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战争序曲(十二)
小说:大明元辅作者:云无风字数:4690更新时间 : 2021-08-27 23:51:49
布塔施里的“另有缘故”一点也不难猜:主帅额尔德木图遭到图们大军的主要打击,损失必然不轻,严重影响战后主帅副帅之间的实力对比。
要知道,除了个别威望极高的人之外,蒙古人之间一贯是以实力说话的,你这主帅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威望实力双输,此时此刻难道不是我这副帅的机会?
不过这其实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此时此刻“大明金国”内部的权力架构。
首先,大明金国本身是一个在法理上有点问题的“国”。它既承认自己是蒙古的一部分,名义上一直不曾否认控制察哈尔部的蒙古左翼图们大汗为全蒙古大汗——注意这个“不曾否定”:它不是肯定,只是没有否定,这是一种带着“模糊化处理”的态度。
与此同时,它的“国家元首”是“顺义王”,而不是彻辰汗。这一点很重要,意味着大明金国在本国的国家元首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级的“统治者”,即有权册封“大明金国顺义王”的大明皇帝。
换句话说,大明金国的国家属性理应是大明的属国——这里也要注意用词:理应。
综合上述两点,大明金国其实有两个“宗主国”,一个大明帝国,一个蒙古汗国。但是这两个宗主国的性质本身也不相同。
对于“蒙古汗国”这个宗主国,主要是出于民族心态上的一种认同,使得大明金国很难直接表示否认,另外也因为民族传统等原因,大明金国在执行《阿勒坦汗法典》的同时,也执行《图们汗法典》——选择性的执行。
而对于“大明帝国”这个宗主国,则主要是出自于经济依附的原因,是“不得不服”的一种状态。高务实对大明金国的控制,某种程度上是将后世的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上的一种学术思想反过来执行(指“去依附”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我这里说多了估计又会404)。
在这种情况下,以当前大明金国统治者或者说统治集团的政治水平,显然不可能想出什么有效的应对之法,更不可能有“软着陆”的理论水平和执行能力,所以他们只能“依附”。
那么回过头来看,大明金国现在很显然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在民众思想和国家名义上无法否认蒙古汗国的“正统”,在现实需求尤其是经济依赖上又无法脱离大明帝国的影响和控制,只能苦苦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这些算是“建制”层面的问题,但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在其下更加复杂的权力分配问题。
俺答汗时期因为俺答本人的威望关系,高务实还不大插得上手,但后来俺答去世、漠南大战爆发,高务实就毫不客气地给土默特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当时完全看不出来,但后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什么坑?“三权分立”的大坑。
这个三权分立可不是后世说的那个三权分立,这里说的是把汉那吉、钟金哈屯和恰台吉三人组成的大明金国统治体系,它真正比较合适的类比其实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三巨头同盟”(指凯撒、庞培和克拉苏组成的“前三头”)。
这套大明金国版的“三巨头同盟”明明很稳固,保持了土默特这些年的国策和政局平稳,为什么会是个大坑?
因为恰台吉比把汉那吉、钟金哈屯夫妇年长得多,如无意外则必然会先离世,而恰台吉的离世则一定会导致“三巨头”平衡被打破。
在原先这个三巨头体系下,如果要简单划分权利属性,那么应该是这样的:把汉那吉拥有决策权,钟金哈屯拥有否决权,而恰台吉则拥有一个很神奇的改变权。
决策权最好理解,他是顺义王嘛,一切政令军令理论上都要由他来下达,这就是决策权;
否决权也不难理解,因为钟金哈屯掌握的实力很强,虽然她手里的地盘不算最大,但归化城及周边土默川精华地区的驻军始终是掌握在她手中的,而且俺答汗死后留下的这支王庭亲军足够精锐,即便把汉那吉也不得不怵她三分。因此,她虽然未必能主导决策,但如果一件事被她全力反对,要搅黄显然不难,这就是否决权。
恰台吉那个神奇的改变权是什么情况呢?由于恰台吉手里也有一部分前王庭亲军,再加上他自己的本部,以及他个人在土默特军事集团中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使得这个本质上由军事贵族组成的“大明金国”很多事都需要征得他的认可。
恰台吉手中的直接力量比不了把汉那吉,也弱于钟金哈屯,但此二人都不敢保证一旦恰台吉站在他们任何一人的对立面,自己手底下的军官(军事贵族)到底最后会听谁的。因此在这种时候,尤其考虑到在把汉那吉与钟金哈屯二人如果意见相左的情况下,恰台吉就是最大的变数。
通俗点说,彼时彼刻两个人都必须努力争取恰台吉的支持,才足以改变态势。
但问题在于,恰台吉果然先他们一步离世了,如今的大明金国只剩下两股统治力量。虽然中国人有句带着调侃意味的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但事实上在真正巨大的权力分配问题面前,“一公一母”根本谈不上任何保障。
尤其是,他们这个婚姻状态又不是来自于什么自由恋爱,而是高务实当年以权术手段撮合出来的一个政治军事联盟。
正因为如此,恰台吉一死,高务实就不得不立刻想办法借大明皇帝的名义将程文派了过来。
派过来干嘛?当然不会是旅游,而是避免他们二人立刻发生权力斗争,不顾一切地争抢恰台吉死后的政治军事遗产啊。
于是程文才搞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把汉那吉的合法继承人额尔德木图去名义上接收恰台吉留下的军事力量(政治地位许给了恰台吉四子,用作吸引他们前进的胡萝卜),同时又给了迄今没有自己封地的钟金哈屯之子布塔施里一张漂亮的空白支票——你这次打得好,朝廷就会支持你取得封地。
这里头还有个“言下之意”,就是“你将来的封地取决于你这次拿下多少察哈尔领地”——是不是一比一的把察哈尔占领区给他,程文并没有明说,但至少这应该是一个成正比的“功赏格”,布塔施里的功劳越大,打下的领土越多,战后能拿到的封地就肯定越多。
抽丝剥茧至此,布塔施里提出这个主张的用意就很明显了。
大前提是恰台吉已死且后继无人(没有威望全盘继承),三足鼎立变成了两强争霸,而此战不论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总之图们大军盯着额尔德木图所部的西哨精锐穷追猛打,导致损失最重,七千西哨精锐打到当前能够收拢的只剩三千,至少短时间内算是直接丧失了战斗力。
此消彼长,布塔施里虽然也有约一千左右的损失,但这个损失只相当于额尔德木图损失的两成半,双方实力发生逆转。
额尔德木图原本有一万两千直接掌握的军队,包括七千西哨本部和三千恰台吉旧部。现在西哨本部只剩三千,恰台吉旧部也损失了五六百,手里的总兵力只有五千五百左右,已经远低于还剩九千人的布塔施里。
他们两人都是头一回正式领兵,论威望其实差不多,所以剩下的那些由各部拼凑而来的军队听谁的都差不多。但布塔施里心中还是清楚的,至少额尔德木图有“大义名分”——他是顺义王世子嘛!
不过大明金国毕竟是蒙古人的大明金国,血统固然重要,但传统上的细节却和大明不同,蒙古人对于血统的看法“单纯”很多:只要你是黄金家族出身,理论上你就是可以成为大汗的人选。
额尔德木图满足这个简单的条件,但他布塔施里同样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在“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情况下,能力和威望就成了更加重要的衡量指标。
布塔施里坚信,在额尔德木图吃了败仗并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只要自己坚持发动一场反击,并且在反击中取得一定战果,就能立刻在能力与威望两个方面力压额尔德木图,争取到剩下那约一万各部落联军的支持。
这场仗将来会打成什么样暂时先不必管,只要达成当前这一目的,额吉(妈妈)钟金哈屯的地位必将更高,将来也就更有力量为自己这个长子争取到更大的权力、更多的封地。甚至……谁敢说不会有更多的意外之喜呢?
布塔施里知道这样的现状,明白这样的道理,难道额尔德木图就不明白?额尔德木图当然也明白,他甚至很快明白了图们大军为何盯着他打——布日哈图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激化土默特或者说大明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但是明白又如何?布日哈图的举措几乎就是阳谋,阳谋通常都不可以阴谋冲抵,只能强行矫正,使内因消失或弱化,此时倘若内部的驱动力和控制力不足,便只能被迫引入外力。
外力是谁?只能是大明。所以额尔德木图坚持要往大宁城撤退,目的就是要借用大明的力量。他不仅看明白了这一点,而且在手段上也毫不含糊。
额尔德木图向各个部落派出的百夫长以及个别千夫长们表示,我军意外遇敌遭到伏击,没能提早预料是我的失误,一切责任我会承担,但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不及时退往大宁寻求庇护,则随时随地都处于危险之中,因为图们大军只是暂时停止追击,他们随时会继续追杀。
紧接着额尔德木图解释了图们大军为什么停止追击,道理很简单:遭受这样的失败,他本人的直系部属损失又大,军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旦大家不能团结一致,则可能分成数股弱小孤军各行其是。此时图们大军再来个各个击破,那么每个人都免不了一死。
额尔德木图不愧是高务实的门生,这番话说得诚挚之极,完全把战败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一个人扛下,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内外危险都分析得清清楚楚。各部将领虽然地位都不高,但他们的部落原本就不强,如果损失在这里显然承受不起,因此也都觉得先去大宁城避避风头是完全可行的。
布塔施里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他转念一想,觉得也不算完全没有收获,至少额尔德木图承认了此次战败应该由他负责,那么即便暂时去大宁躲过一劫,战后回到归化城也难免不受责罚。此消彼长,自己此番的表现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后续如果还有机会打点胜仗,至少也不会一无所获——除非顺义王能大义灭亲,以重罚额尔德木图来压制此战的整体赏格。
最终土默特败军趁着夜色往大宁城而去,通过探马得知消息的布日哈图有些失望,低头盘算接下来该如何做。
图们汗与他商议,认为促使土默特军内部分裂的预期既然没能达成,那不如就追杀到底得了,毕竟他们一旦进入大宁城中,这场仗总不能打成攻坚战。对于火药已经用完的察哈尔而言,攻坚战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布日哈图也有些踌躇难决,毕竟此次伏击土默特援军的本意是要重创土默特的军事实力,而分化瓦解把汉那吉与钟金哈屯的联姻利益联盟只不过是顺手为之,孰轻孰重不能混淆。
眼下土默特军虽然看起来比较惨,大概损失了三成力量,但归根结底这也不过是万把人,还到不了让土默特伤筋动骨的程度。
何况“损失”未必就是都战死了,还有不少其实只是东奔西逃,一时聚合不拢罢了。此时如果放弃追杀,任由他们去大宁城休养并收拢残兵,不仅后续战况无法预料,而且也达不到战前的目的。
布日哈图想得虽然多,但考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炷香的时间,他便向图们汗表示自己同意连夜追杀。
此时的战争双方都没料到,一个意外马上就要出现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老狗熊929”、“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谢谢!
PS:今天看来补不上昨天的1K,而且明天是儿子生日,估摸着更新不受影响就不容易了,补更怕是很难,且先记下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要知道,除了个别威望极高的人之外,蒙古人之间一贯是以实力说话的,你这主帅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威望实力双输,此时此刻难道不是我这副帅的机会?
不过这其实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此时此刻“大明金国”内部的权力架构。
首先,大明金国本身是一个在法理上有点问题的“国”。它既承认自己是蒙古的一部分,名义上一直不曾否认控制察哈尔部的蒙古左翼图们大汗为全蒙古大汗——注意这个“不曾否定”:它不是肯定,只是没有否定,这是一种带着“模糊化处理”的态度。
与此同时,它的“国家元首”是“顺义王”,而不是彻辰汗。这一点很重要,意味着大明金国在本国的国家元首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级的“统治者”,即有权册封“大明金国顺义王”的大明皇帝。
换句话说,大明金国的国家属性理应是大明的属国——这里也要注意用词:理应。
综合上述两点,大明金国其实有两个“宗主国”,一个大明帝国,一个蒙古汗国。但是这两个宗主国的性质本身也不相同。
对于“蒙古汗国”这个宗主国,主要是出于民族心态上的一种认同,使得大明金国很难直接表示否认,另外也因为民族传统等原因,大明金国在执行《阿勒坦汗法典》的同时,也执行《图们汗法典》——选择性的执行。
而对于“大明帝国”这个宗主国,则主要是出自于经济依附的原因,是“不得不服”的一种状态。高务实对大明金国的控制,某种程度上是将后世的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上的一种学术思想反过来执行(指“去依附”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我这里说多了估计又会404)。
在这种情况下,以当前大明金国统治者或者说统治集团的政治水平,显然不可能想出什么有效的应对之法,更不可能有“软着陆”的理论水平和执行能力,所以他们只能“依附”。
那么回过头来看,大明金国现在很显然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在民众思想和国家名义上无法否认蒙古汗国的“正统”,在现实需求尤其是经济依赖上又无法脱离大明帝国的影响和控制,只能苦苦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这些算是“建制”层面的问题,但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在其下更加复杂的权力分配问题。
俺答汗时期因为俺答本人的威望关系,高务实还不大插得上手,但后来俺答去世、漠南大战爆发,高务实就毫不客气地给土默特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当时完全看不出来,但后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什么坑?“三权分立”的大坑。
这个三权分立可不是后世说的那个三权分立,这里说的是把汉那吉、钟金哈屯和恰台吉三人组成的大明金国统治体系,它真正比较合适的类比其实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三巨头同盟”(指凯撒、庞培和克拉苏组成的“前三头”)。
这套大明金国版的“三巨头同盟”明明很稳固,保持了土默特这些年的国策和政局平稳,为什么会是个大坑?
因为恰台吉比把汉那吉、钟金哈屯夫妇年长得多,如无意外则必然会先离世,而恰台吉的离世则一定会导致“三巨头”平衡被打破。
在原先这个三巨头体系下,如果要简单划分权利属性,那么应该是这样的:把汉那吉拥有决策权,钟金哈屯拥有否决权,而恰台吉则拥有一个很神奇的改变权。
决策权最好理解,他是顺义王嘛,一切政令军令理论上都要由他来下达,这就是决策权;
否决权也不难理解,因为钟金哈屯掌握的实力很强,虽然她手里的地盘不算最大,但归化城及周边土默川精华地区的驻军始终是掌握在她手中的,而且俺答汗死后留下的这支王庭亲军足够精锐,即便把汉那吉也不得不怵她三分。因此,她虽然未必能主导决策,但如果一件事被她全力反对,要搅黄显然不难,这就是否决权。
恰台吉那个神奇的改变权是什么情况呢?由于恰台吉手里也有一部分前王庭亲军,再加上他自己的本部,以及他个人在土默特军事集团中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使得这个本质上由军事贵族组成的“大明金国”很多事都需要征得他的认可。
恰台吉手中的直接力量比不了把汉那吉,也弱于钟金哈屯,但此二人都不敢保证一旦恰台吉站在他们任何一人的对立面,自己手底下的军官(军事贵族)到底最后会听谁的。因此在这种时候,尤其考虑到在把汉那吉与钟金哈屯二人如果意见相左的情况下,恰台吉就是最大的变数。
通俗点说,彼时彼刻两个人都必须努力争取恰台吉的支持,才足以改变态势。
但问题在于,恰台吉果然先他们一步离世了,如今的大明金国只剩下两股统治力量。虽然中国人有句带着调侃意味的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但事实上在真正巨大的权力分配问题面前,“一公一母”根本谈不上任何保障。
尤其是,他们这个婚姻状态又不是来自于什么自由恋爱,而是高务实当年以权术手段撮合出来的一个政治军事联盟。
正因为如此,恰台吉一死,高务实就不得不立刻想办法借大明皇帝的名义将程文派了过来。
派过来干嘛?当然不会是旅游,而是避免他们二人立刻发生权力斗争,不顾一切地争抢恰台吉死后的政治军事遗产啊。
于是程文才搞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把汉那吉的合法继承人额尔德木图去名义上接收恰台吉留下的军事力量(政治地位许给了恰台吉四子,用作吸引他们前进的胡萝卜),同时又给了迄今没有自己封地的钟金哈屯之子布塔施里一张漂亮的空白支票——你这次打得好,朝廷就会支持你取得封地。
这里头还有个“言下之意”,就是“你将来的封地取决于你这次拿下多少察哈尔领地”——是不是一比一的把察哈尔占领区给他,程文并没有明说,但至少这应该是一个成正比的“功赏格”,布塔施里的功劳越大,打下的领土越多,战后能拿到的封地就肯定越多。
抽丝剥茧至此,布塔施里提出这个主张的用意就很明显了。
大前提是恰台吉已死且后继无人(没有威望全盘继承),三足鼎立变成了两强争霸,而此战不论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总之图们大军盯着额尔德木图所部的西哨精锐穷追猛打,导致损失最重,七千西哨精锐打到当前能够收拢的只剩三千,至少短时间内算是直接丧失了战斗力。
此消彼长,布塔施里虽然也有约一千左右的损失,但这个损失只相当于额尔德木图损失的两成半,双方实力发生逆转。
额尔德木图原本有一万两千直接掌握的军队,包括七千西哨本部和三千恰台吉旧部。现在西哨本部只剩三千,恰台吉旧部也损失了五六百,手里的总兵力只有五千五百左右,已经远低于还剩九千人的布塔施里。
他们两人都是头一回正式领兵,论威望其实差不多,所以剩下的那些由各部拼凑而来的军队听谁的都差不多。但布塔施里心中还是清楚的,至少额尔德木图有“大义名分”——他是顺义王世子嘛!
不过大明金国毕竟是蒙古人的大明金国,血统固然重要,但传统上的细节却和大明不同,蒙古人对于血统的看法“单纯”很多:只要你是黄金家族出身,理论上你就是可以成为大汗的人选。
额尔德木图满足这个简单的条件,但他布塔施里同样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在“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情况下,能力和威望就成了更加重要的衡量指标。
布塔施里坚信,在额尔德木图吃了败仗并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只要自己坚持发动一场反击,并且在反击中取得一定战果,就能立刻在能力与威望两个方面力压额尔德木图,争取到剩下那约一万各部落联军的支持。
这场仗将来会打成什么样暂时先不必管,只要达成当前这一目的,额吉(妈妈)钟金哈屯的地位必将更高,将来也就更有力量为自己这个长子争取到更大的权力、更多的封地。甚至……谁敢说不会有更多的意外之喜呢?
布塔施里知道这样的现状,明白这样的道理,难道额尔德木图就不明白?额尔德木图当然也明白,他甚至很快明白了图们大军为何盯着他打——布日哈图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激化土默特或者说大明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但是明白又如何?布日哈图的举措几乎就是阳谋,阳谋通常都不可以阴谋冲抵,只能强行矫正,使内因消失或弱化,此时倘若内部的驱动力和控制力不足,便只能被迫引入外力。
外力是谁?只能是大明。所以额尔德木图坚持要往大宁城撤退,目的就是要借用大明的力量。他不仅看明白了这一点,而且在手段上也毫不含糊。
额尔德木图向各个部落派出的百夫长以及个别千夫长们表示,我军意外遇敌遭到伏击,没能提早预料是我的失误,一切责任我会承担,但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不及时退往大宁寻求庇护,则随时随地都处于危险之中,因为图们大军只是暂时停止追击,他们随时会继续追杀。
紧接着额尔德木图解释了图们大军为什么停止追击,道理很简单:遭受这样的失败,他本人的直系部属损失又大,军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旦大家不能团结一致,则可能分成数股弱小孤军各行其是。此时图们大军再来个各个击破,那么每个人都免不了一死。
额尔德木图不愧是高务实的门生,这番话说得诚挚之极,完全把战败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一个人扛下,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内外危险都分析得清清楚楚。各部将领虽然地位都不高,但他们的部落原本就不强,如果损失在这里显然承受不起,因此也都觉得先去大宁城避避风头是完全可行的。
布塔施里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他转念一想,觉得也不算完全没有收获,至少额尔德木图承认了此次战败应该由他负责,那么即便暂时去大宁躲过一劫,战后回到归化城也难免不受责罚。此消彼长,自己此番的表现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后续如果还有机会打点胜仗,至少也不会一无所获——除非顺义王能大义灭亲,以重罚额尔德木图来压制此战的整体赏格。
最终土默特败军趁着夜色往大宁城而去,通过探马得知消息的布日哈图有些失望,低头盘算接下来该如何做。
图们汗与他商议,认为促使土默特军内部分裂的预期既然没能达成,那不如就追杀到底得了,毕竟他们一旦进入大宁城中,这场仗总不能打成攻坚战。对于火药已经用完的察哈尔而言,攻坚战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布日哈图也有些踌躇难决,毕竟此次伏击土默特援军的本意是要重创土默特的军事实力,而分化瓦解把汉那吉与钟金哈屯的联姻利益联盟只不过是顺手为之,孰轻孰重不能混淆。
眼下土默特军虽然看起来比较惨,大概损失了三成力量,但归根结底这也不过是万把人,还到不了让土默特伤筋动骨的程度。
何况“损失”未必就是都战死了,还有不少其实只是东奔西逃,一时聚合不拢罢了。此时如果放弃追杀,任由他们去大宁城休养并收拢残兵,不仅后续战况无法预料,而且也达不到战前的目的。
布日哈图想得虽然多,但考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炷香的时间,他便向图们汗表示自己同意连夜追杀。
此时的战争双方都没料到,一个意外马上就要出现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老狗熊929”、“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谢谢!
PS:今天看来补不上昨天的1K,而且明天是儿子生日,估摸着更新不受影响就不容易了,补更怕是很难,且先记下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