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1 生财有道
小说: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字数:3361更新时间 : 2024-03-10 18:19:10
因为众人对此过于踊跃,使得这一场政务会议险些成为了三卫郎招聘现场,李泰不得不表态三卫郎员额充足,之后可以从容再议,才让这些急于给儿郎们谋求出路机会的老父亲们心情平复下来。
接下来会议继续进行,便是由都官尚书柳庆汇报司刑事宜。在勘定内乱结束之后,李泰便顺势安排召集南北刑名人才以编修律令,尽快结束西魏律令繁乱的状态,使得从官到民都能有法可依。
想要编修新的律令,既要总结历代刑名律令的渊源与得失,还要深刻结合当下世道疾弊,毕竟每一道刑令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祸福命运,自然是马虎不得。
所以柳庆过去这段时间里主要还是采访时流、组结编修律令的班底,并且检索准备相关的资料。
李泰虽然无暇亲领其事,但对此也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无论求人还是求物,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所得南朝藏书库藏以及从北齐搞到的典籍资料统统开放任用,务求能够编出一部严整规范,既能为当世法典又能做后世依凭的庄严律法!
对于唐公如此重视的态度,柳庆深感压力的同时也是倍受鼓舞,一再表示一定会尽力而为、不负所用。
新任祀部尚书的王松年,上任之后第一项任务便是要为唐公建造家庙。这种祭祀先祖、人臣殊荣的大事,王松年自然不敢马虎,退朝之后便已经在准备相关的经义资料,这会儿便整理出一个初步的方案交由李泰过目。
李泰对于这些事情虽然不甚精通,但对王松年还是比较信任,尤其他家里也不乏人对此钻研颇深,倒是不担心事情会有什么纰漏,只将这方案草草浏览一番,然后便任由王松年继续操持。
只是在选择家庙建造地的时候,他在考虑一番后还是决定放在同州。虽然说眼下的他与皇帝之间相处还算融洽,但毕竟也是权臣与傀儡之间的关系,而且接下来随着国中局势恢复平稳,他也还是要返回同州坐镇。
毕竟如今北齐才是西魏的头号大敌和需要解决的对手,而且同州长期作为关中的军政中心,军营、兵道、物储等等方方面面的军事基础建设也都是以同州为中心。
李泰如果要返回长安执政的话,就免不了再进行一番增改,但结果还不如待在同州更加的便利。如今的长安城办公和居住环境都比较差,可作更改的空间也比较小。凭西魏目前的情况,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意义不大的折腾。
不过李泰虽然不打算新做什么城池建筑营建,起部尚书崔彦昇倒也不必担心会闲散下来、无事可做。事实恰恰相反,他需要操持的事情还非常多。
首先李泰是打算将郑国渠重新疏浚修缮一番,改善关中整体的农业灌溉情况。而后就是将长安周边水道系统性的修改一番,尤其是渭水这样的干流要重点疏浚。
李泰自己当年就是通过水利而步步高升,之后转任各处也都将水利当作一个重点管理的工作内容。对于关中的水道现状,他早就有些看不顺眼了,只不过想要进行科学的整改所牵涉的方面太多,而他也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权柄去经营此事。
如今自己总算得掌大权,李泰当然不愿再继续放任下去,希望通过一番整改使得关中的水资源利用更加的科学且有效率,从而加强一下关中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改善农耕条件的同时减缓一下人地矛盾。
凡欲立事必须要有钱粮维持,无论再怎样宏伟的计划,如果没有物质基础那都是空中楼阁。而西魏的财政问题向来都不是一个能够让人开心的话题,为了避免好心情太早遭到破坏,李泰特意让度支尚书裴鸿最后奏报事宜。
果然,当裴鸿开口的时候顿时便不出所料的将会议气氛带入冰点:“启禀主上,府库俱竭,财用无出……”
说一句不夸张的话,自从李泰接掌大权以来,西魏朝廷便一直处于一种负资产运行的状态。凡所用度俱仰外部的输入,哪一天山南道不向内输入物资,当天就要断粮!
西魏财政最主要的便是州郡租调与各方方物进贡,每年的课税需要秋后交讫,州郡最晚都要赶在年前最后一个月内输送完毕,如此才能不误今年财政任务的完成与来年度支计划的制定。
但是去年一场东征不只打光了中外府积储的物资,甚至关内有的州郡户调与课役都被提前预支了。虽然不像鹅城透支的那么夸张,但也并不是霸府仁慈,而是催缴的技术手段还没达到,总之就是一个烂摊子。
起码在今年诸州贡赋开始上缴解运之前,李泰这个新霸府是没有什么可见的丰厚收入以解当下的财政困境。
裴鸿这个度支尚书虽然不像当年的苏绰一样被累到死,但是乍从山南那财政充裕的地方来到关中这穷乡僻壤,就任以来每天面对的便是各方等米下锅的窘迫现状,也是不免苦不堪言。
西魏财政开支最大一项便是军费,虽然府兵制的推行使得军费负担大大减轻,但哪怕减轻之后对于这脆弱的财政状况而言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李泰之前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十二座骠骑府各自建立,将士们军功授田,无论是行政开支的成本和授田垦荒等诸事的启动资金都还没有到位。
裴鸿这段时间也是为此忧愁不已,看到身穿戎装的人都得躲着走,唯恐对方是要围堵自己催讨钱粮物资的。他自追从唐公以来,何曾受过这样的苦?这会儿讲起来,都不免鼻头泛酸。
在维稳这个大前提下,李泰其实也没有太好的生财策略。虽然说毁佛一念起、顿觉天地宽,但是佛教在民间所拥有的广泛信仰基础,决定了这件事是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他如今初掌大权,还是不宜四面出击,就算要做也得一步一步、按部就班。
眼下他能想到的,便是利用好这一次与突厥交战的战利品。那些牛马牲畜除了一部分增补各地官牧之外,然后便是通过各级官府与榷场对外典租和向民间发卖,从而筹措吸取一部分民间的资货。
不过这一部分收获想必不会太高,不是所有的马都可以作为战马,同理也不是所有的牛都可用为耕牛。
草原上所饲养的牛更多的还是用来提供肉食、奶制品和筋角皮毛之类的材料,向民间发卖价格肯定也不能太高,甚至获利还是其次的,主要的是节省继续饲养所需要的人力和饲料成本。
之前为了引诱突厥木杆可汗所赠送的那些财货大部分倒是回收了回来,可问题是这些财宝虽然价值高但却变现难。创建军府、授田垦荒,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谷种、农具和其他各种生活物资,总不能发给那些将士们华而不实的锦缎财宝。
在思忖权衡一番之后,李泰还是觉得得去找佛爷们打秋风。没办法,数遍关中只有佛爷们掌握着众多的土地人口和积蓄,而且还好收拾、不剌手。
不过搞佛爷们也是需要讲策略的,这样一个现金大奶牛一下子挤爆了那必然流淌一地、太过浪费,就得一点点挤、一点点榨,才能物尽其用。
确定目标之后,李泰顿时便有了想法,当即便又对王松年说道:“祀部遣员分往京畿诸沙门名刹,告令各寺住持,东贼虽然狂悖不道,但其崇佛抑道之举不乏可鉴。
今朝廷亦有计议、欲辨佛道二门孰者为高,是故访诸寺庙群僧推举大德高僧十员,来日共集都下以辩法之长短。诸寺僧徒若欲参会,宜速投帖有司以参选举。”
凡事若欲取之、必先予之,高洋去年在北齐境内毁道崇佛,想必也令西魏境内这些沙门同行们看的十分眼馋,想要获得同样的待遇。
李泰便先给他们画一张大饼,吸引他们踊跃参加,到时候参选的名额、大德高僧的位置全都充满了竞争性,这些和尚们怎么忽悠信众捐输礼佛,李泰当然也要忽悠他们再吐出来。佛爷们虽然精明,但是在面对能够一举垄断信仰市场这个美好前景的情况下,想必也会踊跃纳捐。
至于事情最后怎么收场,李泰才不管呢。只要能够筹措到足够的物资维持着将诸骠骑府都纳入正轨,后续和尚们就算想不开那也得学会自己开解自己。老子养这么多精兵,真就是为了跟你们讲道理的?
一场政务会议开完,时间已经是到了深夜时分。李泰虽然也颇感疲惫,但也总算是将他离开这段时间所积压的政务大致梳理一番。在基本的事务脉络梳理和确定完毕之后,具体的政令推行实施自然就交付诸部尚书执行。
待到众尚书们各自起身告退,侍者也入前询问李泰是否仍然留宿丞相府。李泰想了想之后,还是决定前往城外学馆,明天并无朝会,他也能在家里陪伴一下家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接下来会议继续进行,便是由都官尚书柳庆汇报司刑事宜。在勘定内乱结束之后,李泰便顺势安排召集南北刑名人才以编修律令,尽快结束西魏律令繁乱的状态,使得从官到民都能有法可依。
想要编修新的律令,既要总结历代刑名律令的渊源与得失,还要深刻结合当下世道疾弊,毕竟每一道刑令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祸福命运,自然是马虎不得。
所以柳庆过去这段时间里主要还是采访时流、组结编修律令的班底,并且检索准备相关的资料。
李泰虽然无暇亲领其事,但对此也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无论求人还是求物,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所得南朝藏书库藏以及从北齐搞到的典籍资料统统开放任用,务求能够编出一部严整规范,既能为当世法典又能做后世依凭的庄严律法!
对于唐公如此重视的态度,柳庆深感压力的同时也是倍受鼓舞,一再表示一定会尽力而为、不负所用。
新任祀部尚书的王松年,上任之后第一项任务便是要为唐公建造家庙。这种祭祀先祖、人臣殊荣的大事,王松年自然不敢马虎,退朝之后便已经在准备相关的经义资料,这会儿便整理出一个初步的方案交由李泰过目。
李泰对于这些事情虽然不甚精通,但对王松年还是比较信任,尤其他家里也不乏人对此钻研颇深,倒是不担心事情会有什么纰漏,只将这方案草草浏览一番,然后便任由王松年继续操持。
只是在选择家庙建造地的时候,他在考虑一番后还是决定放在同州。虽然说眼下的他与皇帝之间相处还算融洽,但毕竟也是权臣与傀儡之间的关系,而且接下来随着国中局势恢复平稳,他也还是要返回同州坐镇。
毕竟如今北齐才是西魏的头号大敌和需要解决的对手,而且同州长期作为关中的军政中心,军营、兵道、物储等等方方面面的军事基础建设也都是以同州为中心。
李泰如果要返回长安执政的话,就免不了再进行一番增改,但结果还不如待在同州更加的便利。如今的长安城办公和居住环境都比较差,可作更改的空间也比较小。凭西魏目前的情况,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意义不大的折腾。
不过李泰虽然不打算新做什么城池建筑营建,起部尚书崔彦昇倒也不必担心会闲散下来、无事可做。事实恰恰相反,他需要操持的事情还非常多。
首先李泰是打算将郑国渠重新疏浚修缮一番,改善关中整体的农业灌溉情况。而后就是将长安周边水道系统性的修改一番,尤其是渭水这样的干流要重点疏浚。
李泰自己当年就是通过水利而步步高升,之后转任各处也都将水利当作一个重点管理的工作内容。对于关中的水道现状,他早就有些看不顺眼了,只不过想要进行科学的整改所牵涉的方面太多,而他也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权柄去经营此事。
如今自己总算得掌大权,李泰当然不愿再继续放任下去,希望通过一番整改使得关中的水资源利用更加的科学且有效率,从而加强一下关中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改善农耕条件的同时减缓一下人地矛盾。
凡欲立事必须要有钱粮维持,无论再怎样宏伟的计划,如果没有物质基础那都是空中楼阁。而西魏的财政问题向来都不是一个能够让人开心的话题,为了避免好心情太早遭到破坏,李泰特意让度支尚书裴鸿最后奏报事宜。
果然,当裴鸿开口的时候顿时便不出所料的将会议气氛带入冰点:“启禀主上,府库俱竭,财用无出……”
说一句不夸张的话,自从李泰接掌大权以来,西魏朝廷便一直处于一种负资产运行的状态。凡所用度俱仰外部的输入,哪一天山南道不向内输入物资,当天就要断粮!
西魏财政最主要的便是州郡租调与各方方物进贡,每年的课税需要秋后交讫,州郡最晚都要赶在年前最后一个月内输送完毕,如此才能不误今年财政任务的完成与来年度支计划的制定。
但是去年一场东征不只打光了中外府积储的物资,甚至关内有的州郡户调与课役都被提前预支了。虽然不像鹅城透支的那么夸张,但也并不是霸府仁慈,而是催缴的技术手段还没达到,总之就是一个烂摊子。
起码在今年诸州贡赋开始上缴解运之前,李泰这个新霸府是没有什么可见的丰厚收入以解当下的财政困境。
裴鸿这个度支尚书虽然不像当年的苏绰一样被累到死,但是乍从山南那财政充裕的地方来到关中这穷乡僻壤,就任以来每天面对的便是各方等米下锅的窘迫现状,也是不免苦不堪言。
西魏财政开支最大一项便是军费,虽然府兵制的推行使得军费负担大大减轻,但哪怕减轻之后对于这脆弱的财政状况而言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李泰之前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十二座骠骑府各自建立,将士们军功授田,无论是行政开支的成本和授田垦荒等诸事的启动资金都还没有到位。
裴鸿这段时间也是为此忧愁不已,看到身穿戎装的人都得躲着走,唯恐对方是要围堵自己催讨钱粮物资的。他自追从唐公以来,何曾受过这样的苦?这会儿讲起来,都不免鼻头泛酸。
在维稳这个大前提下,李泰其实也没有太好的生财策略。虽然说毁佛一念起、顿觉天地宽,但是佛教在民间所拥有的广泛信仰基础,决定了这件事是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他如今初掌大权,还是不宜四面出击,就算要做也得一步一步、按部就班。
眼下他能想到的,便是利用好这一次与突厥交战的战利品。那些牛马牲畜除了一部分增补各地官牧之外,然后便是通过各级官府与榷场对外典租和向民间发卖,从而筹措吸取一部分民间的资货。
不过这一部分收获想必不会太高,不是所有的马都可以作为战马,同理也不是所有的牛都可用为耕牛。
草原上所饲养的牛更多的还是用来提供肉食、奶制品和筋角皮毛之类的材料,向民间发卖价格肯定也不能太高,甚至获利还是其次的,主要的是节省继续饲养所需要的人力和饲料成本。
之前为了引诱突厥木杆可汗所赠送的那些财货大部分倒是回收了回来,可问题是这些财宝虽然价值高但却变现难。创建军府、授田垦荒,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谷种、农具和其他各种生活物资,总不能发给那些将士们华而不实的锦缎财宝。
在思忖权衡一番之后,李泰还是觉得得去找佛爷们打秋风。没办法,数遍关中只有佛爷们掌握着众多的土地人口和积蓄,而且还好收拾、不剌手。
不过搞佛爷们也是需要讲策略的,这样一个现金大奶牛一下子挤爆了那必然流淌一地、太过浪费,就得一点点挤、一点点榨,才能物尽其用。
确定目标之后,李泰顿时便有了想法,当即便又对王松年说道:“祀部遣员分往京畿诸沙门名刹,告令各寺住持,东贼虽然狂悖不道,但其崇佛抑道之举不乏可鉴。
今朝廷亦有计议、欲辨佛道二门孰者为高,是故访诸寺庙群僧推举大德高僧十员,来日共集都下以辩法之长短。诸寺僧徒若欲参会,宜速投帖有司以参选举。”
凡事若欲取之、必先予之,高洋去年在北齐境内毁道崇佛,想必也令西魏境内这些沙门同行们看的十分眼馋,想要获得同样的待遇。
李泰便先给他们画一张大饼,吸引他们踊跃参加,到时候参选的名额、大德高僧的位置全都充满了竞争性,这些和尚们怎么忽悠信众捐输礼佛,李泰当然也要忽悠他们再吐出来。佛爷们虽然精明,但是在面对能够一举垄断信仰市场这个美好前景的情况下,想必也会踊跃纳捐。
至于事情最后怎么收场,李泰才不管呢。只要能够筹措到足够的物资维持着将诸骠骑府都纳入正轨,后续和尚们就算想不开那也得学会自己开解自己。老子养这么多精兵,真就是为了跟你们讲道理的?
一场政务会议开完,时间已经是到了深夜时分。李泰虽然也颇感疲惫,但也总算是将他离开这段时间所积压的政务大致梳理一番。在基本的事务脉络梳理和确定完毕之后,具体的政令推行实施自然就交付诸部尚书执行。
待到众尚书们各自起身告退,侍者也入前询问李泰是否仍然留宿丞相府。李泰想了想之后,还是决定前往城外学馆,明天并无朝会,他也能在家里陪伴一下家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