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驴:所以还是我背负了一切
小说:走进不科学作者:新手钓鱼人字数:8424更新时间 : 2023-11-21 20:01:17
“?????”
此时此刻。
会客室之中。
听到陆光达的这番话,杨振宁的脸上头一次露出了清晰的愕然:
“光达,你这是什么意思?”
此时杨振宁的语调之高,甚至都有点破防了。
毕竟倘若是第一次听到驴这词那还好说,可眼下杨振宁已经是第二次听人提到驴这个字眼儿了。
莫非在自己离开祖国的这些年里,驴这玩意儿也发生了变异,开始参与科研项目了?
随后杨振宁重重咬了口唇腔内壁的柔软处,用痛感强行让自己的思绪回过了神:
“光达,你说的驴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怎么会和引力子扯上关系?——不瞒你说,来津门的路上,老黄他就提过类似的事儿。”
陆光达此时也从拍大腿的状态中恢复了正常,只见他用手指在下巴处挠了两下,嘴里啧了一声:
“振宁,你先别急,听我解释完你就明白了。”
“首先咱们先把话题回归原处,聊聊你设计的这台设备。”
“如果我所料不错,你设计的这台原初引力波探测器,利用的原理之一应该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原理吧?”
杨振宁很爽快的点了点头。
原初引力波也好,常规引力波也罢,既然它们是个波,那么探测的最好方式显然就是干涉仪。
因为波是可以叠加的。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大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长干涉或建设性干涉。
如果在某一时刻。
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峰(或者波谷和波谷)在同一地点相遇——也就是说两列波在这里引起的振动的相位相同,那么在这一点上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加强的,质点的振幅最大。
这种干涉被称为完全相长干涉,或者完全建设性干涉。
同样的。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小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消干涉或破坏性干涉。
如果在某一时刻。
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谷在同一地点相遇,也就是两列波在这里引起的振动的相位相反,那么在这点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削弱的。
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的位移之和就总等于0。
这时的干涉又称为完全相消干涉,或完全破坏性干涉。
这个原理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在概念上先进细化了很多——其先进程度还要超过了徐云在1850副本中搞过的那台干涉仪。
根据杨振宁的想法,这套设备可以根据探索标的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探测常规引力波,第二个阶段则是探测原初引力波。
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高一些,好比你想要在《龙珠》世界里找到超级赛亚人已经很难了,至于想找到会自在极意功的超级赛亚人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二者属于一个递进关系,同时对应这两个阶段,杨振宁也设计了两套设备。
“光达,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会客室内事先被陆光达准备了一块黑板,因此杨振宁当即拉着黑板就做起了图示:
“第一套设备利用的是激光干涉原理,一束激光从激光仪中发出,经过一面45°倾斜放置的分光镜,分成两束相位完全相同的激光,并向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传播。”
“这两束光线到达距离相等的两个反射镜后,沿原路反射回来并发生干涉。”
“如果光束行进的距离完全相同,它们的光波将完美错开,发生完全破坏性干涉,此时探测器上是探测不到激光信号的。”
说着杨振宁顿了顿,又在黑板上斜45°画了一道箭头,继续说道:
“当有引力波经过探测时,它会使探测器周围的空间发生扰动。”
“这种扰动会导致空间本身在一个方向上拉伸,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压缩,两束激光束走过的路程就会产生细微的差异。”
“相位发生交错,探测器上的光线强度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证明引力波的存在。”
“当然了,这个想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投入的成本却很高。”
陆光达静静听完,赞同的点了点头。
确实。
理论上杨振宁的这个想法非常简洁明了,看上去有手就行似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因为在数学上,由引力波引起的探测器距离的变化可以小到质子大小的 1/10000——即10的负23次方米,所以探测设备需要的规格必然极其庞大。
毕竟干涉仪的臂越长,它们可以进行的测量就越小,仪器就越灵敏,对引力波的探测就越有力。
根据杨振宁和陆光达本人的计算。
这台常规引力波干涉仪的臂长最少不能低于3.5km,内部更要让光路反射300次以上,保证激光光路长度能突破1000km才行。
这个项目在任何时候,都妥妥算得上大工程。
随后陆光达想了想,对杨振宁道:
“振宁,你预想的设备投入成本是多少?”
杨振宁嘴角动了动,很想问陆光达什么时候才能解释驴的问题,但犹豫了两秒钟还是决定按照陆光达的节奏来走:
“如果接下来汇率变化不大的话大概是现如今的3600万华夏币吧——这个项目可以在25年内分批投入,第一期大概要300万左右。”
陆光达轻轻点了点头。
离开基地的时候他虽然不清楚杨振宁他们的具体想法,但却被告知过这些回国的学者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项目落位。
因此他便和基地里的另一头驴拐弯抹角的了解了一下未来的汇率,大概得到了一个【科研成本方面如今1元大概等于未来百元】的回答。
按照这样计算。
杨振宁需求的3600多万华夏币,大概就是未来三十多个亿的样子。
这确实是个大手笔了.
按照那头驴的说法,未来很多国字头的项目投入也就几十个亿到百亿之间,极少数类似卢州量信实验室的总规划才会突破千亿。
而那时候兔子们的经济实力,早就领先现如今不知道多少倍了。
好在这个数字如同杨振宁所说,属于可以分期投入的金额,兔子们用不着立刻拿出来这么多钱,第一期有300万就够了。
而这倒是在组织上给杨振宁批准的经费额度之内。
因为
在基地里那头驴的一力推动下,杨振宁回国后的经费额度也被拉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1000万华夏币。
没错。
1000万华夏币。
这个数字对于如今一穷二白的兔子们来说,几乎可以冠以天文二字形容。
要知道。
从三年前开始,兔子们研究原子弹的直接投入,也不过是28亿华夏币罢了。
杨振宁一人的科研经费,便相当于原子弹研究总成本的千分之三左右。
当然了。
其他学者们的额度也不低,比如遗传学之父李景均的课题经费也高达500万华夏币。
当初老郭他们为了把烧成七分熟的徐云从贵德县合理带走,还编造了一个徐云与一次5000元盗窃案有关的说法。
那个数字当时都已经震撼了一批普通工人,更别说如今这大几百上千万了。
这些数字与如今国内的发展程度相比可谓是极其违和,在不明所以的人看来估摸着都会以为兔子们疯了。
不过谁让221基地那边有一个值得兔子们梭哈的理由呢.
首都那几位大先生的魄力、视野与决断的勇气,在这第三批回国的留学生身上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视线再回归现实。
杨振宁在回国之前便得到了关于这1000万经费的承诺,因此他说起投资金额的时候整个人显得还算平静。
他有信心在耗费自己所有经费额度之前,就让探测器产出一些肉眼可见的成果,以此来保证国家会增加后续的投入——说实话,如果连这种把握都没有,那他也别回国带项目了。
接着杨振宁深吸一口气,重新看向了陆光达:
“光达,我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接下来应该到你解释为什么原初引力波和驴有关系了吧?”
陆光达这次倒也不卖关子了,嘿嘿笑了两声,伸手指了指杨振宁在黑板上写的第二部分:
“老杨,你不是说了么,你的探测步骤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常规引力波探测,二则是原初引力波。”
“其中要用到驴的正是第二个阶段的原初引力波——同时在这个阶段里,驴还是核心环节哦。”
杨振宁眉头一掀:
“怎么说?”
陆光达想了想,也从座位上站起身,走到杨振宁身边接过了笔,在黑板上写了起来:
“老样子,我们还是从设备原理入手,常规引力波探测可以看做是大型的精密干涉仪,需要有数公里长的实体‘械臂’。”
“因此这种设备只能在地面上建造,算是地表精密设备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地面工程。”
“不过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就不一样了,它是要上天的,属于航空航天相关。”
杨振宁双手负在身后微微颔首,表示了赞同。
早先提及过。
引力波之所以难以探测,是因为引力波的频率太低、波长太长。
就以编号为GW150914的首个实测引力波为例。
它的频率只有约150Hz左右,其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
所以它的波长足有2000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三分之一。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引力波方面最知名的项目显然是LIGO。
LIGO的总造价大概在6亿美刀左右,臂长四公里,内部折射光路超过400次。
不过即使拥有数公里的臂展,LIGO这类建造在陆地上的干涉仪也只能探测引力波中频率最高,波长最短的那些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但凡听到引力波,几乎必然联系到黑洞合并或者黑洞吞噬中子星这种较为极端的情况。
因为只有这类极端事件,才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产生出如此高频的引力波。
产生GW150914的那次黑洞合并过程中,其瞬间达到的辐射功率峰值,是可观测宇宙中所有发光物质辐射功率总和的十倍。
可即使如此。
当它跨越13亿光年的距离,在2015年掠过地球的时候,只有臂展4公里的LIGO Livingston和LIGO hanford成功探测到了信号,而另一台臂展只有0.6公里的GEO600却未能发现。
同时宇宙中这类高能极端事件并不常见,2019年4月至10月LIGO-Virgo火力全开的半年里,一共也只探测到39次,平均大约每两周3次。
常规引力波都如此探测,遑论原初引力波了。
原初引力波理论上的频率都在10Hz以下,波长起码有几万公里,有些低频引力波的波长甚至可以达到光年量级,以LIGO的臂展长度很难探测到。
在这种情况下。
既然地面上的干涉仪尺寸不够,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
在太空中架设超大型干涉仪。
“老杨。”
随后陆光达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形,同时边画便对杨振宁说道:
“根据你的想法,你准备发射三颗卫星到天上,主动性的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时间进行跟踪。”
“不过这三颗卫星并不是绕地球运动,而是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杨振宁再次点了点头。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宇宙空间广阔无垠,那么如果在宇宙中进行激光传递,那不可以很随意的调整械臂的“长度”了吗?
按照他的计划。
这三颗卫星相互距离大概是380万公里,差不多是地月距离的10倍,激光从一个设备走到另一个的时间超过12秒。
如今整个地球所有国家发射上天的卫星总数都没超过8颗,杨振宁的这个想法可见有多夸张。
不过陆光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没少遇到过某人奇葩言论的冲击,所以此时他依旧可以很淡定的与杨振宁进行着交流:
“老杨,根据你设计的这个模型,卫星很多设备之间是不能通过金属结构进行衔接的。”
“连接设备.也就是承担芯材拼接的材料,一定要具备比普通高温胶带更强的拉力、弯曲力以及剪切力。”
“而这个材料.老杨,不瞒你说,正是出自咱们之前提到的本土驴。”
“这玩意儿的官方名称叫做驴浆薄膜,如今已经是咱们国内相当高密级的一种军工资源了。”
听闻此言。
饶是杨振宁对陆光达将会抛出某些惊人的语句有所准备,脸上依旧露出了明显的愕然。
芯材拼接。
这确实是卫星尤其是高精度探测类卫星理论上存在的一个技术难点。
一来是卫星脱离火箭后进入轨道,期间拼接区域会遭遇巨大的剪切力。
这种剪切力的存在会让常规合金和普通胶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到卫星的拼接结构。
如果卫星上没有承载什么精密仪器、并且本身结构稳固那还好说。
但如果上头放着的是精度在小数点后几位的设备,那么胶体形变产生的影响可就大了。
因此如果有这么一种高强度的材料存在,那么确实可以看做是关乎杨振宁设想落实的重要.甚至核心材料之一。
但这玩意和驴结合在一起,就怎么看怎么有些古怪了
看着一脸懵逼纠结的杨振宁,陆光达的嘴角忍不住翘起了些许弧度。
在他发现杨振宁设计了一款空间探测器后,他其实便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发生。
毕竟
驴浆薄膜这玩意儿可是现今最强的拼接囊体材料,无论是德国佬还是隔壁的毛熊,都在和兔子们做着相关交易呢。
而这两个国家购买驴浆薄膜的目的,便是将其运用在航空领域——区别无外乎前者是卫星,后者是航天飞机罢了。
所以杨振宁的方案想要落实,必然离不开本土驴的帮忙。
“等等!”
就在陆光达乐呵呵的看着杨振宁的时候,杨振宁忽然眉头一皱:
“光达,你说的那什么本土驴材料具备抗高强度作用力的特性,说明你们肯定有足够的实验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同时芯材拼接的材料必然是胶体或者膜态,它能够在太空这类情景下起效,那么在大气层内必然也同样可以正常应用,莫非.”
说到这里。
杨振宁猛然抬起头,目光锐利的盯着陆光达:
“莫非你们之所以可以打下U2,这个本土驴材料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难怪你们会说U2侦察机是被驴踹下来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陆光达闻言翘起的嘴角顿时僵在了脸上,眼中露出了一丝明显的骇然。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
陆光达方才收敛了这股神情,苦笑的摇了摇头,缓缓说道:
“老杨啊老杨,这么多年不见,你的思维依旧如此灵敏。”
“也罢,反正这事儿本来上头就没打算瞒着你——没错,我们之所以可以打下U2,就是因为有了一款可以停留在三四万米高空的导弹平台。”
“这个平台由四枚导弹组成,承载平台的核心材料之一,就是本土驴浆液制作成的囊体材料。”
“它的正式名称叫做驴浆薄膜,这名字你可以记下来,今后你的工作中应该会经常与它接触。”
“本土驴这玩意儿可是个好东西啊。”
杨振宁这才了然的点了点头。
果然如此
U2侦察机被击落的事情在海对面不是啥秘密,尤其是对于杨振宁他们这些相对中高层次的留美人才,这事儿在圈内是压不住的。
只是回国前杨振宁也好,李政道也罢,都信了海对面宣传的【兔子们得到了毛熊帮助】的解释,所以对这事情并未太过深究。
如今听陆光达这么一说,杨振宁方才联想到了U2的事情。
接着杨振宁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嘴里欸了一声,从身上翻出了那本《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指着第一页说道:
“光达,这篇论文里的Chinese Donkey又是怎么回事?也是指本土驴?”
熟料陆光达却有些微妙的看了他一眼,否定了杨振宁的猜测:
“振宁,这事儿就和本土驴没啥关系了——它指的其实是另一头驴,人称卧驴先生。”
“今后有机会的话,你应该会有和他打交道的机会的。”
杨振宁:
“?”
“安啦安啦。”
眼见杨振宁一副想要探究原因的表情,陆光达忍不住拍了拍好友的肩膀:
“这件事情解释起来很复杂,具体还是等你去首都见了大领导再说吧。”
“目前关于这篇论文我能告诉你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咱们做实验的设备是来自CERN的那台80MeV的串列式静电加速器。”
这一次,杨振宁脸上的表情就没那么惊讶了,脸上只是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杨振宁虽然没有在看到论文的第一时间就想到加速器的来历,但他在海对面研究论文足足研究了两个多月,思维再迟钝也不可能做不出这个猜测。
毕竟如今全球领域内能做这种量级的设备就一台,偏偏它还在运输过程中失火损毁了,杨振宁能够想到它也实属正常。
实际上。
意识到这件点的顶级学者估摸着有不少,只是德英法三方一直都不承认这事儿,一口咬定加速器烧毁在了诺曼底。
加之逻辑上很多人确实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兔子们可以让三个阵营不同的国家出面担保,因此这事儿注定只能成为一件不会有结果的猜测。
如今陆光达只是将这个猜测给实锤了而已,对于杨振宁这样早就有底的人而言产生不了多少心理波动。
“对了。”
随后陆光达又将目光投放到了二人面前的黑板上,指着上头三体似的三颗卫星说道:
“振宁,你的这个方案除了芯材拼接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杨振宁很坦诚的点了点头:
“对,还有一个问题——即便是这种程度的空间干涉仪,也依旧没办法触及到引力波频率的最底层。”
“除非能够.再想个法子。”
上头提及过。
引力波这玩意儿的频率低到离谱,波长则高到离谱。
杨振宁设计的空间干涉仪顶多就能探测10-6到10-9Hz的引力波,频率再低.也就是长度在光年级的引力波就没法探测到了。
除非
兔子们有能力架起比太阳系柯伊伯带更大的干涉仪。
而这显然是短期内不可能做到的事儿,别说杨振宁所想的30年了,300年还差不多呢
而这部分引力波要是无法成果捕捉,发现远处引力波的可能性最少都要腰斩。
这也是为什么杨振宁和李政道会将原初引力波作为终生赌约的原因——他们本人其实对于寻找到原初引力波也没多少信心。
想到这里。
杨振宁便忍不住叹了口气。
比柯伊伯带更大的干涉仪,这显然非人力所能及了.
不过就在杨振宁有些唏嘘之际,他的耳边忽然响起了陆光达的声音:
“振宁,关于这一点,我说不定有个认识的人能帮忙想想办法,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哦?”
杨振宁有些诧异望向了自己的好友:
“谁?友来吗?或者是王老师?”
杨振宁口中的王老师便是王淦昌,当年王淦昌在国内的时候亲手培育了李政道这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也在他名下听过几堂课。
因此二人虽然没有学籍上的师徒关系,但杨振宁还是一直管王淦昌叫做王老师。
不过陆光达很快却摇了摇头,否定了杨振宁的说法:
“都不是。”
杨振宁闻言,脸上的疑惑更浓了:
“那是谁?”
陆光达沉默了几秒钟,指了指杨振宁之前给他看过的期刊:
“另一头驴。”
注:
25出院,但休养估计最少还要一个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此时此刻。
会客室之中。
听到陆光达的这番话,杨振宁的脸上头一次露出了清晰的愕然:
“光达,你这是什么意思?”
此时杨振宁的语调之高,甚至都有点破防了。
毕竟倘若是第一次听到驴这词那还好说,可眼下杨振宁已经是第二次听人提到驴这个字眼儿了。
莫非在自己离开祖国的这些年里,驴这玩意儿也发生了变异,开始参与科研项目了?
随后杨振宁重重咬了口唇腔内壁的柔软处,用痛感强行让自己的思绪回过了神:
“光达,你说的驴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怎么会和引力子扯上关系?——不瞒你说,来津门的路上,老黄他就提过类似的事儿。”
陆光达此时也从拍大腿的状态中恢复了正常,只见他用手指在下巴处挠了两下,嘴里啧了一声:
“振宁,你先别急,听我解释完你就明白了。”
“首先咱们先把话题回归原处,聊聊你设计的这台设备。”
“如果我所料不错,你设计的这台原初引力波探测器,利用的原理之一应该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原理吧?”
杨振宁很爽快的点了点头。
原初引力波也好,常规引力波也罢,既然它们是个波,那么探测的最好方式显然就是干涉仪。
因为波是可以叠加的。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大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长干涉或建设性干涉。
如果在某一时刻。
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峰(或者波谷和波谷)在同一地点相遇——也就是说两列波在这里引起的振动的相位相同,那么在这一点上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加强的,质点的振幅最大。
这种干涉被称为完全相长干涉,或者完全建设性干涉。
同样的。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小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消干涉或破坏性干涉。
如果在某一时刻。
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谷在同一地点相遇,也就是两列波在这里引起的振动的相位相反,那么在这点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削弱的。
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的位移之和就总等于0。
这时的干涉又称为完全相消干涉,或完全破坏性干涉。
这个原理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在概念上先进细化了很多——其先进程度还要超过了徐云在1850副本中搞过的那台干涉仪。
根据杨振宁的想法,这套设备可以根据探索标的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探测常规引力波,第二个阶段则是探测原初引力波。
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高一些,好比你想要在《龙珠》世界里找到超级赛亚人已经很难了,至于想找到会自在极意功的超级赛亚人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二者属于一个递进关系,同时对应这两个阶段,杨振宁也设计了两套设备。
“光达,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会客室内事先被陆光达准备了一块黑板,因此杨振宁当即拉着黑板就做起了图示:
“第一套设备利用的是激光干涉原理,一束激光从激光仪中发出,经过一面45°倾斜放置的分光镜,分成两束相位完全相同的激光,并向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传播。”
“这两束光线到达距离相等的两个反射镜后,沿原路反射回来并发生干涉。”
“如果光束行进的距离完全相同,它们的光波将完美错开,发生完全破坏性干涉,此时探测器上是探测不到激光信号的。”
说着杨振宁顿了顿,又在黑板上斜45°画了一道箭头,继续说道:
“当有引力波经过探测时,它会使探测器周围的空间发生扰动。”
“这种扰动会导致空间本身在一个方向上拉伸,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压缩,两束激光束走过的路程就会产生细微的差异。”
“相位发生交错,探测器上的光线强度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证明引力波的存在。”
“当然了,这个想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投入的成本却很高。”
陆光达静静听完,赞同的点了点头。
确实。
理论上杨振宁的这个想法非常简洁明了,看上去有手就行似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因为在数学上,由引力波引起的探测器距离的变化可以小到质子大小的 1/10000——即10的负23次方米,所以探测设备需要的规格必然极其庞大。
毕竟干涉仪的臂越长,它们可以进行的测量就越小,仪器就越灵敏,对引力波的探测就越有力。
根据杨振宁和陆光达本人的计算。
这台常规引力波干涉仪的臂长最少不能低于3.5km,内部更要让光路反射300次以上,保证激光光路长度能突破1000km才行。
这个项目在任何时候,都妥妥算得上大工程。
随后陆光达想了想,对杨振宁道:
“振宁,你预想的设备投入成本是多少?”
杨振宁嘴角动了动,很想问陆光达什么时候才能解释驴的问题,但犹豫了两秒钟还是决定按照陆光达的节奏来走:
“如果接下来汇率变化不大的话大概是现如今的3600万华夏币吧——这个项目可以在25年内分批投入,第一期大概要300万左右。”
陆光达轻轻点了点头。
离开基地的时候他虽然不清楚杨振宁他们的具体想法,但却被告知过这些回国的学者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项目落位。
因此他便和基地里的另一头驴拐弯抹角的了解了一下未来的汇率,大概得到了一个【科研成本方面如今1元大概等于未来百元】的回答。
按照这样计算。
杨振宁需求的3600多万华夏币,大概就是未来三十多个亿的样子。
这确实是个大手笔了.
按照那头驴的说法,未来很多国字头的项目投入也就几十个亿到百亿之间,极少数类似卢州量信实验室的总规划才会突破千亿。
而那时候兔子们的经济实力,早就领先现如今不知道多少倍了。
好在这个数字如同杨振宁所说,属于可以分期投入的金额,兔子们用不着立刻拿出来这么多钱,第一期有300万就够了。
而这倒是在组织上给杨振宁批准的经费额度之内。
因为
在基地里那头驴的一力推动下,杨振宁回国后的经费额度也被拉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1000万华夏币。
没错。
1000万华夏币。
这个数字对于如今一穷二白的兔子们来说,几乎可以冠以天文二字形容。
要知道。
从三年前开始,兔子们研究原子弹的直接投入,也不过是28亿华夏币罢了。
杨振宁一人的科研经费,便相当于原子弹研究总成本的千分之三左右。
当然了。
其他学者们的额度也不低,比如遗传学之父李景均的课题经费也高达500万华夏币。
当初老郭他们为了把烧成七分熟的徐云从贵德县合理带走,还编造了一个徐云与一次5000元盗窃案有关的说法。
那个数字当时都已经震撼了一批普通工人,更别说如今这大几百上千万了。
这些数字与如今国内的发展程度相比可谓是极其违和,在不明所以的人看来估摸着都会以为兔子们疯了。
不过谁让221基地那边有一个值得兔子们梭哈的理由呢.
首都那几位大先生的魄力、视野与决断的勇气,在这第三批回国的留学生身上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视线再回归现实。
杨振宁在回国之前便得到了关于这1000万经费的承诺,因此他说起投资金额的时候整个人显得还算平静。
他有信心在耗费自己所有经费额度之前,就让探测器产出一些肉眼可见的成果,以此来保证国家会增加后续的投入——说实话,如果连这种把握都没有,那他也别回国带项目了。
接着杨振宁深吸一口气,重新看向了陆光达:
“光达,我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接下来应该到你解释为什么原初引力波和驴有关系了吧?”
陆光达这次倒也不卖关子了,嘿嘿笑了两声,伸手指了指杨振宁在黑板上写的第二部分:
“老杨,你不是说了么,你的探测步骤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常规引力波探测,二则是原初引力波。”
“其中要用到驴的正是第二个阶段的原初引力波——同时在这个阶段里,驴还是核心环节哦。”
杨振宁眉头一掀:
“怎么说?”
陆光达想了想,也从座位上站起身,走到杨振宁身边接过了笔,在黑板上写了起来:
“老样子,我们还是从设备原理入手,常规引力波探测可以看做是大型的精密干涉仪,需要有数公里长的实体‘械臂’。”
“因此这种设备只能在地面上建造,算是地表精密设备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地面工程。”
“不过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就不一样了,它是要上天的,属于航空航天相关。”
杨振宁双手负在身后微微颔首,表示了赞同。
早先提及过。
引力波之所以难以探测,是因为引力波的频率太低、波长太长。
就以编号为GW150914的首个实测引力波为例。
它的频率只有约150Hz左右,其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
所以它的波长足有2000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三分之一。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引力波方面最知名的项目显然是LIGO。
LIGO的总造价大概在6亿美刀左右,臂长四公里,内部折射光路超过400次。
不过即使拥有数公里的臂展,LIGO这类建造在陆地上的干涉仪也只能探测引力波中频率最高,波长最短的那些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但凡听到引力波,几乎必然联系到黑洞合并或者黑洞吞噬中子星这种较为极端的情况。
因为只有这类极端事件,才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产生出如此高频的引力波。
产生GW150914的那次黑洞合并过程中,其瞬间达到的辐射功率峰值,是可观测宇宙中所有发光物质辐射功率总和的十倍。
可即使如此。
当它跨越13亿光年的距离,在2015年掠过地球的时候,只有臂展4公里的LIGO Livingston和LIGO hanford成功探测到了信号,而另一台臂展只有0.6公里的GEO600却未能发现。
同时宇宙中这类高能极端事件并不常见,2019年4月至10月LIGO-Virgo火力全开的半年里,一共也只探测到39次,平均大约每两周3次。
常规引力波都如此探测,遑论原初引力波了。
原初引力波理论上的频率都在10Hz以下,波长起码有几万公里,有些低频引力波的波长甚至可以达到光年量级,以LIGO的臂展长度很难探测到。
在这种情况下。
既然地面上的干涉仪尺寸不够,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
在太空中架设超大型干涉仪。
“老杨。”
随后陆光达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形,同时边画便对杨振宁说道:
“根据你的想法,你准备发射三颗卫星到天上,主动性的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时间进行跟踪。”
“不过这三颗卫星并不是绕地球运动,而是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杨振宁再次点了点头。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宇宙空间广阔无垠,那么如果在宇宙中进行激光传递,那不可以很随意的调整械臂的“长度”了吗?
按照他的计划。
这三颗卫星相互距离大概是380万公里,差不多是地月距离的10倍,激光从一个设备走到另一个的时间超过12秒。
如今整个地球所有国家发射上天的卫星总数都没超过8颗,杨振宁的这个想法可见有多夸张。
不过陆光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没少遇到过某人奇葩言论的冲击,所以此时他依旧可以很淡定的与杨振宁进行着交流:
“老杨,根据你设计的这个模型,卫星很多设备之间是不能通过金属结构进行衔接的。”
“连接设备.也就是承担芯材拼接的材料,一定要具备比普通高温胶带更强的拉力、弯曲力以及剪切力。”
“而这个材料.老杨,不瞒你说,正是出自咱们之前提到的本土驴。”
“这玩意儿的官方名称叫做驴浆薄膜,如今已经是咱们国内相当高密级的一种军工资源了。”
听闻此言。
饶是杨振宁对陆光达将会抛出某些惊人的语句有所准备,脸上依旧露出了明显的愕然。
芯材拼接。
这确实是卫星尤其是高精度探测类卫星理论上存在的一个技术难点。
一来是卫星脱离火箭后进入轨道,期间拼接区域会遭遇巨大的剪切力。
这种剪切力的存在会让常规合金和普通胶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到卫星的拼接结构。
如果卫星上没有承载什么精密仪器、并且本身结构稳固那还好说。
但如果上头放着的是精度在小数点后几位的设备,那么胶体形变产生的影响可就大了。
因此如果有这么一种高强度的材料存在,那么确实可以看做是关乎杨振宁设想落实的重要.甚至核心材料之一。
但这玩意和驴结合在一起,就怎么看怎么有些古怪了
看着一脸懵逼纠结的杨振宁,陆光达的嘴角忍不住翘起了些许弧度。
在他发现杨振宁设计了一款空间探测器后,他其实便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发生。
毕竟
驴浆薄膜这玩意儿可是现今最强的拼接囊体材料,无论是德国佬还是隔壁的毛熊,都在和兔子们做着相关交易呢。
而这两个国家购买驴浆薄膜的目的,便是将其运用在航空领域——区别无外乎前者是卫星,后者是航天飞机罢了。
所以杨振宁的方案想要落实,必然离不开本土驴的帮忙。
“等等!”
就在陆光达乐呵呵的看着杨振宁的时候,杨振宁忽然眉头一皱:
“光达,你说的那什么本土驴材料具备抗高强度作用力的特性,说明你们肯定有足够的实验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同时芯材拼接的材料必然是胶体或者膜态,它能够在太空这类情景下起效,那么在大气层内必然也同样可以正常应用,莫非.”
说到这里。
杨振宁猛然抬起头,目光锐利的盯着陆光达:
“莫非你们之所以可以打下U2,这个本土驴材料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难怪你们会说U2侦察机是被驴踹下来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陆光达闻言翘起的嘴角顿时僵在了脸上,眼中露出了一丝明显的骇然。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
陆光达方才收敛了这股神情,苦笑的摇了摇头,缓缓说道:
“老杨啊老杨,这么多年不见,你的思维依旧如此灵敏。”
“也罢,反正这事儿本来上头就没打算瞒着你——没错,我们之所以可以打下U2,就是因为有了一款可以停留在三四万米高空的导弹平台。”
“这个平台由四枚导弹组成,承载平台的核心材料之一,就是本土驴浆液制作成的囊体材料。”
“它的正式名称叫做驴浆薄膜,这名字你可以记下来,今后你的工作中应该会经常与它接触。”
“本土驴这玩意儿可是个好东西啊。”
杨振宁这才了然的点了点头。
果然如此
U2侦察机被击落的事情在海对面不是啥秘密,尤其是对于杨振宁他们这些相对中高层次的留美人才,这事儿在圈内是压不住的。
只是回国前杨振宁也好,李政道也罢,都信了海对面宣传的【兔子们得到了毛熊帮助】的解释,所以对这事情并未太过深究。
如今听陆光达这么一说,杨振宁方才联想到了U2的事情。
接着杨振宁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嘴里欸了一声,从身上翻出了那本《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指着第一页说道:
“光达,这篇论文里的Chinese Donkey又是怎么回事?也是指本土驴?”
熟料陆光达却有些微妙的看了他一眼,否定了杨振宁的猜测:
“振宁,这事儿就和本土驴没啥关系了——它指的其实是另一头驴,人称卧驴先生。”
“今后有机会的话,你应该会有和他打交道的机会的。”
杨振宁:
“?”
“安啦安啦。”
眼见杨振宁一副想要探究原因的表情,陆光达忍不住拍了拍好友的肩膀:
“这件事情解释起来很复杂,具体还是等你去首都见了大领导再说吧。”
“目前关于这篇论文我能告诉你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咱们做实验的设备是来自CERN的那台80MeV的串列式静电加速器。”
这一次,杨振宁脸上的表情就没那么惊讶了,脸上只是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杨振宁虽然没有在看到论文的第一时间就想到加速器的来历,但他在海对面研究论文足足研究了两个多月,思维再迟钝也不可能做不出这个猜测。
毕竟如今全球领域内能做这种量级的设备就一台,偏偏它还在运输过程中失火损毁了,杨振宁能够想到它也实属正常。
实际上。
意识到这件点的顶级学者估摸着有不少,只是德英法三方一直都不承认这事儿,一口咬定加速器烧毁在了诺曼底。
加之逻辑上很多人确实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兔子们可以让三个阵营不同的国家出面担保,因此这事儿注定只能成为一件不会有结果的猜测。
如今陆光达只是将这个猜测给实锤了而已,对于杨振宁这样早就有底的人而言产生不了多少心理波动。
“对了。”
随后陆光达又将目光投放到了二人面前的黑板上,指着上头三体似的三颗卫星说道:
“振宁,你的这个方案除了芯材拼接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杨振宁很坦诚的点了点头:
“对,还有一个问题——即便是这种程度的空间干涉仪,也依旧没办法触及到引力波频率的最底层。”
“除非能够.再想个法子。”
上头提及过。
引力波这玩意儿的频率低到离谱,波长则高到离谱。
杨振宁设计的空间干涉仪顶多就能探测10-6到10-9Hz的引力波,频率再低.也就是长度在光年级的引力波就没法探测到了。
除非
兔子们有能力架起比太阳系柯伊伯带更大的干涉仪。
而这显然是短期内不可能做到的事儿,别说杨振宁所想的30年了,300年还差不多呢
而这部分引力波要是无法成果捕捉,发现远处引力波的可能性最少都要腰斩。
这也是为什么杨振宁和李政道会将原初引力波作为终生赌约的原因——他们本人其实对于寻找到原初引力波也没多少信心。
想到这里。
杨振宁便忍不住叹了口气。
比柯伊伯带更大的干涉仪,这显然非人力所能及了.
不过就在杨振宁有些唏嘘之际,他的耳边忽然响起了陆光达的声音:
“振宁,关于这一点,我说不定有个认识的人能帮忙想想办法,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哦?”
杨振宁有些诧异望向了自己的好友:
“谁?友来吗?或者是王老师?”
杨振宁口中的王老师便是王淦昌,当年王淦昌在国内的时候亲手培育了李政道这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也在他名下听过几堂课。
因此二人虽然没有学籍上的师徒关系,但杨振宁还是一直管王淦昌叫做王老师。
不过陆光达很快却摇了摇头,否定了杨振宁的说法:
“都不是。”
杨振宁闻言,脸上的疑惑更浓了:
“那是谁?”
陆光达沉默了几秒钟,指了指杨振宁之前给他看过的期刊:
“另一头驴。”
注:
25出院,但休养估计最少还要一个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