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三章 三公槐下(中)
小说:官居一品作者:三戒大师字数:14566更新时间 : 2012-09-11 10:06:11
第七六三章三公槐下(中)
更新于:20112020:22
本朝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始终并未扼杀人们的思想活力,只要你愿意,可以自亣由的讲学、出版、结社、集会,宣扬自己的思想,虽然如果太过惊世骇俗、对社会纲常的冲击过大,还是会遭到或明或暗的抵制甚至迫害。www.dushuge.netet但这种反对极少来自皇权,大多只发自于思想界的对手,以及因为这些对手本身就是官员,而带来的行政打压。
对这种异己,本朝上下无疑是宽容的,并不会穷追猛打,更不会赶尽杀绝,‘文人动口不动手’、‘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已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所以仁宣以来,国朝鲜有因成为思想异端被害的学者,跟政坛上的你死我活对比十分鲜明。
哪怕因为那场大礼议中,天下的读书人九成九站在继嗣派这边,其中又以王学门人表现最为激烈,他们在讲坛上骂、在书院中批、在出版物上挖苦继统派,声援杨升庵等人,结慕惹恼了嘉靖皇帝,下令关闭全国私人书院,禁止公开宣讲王学。但也没有出动厂卫大肆抓人、大兴文字狱之类,诛杀株连更是没有……就连那继统派头子杨升庵,也不过是任其在昆明醉生梦死,就是偷偷跑回四川老家,也睁一眼闭一眼而已。并没有伤到读书人的元气。
这种现象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促成,一者,从本朝往前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替,原因种种,但总逃不出民生、军事、政治几个层面,却从未因思想的冲击,导致皇权统治动摇。百无一用是书生,汉族的皇帝们不认为读书人之间的事儿,有什么危害性,自然也就没有钳制学术思想的意识。
二来,本朝理学盛行,读书人以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将个人的成功与对国家的贡献统一起来,自然深受统治者的欢迎。
虽然崇尚自亣由自我的王学兴起,但在理学家看来心学太易流于空谈,若学那魏晋名士高坐清谈自然是好,若是要拿来经世济国,却是麻绳栓豆腐,提不起来。
目前最为人熟知的三公槐辩论,也恰恰证明了这点……每次辩论会人山人海,声势浩大,却都把精力放在诸如‘人本性之善恶’、‘圣人有心无心’、‘何谓仁之体’之类,一些玄之又玄的问题上,就是辩出花来,又能有什么结果呢?偏偏却辩者如痴如狂,听者如梦如醉,全都投入的不得了。
像这种越扯越淡的辩论会,既能彰显京都的学术气氛、又吸引天下的读书人汇聚京城,朝廷当然支持了。而且其会址设在北亣京国子监,本身就给人一种权威的印象,加之京城那些闲得蛋疼的翰林词臣,极其热衷投入这种辩论……因为在三公槐论坛上雄辩一场,若能大杀四方,便可名震京城;就算赢不了,只要表现精彩,也能混个脸熟不是。
这年头,冗官多职位少,能有前钱二途的职位更少,不搏出位靠排队,等到花儿谢了也排不上。
再者,北亣京城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高端的论坛,来抗衡江南那些著名的书院、文会,不然堂堂帝都,被鄙视为术地位,这是京中那么多自命不凡的进士老爷、翰林相公们,实在无法接受的。
结果三公槐辩论诞生伊始,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成为了北方唯一可与江南抗衡的学术中心,人人都以登上这个论坛,一展辩才为荣,甚至有许多南方的学者,专程千里迢迢赶过来,就为了和京城的文人们一较雄长,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在三公槐论坛诞生之前,人们只把京城当成大明的政治中心,至于其它方面,可从没放在眼里。
三公槐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就连深居九重的嘉靖帝也如雷贯耳。他对当年文人们誓死捍卫正统的表现,印象十分深刻,相信自己稳定统治了几十年,这些死抱着圣人之言的读书人,也会像当年维护他大爷一样,清一色站在自己这边。
因为我是皇帝,是君父,是纲常之首,是大明的正统,是那些读书人唯一的选择!
所以他要把海瑞放到三公槐,让天下的读书人来批判他,就不相信所有人都是他的同党!
当然为了万无一失,嘉靖还命礼部右侍郎、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李春芳牵头,汇集在京的所有词臣翰林、文墨之官,一起开会研究,到时候如何驳斥海瑞的每一句话,如何把他批得体无完肤……当然皇帝不会承认是自己指使,这一切都是群臣看到君父受辱,感同身受好自发行为。
看了李春芳初步整上来的方案,皇帝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相信这次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于是下令将原定本月底的三公槐辩论再推迟一个月,好让更多的知名学者,能够赶到京城来参加。为什么如此郑重呢?因为嘉靖知道,海瑞造成的影响已经十分恶劣,而且他认为那个反对他的小集团,势力十分的强大,必须、只能、唯有通过一次声势浩大的批判,才能将局面彻底扭转过来,继而粉碎一切图谋不轨者。
为此,他愿意等,当然前提是龙体还能坚持……好在有李时珍这个大国手在,一时倒也崩不了。
皇帝如此重视,辩驳对象又是千古第一人海瑞,这次三公槐辩论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从二月底开始,各地高手陆续涌向京城,到了三月份,各大流派的代表全部到齐。翻开预备出席论坛的名册,你会看到什么派巨头、理学名家之类的,全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占了大明朝文化界的半壁江山。当然这些人全都上台开战,那就成打群架了,到时候还是少数人过招,多数人看热闹。
那些大腕们最多也就是支支招、点点评啥的,一般不会上台参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都是成名成家的大人物,赢了份,输了更丢人,这买卖横竖不划算。
不过也不绝对,说不定谁就能把他们激得上台开骂,那观众们值回票价,挑战者就名扬四海,日后为士林津津乐道,也算一段佳话不是。
但这都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这次的题目一点不空不淡,反而无比的敏感禁忌,如果马上召开,速战速决还好,可能凭着强大的思想惯性,结果不会意外。可皇帝为求效果最佳,硬生生拖后了一个月,结果好多人提前抵京。这么多知识分子凑在一起,必然要交流切磋,三公槐辩论的题目,当然是他们谈论最多的。
茶馆中、酒肆里、青楼上、海子边,到处都有学者们高谈阔论的声音,真理越辩越明,渐渐地,许多人的思想起了变化,甚至触及到一些从前都不敢想的地方。
对皇帝来说,这都是失控的隐患,但他的健康状况极糟,被海瑞气得卧病不起,整日昏昏沉沉,直到春暖花开才好转,却也忽略了那些夹杂在情报中的惊世骇俗,使这场辩论得以顺利召开……
“真想能在现场啊。”今天是三公槐辩论的日子,依然软禁中的沈默,发出了这样的感想。
“呵呵……”朱五苦笑道:“大人,这个真办不到。”
“我知道,我知道。”沈默朝他笑笑道:“只是觉着这样的历史时刻,真应该亲眼见见,亲耳听听啊。”
“看记录也是一样的。”朱十三安慰他道:“咱们有五个书记员在现场,保准一段都漏不了……录完一段就给您送回来,新鲜着呢。”
“这还差不多。”沈默罕见的抱怨起明朝的落后来,心说,要是有个卫星电视,不就什么都结了吗?
朱十三不太理解沈默的反应,他还从没见大人为一件事这样的挠心挠肺呢,心说不就是一场辩论会吗?有那么吸引人吗?在他看来,还不如粉子胡同里,一场胡姬的肚皮舞表演更有吸引力。
这就叫‘夏虫不可以语冰’,他不会理解沈默多么珍重这今天赐良机。其实在整个海瑞上书的前后,沈默或明或暗做了许多工作,完全违背了王寅所定的方针,甚至违背了做人的原则,将一个个盟友、追随者,推到危险的境地,甚至……将自己也搭上了。
付出这么大代价,所谋自然非小——他只为一件事,那就是强化海瑞上书的效果,将其从海瑞一个人的道德成功,转变为触动整个社会思想变迁的导火索。
这转变是个无比困难的过程,要进行浩大繁复的工程。沈默早就设计好了,调动自己掌握的舆论力量,发动一场‘君臣之道’的大讨论,三公槐自然是战场之一,还有东南的出版物、书院、上海新开办的报纸,所有能利用的手段,都将被发动起来,强行做一次思想的开启。
这样做的坏处显而易见,他一直刻意隐藏的软实力,很可能彻底暴露出和……因为计划太庞大,刻意的痕迹不可能抹去。那些真正的敌人只要抓住蛛丝马迹,就能顺藤摸瓜找到主使,等待他的,必然是迎头痛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归根结底,他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使用这柄利刃,就像小孩耍大刀,很容易伤到自己。最稳妥的办法,是等小孩长成大人,再操这柄刀来耍。但他的目标太远大,远大到渺茫,如果老是安全第一,追求稳妥的话,可能忙活一辈子都忙不到点上去,被历史毫不费力的湮没。
这世上有条真理,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博,不可能永远都让你打必胜之仗的,到了关键时刻,该冒险就一定不能犹豫。所以沈默早就下定了决心,要椎出筹码去搏一把。
谁知老天垂怜,嘉靖竟然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主动张罗着要开一场批判大会。皇帝主动去做的效果,比他能用所有手段加一块,还要强之百倍……当然前提是,辩论的过程和结果,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一得知三公槐辩论的消息,沈默便马上取消了原定计划,暗命王寅、沈明臣、郑若曾等人,并联络徐谓、王畿、季本等人,让他们以个人的名义,邀请有志一同的名士学者前来助阵,纵使不主动出战,也得给本方的辩手喝彩叫好吧。
这下王寅等人的工作了可大了……沈默在牢里,毕竟只能掌握个大方向。具体如何帮衬海瑞,如何应对可能的被动局面,乃至谁出场助拳,套路如何,这都是反复椎敲过的。好在二月底,造人成功的徐文长,终于回到了京城;与他同行的还有郑若曾和王畿。王老先生不顾八十高龄,还在尽力出谋划策,其他人又怎好意思不绞尽脑汁,把方案做到尽善尽美呢?
今天就是出结果的日子了,甭管之前准备的再充分,沈默仍是满心的惴惴不安。这时天空中响起悦耳的鸽哨声,他抬起头,看到一队白鸽从头顶飞过,真想变成它们中的一员啊……
天空中自亣由飞翔的鸽子,越过镇抚司高高的围墙,再到国子监,落在三公槐上休憩,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歪头向下看去。
论坛就建在三公槐下,因为经常要举行辩论,三公槐前的大片空地,已经改成了一个三丈见方的讲坛,讲台三尺高,汉白玉铺就,上有香炉、蒲团,望之肃穆高雅,此刻空无一人。
台下摆满了一排排的坐垫,就连北面三公瑰底下,也都设上座位,密密麻麻的足有七八百个位子。
因为这个辩论是在国子监内,自然不是想来就能来的,想坐在台下,需要通过三种途径,最上等的,是被国子监的一个委员会主动邀请过来,当然都是些大师大腕才有这个荣幸,而且三公槐下,人人平等,甭管你是蟒袍玉带,还是王公贵族,只要在学术上不给力,都入不了委员会的法眼。
所以那些名流贵族之类的,为免自取其辱,只能对此敬而远之了。
这受邀的嘉宾特别多,质量也特别高,荟萃了大明朝的文化精英,翻开名单一看欧阳德、王畿、黄佐、魏良弼、罗汝芳、李谓、王世贞、朱载堉……端得是星光熠熠。
第二种,是自己到国子监报名的,平时不管士农工商,都能领到门票,但这次论坛的热度太高、但座位有限。所以门槛提高了许多,一些平时够资格被邀请的,也只能走申请一途,许多地方的学界领柚,在京官员,都在此列。
第三种,是国子监的太学生,都有资格来旁听,但这次座位有限,他们只能站在外围着了。
其实还有很多人,不是通过这三种方式进来的,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想进来观看的大有人在,门票就成了可居的奇货。国子监虽乃庄严的学术机构,但里面的官吏可都是人,拿门票换点银子补贴下家用,完全可以理解。
据说这样的门票,在市面上已经被炒到五百两银子一张,还有价无市。
现在距离嘉宾入场,还有一点功夫,国子监的太学生抓紧最后的时间,将会场的茶水、坐垫布置到位。能在这种场合端茶倒水,还能在边上旁听,他们感觉无比幸福,尤其是一个望之十五六的年轻人,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邹尔瞻,别傻乐了”,看到自己的同窗,一直咧着嘴傻笑,一个相貌老成的年轻人轻声道:“有点出息好不好。”另一个面容俊俏的年轻人,也凑过来笑道:“是啊,尔瞻,口水都流出来了。”
那叫尔瞻的,赶紧抬手去擦嘴巴,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苦笑道:“梦白老弟,你又耍我。”
“是你老不长记性。”那叫梦白的笑眯了眼道:“看人家叔时就从来不上当……”话音未落,便听那叫叔时的小声道:“司业大人来了…………
“星!邹元标!顾宪成!你们三个嘀咕什么呢!”还是被司业大人看到,愠怒道:“要肃静庄严,再不长记性,就统统回房思过去。”
若是不能看这场,三人会郁闷死的,星赶紧陪着笑司业道:“不敢了,不敢了。”两人赶紧跟着行礼。
好在司业只是吓唬他们一下,转身就走了。三人挤眉弄眼,扮个鬼脸,赶紧分头忙碌去了。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
更新于:20112020:22
本朝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始终并未扼杀人们的思想活力,只要你愿意,可以自亣由的讲学、出版、结社、集会,宣扬自己的思想,虽然如果太过惊世骇俗、对社会纲常的冲击过大,还是会遭到或明或暗的抵制甚至迫害。www.dushuge.netet但这种反对极少来自皇权,大多只发自于思想界的对手,以及因为这些对手本身就是官员,而带来的行政打压。
对这种异己,本朝上下无疑是宽容的,并不会穷追猛打,更不会赶尽杀绝,‘文人动口不动手’、‘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已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所以仁宣以来,国朝鲜有因成为思想异端被害的学者,跟政坛上的你死我活对比十分鲜明。
哪怕因为那场大礼议中,天下的读书人九成九站在继嗣派这边,其中又以王学门人表现最为激烈,他们在讲坛上骂、在书院中批、在出版物上挖苦继统派,声援杨升庵等人,结慕惹恼了嘉靖皇帝,下令关闭全国私人书院,禁止公开宣讲王学。但也没有出动厂卫大肆抓人、大兴文字狱之类,诛杀株连更是没有……就连那继统派头子杨升庵,也不过是任其在昆明醉生梦死,就是偷偷跑回四川老家,也睁一眼闭一眼而已。并没有伤到读书人的元气。
这种现象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促成,一者,从本朝往前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替,原因种种,但总逃不出民生、军事、政治几个层面,却从未因思想的冲击,导致皇权统治动摇。百无一用是书生,汉族的皇帝们不认为读书人之间的事儿,有什么危害性,自然也就没有钳制学术思想的意识。
二来,本朝理学盛行,读书人以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将个人的成功与对国家的贡献统一起来,自然深受统治者的欢迎。
虽然崇尚自亣由自我的王学兴起,但在理学家看来心学太易流于空谈,若学那魏晋名士高坐清谈自然是好,若是要拿来经世济国,却是麻绳栓豆腐,提不起来。
目前最为人熟知的三公槐辩论,也恰恰证明了这点……每次辩论会人山人海,声势浩大,却都把精力放在诸如‘人本性之善恶’、‘圣人有心无心’、‘何谓仁之体’之类,一些玄之又玄的问题上,就是辩出花来,又能有什么结果呢?偏偏却辩者如痴如狂,听者如梦如醉,全都投入的不得了。
像这种越扯越淡的辩论会,既能彰显京都的学术气氛、又吸引天下的读书人汇聚京城,朝廷当然支持了。而且其会址设在北亣京国子监,本身就给人一种权威的印象,加之京城那些闲得蛋疼的翰林词臣,极其热衷投入这种辩论……因为在三公槐论坛上雄辩一场,若能大杀四方,便可名震京城;就算赢不了,只要表现精彩,也能混个脸熟不是。
这年头,冗官多职位少,能有前钱二途的职位更少,不搏出位靠排队,等到花儿谢了也排不上。
再者,北亣京城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高端的论坛,来抗衡江南那些著名的书院、文会,不然堂堂帝都,被鄙视为术地位,这是京中那么多自命不凡的进士老爷、翰林相公们,实在无法接受的。
结果三公槐辩论诞生伊始,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成为了北方唯一可与江南抗衡的学术中心,人人都以登上这个论坛,一展辩才为荣,甚至有许多南方的学者,专程千里迢迢赶过来,就为了和京城的文人们一较雄长,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在三公槐论坛诞生之前,人们只把京城当成大明的政治中心,至于其它方面,可从没放在眼里。
三公槐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就连深居九重的嘉靖帝也如雷贯耳。他对当年文人们誓死捍卫正统的表现,印象十分深刻,相信自己稳定统治了几十年,这些死抱着圣人之言的读书人,也会像当年维护他大爷一样,清一色站在自己这边。
因为我是皇帝,是君父,是纲常之首,是大明的正统,是那些读书人唯一的选择!
所以他要把海瑞放到三公槐,让天下的读书人来批判他,就不相信所有人都是他的同党!
当然为了万无一失,嘉靖还命礼部右侍郎、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李春芳牵头,汇集在京的所有词臣翰林、文墨之官,一起开会研究,到时候如何驳斥海瑞的每一句话,如何把他批得体无完肤……当然皇帝不会承认是自己指使,这一切都是群臣看到君父受辱,感同身受好自发行为。
看了李春芳初步整上来的方案,皇帝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相信这次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于是下令将原定本月底的三公槐辩论再推迟一个月,好让更多的知名学者,能够赶到京城来参加。为什么如此郑重呢?因为嘉靖知道,海瑞造成的影响已经十分恶劣,而且他认为那个反对他的小集团,势力十分的强大,必须、只能、唯有通过一次声势浩大的批判,才能将局面彻底扭转过来,继而粉碎一切图谋不轨者。
为此,他愿意等,当然前提是龙体还能坚持……好在有李时珍这个大国手在,一时倒也崩不了。
皇帝如此重视,辩驳对象又是千古第一人海瑞,这次三公槐辩论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从二月底开始,各地高手陆续涌向京城,到了三月份,各大流派的代表全部到齐。翻开预备出席论坛的名册,你会看到什么派巨头、理学名家之类的,全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占了大明朝文化界的半壁江山。当然这些人全都上台开战,那就成打群架了,到时候还是少数人过招,多数人看热闹。
那些大腕们最多也就是支支招、点点评啥的,一般不会上台参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都是成名成家的大人物,赢了份,输了更丢人,这买卖横竖不划算。
不过也不绝对,说不定谁就能把他们激得上台开骂,那观众们值回票价,挑战者就名扬四海,日后为士林津津乐道,也算一段佳话不是。
但这都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这次的题目一点不空不淡,反而无比的敏感禁忌,如果马上召开,速战速决还好,可能凭着强大的思想惯性,结果不会意外。可皇帝为求效果最佳,硬生生拖后了一个月,结果好多人提前抵京。这么多知识分子凑在一起,必然要交流切磋,三公槐辩论的题目,当然是他们谈论最多的。
茶馆中、酒肆里、青楼上、海子边,到处都有学者们高谈阔论的声音,真理越辩越明,渐渐地,许多人的思想起了变化,甚至触及到一些从前都不敢想的地方。
对皇帝来说,这都是失控的隐患,但他的健康状况极糟,被海瑞气得卧病不起,整日昏昏沉沉,直到春暖花开才好转,却也忽略了那些夹杂在情报中的惊世骇俗,使这场辩论得以顺利召开……
“真想能在现场啊。”今天是三公槐辩论的日子,依然软禁中的沈默,发出了这样的感想。
“呵呵……”朱五苦笑道:“大人,这个真办不到。”
“我知道,我知道。”沈默朝他笑笑道:“只是觉着这样的历史时刻,真应该亲眼见见,亲耳听听啊。”
“看记录也是一样的。”朱十三安慰他道:“咱们有五个书记员在现场,保准一段都漏不了……录完一段就给您送回来,新鲜着呢。”
“这还差不多。”沈默罕见的抱怨起明朝的落后来,心说,要是有个卫星电视,不就什么都结了吗?
朱十三不太理解沈默的反应,他还从没见大人为一件事这样的挠心挠肺呢,心说不就是一场辩论会吗?有那么吸引人吗?在他看来,还不如粉子胡同里,一场胡姬的肚皮舞表演更有吸引力。
这就叫‘夏虫不可以语冰’,他不会理解沈默多么珍重这今天赐良机。其实在整个海瑞上书的前后,沈默或明或暗做了许多工作,完全违背了王寅所定的方针,甚至违背了做人的原则,将一个个盟友、追随者,推到危险的境地,甚至……将自己也搭上了。
付出这么大代价,所谋自然非小——他只为一件事,那就是强化海瑞上书的效果,将其从海瑞一个人的道德成功,转变为触动整个社会思想变迁的导火索。
这转变是个无比困难的过程,要进行浩大繁复的工程。沈默早就设计好了,调动自己掌握的舆论力量,发动一场‘君臣之道’的大讨论,三公槐自然是战场之一,还有东南的出版物、书院、上海新开办的报纸,所有能利用的手段,都将被发动起来,强行做一次思想的开启。
这样做的坏处显而易见,他一直刻意隐藏的软实力,很可能彻底暴露出和……因为计划太庞大,刻意的痕迹不可能抹去。那些真正的敌人只要抓住蛛丝马迹,就能顺藤摸瓜找到主使,等待他的,必然是迎头痛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归根结底,他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使用这柄利刃,就像小孩耍大刀,很容易伤到自己。最稳妥的办法,是等小孩长成大人,再操这柄刀来耍。但他的目标太远大,远大到渺茫,如果老是安全第一,追求稳妥的话,可能忙活一辈子都忙不到点上去,被历史毫不费力的湮没。
这世上有条真理,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博,不可能永远都让你打必胜之仗的,到了关键时刻,该冒险就一定不能犹豫。所以沈默早就下定了决心,要椎出筹码去搏一把。
谁知老天垂怜,嘉靖竟然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主动张罗着要开一场批判大会。皇帝主动去做的效果,比他能用所有手段加一块,还要强之百倍……当然前提是,辩论的过程和结果,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一得知三公槐辩论的消息,沈默便马上取消了原定计划,暗命王寅、沈明臣、郑若曾等人,并联络徐谓、王畿、季本等人,让他们以个人的名义,邀请有志一同的名士学者前来助阵,纵使不主动出战,也得给本方的辩手喝彩叫好吧。
这下王寅等人的工作了可大了……沈默在牢里,毕竟只能掌握个大方向。具体如何帮衬海瑞,如何应对可能的被动局面,乃至谁出场助拳,套路如何,这都是反复椎敲过的。好在二月底,造人成功的徐文长,终于回到了京城;与他同行的还有郑若曾和王畿。王老先生不顾八十高龄,还在尽力出谋划策,其他人又怎好意思不绞尽脑汁,把方案做到尽善尽美呢?
今天就是出结果的日子了,甭管之前准备的再充分,沈默仍是满心的惴惴不安。这时天空中响起悦耳的鸽哨声,他抬起头,看到一队白鸽从头顶飞过,真想变成它们中的一员啊……
天空中自亣由飞翔的鸽子,越过镇抚司高高的围墙,再到国子监,落在三公槐上休憩,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歪头向下看去。
论坛就建在三公槐下,因为经常要举行辩论,三公槐前的大片空地,已经改成了一个三丈见方的讲坛,讲台三尺高,汉白玉铺就,上有香炉、蒲团,望之肃穆高雅,此刻空无一人。
台下摆满了一排排的坐垫,就连北面三公瑰底下,也都设上座位,密密麻麻的足有七八百个位子。
因为这个辩论是在国子监内,自然不是想来就能来的,想坐在台下,需要通过三种途径,最上等的,是被国子监的一个委员会主动邀请过来,当然都是些大师大腕才有这个荣幸,而且三公槐下,人人平等,甭管你是蟒袍玉带,还是王公贵族,只要在学术上不给力,都入不了委员会的法眼。
所以那些名流贵族之类的,为免自取其辱,只能对此敬而远之了。
这受邀的嘉宾特别多,质量也特别高,荟萃了大明朝的文化精英,翻开名单一看欧阳德、王畿、黄佐、魏良弼、罗汝芳、李谓、王世贞、朱载堉……端得是星光熠熠。
第二种,是自己到国子监报名的,平时不管士农工商,都能领到门票,但这次论坛的热度太高、但座位有限。所以门槛提高了许多,一些平时够资格被邀请的,也只能走申请一途,许多地方的学界领柚,在京官员,都在此列。
第三种,是国子监的太学生,都有资格来旁听,但这次座位有限,他们只能站在外围着了。
其实还有很多人,不是通过这三种方式进来的,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想进来观看的大有人在,门票就成了可居的奇货。国子监虽乃庄严的学术机构,但里面的官吏可都是人,拿门票换点银子补贴下家用,完全可以理解。
据说这样的门票,在市面上已经被炒到五百两银子一张,还有价无市。
现在距离嘉宾入场,还有一点功夫,国子监的太学生抓紧最后的时间,将会场的茶水、坐垫布置到位。能在这种场合端茶倒水,还能在边上旁听,他们感觉无比幸福,尤其是一个望之十五六的年轻人,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邹尔瞻,别傻乐了”,看到自己的同窗,一直咧着嘴傻笑,一个相貌老成的年轻人轻声道:“有点出息好不好。”另一个面容俊俏的年轻人,也凑过来笑道:“是啊,尔瞻,口水都流出来了。”
那叫尔瞻的,赶紧抬手去擦嘴巴,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苦笑道:“梦白老弟,你又耍我。”
“是你老不长记性。”那叫梦白的笑眯了眼道:“看人家叔时就从来不上当……”话音未落,便听那叫叔时的小声道:“司业大人来了…………
“星!邹元标!顾宪成!你们三个嘀咕什么呢!”还是被司业大人看到,愠怒道:“要肃静庄严,再不长记性,就统统回房思过去。”
若是不能看这场,三人会郁闷死的,星赶紧陪着笑司业道:“不敢了,不敢了。”两人赶紧跟着行礼。
好在司业只是吓唬他们一下,转身就走了。三人挤眉弄眼,扮个鬼脸,赶紧分头忙碌去了。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org。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org