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7 才流并进
小说:北朝帝业作者:衣冠正伦字数:3693更新时间 : 2024-01-18 18:18:20
随着时令入秋,山南道一些大规模的营造事务陆续叫停,民间大部分的人力都留为农事储备,以确保接下来的秋收能有足够的人力可用。
江陵的平定不只意味着西魏控制了江陵和襄阳这两座大城,更意味着整个长江中游最为精华的江汉平原也完全掌握在台府手中。
在侯景之乱发生前,南梁的雍州、荆州耕织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并不逊色于关中,随着整个江汉地区被连成一片,山南道大行台所掌握的疆域领土面积和地域潜力已经并不逊色于中外府了。
虽然说侯景之祸以及之后的南梁宗室内斗等等连绵数年的战乱也给此地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但是李泰在入主此地之后便立即进行了各种资源的重新分配,尤其重点推行编户均田垦荒等保障生活生产等民生政令,对于区域内的民生状况必然会有一个巨大的改善。
今年的秋收便是初步检验成果的时刻,因此无论是台府诸曹还是州郡官府对此都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希望能在今秋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秋收正式开始之前,诸州郡已经将境内编户情况整理出了一个大概的结果。单单荆襄之间,以及湘州、郢州等新增州郡所收编的人口便达到了三十多万户之巨,加上原本的荆州军府所掌握的籍民旧数,在如今的山南道大行台治下民户数量已经达到了将近六十万户。
这一个数据,还是在南面宁州和淮南的合肥、晋熙等地尚没有进行细致编户的情况下,而且已经完成编户的州郡,也都因为行政力量仍然有所欠缺、或者其他的缘故,仍然存在着数量可观的编外人口。如果把这些潜在的人口整编起来,估计还能增加起码二十万户人口。
当然对于眼下的台府而言,拥有这么多在编的人口也已经算是不错了,须知台府才刚刚成立不足一年,领地也多为新扩,自身的组织结构都还没有完善起来。
就连关中的霸府,在大统十三年的时候在籍民户也才只将将达到七十万户而已。
至于近年有没有增加,李泰就不怎么清楚了,自他出事荆州之后,便很难再接触到霸府的核心数据,即便是有所增加,估计也不会太多,毕竟近年来霸府在人口籍户上面也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政令推行,单凭籍民数自然增长的话,短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的增幅。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李泰将势力推进到囊括整个江汉以及洞庭湖南部区域,即便是宇文泰长寿可期,但从双方所掌握的人口硬指标和所能调动的力量来说,如今的台府与中外府之间也已经有了分庭抗礼的资格。即便是还略有差距,也能在对抗过程中逐渐的拉平,甚至于超越。
随着时间进入八月,各地便陆续开始了秋收,各项相关的数据也都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而向襄阳台府汇总。等数据统计到襄阳当地,已经大体可以估算出今年的官屯、民屯以及民租户调等等累加起来,单纯谷米收入便达到了足足九百万石之巨!
当这个数字被统计出来之后,整个台府知悉此事的官吏们也都忍不住笑逐颜开,心内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这九百余万石的谷米收益也并不算是净收入,因为自从年初开始编户授田、奖耕励农以来,中外府前前后后投入的谷米成本便达到了七百余万石之多。
虽然说从江陵府库中收得的战利品价值相较于此只高不低,可问题是很多时候有钱不一定买得到粮食,尤其是如此大宗、需要满足千千万万人口所需的粮食。
台府秩序能不能够稳得住,还是要看自身的造血能力足不足,有的时候哪怕仅仅只是纸面上几十万石粮食的缺口,但在民间便极有可能是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人间惨剧!
台府施治的第一年便取得如此丰硕成果,并不需要消耗原本的积储、而且还有不小的
盈余,这自然令人振奋不已。
由此也可见南梁之亡国纯粹都是自己作的,起码在江汉这里生产力一直处于很不合理的被私相把持、压制和荒废的状态。只要能够恢复有秩序的运转,甚至都不需要进行多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力提升,社会的活力很快就能被激发和释放出来!
当然这九百多万石粮食的收入也并非收进府库中直接储存起来,仍然需要维持台府行政、屯民口粮和维持庞大的军队消耗等等。但只要不是连年大战、严重破坏生产秩序,基本上也能稳得住。
民生政治上取得了如此喜人的成果,其他方面自然也要跟上来。中秋过后,台府选人院便开始筹备考试。
按照唐代科举选人的流程,选人院所举行的考试应该叫做铨选,通常有身言书判四个标准,铨选通过之后便正式授予官职。
不过如今台府各级机构人才缺口都非常大,也难以阔气到还要挑剔选人们的颜值长相,只要才能方面过关,那便都可录用。
选人试分为好几项科目,书法、数学、经试和章程律令考校的是选人们的基本素质,这几项都能达到上等便满足了授官的条件,从最低级的行参军起授,补充到各级政府单位中去。
当然,如果认为自己才能卓越,可以胜任更加重要的岗位,那就要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弓马和策试。
过去一段时间里,李泰和台府属众们拟定了几十道策试题目,多是时务相关。有的是台府正在推行的政令,有的则是就连台府都悬而未定、还没有处理解决的问题。
这些题目再加上一些兵法韬略和高深的经书礼义问题,一同组成了一百道策试题目,所有之前考试取得中等以上成绩的选人,都可以参与策试题。题目任选,只要策试能得中十道题目,便可以得到更高级别的任官。
等到这些策试题目在选人院中公布出来后,顿时在众选人们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经过了前后几个月时间的荐选,选人院拥有选人足足有一千七百余众,但是由于之前考试选拔的标准过于严格,真正能够诸试皆上、获得授官资格的仅仅只有百余人而已。
须知时下教育和知识本就不够普及,这一千七百多名选人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囊括了江汉之间年轻一代的精华,能够进入选人院进修学习的都可以称得上是百里挑一了。结果最终的选试淘汰比例竟然还有这么高,这自然让众选人们心有不甘。
所以当这种考核范围更加全面、看起来考选标准更加宽泛的加试内容被公布出来之后,无论是已经得选的还是落选的选人们又都摩拳擦掌的加入其中。
上百道策试题,想要在其中挑选出自己关注和擅长的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一场策试答卷的时间有足足三天,且不禁止选人们内部讨论和翻书总结,只要不离开选人院且能在三天之内上交答卷,便都算是有效答卷。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大量的考卷被收取上来,台府也已经准备了上百人的阅卷团,开始对这些质量上良莠不齐的考卷进行甄别挑选,就连李泰也亲自加入到了阅卷当中。
策试所考核的主要是选人们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后者,毕竟知识和阅历随着年龄总会有所增长,但是脑子好不好用还是有点吃天赋的,有的人是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有的人则还能活着都是人道主义的理想状态。
随着阅卷的进行,一些比较优秀的选人也逐渐的涌现出来。像是出身南朝的刘行本、宗阙殆、何妥等等,出身北朝的崔旷、柳昂、韦瓘,以及李家自家的李毓祥、李纲之子李充节等等。
这些人大多出身世族家庭,本身便享受着比较完善的教育,而且还有亲长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教诲。诸如柳
昂从小便和若干凤、李雅一起被寄养在李泰家中,学业还要比那两个镇兵后代更优秀,在这场策试中脱颖而出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出身寒微的出色子弟也不是没有,因为李泰在阅卷中强调一个逻辑思辨的过程,所以一些尽管观点比较平庸、但是论述过程比较巧妙的卷子也都被挑选标注起来。
但这样的情况往往只是灵光一闪的超长发挥,并不是能够稳定持续的才智水平,达不到授官的资格,但也拥有值得继续培养的潜质。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泰也都叮嘱主持选人院的李士元加强对这些选人的学识教育,并且留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希望来年能够成长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在这些收取上来的考卷中,也有相当多选择是否迁移襄阳的策题,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以论述。而比较让李泰感到诧异的是,支持迁移襄阳的考卷竟然要比反对的还要多!
这一情况自是让李泰始料未及,因为他正打算借这一次考选来否决迁城的计划,但却没想到大家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哪怕仅仅只是出于对太原王的信服和崇拜,他们竟然多数认为襄阳住了这么久,也应该搬一搬了!
这也不免让李泰有些挠头,搞不懂是要告诫大家独立思考、不要搞个人崇拜,还是要继续号召大家跟他走准没错。
不过很快他就不用为此感到尴尬和伤脑筋了,因为下游方面不出意外的干起来了,陈霸先一波偷家干掉了王僧辩,整个江淮地区又乱作一团。
尽快李泰对此早有预料和准备,但也不能说可以完全控制事态走向,为免台府辖区遭到太严重的波及,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也赶紧率领三千精骑直赴江夏,亲自坐镇彼处以观事态的发展。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江陵的平定不只意味着西魏控制了江陵和襄阳这两座大城,更意味着整个长江中游最为精华的江汉平原也完全掌握在台府手中。
在侯景之乱发生前,南梁的雍州、荆州耕织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并不逊色于关中,随着整个江汉地区被连成一片,山南道大行台所掌握的疆域领土面积和地域潜力已经并不逊色于中外府了。
虽然说侯景之祸以及之后的南梁宗室内斗等等连绵数年的战乱也给此地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但是李泰在入主此地之后便立即进行了各种资源的重新分配,尤其重点推行编户均田垦荒等保障生活生产等民生政令,对于区域内的民生状况必然会有一个巨大的改善。
今年的秋收便是初步检验成果的时刻,因此无论是台府诸曹还是州郡官府对此都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希望能在今秋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秋收正式开始之前,诸州郡已经将境内编户情况整理出了一个大概的结果。单单荆襄之间,以及湘州、郢州等新增州郡所收编的人口便达到了三十多万户之巨,加上原本的荆州军府所掌握的籍民旧数,在如今的山南道大行台治下民户数量已经达到了将近六十万户。
这一个数据,还是在南面宁州和淮南的合肥、晋熙等地尚没有进行细致编户的情况下,而且已经完成编户的州郡,也都因为行政力量仍然有所欠缺、或者其他的缘故,仍然存在着数量可观的编外人口。如果把这些潜在的人口整编起来,估计还能增加起码二十万户人口。
当然对于眼下的台府而言,拥有这么多在编的人口也已经算是不错了,须知台府才刚刚成立不足一年,领地也多为新扩,自身的组织结构都还没有完善起来。
就连关中的霸府,在大统十三年的时候在籍民户也才只将将达到七十万户而已。
至于近年有没有增加,李泰就不怎么清楚了,自他出事荆州之后,便很难再接触到霸府的核心数据,即便是有所增加,估计也不会太多,毕竟近年来霸府在人口籍户上面也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政令推行,单凭籍民数自然增长的话,短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的增幅。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李泰将势力推进到囊括整个江汉以及洞庭湖南部区域,即便是宇文泰长寿可期,但从双方所掌握的人口硬指标和所能调动的力量来说,如今的台府与中外府之间也已经有了分庭抗礼的资格。即便是还略有差距,也能在对抗过程中逐渐的拉平,甚至于超越。
随着时间进入八月,各地便陆续开始了秋收,各项相关的数据也都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而向襄阳台府汇总。等数据统计到襄阳当地,已经大体可以估算出今年的官屯、民屯以及民租户调等等累加起来,单纯谷米收入便达到了足足九百万石之巨!
当这个数字被统计出来之后,整个台府知悉此事的官吏们也都忍不住笑逐颜开,心内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这九百余万石的谷米收益也并不算是净收入,因为自从年初开始编户授田、奖耕励农以来,中外府前前后后投入的谷米成本便达到了七百余万石之多。
虽然说从江陵府库中收得的战利品价值相较于此只高不低,可问题是很多时候有钱不一定买得到粮食,尤其是如此大宗、需要满足千千万万人口所需的粮食。
台府秩序能不能够稳得住,还是要看自身的造血能力足不足,有的时候哪怕仅仅只是纸面上几十万石粮食的缺口,但在民间便极有可能是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人间惨剧!
台府施治的第一年便取得如此丰硕成果,并不需要消耗原本的积储、而且还有不小的
盈余,这自然令人振奋不已。
由此也可见南梁之亡国纯粹都是自己作的,起码在江汉这里生产力一直处于很不合理的被私相把持、压制和荒废的状态。只要能够恢复有秩序的运转,甚至都不需要进行多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力提升,社会的活力很快就能被激发和释放出来!
当然这九百多万石粮食的收入也并非收进府库中直接储存起来,仍然需要维持台府行政、屯民口粮和维持庞大的军队消耗等等。但只要不是连年大战、严重破坏生产秩序,基本上也能稳得住。
民生政治上取得了如此喜人的成果,其他方面自然也要跟上来。中秋过后,台府选人院便开始筹备考试。
按照唐代科举选人的流程,选人院所举行的考试应该叫做铨选,通常有身言书判四个标准,铨选通过之后便正式授予官职。
不过如今台府各级机构人才缺口都非常大,也难以阔气到还要挑剔选人们的颜值长相,只要才能方面过关,那便都可录用。
选人试分为好几项科目,书法、数学、经试和章程律令考校的是选人们的基本素质,这几项都能达到上等便满足了授官的条件,从最低级的行参军起授,补充到各级政府单位中去。
当然,如果认为自己才能卓越,可以胜任更加重要的岗位,那就要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弓马和策试。
过去一段时间里,李泰和台府属众们拟定了几十道策试题目,多是时务相关。有的是台府正在推行的政令,有的则是就连台府都悬而未定、还没有处理解决的问题。
这些题目再加上一些兵法韬略和高深的经书礼义问题,一同组成了一百道策试题目,所有之前考试取得中等以上成绩的选人,都可以参与策试题。题目任选,只要策试能得中十道题目,便可以得到更高级别的任官。
等到这些策试题目在选人院中公布出来后,顿时在众选人们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经过了前后几个月时间的荐选,选人院拥有选人足足有一千七百余众,但是由于之前考试选拔的标准过于严格,真正能够诸试皆上、获得授官资格的仅仅只有百余人而已。
须知时下教育和知识本就不够普及,这一千七百多名选人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囊括了江汉之间年轻一代的精华,能够进入选人院进修学习的都可以称得上是百里挑一了。结果最终的选试淘汰比例竟然还有这么高,这自然让众选人们心有不甘。
所以当这种考核范围更加全面、看起来考选标准更加宽泛的加试内容被公布出来之后,无论是已经得选的还是落选的选人们又都摩拳擦掌的加入其中。
上百道策试题,想要在其中挑选出自己关注和擅长的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一场策试答卷的时间有足足三天,且不禁止选人们内部讨论和翻书总结,只要不离开选人院且能在三天之内上交答卷,便都算是有效答卷。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大量的考卷被收取上来,台府也已经准备了上百人的阅卷团,开始对这些质量上良莠不齐的考卷进行甄别挑选,就连李泰也亲自加入到了阅卷当中。
策试所考核的主要是选人们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后者,毕竟知识和阅历随着年龄总会有所增长,但是脑子好不好用还是有点吃天赋的,有的人是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有的人则还能活着都是人道主义的理想状态。
随着阅卷的进行,一些比较优秀的选人也逐渐的涌现出来。像是出身南朝的刘行本、宗阙殆、何妥等等,出身北朝的崔旷、柳昂、韦瓘,以及李家自家的李毓祥、李纲之子李充节等等。
这些人大多出身世族家庭,本身便享受着比较完善的教育,而且还有亲长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教诲。诸如柳
昂从小便和若干凤、李雅一起被寄养在李泰家中,学业还要比那两个镇兵后代更优秀,在这场策试中脱颖而出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出身寒微的出色子弟也不是没有,因为李泰在阅卷中强调一个逻辑思辨的过程,所以一些尽管观点比较平庸、但是论述过程比较巧妙的卷子也都被挑选标注起来。
但这样的情况往往只是灵光一闪的超长发挥,并不是能够稳定持续的才智水平,达不到授官的资格,但也拥有值得继续培养的潜质。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泰也都叮嘱主持选人院的李士元加强对这些选人的学识教育,并且留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希望来年能够成长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在这些收取上来的考卷中,也有相当多选择是否迁移襄阳的策题,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以论述。而比较让李泰感到诧异的是,支持迁移襄阳的考卷竟然要比反对的还要多!
这一情况自是让李泰始料未及,因为他正打算借这一次考选来否决迁城的计划,但却没想到大家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哪怕仅仅只是出于对太原王的信服和崇拜,他们竟然多数认为襄阳住了这么久,也应该搬一搬了!
这也不免让李泰有些挠头,搞不懂是要告诫大家独立思考、不要搞个人崇拜,还是要继续号召大家跟他走准没错。
不过很快他就不用为此感到尴尬和伤脑筋了,因为下游方面不出意外的干起来了,陈霸先一波偷家干掉了王僧辩,整个江淮地区又乱作一团。
尽快李泰对此早有预料和准备,但也不能说可以完全控制事态走向,为免台府辖区遭到太严重的波及,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也赶紧率领三千精骑直赴江夏,亲自坐镇彼处以观事态的发展。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