伊朗。
这就是世界岛的乌拉尔山以东,也就是亚洲,从北到南,分别是冻土、草原、荒漠、草原、耕地,那片荒漠将南北分割开来,形成了诸夏文化为主的农耕民族和草原帝国为主的游牧帝国。
游牧民族在这条草原带上,可以自由的行动,完全不担心补给,但对于中原来说,想要进入这条草原带,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穿过沙漠。
当初让燕国镇北的时候,李世民就知道燕国是一定会脱离掌控的,那时想的便是肉烂在锅里,而洛苏想得一个针对燕国的后手,可不仅仅是西域以及辽东,还有秦国。
燕王李恪为什么不敢南下,因为现在的燕国和曾经的游牧不一样,他向东和向西都被堵住了,而且秦国也堵在他向西的路上,和曾经那些在中原的争端中失败的游牧不一样,秦国把燕国后路断了,他一旦失败,可以说是难以逃出生天,除非去向秦王乞怜。
李恪在这种情况下,给李承乾写信,心中所怀着的复杂心思,是难以言明的。
……
秦国国都。
在这座王都中,可以见到各种模样的人种,在贞观后期和李治时期,中原向秦国输送了大量的汉人武装集团。
在这個过程中,当然发生过朝廷准备停掉这些人口外迁的建议。
毕竟这是典型的损中央肥地方,增强地方实力的举动。
但在李治即位的第十三年,那时齐王李泰也未曾去世,在一次重大的朝会时,诸王使者向朝廷发难,说朝廷中有奸臣,外迁诸夏以拓根基是大唐国策,现在朝廷中却有人反对,请李治将提出这些建议的人诛杀。
那是李治从未见过的景象。
对于诸封建王公而言,朝廷的人口迁徙是稳固统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而且在这个时代,人口就是财富,就是力量,大量汉人纳入统治,可以增加赋税,这相当于变相增加工资。
最终这件事以朝廷让步结束,在往后的岁月中,朝廷便将那些不稳定分子都迁徙了出去,大部分都被燕国和秦国瓜分。
在放弃西伯利亚的森林后,李承乾等人一路向西,占据了这片远比辽东温暖的黑土地,如今的秦国,有汉人十二万户,其余一路收拢的编户有十八万户,一共三十万户人口,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平原上,是一等一强悍的大国。
在东欧平原上,秦国修筑城池,开垦土地,这里虽然比中原寒冷一些,但比辽东强多了,人可以生存,关键是这里的土质比中原还要肥沃。
李承乾洛君成等人来到这里之后,仅仅几年,就知道这里就是以后的王霸之基了,在这里完全能创造一个大帝国。
李靖在跟着李承乾西征的第十年去世,他的家族是现在秦国六大国公家族之一,是仅次于王族和周郡王家的上等贵族。
这种开拓进程中,为了快速征服土地,用土地来激励功臣是难免的事情,又因为没有大量的成熟官僚,走入贵族政治也很正常。
王宫之中,已经颇为垂垂老矣的李承乾,手连一封信都有些拿不稳了,脸上满是皱纹,但他的精神头却非常好。
天地的辽阔可以治疗人心胸中的狭小,李承乾不是个多么豁达的人,当初因为李泰的事情,就把他气的两次吐血,但离开了长安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草原上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在草原上尽情的驰骋。
“阿成,你看看这封信,燕王写来的,大唐将要有一位女天子了。”
老眼有些昏花的李承乾将这封信读罢,递给了洛君成,当初能够策马扬枪的洛君成,现在也只能和李承乾在宫中下下棋了。
他觉得自己尚能出战,但是李承乾已经不让他出战,只让小儿辈征讨四方对秦国不服从的人。
洛君成读罢信件,面上嘴中满是感慨,“朝廷的变化真大啊,真的已经完全不认识了,秦王,燕王这是想要试探一下你的口风,看看你对朝廷立皇太女是什么态度。”
李承乾咧着嘴笑一笑,脸上满是无所谓的神情,“真是无聊,我才不想和他们玩这些争权夺利的游戏,我秦国永远忠诚中原天子。”
洛君成闻言爽朗一笑,“永远效忠圣天子,谁是天子效忠谁。”
二人对视一样,同时朗声大笑起来,李承乾用力拍着王座,“我秦国天高地远,中原就算是战马跑死也来不到这里,就在这里安心发展,我们脚下的土地,可不是漠北那样贫瘠的土地,这里能养育数百万户百姓,等以后有了数百万户人口的时候,那时的天下才是真的有意思。
不如中原大战的话,倒是会影响我秦国的人口增长,最近几年送来的人口有些少了,这样,等我那个侄女登上天子位时,送去贺礼,以后朝贡返回的礼物,能不能换成人口。
中原这些年人多地少,听说不少百姓都已经没地种了,我秦国人少地多,脚下还没有开垦出来的荒地,都是上好的黑土地,这可不能浪费,就让我秦国来帮助朝廷解决一番困难,当初父皇让我们出来开拓,想必也是存了这样的想法。
给燕王回信,就说我那侄女是正经被选为继承人的,我秦国认可。
另外,派人出去找一些公国,跟着我秦国使团前往洛阳,告诉洛阳,大唐的藩属国,又多了几个,这份礼物,不可谓不重吧。”
秦国是真的的天高皇帝远,在这里无论做什么,朝廷都基本上不知道,取得的财富也全部都归属于王廷,前些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李承乾或许还不太富裕,但数十年过去,李承乾早就富得流油了。
对于秦国的贵族官吏,上上下下早就把大唐抛之脑后了,尤其是一代渐渐凋零,二代从小就在秦国长大。
要知道其他王公之国,因为靠近中原,好歹还会返回中原做官,但秦国是真的与世隔绝,完全没有丝毫和大唐深入接触的意思,相当的特立独行。
可能唯一会有的想法就是——“杀进洛阳城,夺了鸟位。”
“我秦王未必不能做那天子。”
在对燕王的信作出回复后,李承乾用自己已经颇为记不太清事的脑子回忆着还有什么事。
人老了之后,思维就很容易发散。
他想着想着,就想到了小时候,想到了青年时代,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比现在还要快乐。
“阿成,你说我们以后葬在哪里?”
洛君成一听就知道李承乾又想到了以前,温声道:“自然是葬在这片流满我们汗水和血泪的土地上,就在这里,而不是长安。”
李承乾突然想到:“你说等我那个侄女继位的时候,我回到洛阳去祝贺她怎么样。”
洛君成一听直接头皮炸开,那简直不是去祝贺,而是去搞事,不过他也知道,李承乾就是说说而已,当初发生了那么多大事,他都没有回去,现在又怎么可能回去呢。
还没等洛君成说话,李承乾自己就已经翻篇了,因为他又想到了新的事情,“阿成,我们什么时候攻打西域,西域有很多夏民,如果能把西域人都容纳进来,我秦国的人口,很快就能突破几百万了。”
从西域进口人口,这是之前开玩笑时说过的,但事实上基本不可能,进攻西域不仅仅要面对西域,还要面对中原和燕国,这三方势力没有一方会放任西域被侵占。
况且秦国还没有走到东征的地步,现在就连乌拉尔地区都还没有彻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部落很多,主体是乌拉尔人,经过测算,如果能够完全征服这片广袤的平原,秦国的人口将会膨胀到六十万户以上,甚至可能会达到八十万户。
如果再能从中原或者其他地区得到同等人口的汉民,那秦国就真的可以独自建立一个大帝国了,大唐可能就连秦国的宗主权都把握不住了,这是秦国贵族的目标,毕竟没人想永远做二等贵族,我秦剑也未尝不若大唐剑利也。
洛君成连忙将李承乾的想法安抚住,再想要说话时,却发现李承乾已经睡着了,他上前给李承乾盖上毛毯,而后轻手轻脚的离开殿中,让侍女进去侍候。
对于李承乾这样的表现,他已经见怪不怪了,李承乾的身体其实挺健康的,他只是单纯的老了,所以越来越嗜睡,不仅仅是李承乾,洛君成也觉得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当初为了开拓秦国,他冲锋在第一线,几乎每战当先,身体内的内伤,很重,严重影响了寿命。
洛君成实际上开始准备迎接死亡了,人总是要死的,当初李世民的三个嫡子,现在只有李承乾一个人活着,这已经是相当的幸运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秦国一代贵族死去,二代们纷纷上场,他这个周郡王,也迟早是要死的。
洛君成回到府中后,他的妻子长乐公主也刚刚回到府中,跟着洛君成来到这里,大概变化最大的就是他了,出来开拓,男人们都上战场拼杀,但总归是要人来掌握内政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识字的人都不能放过,更不用说长乐公主这种,从小就聪慧,而且了解政治运行的人,那更是要委以重任。
长乐公主是太宗皇帝的嫡女,是周郡王的妻子,又是帝国中命妇最高等的爵位正一品长公主,是秦王的元妹,在这个王国中,再也找不到比她身份更高的女人了,包括秦王妃。
侍女将饭菜端上来后,洛君成和长乐公主边吃边聊,说起燕王的来信,又聊到现在大唐内部的问题。
李丽质突然说道:“夫君,你说现在大唐内部的读书人那么多,但是大部分的官职却被权贵所霸占,会不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积压在底层,而没有上升的渠道。
不对。
这个问题是一定会出现的,这是我们的机会啊。”
李丽质的眼中亮起了光,洛君成也放慢了筷子听李丽质说,“现在这些士人可能已经很愤怒了,但还对朝廷心存希望,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就算是父皇在世也解决不了。
官位就那么多,不可能为了让士人们不闹事,就全给官做,那朝廷用不了多久就要崩了。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将那些人吸引到我秦国来呢,我秦国是一张白纸,这里有足够让他们驰骋的空间。
人才就是力量啊。”
洛君成听罢后,微微皱眉,而后缓缓道:“大唐内部权贵把持官职,我秦国内部也是这样,甚至比大唐更加严重,这如何是好?”
李丽质却立刻摇头,郑重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唐的疆域虽然比我秦国大,但其中纵横交错的利益集团太多了,而且大唐内部是个不能扩张的盘子,有多少官职都已经被算死。
但我秦国不一样,虽然现在权贵把持权力很严重,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因为有能力的士人少,我秦国人少,人少天才就少,须知自古以来寒士战胜高门都是依靠数量优势,进而在质量上形成碾压之势。
现在束缚我秦国发展速度的就是官吏太少,阻碍了我秦国对新征服的土地进行编户齐民,没有编户齐民,就难以收税,只能包税,就不能精细的控制,就难以说那是我秦国的领土。
如果我秦国多五千、一万士人,我秦国所控制的人口就能够翻一倍,如果有十万士人,那我秦国在吞并整个平原之前,都不会担心缺少管理的官吏,而且能用最快的速度去汉化当地的土著,改变他们的语言,修正他们的文化。”
李丽质的声音铿锵有力,人在做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时,就是如此,在这方面李丽质可谓是专家了,洛君成知道李丽质这绝对不会是临时起意,恐怕之前就已经想过这些事,只不过今天恰好遇到自己讲中原这件事,于是将比较完善的想法说出来而已。
“夫人你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你先写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到时候在御前会议的时候,将这件事说与秦王,这件事必须要有秦王的命令,才能够在王国中推行。”
李丽质点点头,“不过这件事一旦传开,王国中的贵族有可能会不满,要想好怎么预防这件事。”
虽然常说人从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实际上,人还是会从历史上吸引经验的。
前人的经验一代代积累下来,这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智慧,很多问题就能够从历史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比如现在大唐内部权贵把持,比如秦国内部颇有些类似于邦周时的模样。
在许多年前,这些问题都没有被解决过,所以难倒了无数人,只能被社会变革一点点的推着走,在这个过程中,流无数的血,经历一次次的试错。
但对于生活在大唐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答案就摆在那里,秦国中的贵族,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和曾经是不同的,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贵族拥有土地不是天经地义的,一切归于君王才是天经地义的。
或许对于秦国贵族们来说,唯一好的点在于,秦王他也是诸侯的一员,他也是天子的臣属,所以从这里来看,秦国的政治根基就是裂土封王。
洛君成想了想后说道:“贵族的不满是注定的,但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反对的人,但最后胜利的总不是那些贵族,我们站在胜利者的一方,就这样。”
……
大唐的藩属国很多,在理藩院中所登记的远远超过了汉朝,当然,远远不如商周这种封建制度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制度混乱,等级混乱,大致上能分成几类,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就渐渐说不清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大唐第一批藩属国是当初贞观初年的时候,打败冬突厥后,有许多国家给李世民上天可汗的尊号。
这一批藩属国的性质就很难界定,既然用了天可汗的称号,按理说,是应该视作外藩的,也被私下称之为胡藩,但其实这一批藩属国中,身份是很不一样的,西燕国、高昌国都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国度。
没错,甚至不用放宽到诸夏国度,这两个国家,国主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后裔,整个国中都是汉文化,从血统到文化都相当的纯正,但这也是天可汗体系的国家,就很难评。
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一点模糊了,等到大唐迅猛的扩张,六大王国制度的提出,西南诸公的分封,以及岭南诸公的分封,就彻底乱了,理藩院现在就连外藩和内藩都分不清了。
在邦周的时候,封在王畿中的畿内诸侯,是内藩,封在王畿之外的诸侯,是外藩。
但如果按照这样算的话,那很多部落藩属国,比如安东大都护府麾下的诸藩属国,就变成了内藩,而秦国、燕国、齐国,这正儿八经的太宗诸子国,反而成了外藩。
这岂不是倒反天罡吗?
天子也不愿意,外藩岂不是意味着有独立的法理,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
还有那些公爵国的归属,理论上由天子授予金册,但他们在当地,要和当地的土著交流,还要和六大王国的王交流,于是国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王公之国,可以说是一团乱糟糟,理藩院每次下旨都要发好几封,叠床架屋,不外如是。
武曌和洛君薇着重于内政,也就是州县的发展,还有府兵的改革,对于这些对外的机构,主打的就是一个,还能运转,那就不要去动。
从李治去世后,武曌并没有什么非要和西域、漠北争雄的心思,她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科举制度的铺设,对士族的打击,以及厘清财政等方面。
所以任由这些王公之国自行发展,只要按时纳贡即可,在这种强干不弱枝的指导思想下,中央朝廷的实力很是强盛,但整个藩属国体系就变成了一个不能随便碰的机器。
天后立了一个皇太女,未来大唐要迎接一个女天子,这件事传到不同的诸侯耳中,反应自然是不一样的。
燕王和秦王的反应就不同,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则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做出什么错事,但究其根本,对于皇太女,二人都不反对,并没有什么想要借此来额外发挥的想法。
其他诸侯大多数都如同秦王一样,对于皇帝逊位,皇太女被册封,只是惊讶了一下,而后就各做各的,无论是谁在天子位上,和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心情复杂的人,是李显和李贤。
太平的两个兄长,本该在这场李旦逊位的风波中,得利的两个人。
李贤还好一点,他早就在许多年前,就失去了继承皇帝位的资格,这么多年下来,在蓬莱岛上,努力建设他的卫国,他在卫国中,按照长安城的模样修建了宫城,整个蓬莱岛几乎都按照他的想法去建立。
待在蓬莱岛上,就像是待在中原一样,再加上蓬莱距离中原近,大批大批的汉人进入蓬莱,现在就算是让他去中原其他地方就藩,他也不愿意了。
既然做不了天子,那他就在蓬莱岛上慢慢发展。
真正急火攻心的是李显,在武曌的四个儿子中,李弘和李贤都是有能力的,只不过一个身体不好,一个性情太过急躁,容易听信谣言,结果导致母子成仇。
剩下的李显和李旦都没有什么能力,但李旦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也不贪恋权势,所以能够果断的让出皇帝位。
但李显就不是如此了,他属于没有什么能力,但不自知,而是认为自己很聪明,然后经常搞出一些让武曌啼笑皆非的事来,政治手段之拙劣,连十几岁的武曌都不如。
李显这个人还刻薄寡恩,这本来不算是特别差的缺点,但没能力掌控局势的人,还刻薄寡恩,那可真是既不能控制人,又不能得人心。
所以当初武曌直接就把李显排除掉了。
李显当时就破防了,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如果他不是武曌的亲儿子,现在就已经踏进黄泉了。
所以在李旦退位后,武曌对李贤都没有评价,却说李显“魏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可想而知武曌对李显的厌恶了。
李显得知太平公主被封为皇太女后,直接气的吐血,在临昏迷前,他颇为不甘的问左右道:“本王难道还不如太平一介女流吗?
难道太平是堪比母后的天骄吗?
本王不服!
母后偏颇太平甚矣。”
说罢便直接昏迷过去,言语流出,成为坊间笑谈。
————
对于大唐帝国的分封政策在高宗天后年间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野蛮生长”。
帝国内部复杂又波云诡异的权力争斗,以及天后武曌“重内轻外、强干筑基”的执政思想,使大唐朝廷着重于解决帝国内部的问题,并没有对整个开拓分封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从仅仅只有一次的会盟中可以看出。
在高宗天后的执政期间,朝廷发布的劝课农桑相关诏令高达七十三封,发布的整顿吏治的诏令高达五十四封,但有关于对外指导的诏令,只有五封,这种数量上的绝对差距,证明了中央朝廷的偏向。
后来的史实证明,天后武曌在这一阶段所实施的政令,使帝国内部本该增长的矛盾大幅度降低,帝国运转的效率有了显著恢复,为后来的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